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這個世界很大,這個地球上人很多。但是在通向發達國家的道路上,卻是無比的空曠。
在2018年的世界,中國是唯一一個正在大步走向發達國家的國家,除了中國,世界上其他的發展中國家,現在都看不到能在不遠的將來邁入發達國家的希望。
從中東的沙特,南亞的印度,非洲的南非,東南亞的泰國和馬來西亞,南美的巴西阿根廷,中亞的哈薩克斯坦,還是俄羅斯,不好意思,他們都不行。
成為發達國家,是如此的艱難,以至于雖然我們的前方就是發達國家,但是我們的身后,其實空無一人,并沒有同行者。
是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人顯得有點孤獨。
第一、為什么中國成為發達國家如此艱難?
我們的地球,到今天為止,仍然基本是按照不同的種族劃分成了一百多個國家,國家與國家之間,更多的是叢林法則,是赤裸裸的利益關系,尤其是大國之前,由于大國的勢力范圍和影響范圍無比的廣闊,在利益邊界處必然會發生強烈的碰撞,從而導致利益和勢力的此消彼長。
在過去的50年,發達國家以外,真正算得上邁入發達經濟體的,也就是亞洲四小龍和以色列。其中只有一個人口大國,那就是韓國。說韓國是人口大國,因為他人口過了五千萬,對發達國家來說,雖然有點不適,但是感覺還好,日本+北美+澳新+西歐也有差不多八九億人。
所以說,韓國的崛起,其實對西方還是有一定影響的,你想八億人突然多了五千萬人進來,相當于增加了大約6%左右的體量。
中國就有點不一樣了,五千萬人也就是中國一個省的人口,中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平均人口是4484萬人,這是不得了的數字。
十四億人,全部進入發達國家,那是很要命的,這個體量比現有發達國家之和還要大,將會完完全全的改變發達國家的面貌。
改變發達國家的什么面貌呢?
一、在種族上,是黃種人取代白種人獲得優勢地位。
發達國家目前完完全全的是以西方白人國家為核心,西方以外的兩大發達國家,日本和韓國,日韓為首的黃種人發達經濟體,人口合計才1.8億人,按照經濟總量計算,在發達國家中的占比更低,因此黃種人在發達國家里面是邊緣族群。
我們一說發達國家,腦海里首先浮現的是白人的面孔,白人是發達國家的核心族群。
而14億中國人的進入,將會完完全全的改變發達國家的種族力量對比,發達國家60%的人口將變成黃種人,全世界發達國家人口中,黃種人對白人會獲得1.5:1的優勢。
由于中國龐大的人口數量,黃種人不管是人口數量還是在經濟總量方面都會成為發達國家的優勢族群,而白人的地位將會大大相對下降。
我們一說發達國家,腦海里首先浮現的會是黃種人的形象。
二、在控制權上,西方控制權將大大衰落并向中國轉移。
發達國家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控制權,也是在西方白人的手里的,白人是領袖,他們掌控著黃種人發達國家日本和韓國的軍事指揮權,在日韓領土上駐扎著軍隊,事實上控制著日韓的經濟發展,影響著兩國的政治局勢。
而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是獨立國家,并不受西方人控制,對西方人來說,以往的日本,四小龍和以色列,都是受控的進入發達國家大門。
而中國是第一個不受控制的發達國家敲門者,是門口的野蠻人。
三、發達國家的文化和文明內涵將會徹底被改變。
中國不僅人多,而且中國人還從內心深處認為自己的文明比西方優越。中國以人為核心的“人定勝天,自強不息”文化,和西方以神為核心的拜神宗教文化,可以說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文明內核。
最為典型的是中國和西方歷史傳說上同樣是遭遇大洪水,中國的故事的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西方的故事是諾亞方舟。
以至于中國網絡上據此流傳著“華夏男兒-亞伯拉罕廢物”的段子,更進一步衍生出了諸如“太祖男兒—杜魯門廢物”“共產男兒-資本廢物”各種段子。
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發達國家白人顯然是不愿意接受從文明,種族和控制權的地位都被奪走。所以絞殺中國制造,阻止中國和中國企業崛起,是發達國家政府和發達國家企業保持自己地位的必然選擇,尤其是實力最強的美國和實力第二強的日本,他們最不能接受中國崛起。
