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風聞社區作者 楊升
英國杜倫大學政府與國際事務學院碩士
中非合作論壇剛剛結束,很多人感興趣的不是中非的長遠發展,只是在“600億美元”上打轉。其實也不必驚奇,從建國初期到今天,幾乎每次我國宣布對外大規模援助和免債都會引起國內輿論場不小的反應,大多數質疑聲都是基于這么一些觀點:
國內還有這么多問題沒有解決,還有那么多地方需要錢,為什么要出去“撒幣”?
幫助別人那是有面子沒里子,何必整天做“慈善”?
以利聚之,利盡人散,中國不是沒有養過“白眼狼”,而且很多發展中國家政局不穩,一旦政權更迭我們的投資很可能血本無歸,為什么要去“冒險”?
首先,我們應該理解這種聲音。
確實是因為政府在國內治理以及為人民提供基礎服務的時候還有很多的不足,對外使用國家資源時才會遇到或多或少的不滿,所以提高國內治理水平,優化給國內人民兌現基本服務的質量,會更有利于我國在經營外部環境時進行資源投送時贏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但是,這些聲音其實是有認識偏差或邏輯錯誤的。
因為我國現階段對外援助的投入和解決國內問題的投入并不是對立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
并且,對外援助事實上是一個國家,特別是大國,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必須參與的活動,和必須學會使用的外交工具,這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尤為重要。這和國家的前途,社會的發展,人民的利益都息息相關,絕對不是什么可做可不做的“面子工程”。
錯誤一
將對外援助和國內發展相對立
這個錯誤首先是沒有分清對外援助使用的“錢”和解決國內問題使用的“錢”并不是同一筆。
對外援助的美元屬于外匯儲備;而我們解決國內民生問題用的錢是國家的財政收入,這兩筆錢的來源和用法都是不一樣的。
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利、債、費,都是人民幣;而外匯儲備是我們通過貿易掙來的美元。
大家都知道外國貨幣是無法在國內直接流通的,必須進行兌換,這就說明這兩筆錢的用法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各有各的用法,不可混為一談。
所以,外匯儲備是不能直接用于國內民生改善的,它有它自己的用途,想要讓外匯儲備服務于民生改善和自身發展就必須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將其進行轉化,讓它發揮應有的作用,除了拿來購買我國需要的產品,應對金融風險,穩定人民幣匯率之外,對外援助和投資也是其中一種重要的用法。
如果簡單粗暴地把外匯儲備的使用和財政開支混為一談,就會提出一大堆沒有常識,不值一駁的問題。援助其他國家的美元和國內扶貧投入的資金是兩筆互不直接影響的錢,根本不存在多給非洲修一條路就導致中國西部農村少建一所學校這種情況。強行將對外援助和國內發展相對立的言論要么是缺乏常識,要么是別有用心。
再者,國家在教育和醫療方面每年的投入數字都是可查的,大家可以對比一下到底是對外援助花的錢多還是國家為了改善民生花的錢多。
根據中國財政部數據,中國2017年的醫療衛生開支是1.4萬億人民幣,約合2000億美元;教育支出是4.2萬億人民幣,約合6000億美元,而且請注意這只是2017年一年的數字。
歷史上沒有哪一個大國是在處理干凈內部問題之后再參與國際事務的,都是兩條腿走路,而且外部環境營造的成功與否會直接作用于國內發展是否順利,手里拿著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而不懂去充分使用,不懂得讓這些美元轉化成中國的政治資本和海外利益,那才是白瞎了全國人民辛辛苦苦掙來的這一手好牌。
錯誤二
認為“對外援助”是沒有收益的“慈善”
如果把“對外援助”理解成單純的慈善,那么就會出現一系列的認知偏差。由于對外宣傳的需要,我國經常把自己的對外援助說成“行善”,這就導致了國內人民的理解偏差,也給別有用心者曲解“對外援助”提供了空間。
但是如果大談“對外援助”的政治收益和經濟收益,對外宣又不利。因為西方媒體已經開始把中國對外援助的行為妖魔化了,你自己再突出宣傳“做慈善背后的自身收益”,那不就等于給人家提供炮彈了嗎?
