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科教事業快速發展,在華外國留學生迅速增加。在很多二線城市也能經常見到外國留學生。
根據教育部提供的信息,2017年共有48.92萬名、來自204個國家的外國留學生在我國935所高等院校學習,規模增速連續兩年保持在10%以上。其中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計約7.58萬人,比2016年增加18.62%。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東部11省市來華留學生共計34.19萬人,占總數的69.88%。單從數據上來看,我國已是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
教育部的數據還顯示,2017年共有來自180個國家的5.86萬名外國留學生領取中國政府獎學金,占總數的11.97%【1】。乍一看這個數據,許多人會認為,絕大部分(近88%)的來華外國留學生都是自掏腰包來中國讀書的。其實不然——教育部對“自費留學生”的定義是沒有拿到中國國家獎學金的留學生。然而實際情況是,對于外國留學生的資助,大部分來自于學校的計劃內支出、省一級的教育部門支出以及其他種類繁多的獎學金項目。申請這些獎學金的難度整體很低,有些甚至容易到了外國留學生只要申請就發放的程度。外國留學生的待遇
迅速壯大的外國留學生群體,其待遇水平讓國內學子難以望其項背。
以北方某大學為例。外國留學生在入學前可申請國家政府獎學金、所在地外國留學生獎學金、本校外國留學生獎學金或孔子學院獎學金等資助。入學后,仍有機會憑借學習成績及其他綜合表現申請所在地外國留學生獎學金等資助。全額獎學金都包含學費和生活費。
一些大學不僅大比例地對外來留學生全免學費,而且每年的生活費更高達10萬元以上。相比之下,某國內頂尖高校發放的博士生津貼僅為每月2300元【2】,也就勉強夠在一線城市的生活費。
而留學生享受的超國民待遇遠不止獎學金,還有以下各種令人瞠目結舌的顯性特權:
住宿:外國留學生公寓都是賓館的水平,多為單人間,最差不過兩人間,擁有獨立衛浴。有的還有專門的廚房和全套家用電器,儼然商務套房。各個大學對留學生公寓的服務和管理,都比中國學生要更為細致。更有甚者,某大學還規定:“公費留學生每人每月可免費使用160度電、3噸水,超過部分將按照市價收費。自費留學生用電須按使用量購買,用水每人每月可免費使用3噸,超過部分將按照市價收費。”【3】
餐飲:有的高校在食堂里單獨劃出留學生的座位,甚至給外國師生提供專用餐具。留學生和外籍教師在食堂內享受事實上更好的服務。普通食堂對中國學生嚴格限定就餐時間,過時不候。而涉外餐廳卻從早上6點半不間斷地開到晚上十點,成為名副其實的“深夜食堂”——美其名曰“給留學生更好的體驗。
學業:不少高校盲目追求所謂“國際化”,但事實上并非招來優質生源。不少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毫無門檻地進入國內一流高校。多所高校的教務人員透露,來自非洲國家的留學生學業水平低下,根本無法跟上大部分專業的學習。在學期末,這些非洲留學生的成績往往不過關,校方只好單獨為他們命題,而且在中國學生及格分數60分的基礎上再打6折,36分即可及格。如果還有非洲留學生不及格,教務部門會幫助他們修改成績,直至畢業過關。某些自我標榜“國際化”的國內高校對此諱莫如深。
中國招來了什么樣的留學生?
中國高校給予外國留學生如此奢侈的待遇,可是招來的留學生質量如何呢?
發達國家的留學生到中國來,主要是參與交流項目、而非學歷學習;也就是說,這些人在中國待上個一兩年后,還會回到母國拿學位。在中國完成學歷學習的留學生,絕大多數來自發展中國家,如南亞、中東、非洲的國家。但遺憾的是,我國并未對外國留學生建立有效的正向選擇機制。
國內各大高校的理工科導師,其實主觀上非常不愿意接受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研究生,迫不得已帶幾個這樣的學生,完全是外事部門強行攤派的結果。理工科導師的時間大都非常緊張,因為科研活動本身就要消耗大量的時間。許多導師都是在極其繁忙的工作之余,盡可能抽出一些時間來指導學生。倘若碰上水平太差、接受指導后不能產生工作成果的學生,導師只能自認倒霉。很不幸,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研究生大都是這個水平。
筆者的好友任教于國內某著名藥科大學,近年來直接和間接指導過不少外國留學生。讓人哭笑不得的案例一抓一大把:
A君是西非某國家酋長的公子。為人倒還和善,就是太愛玩了,不上課的時候大多在逛街下館子。哪怕在實驗室里,一時興起也要跳個舞,讓拿著瓶瓶罐罐忙碌著的同學們無語。自幼養尊處優的公子哪里付得起辛苦,在實驗室里連續工作2小時就累癱了。他特別不理解的是,為什么中國人無論男女都“極為剽悍”、可以在實驗室里埋頭工作8-10個小時……結論是“共產黨員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導師自然不能指望A君做什么像樣的研究,好不容易花了兩三年時間、用一張鍍金文憑把他打發走了。
B君是北非某國銀行行長的公子。科研能力在留學生里還算相對好些,能和弱一些的中國碩士生打平。此君對留學生涯的感受是“樂不思蜀”,以致博士畢業后,又想方設法搞了個名額,以博士后的名義繼續在中國晃悠,掐指一算竟已有五六年之久。在B君看來,每天晃悠幾個鐘頭就能領高薪、衣食住行都有人管的好地方,只怕世間再難找到了——所以打死也不能離開中國呀。
C女是亞洲內陸國家某官員的千金,留學期間覺得有些寂寞,干脆把老公和孩子一起接到中國玩了一陣子。不過老公孩子畢竟是來中國做客,玩夠了還得回到母國去。他們走后,C大小姐有些不開心。這一不開心就是一個多月,不上課也不去實驗室,此事倒也不了了之。這要是換成中國學生,在學期中一個月不上課、不做實驗,導師肯定找她算帳:“你咋不上天呢?”
