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李鐵映:哲學是智慧之學
點擊:  作者:李鐵映    來源:《哲學研究》  發布時間:2018-04-13 09:27:24

 

 1.webp (25).jpg

 

  關于哲學

 

  哲學是思想的花朵,精神的王冠,是文明的活的靈魂!哲學是在根本層面上追問自然、社會和人本身,以徹底的態度反思已有的觀念和認識,從價值理想出發把握生活的目標和歷史的趨勢,展示了人類理性思維的高度,凝結了民族進步的智慧,寄托了人們熱愛光明、追求真善美的情懷。道不遠人,人能弘道,哲學是把握世界、洞悉未來的學問!哲學是通向未來的幸福,思想解放,自由的大門!

 

  (一)華夏文明的生生不息,在于中國哲學深邃的思維和創造力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傳統,其中最為內在的、最為深刻的、最為持久的是中國的哲學。中國哲學已經化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態度、道德準則、人生追求、精神境界。中國人的科學技術、中醫藥學、詩歌文學、繪畫書法、武術拳法、鄉規民俗,乃至日常生活也都浸潤著中國哲學的精神。華夏文化雖歷經磨難而能夠透魄醒神,堅韌屹立,正是來自于中國哲學深邃的思維和創造力。

 

  回顧我們華夏文化的發展歷程,哲學思維、哲學流派的產生,是文明傳統形成的根本標志。從黃帝到夏商周,特別是在周八百年的文化中,一些獨特的、具有觀天理地性質的哲學觀念開始醞釀。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的創造力出現了一次大爆發,形成了道、儒、法、墨等哲學流派。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哲學大爭鳴、大辯論的時期。百鳥齊鳴,百花盛開。中華民族開始擁有了理解自然、社會以及人自身的獨有觀念,這是中國人哲學思維的歷史性飛躍,形成了個性鮮明的中華文化的基因。雖然在歷史的流變中,華夏文化不斷吸收外來文明,比如,從印度傳入的佛教逐漸實現中國化,成為中國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拓展了文化的內涵,但正是由于中國哲學堅韌博大的內核的存在和發展,才始終保持了華夏文化的強大包容性和內在統一性。

 

  對于文化而言,哲學不只是一些觀念和理論,它更體現為一個民族共同體的生活方式和實踐形態,融匯于民族的血脈之中,鐫刻在民族的心靈之上,而這單靠諸如老子、孔子、莊子、孟子等哲學家、思想家是不夠的,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實踐和發揚光大。

 

  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后,從總體上來說,繼承了夏商周以及六國的文化。秦王朝雖短,但秦國的大一統思想,至今影響深遠。秦制漢成。漢朝四百年間,實現了秦王朝的夙愿,奠基了華夏文化的基石。漢代人做了大量梳理和注疏先秦文化的工作,這本身就是一次凝練與揚棄。在此過程中,涌現出像董仲舒、王充這樣的哲學家,奠定了儒道交輝的哲學格局,也出現了如《黃帝內經》這樣用先秦哲學解釋身心現象的思想文化巨著。更重要的是,這些收集整理工作,開始把思想、文化和藝術傳播到民間,用在了社會生活之中,我們成了“漢人”。我們至今說的漢語,寫的漢字,讀的古文,以及中醫……,無不始于秦成于漢,足見秦漢文化的率性之道,洞明之光。

 

  從漢末、魏晉到隋近四百年間,皇室的、官宦的、文人的文化逐步向社會民間和其他民族擴散,這是第一次文化和哲學的大發展、大普及,影響至深。

 

  唐朝二百七十多年間繼承了漢至魏、晉、隋的文化,不但對儒、道經典進行大量的整理注疏,而且還接受了佛教的思想養分,對儒、道思想進行了第二次提煉。在哲學上出現了禪宗這樣的哲學流派,出現了柳宗元、韓愈、劉禹錫、慧能這樣的杰出思想家,形成了儒道釋三家并行的新局面。同時,唐朝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詩歌、繪畫、書法等都浸潤進了哲學思想,并通過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迅速傳播,帶來文化和哲學的第二次大普及,把中華文化提升到更理性、更雅致、更人性的層面。世界開始把中國人稱作“唐人”。