最近的中興事件,想必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所以目前就非常關鍵了,雙方既然都想坐下來談,說明內心還是想通過談判解決問題。但是能夠坐下來談,不代表最后就談得攏。
2003年的9月,同樣是美國財政部長訪華,當時的美國財長斯諾的目的就是想讓中國實現人民幣升值,認為中國長時間從8.28的匯率中獲得了好處。某種意義上,美國人這種要求和讓日本人簽訂廣場協議其實沒有太大區別。
當時的中國是果斷拒絕了美方的要求,所以那一次雙方就是沒有談成的。
當然后面是美方繼續不斷施壓,中國終于在2005年7月主動讓人民幣升值,只不過中國采取了漸進式的緩緩的形式。
這一次的談判,如果美方的訴求只是要求減少對華逆差還好說,中國可以多買你的天然氣,農產品什么的平衡一下,就怕美方有更多的其他要求。
什么是其他要求呢?其實就是想打擊中國制造2025,當然明面上肯定不會這樣說,美國人都是說要保護知識產權,同時指責中國搞貿易保護和政府補貼之類的。
第二,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對中國制造業的圍剿,有以下重要手段:
1. 對中國最好的企業進行收購和入股
中國最大的空調企業格力;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企業徐工;中國最大的果汁企業匯源;中國最大的堿性電池制造商南孚;中國最大的啤酒公司雪花,金威,青啤,哈啤,重慶啤酒等;中國最大的廚房小家電企業蘇泊爾電器;
其他還有娃哈哈,中華牙膏,小護士,美加凈,大寶,新飛冰箱等,都遭遇過外資收購,他們中有的在國內的反收購浪潮中得以保存,最典型的是格力,當年度過收購危機之后如今大放異彩。
有的只是出售了部分股權,有的則徹底被收購變成完全的外資,甚至有的品牌出售后,就徹底的消失在歷史長河里面
我們不是盲目的排斥外資入股中國公司,但是必須要重視對核心資產的保護。美國和日本在這方面,就做的非常好。
2015年7月,媒體報道中國紫光以230億美元向美國美光公司提出收購要約,到2016年1月就被美國人斷然拒絕,可以說美國人做出拒絕紫光收購的決定,是非常迅速的。
2016年12月,中國芯片投資基金(GrandChip)在一項聲明中宣布,取消原定并購德國半導體設備制造商愛思強(Aixtron)的計劃,原因是在美國那里審批失敗。
2017年4月,日本東芝的存儲器業務想出售,日本人毫不猶豫的把中國公司和中國資本排除在收購者以外;2017年9月,特朗普簽署執行公告,做FPGA芯片的萊迪思,也不賣給中國企業。
2. 通過知識產權訴訟精確打擊中國高科技企業。
發達國家由于擁有技術優勢,同時在長時間發展中形成了完整的專利壁壘和專利保護法律,因此對后來者形成了巨大的障礙。在大公司,往往有專業法律人士數量龐大的法務部,它不僅可以起到保護自身知識產權不受侵犯,也同樣可以成為打擊對手的手段。
最為典型的就是中國的高科技企業中微半導體。中微半導體在2004年之后,一直處于全力研發新設備的階段,2007年10月,中微半導體研發出應用于65納米至45納米高端芯片生產的設備,大大提升了半導體生產設備國產化水平。
中微的產品才剛剛進入制造廠家試用,還沒有開始正式的批量商業銷售,就被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在美國加州法院起訴,稱中微使用了應用材料的商業機密開發了設備,要求停止侵權并且進行賠償。
與此同時,華為進入美國和思科訴訟案。美國思科一直是全球路由器和交換機領域的全球霸主,在全球數據通信市場占有率一度接近70%。
同時2002年6月,華為成立了美國公司,當年華為在美國的銷售額比2001年大幅增長了70%,思科產品竟然首次出現了份額下滑。
2003年1月24日,思科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東區聯邦法庭對華為提起訴訟。思科提交的訴狀長達77頁,主要內容是指控華為在多款路由器和交換機中盜用了其源代碼,指控還包括路由器和交換機命令接口等軟件侵犯了思科擁有的至少5項專利。
兩年的訴訟戰役,讓華為進軍美國的進程明顯受阻,很多客戶的合同就此擱置。
華為和思科訴訟案,在2003年的中國是最具影響力的財經新聞之一,不亞于今天的中美貿易戰和美國制裁中興案,在思科宣布起訴華為之后,短短幾天內中國互聯網上各種關于此案件的評論文章就有數千篇。
實際上,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過程中,這類訴訟不勝枚舉,即使你完全沒有侵犯知識產權,也不得不為之付出巨大代價。
