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里某高管提出了用“機器智能”代替“人工智能”的觀點。看到這個題目,我就想:阿里還真的是有明白人的,“達摩院”請來的“高僧”恐怕也不能隨便忽悠。上海要開一個人工智能大會,我恰好想在會上談類似的觀點:不要把“智能化”看做“人工智能”。
寧振波兄有個觀點:智能就是隨時、隨地、不隨人。換成我的話就是:離開人,機器也玩得轉。這樣,機器就可以做些過去需要人做的事情。不必要強調多么復雜的技術和算法。這樣的事情,我最近就遇到了。
我到外地出差,結果車票賣完了,我就交給攜程幫我“搶票”。結果,來回車票都順利買到了。這件事讓我想起郭冬臨演過的一個小品:一個小職員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自稱有朋友買得到票。其實是自己扛了一床被子睡在車站,把票買了回來。那時,從黃牛手里買張票要上百塊錢,差不多是一個月的工資?,F在攜程幫我去排隊,機器就代替“郭冬臨”了。這其實就是我們要搞的智能,即阿里高管所說的“工業智能”。
這樣的“智能”邏輯非常簡單。這種簡單的邏輯成為熱點,是因為互聯網和數字化的發展,過去做不到現在能做得到了。當然,邏輯簡單的背后有復雜的技術支撐,保證數據的準確及時、避免各種錯誤和風險。這種靠信息準確、及時可靠、決策邏輯清晰的智能,我稱之為“吳淑珍式的智能”。
這種“智能”的邏輯是非專業人士也能想得清楚的,企業家要搞這樣的工作,只需要算好“經濟可行性”,并找來合適的團隊來實現“技術可行性”。
而“人工智能”、尤其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所研究的重點,是普通的計算機算法難以編碼的東西,如各種感性認識、靈感和頓悟。這種技術也是有價值的,如用圖像識別技術代替人工檢驗。放在工業智能化這個范疇看,只是支流而不非干流。如果企業界不能分辨這兩個概念,就可能犯“以偏概全”的錯誤,喪失時代帶來的機遇。因為在“人工智能”這個領域,養活不了太多的企業。有人說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制造,那是胡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