 

  唐朝文化和哲學的普及一直延續到宋朝。宋人對此前的文化與思想進行了再度凝練和提升,出現了更為精微、系統的哲學流派,特別是以“六經”為基礎,兼收佛、道思想的程朱理學和心學,出現了以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張載等為代表的哲學家,哲學思維出現了又一次大的飛躍。宋代在史學、數學、科學技術等領域引領世界,文學、藝術、戲曲等領域空前繁榮,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印刷品的廣泛流傳,手工藝的精美,“四大發明”的出世,以及生活的藝術化和藝術的生活化等等,都使中華文化和哲學進入了第三次大普及,進入到尋常百姓的生活。所謂“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華夏文明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中國的歷史表明,哲學是文化的核心。哲學的本性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哲學就是用來解放人、解放人的思想的!每一個時代都會有束縛人的思想的東西,哲學就是要讓人自覺認識到究竟是什么、是誰束縛了人的思想、人的精神,應當怎樣擺脫這種束縛。只有擺脫了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束縛,認識的視野才能更加寬闊,思維的空間才能更加廣大,創造力才能得到更充分的釋放,而文化才能夠更加繁榮。如果說春秋戰國時期實現了第一次思想“解放”,那么漢魏之際和唐宋之際也分別完成了思想“解放”的任務。通過這三次“解放”,中國文化逐漸成熟起來。每一次“解放”,哲學都大放異彩,文化都大為繁榮。宋之后,在元代所開辟的世界視野當中,五彩斑斕的華夏文化得到大發展和大繁榮,在人類文明的百花園里熠熠生輝;并通過成吉思汗傳到中亞、歐洲,“四大發明”促進了歐洲的文藝復興。中國人沉穩、自信、敦厚、勤儉、堅韌、豁達的文化品性,贏得了其他民族的贊賞、欽慕與喜愛。

 

  但是到了明代,世界格局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中國的文化軌跡也出現了曲折的走向。在元朝時期,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開始風起云涌。明代,歐洲文化產生了大的變革,特別是在資產階級啟蒙運動之后,歐洲出現了笛卡爾、培根、康德等人的哲學,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的思想解放。歐洲逐步進入工業化時期,出現了牛頓、法拉第這樣的科學家,現代科學走上歷史的舞臺。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開啟了歐洲工業化的歷史。而我們的文化則陷入停滯不前。一個深層的原因在于,明清以降五百年,思想和精神受到極大的束縛,“存天理,滅人欲”“三綱五常”……毀了人性,丟了自信,失了自強。體制化的宋明理學,非但沒有發揮出哲學的思想解放作用,其自身反而被統治階級變成了對中國人的人性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嚴重束縛。近代中國的落后,不能不說有其哲學上的根源,哲學的僵化成了中國人的精神桎梏。

 

  近現代以來,中國人民的覺醒,西學東漸,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毛澤東思想的確立,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理論,中國人民的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中華復興的新時代,實事求是,唯物主義,辯證法……成為又一次文化、哲學的大普及,精神的大解放。哲學的大發展,解放了中國人的思想,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中華民族走上了復興之路,開始了新的長征,為未來美好的中國夢而奮斗。中國文化成了世界的“紅牡丹”。這一次中國人民的思想大解放,使得中國人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必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走向世界,展示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的無限的創造力和魅力!