知識產權保護,一方面可以保護創新,另一方面也成為了先進者打壓后來者的工具。
3. 運用國家形式,直接禁止中國進入美國和投資美國高科技企業。
華為無法進入美國已經盡人皆知了。
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電信設備市場之一,華為只做美國以外的市場,就在2017年做到了900億美元,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不僅如此,美國不只是禁止中國在美國銷售高科技產品,同時還準備限制中國在美國進行高科技投資,據彭博社和《金融時報》報道,美國政府正在考慮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來限制中國在美國涉及敏感科技行業的投資。
其中包括半導體以及5G無線通信技術。
4. 動用國家力量,直接禁止向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
除了1996年的《瓦森納協定》限制出口軍用以及軍民兩用物資以外,以2015年為例,美國就禁止向中國的超級計算機出口芯片。
不過到2017年底,中國已經使用國產芯片對英特爾的芯片進行替換。以運算速度全球第二的“天河二號”為例,到2017年美國已經禁止對中國出售的Xeon Phi加速器,但到2017年底,“天河二號”就使用全新的國產Matrix 2000加速器,替換原有的Intel加速器。
實際上,美國人的對華出口管制清單遠遠不只是超算芯片,目前的中美貿易戰,我國很多網友說,光看雙方互相征收關稅的貨物清單,感覺中國是工業國,美國是農業國,其實不然,美國自我設置限制不對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而已。
貿易戰初期雙方開單
5. 運用技術優勢,收取不合理專利費用和獲取不合理權益。
其實給專利付費是天經地義的,但是利用技術優勢地位獲取不正當利益,就會極大的打擊后來者的進步,典型的就是高通稅。
我國是世界手機設計和生產大國,2017年高通2017財年產生的223億美元收入中,65%來自中國,而在2016年財年這個數字還是57%。
因此僅僅2017年高通從我國獲取了145億美元的銷售額,相當于超過970億人民幣。
2015年2月,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發改委”)宣布對高通處以人民幣60.88億元罰款,相當于高通2013年度我國市場銷售額8%的罰款,我們看下理由是什么:
經調查取證和分析論證,高通公司在CDMA、WCDMA、LTE無線通信標準必要專利許可市場和基帶芯片市場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實施了以下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
一是收取不公平的高價專利許可費。
二是沒有正當理由搭售非無線通信標準必要專利許可。
三是在基帶芯片銷售中附加不合理條件。
6. 通過合資,控制中國企業發展。
合資并不意味著就是吃虧,但是合資往往只有在雙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才會有雙贏。
作為最大工業產業的汽車產業就是個典型,當年我國共和國汽車工業的次子二汽,堅定走合資的路,甚至解散了自己的研發中心,結果該研發中心不少工程師被當時還在艱苦創業的奇瑞公司招致麾下,結果短短幾年時間就開發出了東方之子,QQ等奇瑞旗下的著名車型。
一直到2018年,我國幾大國有汽車集團,其主要利潤來源仍然是合資企業。
設立合資企業,是發達國家企業通過利益分享的方式,和中國主要企業進行利益捆綁,同時讓對方將資源投入到合資企業,將骨干人才調入合資公司以獲取利潤,減弱其自主開發技術和自主發展的動力和能力,控制對方在自己的框架內發展,可以有效地掌握其發展節奏。
合資公司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場婚姻,看合資公司會不會成功,一定要看雙方是不是勢均力敵。我國汽車工業集團當年在技術和管理處于絕對弱勢的情況下和外方合資,理論上說是市場換技術,但是就單個國有汽車集團而言,根本無法實現對市場的控制,也就是市場這張牌并沒有在自己手里,而同時自己在技術,管理水平和質量管控上又大大弱于外方合資對象,直接導致在合資企業失去話語權。
相反我國高鐵為什么搞合資,就是成功案例?