結果就導致了每次一有對外援助公布,對內對外宣傳的邊界就開始模糊,專家想說又說不透,老百姓想聽又聽不懂,別有用心者隨便一煽風點火,一大幫人就開始稀里糊涂地把一些自媒體的謬論轉成100000+。
中國現在強調“正確的義利觀”,對朋友“義”字當頭時中國既然能問心無愧,那么在對自己民眾解釋“利”的時候也應該理直氣壯。
中國人民要意識到自己的國家已經成長成了一個擁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所以當我們不開采自家存貨又能享用穩定的原材料供應時、當我們在國際上陷入困境依舊能有人站臺撐場時、當我們能一步步轉移過剩產能又能讓自己的企業確保海外訂單時、當我們和發達經濟體發生矛盾時又能尋找到替代解決方案時……我們就應該意識到,這些“利”不是天上掉的餡餅,而是國家用堅持不懈的外交努力換來的。
中國出手援建的項目往往都規模宏大,合同總金額基本都幾十億美元以上,這些項目將成為受援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希望,并且有些甚至會以點帶面,聯通整個區域的交通網,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
那我們為什么要自己花錢幫別人發展呢?以巴基斯坦或緬甸這樣的鄰國為例,如果我國的鄰國長期處于貧窮、落后、動蕩、封閉的環境中,我國邊疆又怎么能獨善其身?極端暴恐和跨國犯罪勢力光靠打擊是鏟除不了的,當我們的友好鄰邦能享受到發展的機遇,那我們欠發達邊疆地區是不是就能同樣迎來發展的機遇?
解決別人的問題就是解決自己的問題,這就是“利益共同體”的邏輯。
那么遠隔重洋的非洲為什么對我們重要呢?非洲是人均年齡最年輕的大陸,又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擁有非常巨大的發展潛力,但由于各種原因,非洲仍然非常落后。既然非洲具備發展的充分條件,那么誰最先參與非洲的發展,誰能賦予非洲發展的必要條件,誰就能分享到發展的紅利,但是這個紅利不是一步兌現的,它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進行逐步兌現。而且,想吃這塊蛋糕的國家可不止一個兩個。
如今美國雖然開始警惕中國在非洲的迅速擴張,但其決策者腦子里依然認為非洲國家是不值得投入精力的“糞坑”;歐洲國家由于力量有限,正在吃力地維護自己在前殖民地的利益,但幫助非洲發展并不符合他們對非洲的“心理定位”,他們只需要非洲扮演原材料供應者和低端打工者就好了;日本早就意識到了投資非洲的重要性,但由于實力有限,雖然有些亮點,但進展都遠不如中國迅速;如今連印度也開始跟進,但除了提口號,實際行動跟中國毫無可比性。
這種形勢對中國是天賜良機,而正當美國的精英在焦急的勸諫自己的決策者趕快平衡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時,中國國內某些“精英”卻在配合他們的美國同行,瘋狂地不顧常識地否定中國的對非政策。
更重要的是,從政治上和道義上來說,中國不能不管非洲。
大家不要忘了毛主席說過是誰把中國一票一票抬回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的,這個身份是日本德國想花多少錢都買不來的,發揮的作用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就這一點來說,中國建國初期對非洲的援助一點都不虧。
作為聯合國五常里面唯一的發展中國家,雖然中國反復強調“不稱霸”,但是中國無法逃避自己是“發展中國家代言人”的現實,而非洲有54個國家,除了南非全是發展中國家(南非和中國同屬新興經濟體,關系也很緊密),是巨大的“票倉”,中國不管非洲,就好比鄉鎮干部不走基層是一個道理,一個脫離群眾的干部,當出事的時候還指望群眾幫你說話嗎?