 

  (二)哲學的實踐性、現實性

 

  一般看來,哲學似乎是一些抽象的觀念,但是如果更仔細地分析哲學觀念的特點,分析不同歷史時期哲學觀念的流變,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哲學觀念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出自于某些哲學家的突發奇想,而是有著深厚的實踐根源,有著歷史的、經濟的社會基礎。在哲學家理論構建的工作背后,往往隱藏著一個深層的動機,那就是試圖探究他們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實踐,而他們用于把握時代的那些概念和理論,也是從他們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實踐中提取出來的。哲學發展一刻也離不開社會生活實踐。對于哲學家來說,他們所生活的世界、所遭遇的事物告訴他們什么,他們便講述什么。哲學家決不能脫離現實的世界和社會實踐來空發議論。

 

  人是理性的生物,總是試圖認識并理解其所處的世界。人是社會的生物,其認識和理解世界的基本概念來自于深刻的社會交往實踐。人也是精神性的生物,始終在超越當下探尋更為深刻和本質的世界。人還是創造性的生物,不僅適應自然、社會,而且在不斷地改造著自然、社會,進而使自己不斷進化、完善。理性的生物、社會的生物、精神性的生物、創造性的生物,使得人從本質上是能動者、實踐者。而哲學正是人這種根本特征的體現。

 

  實踐是人的存在形式,是哲學之母,是哲學思維最深厚的基礎,是哲學發展的不竭動力。人們認識世界、探索規律的根本目的是改造世界,完善自己。因此,哲學問題的提出和回答,都離不開實踐。實踐既是哲學的不竭源泉和動力,也是哲學的價值體現和檢驗標準。馬克思在批判西方傳統哲學失去實踐性時,有句振聾發聵的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作為某個具體時代的哲學,主要關心的是它那個時代現實的實踐。哲學作為一門科學也是最現實的。哲學之所以成為一門回答并解釋現實的學問,正是因為哲學本身就是人們聯系實際、面對現實的結果。因此,哲學的概念和范疇都是關乎現實的,也都具有現實性。哲學是現實最本質的理論,也是本質的最現實的理論。

 

  哲學不是朦朧的東西,而是清晰的、現實的概念和范疇。只有關注現實性的哲學才能變成人民的哲學,才能成為人民的精神武器,才是為人的哲學。哲學是問號的王國,始終在追問現實中不停地發展。

 

  哲學的現實性在于面向人的實踐本身。但哲學不是對當下實踐的機械描摹,不是對過去實踐的簡單總結,更不是對未來實踐的隨意猜測。它具有理論的品格,是人類抽象思維的產物。它試圖在“多”中見到“一”,在具體中看出一般,在現象中發現本質,在過去和現在中把握未來。人的實踐不是盲目的活動,成功實踐的背后是正確理論的指導。哲學的功能,既是理論的,也是實踐的。我們要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來定位哲學,哲學產生于人的實踐,又服務于人的實踐,往復而發展。

 

  當然,哲學回到實踐、指導實踐,要通過很多中間環節。哲學不是簡單地跟在實踐后面,成為當下實踐的“奴仆”,而是以特有的方式,關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提升人的實踐水平。從直接的、急功近利的要求出發來理解和從事哲學,無異于向哲學提出它本身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哲學是深沉的反思,厚重的智慧,事物的抽象,理性的把握。哲學是人類把握世界最深遂的理性思維。

 

  哲學是立足人的學問,是人用于理解世界、把握世界、改造世界的智慧之學。我們需要審視的是,我們的哲學是否是立足于當下實踐而進行的思考。如果我們的觀念能體現出人民的現實意愿,能有利于人民,我們就認為這樣的哲學是可行的。“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惠,惠之。”哲學的目的是為了人。用哲學理解外在的世界,理解人本身,也是為了用哲學改造世界、改造人。

 

  (三)哲學的多樣性

 

