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看到了茶文化在當今社會所出現的興盛局面。茶在歷史上被奉為經,乃是其文化之力使然。茶是高于其他生活之藝的,它已進入道的層面和境界,它不僅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與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科技、藝術密不可分。所以,我們修茶的立足點應該站得更高,眼光應該看得更遠。我們為什么要茶修?修的是什么?和靜園做了很好的回答:那就是茶修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培養出識茶、辯茶和泡茶的高手,還應當積極地去提升“精行儉德”的茶格與人格,培養和造就一代茶文化的傳播者和創造者。
值此良機,我想提出有關茶文化教育的三點建議:
一是注重對茶歷史知識的學習。這是學茶的基礎,是理論的依據。不了解茶的發展史,對茶的認識就容易出現膚淺、片面、甚至歪曲的錯誤。特別是有關中國、中國臺灣地區、日本、韓國、歐洲等茶文化的區別以及他們之間源與流的關系,是我們需要極其認真把握的。
二是注重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傳統與現代是無法截然分割的。我們學習和繼承茶的傳統,不是要求我們一切都因循古法,就范于舊的禮制。其實飲茶的方法與禮教從來就是帶有時代的印記,它也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類審美意識的變化而變化。今天的人們在茶席上是否可以更多一些自在?是否可以在茶服上增加一些現代的時尚元素?喝茶時是否可以更講求一些人與人的親近,人與茶的親近,更講求一些個性、健康和品味。這些問題也是我們需要去認真思考的。
三是注重茶德的養成。陸羽在《茶經》中是強調茶德的,茶德是茶文化中的核心價值理念。金庸先生曾經對我說過: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藝術也是道德。中國人喝茶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發展,喝茶要講究藝術,也要講道德。然而在當今的飲茶風尚中,講茶藝的人有之,講茶德的人少之。我曾經寫過一首詩曰:“抱琴默與弄梅花,掛卻塵冠坐室家。風雪寒天夜來客,相攜問候一壺茶。”中國的傳統,無論家富還是家貧,客人一來,總是先沏上一杯熱茶招待,以示人與人之間的親近,這種親情也是茶文化中的重要體現。過去共產黨人也經常講求清茶一杯以示廉潔。但是在當下的時尚中,茶被過于物質化了,甚至被一些人玩成了奢侈品,茶缺少了精神層面的東西。這是缺少茶德的現象,我們應該予以改正。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