國內有很多人羨慕美國有這么多盟友唯它馬首是瞻,但他們好像不知道美國在戰后自掏腰包重建了多少國家,有多少國家的戰后政治經濟基礎是美國親手塑造的,而美國為了編織這套盟友體系花了多少錢,死了多少人。中國不是要去結盟和稱霸,但是這些人一邊無腦夸美國好,當中國學習美國的成功經驗時,他們卻又罵中國,真的非常精神分裂。
此外,中國對外援助的資金和貸款其實有很多會回流到中國人自己的口袋里,或者說這些資金是后期可持續盈利的敲門磚。
因為受援國在拿到資金后需要中國為其興建基礎設施,幫助其開采資源,購買中國的機器設備和各種工具和產品。于是,中國的工程隊有了海外項目,中國能源巨頭們有了海外油田礦山的經營權,中國工廠有了海外訂單,哪怕中國一開始直接將設備白送給對方,設備維護和零件采購依然是可持續的盈利點。
中國在對外援建大型工程的同時還輸出了中國標準,今后無論是哪個國家進入這個領域都要花巨大的代價適應中國標準,國與國之間最低級的競爭是產品競爭,中級是技術競爭,最高級的是標準競爭,有了標準的話語權,就是核心競爭力的保證。
在獲取海外利益的方式中,中國的投入產出比還是相當不錯的。
比起美國用軍事打擊摧毀一個政權再去強行重建一個國家的套路,或者通過金融戰沖垮一國貨幣然后再低價買進該國實業的“薅羊毛”手法,中國的方式既不比美國拉仇恨,花的錢也不比美國多,獲得的收益又實實在在,受援國還能獲得就業,經濟增長和基礎設施優化等實際的好處。
這樣看來,哪怕中國的對外援助實踐不盡完美,走過彎路,交過學費,但是總體來看完全是值得肯定的,就算有問題那也應該是在肯定方向的基礎上進行改良。
錯誤三
對外援助和投資等于“血本無歸”
和“養白眼狼”
其實大國之間的游戲哪里有什么穩賺不賠,只有玩不玩得起。不參與,就只能坐等上文提到的那些利益落入他人之手。對外援助和投資是否能獲得收益,主要看是否尊重客觀的發展規律,是否能順應形勢作出調整,是否明確自身的需求,以及是否“政治掛帥”,做不到這些要么會血本無歸,要么就會養出白眼狼。
美國就干過不少失敗案例,冷戰時美國為了遏制拉美的左派政權抬頭,無論是什么流氓惡棍只要立場反共,美國全都支持,給槍給錢包培訓,結果造就了一大堆毒梟把持的右翼政權,然后這些毒梟的毒品最大銷售方向恰恰就是美國。
美國為了在阿富汗坑蘇聯,還援助過全球的伊斯蘭圣戰者,也是給槍給錢包培訓,后來怎么樣了大家都知道了。但也不能否認美國的成功案例,比如巴拿馬運河以及“馬歇爾計劃”這些例子。
美國總統里根會見塔利班,稱贊他們在道德上堪比當年建立美國的開國元勛
中國也失算過,也養過一些“白眼狼”,但是我們并不能說“對外援助必然導致養白眼狼”。其實中國的大多數案例是無論當地政權如何更迭,該國與中國的合作依然維持,因為與中國為敵與這些國家自身的剛性需求相悖,徹頭徹尾的“白眼狼”還是少數的。
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已經開始意識到,西方國家現在只能“發獎狀”,已經發不出“獎金”了,西方國家也不實質性參與內部矛盾的解決,當該國政府不聽話時,西方甚至會利用其內部矛盾引爆內亂甚至內戰,然后再賣武器吃人血饅頭,真的說起可持續發展和現代化工業化,西方是沒有耐心和興趣的。
比較典型的案例就是緬甸,昂山素季上臺前不知多少西方媒體和國內“學者”斷言中緬關系要大變天,但上臺后昂山素季清醒地認識到與中國為敵不具備可行性,并且與緬甸自身的發展利益相悖,于是中國在緬甸的利益并沒有因緬甸政權更迭遭受任何大規模沖擊。
除了緬甸,剛經歷過內部權力更迭的巴基斯坦和津巴布韋也都是很好的例子,他們和中國的關系并沒有像西方期待的那樣出現根本性變化。
因此,對外援助換來的海外利益是否安全,既取決于你挑選的援助對象是否太平穩定,也取決于你是否塑造了該國對你不可割舍的依賴性,也就是說你對該國的援助是滲透到了當地人的心里,和這個國家未來的發展已經牢牢捆綁,還是說只停留于某一派權貴階層的錢包。
總而言之,對外援助和投資其實是大國通過使用自己的資源和實力塑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尋找海外發展空間的一種行為或者工具,其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國家發展到一定規模就一定要學會使用。
如果在實踐過程中遇到問題和挫折,那也是在正確的戰略方向上出現的戰術失誤,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予以糾正即可,但不可以否定方向的正確性。
國家的決策應該經得起討論。除了那些故意帶節奏的“帶路黨”和“鍵盤俠”,大部分提出這些錯誤觀點的人出發點還是為國分憂,只不過他們缺乏足夠的知識進行獨立判斷被帶了節奏而已,所以面對質疑應該耐心回答,面對謬論要敢于正面駁斥。
要解釋清楚對外援助和國內發展的關系并不難,如何把話說得既照顧外宣的大局,又顧及內宣的需要,其實就是技巧問題,并非做不到。大可不必把可以講清楚的事情弄得不可描述。只要是正確的決策,理性的聲音就應該有信心在辯論中為國家爭取到廣大群眾的支持和理解。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