  人類的實踐是多方面的,具有多樣性、發展性,大體可以分為:改造自然界的實踐,改造人類社會的實踐,完善人本身的實踐,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精神活動。人是實踐中的人,實踐是人的生命的第一屬性。實踐的社會性決定了哲學的社會性。哲學不是脫離社會現實生活的某種遐想,而是社會現實生活的觀念表現,是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人的發展水平的重要維度。哲學的發展狀況,反映著一個社會人的理性成熟程度,反映著這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哲學史實質上是自然史、社會史、人的發展史和人類思維史的總結和概括。自然史、社會史、人的發展史和人類思維史的發展證明:自然界是多樣的,社會是多樣的,人類思維是多樣的。對象的多樣性、復雜性,就決定了哲學的多樣性。也就是說,對同一事物,人們會產生不同的哲學認識,形成不同的哲學派別。所謂哲學的多樣性,就是哲學觀點、思潮、流派及其表現形式上的多姿多彩,亦是哲學思維方法上的多姿多彩。哲學的多樣性是哲學的常態,是哲學進步、發展和繁榮的標志。哲學是人的哲學,哲學是人對外界和自我認識的學問,也是人把握世界和自我的學問。從單一性到多樣性,從簡單性到復雜性,是哲學思維的一大變革,是觀念和方法論的變革。

 

  哲學的多樣性,集中體現在哲學的民族性上。世界哲學是不同民族的哲學的薈萃。由于地域和歷史條件的不同、文化傳統和民族性格的差異,不同的民族會有不同風格的哲學。恰恰是哲學的民族性,使不同的哲學都可以在世界舞臺上“演藝”出各種“戲劇”。即使有類似的哲學觀點,但在實踐中的表達和運用也是各有特色的。

 

  我很重視“中國化”、“中國特色”這些概念。中國本身就是特殊的,問題是特殊的,解決方法也是特殊的。一切存在都有特性,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也是有特色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就是獨特的哲學。中國的社會主義是有特色的,“特色”二字把社會主義從抽象的范式中解放了出來。具體的、現實的社會主義只能是“特色”的。“特色”是哲學話語,是事物的存在和發展多樣性的體現。一般是普遍性,特色也是普遍性。只有一種哲學,只有世界的一種解釋,這種情形是不能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我始終認為,哲學必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惟其如此,哲學才能真正展現出思想的力量。事物的多樣性、發展性,決定著人類認識的多樣性、發展性,也決定著哲學的多樣性、發展性。

 

  哲學的多樣性,還體現在哲學的時代性上。哲學總是特定時代精神的精華,總是一定歷史條件下人的思維。在不同的時代,哲學具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因此,發揮著不同的社會功能、不同的歷史作用。多樣性就是繁榮,多樣性就是發展!

 

1.jpg

 

  關于哲學發展

 

  哲學之所以能發揮解放思想的作用,在于它始終關注實踐,關注現實的發展;不關心實踐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哲學就會拘泥于概念,失去活力。沒有了現實性,哲學就遠離人。哲學的實踐性、民族性,說到底是在說明哲學本質上是人的哲學,是為了人的思維,是為了人的認識,是為了人的科學!

 

  (一)哲學的使命

 

  今天的中國人所面臨的歷史時代,是史無前例的。13億人齊步邁向現代化,這是怎樣的一幅歷史畫卷!是何等壯麗、威武和令人震撼!不僅中國歷史上亙古未有,在世界歷史上也從未有過。當今中國需要的哲學,就是能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哲學。

 

  發展越快越復雜,就越需要哲學。中國的哲學,要有利于中國的現代化,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中國夢的助力器,成為飛天的神羽”,這是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的核心,更是當代中國哲學家的使命。哲學是推動社會變革和發展的理論先導,是引導人們前行的精神力量。哲學是引領者,可謂永恒的北斗;哲學是時代的“火焰”,是時代最精致、最深刻的“光芒”。社會越是向前發展,人們的實踐就越復雜,社會生活就越豐富多彩,時代的變革就越深刻劇烈,就越需要理性思維,越需要哲學的“光亮”。

 

  從社會變革的意義上說,任何一次巨大的社會變革,總是以理論思維為先導。理論的變革,總是以思想觀念的空前解放為前提,而“吹響”人類思想解放第一聲“號角”的,往往就是代表時代精神精華的哲學。社會實踐對于哲學的需求可謂“迫不及待”,因為哲學總是“吹響”這個新時代的“號角”。“吹響”中國改革開放之“號角”的,正是“解放思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改革死路一條”等哲學觀念。“吹響”新時代“號角”的是“中國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走夜路沒有月光便不穩,搞探索沒有哲學定不成!