在外國留學生群體中,這樣的情況甚至不算是太糟糕的狀況。前面說的這幾位,只是能力遠低于中國學生罷了,但是至少潔身自好、遵紀守法——而許多留學生甚至連這點都做不到。根據筆者調查,許多高校教師不敢招收來自非洲及南亞的留學生,理由包括“撒謊成性”、“有騙簽證的風險”,“領取獎學金后不配合學習,不好畢業,不好管理”。部分外籍男性人口涉嫌嚴重的簽證超期、滯留不歸,已經是公安系統盡人皆知的事情。許多女大學生常受到外國男性留學生(尤其是非洲和南亞裔)的搭訕和糾纏,微信留言則是赤裸裸的性騷擾。筆者在山東某大學的友人,是位長相比較萌的女醫生。某南亞國家留學生才和她見過幾面,就整天纏著不放,竟然還提出“我想去你的宿舍,就咱們倆,請你給我教教漢語”這樣居心不良的要求。好在友人當機立斷,屏蔽此人一切聯系方式,還故意“消失”了好幾天,總算躲過一劫。是不是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人就一定不行呢?還真不能一棍子打死一船人。哪怕是發展中國家,按照概率也會產生人才。當年新中國百廢待興,但是派往蘇聯留學的都是一時才俊。他們非常珍惜寶貴的留學機會,抓緊時間刻苦學習,歸國之后全部成為中國工業化的棟梁。留蘇學生中比較著名的有國務院總理李鵬、中國地質大學原校長趙鵬大、農業部原副部長王連錚等等。由此可見,留學生來自發展中國家,本身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于,我國對留學生缺乏必要的正向選擇機制——以致發展中國家真正的人才沒有來到中國,來到中國的反而是一幫不學無術的八旗子弟。
從背景來看,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多數留學生,其原生家庭在母國非富即貴,少說也是個小地頭蛇。從筆者的尋訪來看,迄今沒有發現出身貧苦卻因發奮讀書而來華求學的案例,也就是說,幾乎沒有外國版歐陽修、范仲淹的案例。由此可見,我國的留學宣傳還停留在“走上層路線”的模式,影響的對象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的“高衙內”。問題在于,批量引進“高衙內”的意義何在?
全面反思引進留學生的意義
在華外國留學生的狀況,用“亂象叢生”來形容毫不為過。亂象的起因是錯誤的指導思想,將在華外國留學生數量上的增加等同于“擴大對外開放”的政績;而高校的某些領導,也將留學生數量的增加等同于“提高國際化水平”的政績。上述政績觀不僅十分荒謬,而且極為危險。
上述政績觀的荒謬之處,在于完全忽視國家利益,舍本逐末。如前文所述,引進外國留學生基本上是國家倒貼錢,這些財政經費都是人民的血汗。國家做出的投資,理應為中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回報。可是大量外國留學生享受著超國民待遇,擠占了本應屬于中國年輕人的受教育機會,卻并未做出什么實際貢獻;更有甚者整日游手好閑、放蕩形骸,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要說投資回報率,投資中國學生的回報率可真是高太多了。2017年,全國應屆畢業生中,本科、碩士、博士的起薪平均水平分別為4854元/月、6791元/月、9982元/月【4】。薪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勞動生產率,因為薪酬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中,被拿走剩余價值之后的部分。由此推算,中國高校培養出的一個中國博士,每年至少創造20萬元以上的產值。而留學生中的“高衙內”們,憑著三腳貓本事是不可能在中國找到工作的,花錢養他們的意義何在?