當年長春客車和阿爾斯通,川崎和南車,龐巴迪和青島四方,西門子和唐山機車合作,單看我國四大機車廠任何一家,都是沒有對市場的掌控能力的。
但是就是因為有鐵道部進行統一統籌,整個中國市場被中方牢牢掌控,我國高速列車技術能力當時遠遠弱于外方的情況下,卻掌握了主動權,成為了強者,結果外方不得不進行了技術和制造工藝的轉讓。
合資公司里面,強者一定會占據主導權,同時也會獲得更大的利益。否則,合資公司甚至就成了發達國家阻礙中國自主產業發展的一種手段。
2005年下半年,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深受進口面板制約之痛的創維、TCL、康佳、長虹等四家彩電巨頭,計劃合資在深圳建設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但在向外國企業尋求技術支持時,或者干脆被拒絕,或者被索要巨額技術轉讓費。
于是他們主動找到了京東方,雙方各占40%的股份,再加上深超公司(代表深圳市政府)占股20%,組建了深圳聚龍光電公司(注冊資本800萬元)。深圳市政府也表示愿意提供77億元的資金支持。
為了支持聚龍計劃,京東方立刻就組建了數百人的技術團隊。
但是就在聚龍計劃的消息傳出來后,日本夏普于2006年6月主動向深圳方面提出建設一條7.5代線的計劃,深圳市政府和四大彩電巨頭都產生了動搖。
而長虹干脆撤出去做等離子(PDP)了,京東方則被晾在一邊。而之后夏普又違背了承諾,要求在控股的情況下轉讓技術,導致談判到2007年9月終止。這直接導致深圳的顯示面板生產工廠計劃向后推遲了兩年。
7. 高價設備和原材料銷售。
典型的就是光伏產業。
生產光伏組件的生產設備,曾經長期把持在歐美發達國家企業當中,在2006年,中國企業要想搭建完整的一條100MW光伏產品生產線,只能向發達國家企業購買,費用高達1.6億元-2億元。
不僅是生產設備,發達國家還通過高昂的原材料,零部件價格,從中國制造業攫取大量利潤,同時也抬高了中國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中國公司產品的競爭力。
要打破這個局面,中國只能搞自主研發,到了2016年,光伏生產設備行業十種主要的生產設備,已經有七種實現了國產化,而這時,2016年,一條100MW生產線的工藝設備的投資,僅需要6000萬元左右。由此可見,國外設備商從中國公司身上攫取了多少利潤。
目前,光伏產業中國已經占據了世界的壓倒性份額,2017年我國多晶硅產量24.2萬噸,同比增長24.7%;硅片產量87GW,同比增長34.3%;電池片產量68GW,同比增長33.3%;組件產量76GW,同比增長31.7%。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生產規模全球占比均超過50%,繼續保持全球首位。
中國制造,真的是無數人通過艱苦奮斗才做起來的。
8. 生態的控制封鎖。
最為典型的就是IT領域的windows+Intel體系和ARM+安卓/IOS體系,發達國家企業通過先發技術優勢,形成了強大的生態系統,讓后來者的自主研發喪失了市場需求,變得無利可圖。
當然在這里,一定要贊揚下胡偉武博士和他的龍芯團隊,多年堅持自主研發,光是龍芯團隊出來的陳氏兄弟創立的寒武紀AI芯片,目前估值已經超過20億美元,就已經足以成為龍芯團隊驕傲的理由了。