 

  哲學是解放人的,但哲學自身的發展也是一次思想解放,也是人的一次思維升華、羽化的過程。中國人的思想解放,總是隨著歷史不斷進行的。歷史有多長,思想解放的道路就有多長;發展進步是永恒的,思想解放也是永無止境的。中國取得的每一次進步、每一個成就,都是思想解放的結果!思想解放才是發展的前奏。面對新形勢新問題,更要解放思想。當前,中國正走在實現“中國夢”的“長征”路上,這也正是一條思想不斷解放的道路!

 

  當代中國哲學的一個重大任務,是如何認識當代中國、認識當代世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8月19日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習總書記的講話,指明了當代中國哲學的新任務。“認識當代中國”,就是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問題,要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華文化的關系,即現在的中國和歷史的中國的關系,就是要講清楚“當代中國偉大實踐的中國史意義”。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中國“獨特的歷史命運”、中國“獨特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

 

  中國作為世界的一員,就必須全面客觀地“看待外部世界”。也就是說,要通過對世界大勢的分析闡釋,進而展現人類文明和歷史發展的多種途徑。在全面客觀地看待外部世界的基礎上闡明中國特色的基本價值內涵,闡明“當代中國偉大實踐的世界史意義”,這是哲學的當代使命,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使命。面對這樣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必須要有新的哲學理論、新的視野、新的胸襟。要回答中國的問題,解釋中國的發展,首先需要哲學思維本身的解放。哲學的發展,就是哲學的解放,這是由哲學的實踐性、時代性所決定的。

 

  (二)哲學的發展

 

  哲學史告訴我們,哲學的發展和繁榮,實質上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是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實事求是”是至理名言,是醒世興世之道。任何重大哲學理論的發展都來源于實踐,實踐不僅為理論發展提供了豐厚的資源,而且提供了動力和要求,也提供了檢驗標準。哲學的發展進步,歸根結底基于實踐的發展。同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就是哲學發展的過程,也是哲學實現自身解放的過程。當代中國哲學,要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攀上哲學的“珠峰”!

 

  哲學的發展,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憑空杜撰的,離不開學習、繼承、吸收、借鑒的過程。不繼承中華優秀傳統,不吸收、融匯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是難以實現的。在繼承、吸收、借鑒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解答中國當下自己的問題,創建今天中國所需要的哲學,這正是中國哲學家的歷史使命。這種創建,需要建基在全人類的優秀思想成果之上,建基在對中國前途、命運的深切關注之上。

 

  中國哲學的發展,必須要認識我們自己的哲學傳統。當年黑格爾有一個重大的誤解,他認為,真正的哲學是自西方開始的,在古代中國人的意識中尚找不到哲學的知識。事實證明,這是一種哲學思想的誤見。我認為,中國的思想發展史,其核心內容是中國的哲學發展。

 

  中國哲學源遠流長,其深邃美艷輝映于人類歷史,是人類哲學的“紅牡丹”。任何人都不應當用一種哲學話語來否定另一種哲學話語,正如不能用西醫否定中醫一樣。求同存異,異曲同工,恰恰是一種哲學思維。我們強調,世界各個哲學傳統之間應“和而不同”,互鑒共享。中華民族的哲學智慧,對于全球哲學體系的構建,對于世界哲學的繁榮,都是極為重要的維度,在未來將更加亮麗璀璨。

 

  哲學事業的發展,還要進一步倡導開放性,促進各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理解,深層次上就是哲學的理解。對任何文化的深層的認識,都在于哲學。中國要進一步向世界開放,要讓世界聽懂中國話語,這本身就是一個哲學課題。我們要在哲學層面上讓中國更了解世界,也讓世界更了解中國。現在的狀況是,中國了解世界的程度,遠遠比世界了解中國的程度大得多。中國走向世界的過程,就是世界認識中國的過程。

