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9日-星期三
【摘要】: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畸輕畸重不可能可持續發展,先進后進差距過大存在潛在隱患,污濁環境中也沒有美好生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觀目標觀照下,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不是小問題,也不是短時期的問題。
一
矛盾通過自己本身揚棄自己。對立雙方相互否定,相互促進,使事物不斷變化。當變化積累到一定程度,雙方的對立不再緊張,矛盾就一點一點地逐漸平息下來。直到最后,對立降低為一般的差別,不再構成矛盾。
恩格斯說,“在發展進程中,以前一切現實的東西都會成為不現實的,都會喪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權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種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現實的東西就會代替正在衰亡的現實的東西”。
現實的、具體的矛盾,其相互轉化的過程和條件也不是抽象的、隨意的,而只能是現實的、具體的。歷史上的吳越之爭,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用20年為人口恢復、國力增長創造強弱轉換、矛盾解決的條件。可見矛盾轉化之不易。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運動,是十幾億群眾的現實的生產勞動、生活需求等狀況的變化,是產業升級、技術進步以及生產方式變革的連鎖式變遷,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的系統性演變,必然要經歷漫長復雜的現實轉換過程。實際上,僅從改革開放算起,我們黨就毫不動搖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了舉世罕見的連續40年的平穩高速發展,經濟、社會、民生等持續發生深刻變革,使原來的社會主要矛盾逐漸緩和,直到不再成為重要的矛盾。
當原有的社會主要矛盾內部雙方的對立不再尖銳,如果不及時調整政策、仍然把主要力量集中到解決原有矛盾上時,不僅不能再產生發展的內動力,還會產生負面效果,加劇新的社會主要矛盾。
比如,當舊的社會主要矛盾解決后,如果繼續在一般性的物質文化需求層面去增加供給,就會忽視創新升級、錯誤配置資源,導致產品產能過剩、延誤轉型升級、損耗資源環境,出現低層次徘徊、低效率循環的局面,直至陷入某種發展陷阱。認識矛盾,把握矛盾,是掌握工作主動權的重要前提。
舊統一和組成此統一的對立成分讓位于新的統一和組成此統一的對立成分,于是新過程就代替舊過程而發生。“新過程又包含著新的矛盾,開始它自己的矛盾發展史。”及時深化對社會矛盾的分析,找到新的主要矛盾,找到實現健康發展的新的動力源泉,就成為關系全局的重要理論和實踐課題。
矛盾的思想是必然性的思想。一切真的思想都是必然性的思想。“哲學的目的就是掃除這種各不相干的外在性,并進而認識事物的必然性。”對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判斷和把握,表明我們黨推動發展的能力不斷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指導推動作用。
二
黨的十九大提出,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新的過程中升級了的新矛盾,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影響和制約我國社會其他各種矛盾的矛盾。
毛澤東說,“舊過程和舊矛盾消滅,新過程和新矛盾發生,解決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他引用列寧的話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在于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
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落后的社會生產力”,到“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粗看似乎變化不大,但是仔細體會,兩者的落差是相當巨大的。
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不僅是需求品的升級換代,而是需要結構、層次的變化。
物質文化產品,往往是具體、有形的,偏重私人物品生產和個體需求滿足,更有形而下的“器物”特征。在整體溫飽尚未解決時,這個層次的需求是人民生活的主體,是提高需求層次的瓶頸,必須努力解決。同時,受邊際效應遞減等經濟規律的制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民需求不可能長期停留在這個層次。
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意味著原有消費品升級迭代,更重要的是結構性的新需要的產生,即增加了環境的、秩序的、精神的等無形要素,偏重公共物品和抽象價值的創造,有形而上的“道化”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環境秩序、安全誠信,這些公共物品和社會價值觀的創造,已成為構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重要的根基。
如果再深一層追問,就要關系到馬克思主義對于人的本質屬性和人的發展這個根本問題的看法。早在1845年,馬克思恩格斯發現,在資本主義大工業條件下,勞動者被迫與生產力相分離,“喪失了一切現實生活的內容,成了抽象的人”“完全失去了自主活動”,本應是生活目的的勞動,卻表現為“用摧殘生命的東西來維持他們的生命”。他們相信,無產階級革命將使自主活動“同物質生活一致起來”“而這點又是同個人向完整的個人的發展以及一切自發性的消除相適應的”。我們黨突出強調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著眼于不斷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具有理論邏輯和政治邏輯的必然性,體現了無產階級政黨的政治初心。
三
作為對立方面,理解把握“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既要實際地研究發展本身的狀況和問題,也要把它作為“美好生活需要”正相反的對立面,從二者的聯系中來研究其本質規定性和豐富內涵。
不平衡的問題,既存在于同一個產業部門之內,也存在于不同產業部門之間;既存在于經濟系統,也普遍存在于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個方面,以及其相互關系中;既存在于不同收入群體之間,又存在于不同區域之間。不充分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我國一些地區、一些領域、一些方面還存在發展程度較低甚至低于平均水平的情況。這兩方面問題都比較廣泛地存在,并且內生于整體社會系統的運行之中,不是那么好解決的。
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畸輕畸重不可能可持續發展,先進后進差距過大存在潛在隱患,污濁環境中也沒有美好生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觀目標觀照下,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不是小問題,也不是短時期的問題。
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思想方法上要兼顧“重點論”與“兩點論”兩種思維,把握好階段性重點攻堅和系統性長遠施策的問題。要充分運用集中力量打好攻堅戰的方式,針對精準脫貧、環境治理等問題重拳出擊,一個一個地解決。又要著眼長遠,從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出發系統推進,全面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大力踐行新發展理念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穩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全面繁榮中國文化事業。
同時,站在更大的時空尺度來看,不平衡、不充分這兩個問題,都既有特殊性(階段性)、又有普遍性(長期性)。發展無止境,平衡中會產生新的不平衡,“充分”和“平衡”都是動態、相對的,“不平衡”“不充分”會始終存在。從20世紀100年這個不算長的跨度來看,世界主要國家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巨幅波動,強者變弱,弱者變強,也是屢見不鮮。因此,抓住社會主要矛盾,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著力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問題,不斷創造人民美好生活,應是在新時代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的堅定方針。
鏈 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摘自《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摘自《學習時報》2018年02月07日。原標題《從哲學上思考社會主要矛盾轉化》】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浮新才: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從哲學上思考社會主要矛盾轉化
2018-02-08周新城: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一以貫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提——記念《共產黨宣言》170周年
2018-02-02?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