有人或許以為,多招收一些外國留學生有利于開展民間外交。那么我們要負責任地說,按照現在這種亂象叢生的模式運作,肯定達不到推動民間外交的目的:
“高衙內”們游手好閑,卻毫無理由地享受了大量資源,在華期間給中國人民留下的多是負面印象,還不如壓根別來;
“高衙內”們不思進取,回到母國也不過是靠著家族關系,還能指望這些人為民間外交長期發揮積極作用?
“高衙內”們不學無術,卻拿著中國高校頒發的鍍金文憑裝點門面,最后還不是敗壞中國高校的形象?
至于把留學生數量和所謂的“高校國際化水平”掛鉤,則是國內某些頭腦不清醒的學者制造的偽概念。例如,某些學者認為中國重點高校的留學生比例不到4%,而歐美發達國家的高校普遍為10%-20%。比如,澳大利亞留學生占在校生總數比例達到了19.8%,英國為16.9%。于是他們得出結論:中國高校“國際化水平太低”,要奮起直追。可笑的是,他們忽略了歐美高校的留學生比例高的根本原因。
英國政府因財政赤字嚴重,近年來不斷削減大學科研經費,中國內地留學生(語言學校、本科、一年制授課碩士)已成英國、澳大利亞等國教育產業最大搖錢樹。換句話說,英澳等國在作為公共資源的高等教育配置方面,完全不考慮公平,僅僅在意的是出售教育產品,高額賺取外國學生利潤。教育是生財工具,大學是“商業中心”,將大學當作公司來經營,盈利為上。
英國大學的學費往往分為多個等級:本地人學費最為廉價,而歐盟以外留學生的學費是本地人的5倍以上。其高等教育產業化主要體現在這幾個地方:首先,招生市場化。大學委托多家專門從事留學中介或代理機構代為招生,并以學生學費的一定百分比返傭。其次,專業設置市場化。大學大量設置留學生喜愛的商科等熱門專業,并用這部分收入支持學校整體發展。再次,增加錄取門檻,讓大量學生無法輕易達到要求,主要是語言和標準化考試。由此帶動學校語言學校、語言課項目、語言考試、語言考試培訓等市場。由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某些英語系國家留學生多的情況,完全是因為其國內生源不足轉而尋求國際生源來給高校續命的辦法,而不是什么有意營造的國際化,和高校的辦學水平更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片面地將外國留學生的數量當作政績,更是一種無視社會公平的危險價值取向。中國的高等教育資源還談不上充裕,大多數年輕人并沒有機會就讀一流高校。以“亞洲最大高考工廠”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廠中學為例,應屆一本達線率為52.06%,本科達線率為90.09%【5】。而我國非重點高中的高考整體成績遠低于毛坦廠中學的水平。消耗大量的國家資源讓“高衙內”們在中國高校鍍金,就意味著剝奪了許多中國年輕人的上升空間乃至改變命運的機會。用這種手段來實現所謂的“提高國際化水平”,難道良心不會痛嗎?
這不禁讓我們想起名篇《韓非子·五蠹》中振聾發聵的名言:“國平養儒俠,難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國家給予利益的人,并不是國家要用的人;而國家要用的人,又得不到任何利益。中國的外國留學生政策,已經到了積弊叢生、不得不改革的地步。
綱舉目張,正向選擇外國留學生
外國留學生政策的癥結在于缺乏明確的價值取向。某些頭腦不清醒的學者和教育官員,片面鼓吹“提高國際化水平”,卻完全不清楚這樣做有什么用。當務之急,是為外國留學生政策建立明確的價值取向;綱舉目張,在價值取向的基礎上,建立對外國留學生的正向選擇機制。
外國留學生政策應該樹立正確價值取向,大道至簡:
1)為中國的國家利益服務。
2)為中國的現代化事業服務。
說到為中國的國家利益服務,那么外國留學生應該充當民間外交的橋梁。這意味著,他們回到母國之后應該發展得很不錯,成為棟梁之才。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掌握足夠的社會資源,進一步推進與中國的交流。
說到為中國的現代化事業服務,那么外國留學生必須掌握真才實學。他們在華期間,要么做出有意義的科研成果,要么在中國企業發揮重要作用、實實在在地創造價值。
要做到以上任何一點,外國留學生都必須具備極高的素質。由此可知,正向選擇外國留學生的出發點只能是:唯才是舉,擇優錄取。現行的外國留學生政策,本質上是“想來就能來,就怕你不來”,荒誕而且無用,必須從根本上推倒重建。
建立對留學生的正向選擇機制,其實早有先例。在這方面,美國其實是做得最成功的。盡管美國高校也會出于盈利目的招收外國留學生,但是主要限于本科以下的階段。對于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的錄取,美國高校普遍建立非常嚴格的正向選擇機制,對申請者先前的學業成績和科研成果都有很高的要求。20多年來,美國高校能夠持續吸引中國一流大學的優秀學生前往美國深造,這種現象已經說明正向選擇機制行之有效。