另外龍芯還開發了大量用于航天設備等的自主CPU芯片,目前銷售額過億元人民幣,雖然在營收方面是家規模極小的公司,要知道2017年中國營收過億元的芯片設計公司都已經差不多200家了,但是龍芯十余年的堅持,非常了不起。
9. 貿易戰關稅打壓。
美國人2018年3月23日簽署的備忘錄,直接就是面向中國制造2025的十大領域進行征稅,稅率預計為25%,這其實是非常嚴重的事件。
為什么呢,以前美國只是禁止華為進入美國市場,華為的主力產品是通信設備,因此美國封鎖華為,其實只是封鎖了中國的一項高科技產品不能進入美國市場。
而貿易戰對準的中國制造2025的十大領域,意味著中國公司被封鎖的范圍從華為開始遠遠的被擴大,這大大超過了對華為封鎖對中國的影響。
中興被制裁,在國內被認為是蠢,沒有誠信,不守規矩,其實以美國人發動貿易戰對中國500億美元的高科技產品征稅為例,中國這些領域的公司,總沒有違反美國法律吧,照樣被毫無理由的進行精確打擊,所以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想找借口找理由真的很容易,即使沒有理由沒有借口,也照樣可以打擊你。
10. 直接精確制裁。
這次的中興就是最為典型的案例,同時美國也在調查華為。
為什么美國老是對準華為和中興不放,因為在通信設備領域,華為和中興已經取得了徹底的勝利,目前處于窮追猛打的階段。全球四強,華為和中興在不斷上升,而愛立信和諾西則處于節節敗退的境地。
華為和中興按照這個趨勢下去,正在走向逐漸壟斷全球通信設備市場,這成為中國第一個也是優勢最大的一個電子高科技產業,因此美國人選擇中國的這兩家主力企業針對性下手,是做了精心選擇的。
第三,結論
以上是總結的是西方打壓中國產業發展的十個手段,其實在這以外還有很多,比如:
商業間諜,高薪挖走核心人才,對華裔科學家判刑,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中國是全球遭受此類調查最多的國家)等等。
我們稱之為發達國家對中國制造的圍剿,而我們針對西方的收購,合資,訴訟,專利費,禁運,禁止投資,禁止進口,生態封鎖,高價設備,貿易戰關稅,制裁等手段的反制就是反圍剿。
這些圍剿手段,可以說每一項都可能置中國企業于死地,也確實有大量中國企業在這中間倒下了。
隨便可以舉出一大堆例子,在收購中大量民族品牌消失的日化產業,活力28,新飛冰箱,小護士…在合資中一蹶不振的汽車自主品牌,就不說名字了…
在IT生態封鎖中消失的方舟芯片,永中office…手機品牌里面經營情況不好,卻還要向高通繳納高額專利費的魅族等…..
中國制造的崛起,是在荊棘林立殺出的一條血路,能有今天的成績,是非常了不起的。
同時,我們也看到,在反圍剿過程中,最大的共同經驗,也是最有效手段,就是要獨立自主,不管合資,收購股權,被制裁,生態封鎖,關稅,禁運還是其他,獨立自主的擁有自己的技術永遠都是最好的反擊手段。
這也說明,手段是附著于基礎力量之上才能發揮作用,不管對手的圍剿手段如何千變萬化,只需要加強技術、人才和資本三大基礎力量,基礎上去了,自主力量夠強了,不管對方用什么手段,都可以化解。
(本文內容有刪減)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