 

  當代中國哲學的發展,需要海納百川的胸懷。采萬家之花粉,釀中華之蜜。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表明,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獨特的、不可取代的價值,都對人類文明作出了不同的貢獻。文化的多樣性是前進的動力。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文明的相互激勵,共同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這乃是人類發展的一條自然規律。人類文明本身就是一個百花之園、天籟之樂。

 

  中國哲學,要飽蘸人類優秀思維成果。世界上的好東西,我們當然要學習、借鑒。為什么要拒絕好的、成功的東西呢?世界上的理論也多得很,是否都能為我所用,都要拿來在中國試一試?不可能!但要研究!學習,借鑒可以,拿來主義不成,照辦更不成。只有有利于中國發展的、適合中國的,才是我們需要的,才是好的!即使這些好的東西,也要消化、吸收,也要中國化,才能成為中國自己的。對中國而言,什么是好的?適合自己的才是好的!“中國化”這三個字是哲學的話語,非常好,很有用。我們要深刻解悟“化”和“中國化”概念的獨特內涵,要不斷地進行下去!什么思想只有“化”之后,才能成為自己的。

 

  哲學的發展,需要自信和胸懷,不僅要總結和整理中國文明成果,也要整合和提煉全人類的文明資源。文化的傳承和民族精神的確立,是既有繼承和借鑒,也有發展和創新的。正是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文化才得以不斷進步和發展,哲學才得以不斷深邃。

 

  哲學的發展,離不開各種思想觀點的碰撞。哲學史表明,哲學本來就是百家爭鳴的事情,一百家都講哲學,那才有哲學的繁榮;一家講哲學,哲學就死了。哲學史,乃至思想史,就是一部百家爭鳴史。哲學家園本就是“百鳥”歌唱的“天籟山”。哲學的爭論與爭鳴就如同科學的一種實驗方式。各種哲學各自紛呈,它們用各種思想來解釋這個世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哲學是反對教條主義的。哲學否定一切形式的絕對化,反對僵化和停滯。哲學字典里沒有絕對、沒有教條。面對快速發展、變化的中國當代實踐,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格局和環境,面對驚人的科技發展,什么教條都行不通,不管是東教條、西教條、老教條,都不能給出中國問題的答案。我們要借鑒已有的東西、他人的東西,但絕不是照搬、復制。一切前人的、他人的東西,都要與今天中國的實際相結合,都要有利于今天中國的發展,我們要把“中國化”作為一條興世諍言,發揮其實踐效用。另外,對于哲學上的爭鳴,不能簡單地評價各種哲學觀念的是非與對錯,而要將其看作格物致真、求真致知的過程和方法。馬克思主義尤其強調科學性,反對教條主義。它所強調的科學性,是立足于社會實踐的基礎之上,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在這里,任何僵化和停滯,任何條條框框,一切教條主義都沒有容身之地。

 

  只有繼承和借鑒,只有爭鳴和討論,我們才能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才能確立一種知己知彼的知識態度和理論立場,建立起一套立足中國的知己知彼之學、一套立足中國的哲學。彼學、己學研究好了,才有正確的關系學。哲學的“珠峰”是一定要攀上去的,這是中國人的志向和命運。

 

  發展的中國,既是一個政治、經濟大國,也是一個文化大國,必須也必將是一個哲學大國、思想王國。人類的精神文明成果是不分國界的,哲學的邊界是實踐,實踐的永恒性是哲學的永續性。盡可能地打開胸懷擁抱人類文明成就,是一個民族和國家自強自立,始終佇立于人類文明潮流的根本條件。

 

  擁抱世界,擁抱未來,走向復興,這是中國人的視野,也是中國哲學家的使命!

 

  哲學會讓中國人更加智慧,智慧的中國人將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任憑風馳雨驟,中國必將實現偉大復興,走向更加文明、更加理想的未來!

 

  (作者系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會長;來源:《哲學研究》2018年第2期)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