而且美國高校對博士生的管理高度正規化,不可能讓外國留學生享受什么特權,在學業的要求上一視同仁。而且在這里,還要澄清一個認識誤區——美國高校為博士生提供的不是什么“全額獎學金”,正式的說法是Stipend,準確譯成中文應該叫做“研究生津貼”。雖然研究生津貼意味著免除學費、并發放生活費,但是美國高校提供研究生津貼的前提,是要求博士生提供實實在在的勞動。這些勞動既包括助教工作,也包括在實驗室里的研究活動。所以權利和責任是嚴格對等的,不存在天天逛街還照樣拿津貼的現象。
美國政府同樣很精明,對于外國留學生的出路做了有差別的明確規劃,為此專門搞了一個“STEM計劃”。STEM由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和數學(Mathematics)首字母組成,是美國鼓勵學生主修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的一項計劃。在美國國土安全局網站上可以查到屬于STEM計劃的專業列表,比如化工、計算機科學、物理、數學、生物科學和航空航天等理工科專業。按照美國現行法規,STEM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在拿到正式的工作簽證之前,最多在美國合法工作36個月。這36個月其實就是用于讓美國企業選擇真正能干的人才,而對人才感興趣的美國企業肯定會在此期間幫助雇員解決工作簽證的問題。可以說,美國政府非常清楚哪部分人是他們真正需要的。STEM計劃的目的就是為了吸引外國高端人才,保住美國在高端產業的優勢地位。至于哲學、文學、藝術史等專業的畢業生,由于與高端產業無關,美國政府隱藏的態度其實是“最好從哪兒來,回哪兒去”。
借鑒美國的成功經驗,我國也應該建立對外國留學生的正向選擇機制。可操作性很強的途徑包括:
從根本上改變招生途徑。堅持“唯才是舉,擇優錄取”的導向,通過學術交流訪問等途徑進入別國的頂尖學府開展宣傳活動,讓別國真正意義上的有志青年產生來華留學的興趣。在海外的央企,也可以推薦優秀的本地員工來華接受深造,讓他們學成之后為中國做出更多貢獻。如果中國高校希望盡快在海外擴大影響力,也可以與留學中介和代理機構合作,但是必須采取法家的手段加以嚴格管理——招來優秀人才有賞,招來沒落青年必罰,賞罰分明才能立下規矩。
終結不合理的留學生特權。留學生來華是為了求學,而不是為了享受。留學生獲得的超國民待遇,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而且已經招致我國高校師生的普遍反感,應予果斷廢除。對于留學生在學業上的要求,應當與中國學生一視同仁——對于學業不合格的留學生,應果斷清退;要是能培養出外國版的歐陽修、范仲淹,那才是好事。必須引入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才能保證留學生教育良性發展。
加強對留學生的日常管理。外事部門的某些干部經常要求高校教師給予留學生額外關照,甚至對于某些留學生的劣跡采取袒護的態度,這種做法是極為錯誤的。新中國沒有治外法權,更不可能承認治外法權。外國留學生既然身在中國,就有義務遵守中國法律,遵循中國的道德規范和傳統習俗。如有違法亂紀行為,照樣進看守所走法律程序。
加強對留學生的思想教育。忽視漢語和中國文化的教學是自尋死路。不少調查研究表明,外國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度較低,完全忽視了當代中國的社會風尚與價值觀念。所以,要以文化自信為導向發展在華留學生教育。應當聯系我國的內政以及外交政策,制訂體現中國特色、維護中國利益的留學生教育路線。應當有計劃地在留學生教育中增加中國文化的內容作為通識教育,使留學生日后能夠在文化傳播方面發揮一定作用。
對留學生的出路進行有差別的規劃。對于學習理工科專業、有真才實學的留學生,應該為他們畢業之后在華工作提供必要的便利條件。對于做出優秀研究成果的留學生,應有獎勵和延攬的政策。對于其他專業的留學生則應加強管控,防止其畢業之后,以非法身分長期滯留中國。
除此之外,我國外事部門和高校領導應該及時轉變觀念,不應將增加外國留學生的數量作為一種“政績”來炫耀。中國高校沒有必要去討外國留學生的歡心,倒是應該先把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中國學生照顧好。真正的政績是為中國的國家利益服務、為中國的現代化事業服務。
參考文獻:
【1】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m/gn/2018/03-30/8479678.shtml
【2】搜狐教育:https://m.sohu.com/a/164269891_608553/?pvid=000115_3w_a
【3】中南大學:關于印發《中南大學留學生公寓管理規定》等文件的通知:http://iecd.csu.edu.cn/info/1039/1938.htm
【4】中國教育在線:http://kaoyan.eol.cn/nnews/201709/t20170914_1554129.shtml
【5】搜狐教育:https://m.sohu.com/n/486370766/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