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今年10月4日上映以來,美國的電影《小丑》就引發了世界各國廣泛的關注。現在電影雖然已經上映了一個半月,全球票房也于上周突破了10億美元大關,但是熱度卻仍然很高。在中國,馮遠征、高曉松等名人“小丑妝”的圖像也均引發了熱議。不過個人感覺,對這部電影的評論有很多偏頗,因此筆者在這里也想簡單談談自己的看法,未必正確,僅供參考。
首先,筆者想對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朋友簡單介紹一下相關的劇情。《小丑》的主要內容是,一個精神病院里的病人亞瑟一面用頭撞著墻,一面回憶自己入院前的經歷:
亞瑟原本是一個窮困潦倒的喜劇演員,患有無法控制自己發出笑聲的怪病。亞瑟一方面努力照顧年邁多病的母親,另一方面立志像喜劇明星莫瑞一樣為世人帶來歡樂。但是他不僅經常受到各種人的欺負,甚至還因同事的陷害而丟掉了工作。隨后,他因為對三個華爾街精英調戲一名女性不滿而激動的發病大笑不止,這一行為被誤認是挑釁而遭到毒打,在慌張反抗中開槍擊斃了這三個華爾街精英。諷刺的是,在被迫還擊殺人之時,他因工作而畫的小丑妝容還沒來及卸掉。這一事件震動了整個哥譚市,媒體與精英們對小丑大加鞭撻,而廣大窮苦勞動者卻將其視為反抗資本主義壓迫的偶像,并且因為當時他正做著小丑的裝扮,而紛紛畫上了小丑妝走上街頭。哥譚市的首富托馬斯·韋恩則極為憤怒,表示要競選市長并嚴懲小丑。
接下來,亞瑟從母親那里得到了一個驚人的消息:原來他就是母親早年和托馬斯·韋恩的私生子。他興沖沖地去找托馬斯·韋恩去認親,卻被告知他母親只是早年在韋恩家工作過,孩子是領養的,所謂私生子一說完全是精神失常的幻想。第二次認親時,亞瑟還被剛剛看完卓別林影片的托馬斯·韋恩一拳打在臉上。之后,醫院與警方也紛紛拿出證據證明其的確是被領養的,養母不僅精神有問題,還從小就虐待他,才造成了他的種種疾病和苦難。得知真相后,絕望的亞瑟用枕頭捂死了一心想要認親的“養母”,并拿著她給他留下的有托馬斯·韋恩親筆簽名的照片,再一次發出了狂笑。
接下來,亞瑟又殺死了當初陷害他的同事,并且在上喜劇明星莫瑞節目時,坦誠自己就是殺死三個華爾街惡棍的人。他在節目上有力的回擊了莫瑞的質問:所謂對與錯,不過是萬惡的美國式資本主義體制與價值觀決定的。像他這樣的窮苦人如果死在街上,根本不會有人看一眼。托馬斯·韋恩和莫瑞等人之所以把素未謀面的三個人渣說成是好人,為他們的被殺痛哭流涕,說到底不過是因為他們是華爾街精英,“命比較值錢”罷了。說完,他便拔槍擊斃了莫瑞。
這個現場直播的節目讓整個哥譚市沸騰了。人們紛紛帶著小丑面具走上街頭,并且砸毀警車救出了被捕的亞瑟。托馬斯·韋恩夫婦也在混亂中被擊斃,只留下了幼年的蝙蝠俠……最后,結束了回憶的亞瑟,或曰“小丑”,殺死了冷漠的醫生,逃出了醫院。影片到此結束。
從上面的情節當中不難看出,《小丑》是一部帶有進步色彩的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美國式資本主義體制與價值觀的真相。雖然其未能在中國大陸上映,但是對于破除對美國的迷信是有很大益處的。
有的朋友可能不同意筆者的觀點,會說“這部影片太黑暗了”。其實,文藝作品的好壞與它的風格是光明還是黑暗,并沒有必然的聯系,而是取決于其描寫的光明與黑暗是否與現實當中的光明與黑暗相一致。正如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所指出的,資產階級藝術家與人民藝術家筆下其實都有光明與黑暗。只不過資產階級藝術家認為資產階級是光明的,群眾是黑暗的,人民的藝術家則與之相反:
反動時期的資產階級文藝家把革命群眾寫成暴徒,把他們自己寫成神圣,所謂光明和黑暗是顛倒的。只有真正革命的文藝家才能正確地解決歌頌和暴露的問題。一切危害人民群眾的黑暗勢力必須暴露之,一切人民群眾的革命斗爭必須歌頌之,這就是革命文藝家的基本任務。……對于革命的文藝家,暴露的對象,只能是侵略者、剝削者、壓迫者及其在人民中所遺留的惡劣影響,而不能是人民大眾。人民大眾也是有缺點的,這些缺點應當用人民內部的批評和自我批評來克服,而進行這種批評和自我批評也是文藝的最重要任務之一。但這不應該說是什么“暴露人民”。對于人民,基本上是一個教育和提高他們的問題。除非是反革命文藝家,才有所謂人民是“天生愚蠢的”,革命群眾是“專制暴徒”之類的描寫。
有的朋友可能也感覺到了,《小丑》和近年來流行的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有很大區別,沒有旗幟鮮明的批判小丑這個“頭號反派”。其實,這恰恰是其優點所在。因為美國漫威和DC為代表的漫畫及其改編的影視作品,絕大部分都符合毛主席所指出“光明和黑暗是顛倒的”的特點。其正面人物蝙蝠俠、鋼鐵俠等角色基本上都是億萬富豪,反面人物小丑和神秘客等角色則大多是貧苦的底層勞動者,甚至以《美國隊長3》為代表的部分作品干脆讓反派拿著紅五星晃來晃去,通過極力扭曲和抹黑他們,毫不掩飾的表達對共產主義的刻骨仇恨。《小丑》的“另類”本身也體現了其對于美國文藝界這種病態價值觀的不認同。
不少美國人也看到了《小丑》這部電影黑暗外表下的進步實質。這部電影上映以后,不僅美國主流媒體紛紛口誅筆伐,指責其“散布仇富思想,鼓勵暴力犯罪”,甚至大批軍警都出動嚴陣以待:
斯蒂芬妮·扎克雷克(Stephanie Zacharek)在電影獲獎時和上映時分別兩次在《時代周刊》發表評論,她正是深深憂慮該片可能存在道德風險的影評人中的一員。她指出《小丑》對暴力的頌揚正是當代美國社會問題的體現。在劇中,小丑的暴力行為來源于亞瑟在生活中的所有苦難,這暗示的正是“看看你逼我做了什么”的陳詞濫調,用“他只是缺愛”作為理由,期待觀眾能夠同情他,進而正當化他的暴力行徑。在影片中,隨著越來越多的暴力出現,原本以無助可憐形象示人的亞瑟對生活也有了更強的掌控力,殺戮似乎讓他變得更加強大,最后,他甚至能夠鼓動一大群暴徒高呼“殺死富人”,成為平民英雄。……這樣的危險似乎并非子虛烏有,在公映前,美國有數家影院接到軍方提醒,稱其可能會發生槍擊案件,一些城市的影院已經宣布禁止小丑打扮的觀眾進入電影院,以防發生模仿霍姆斯的槍手。
人們為什么害怕《小丑》?
https://new.qq.com/rain/a/20191007A083RI
隨著小丑的熱映,不少人也紛紛探討這部電影的淵源與傳承,但是個人感覺這些探討大多沒有說到點上。
像很多朋友認為,《小丑》是在銜接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特別是《蝙蝠俠:黑暗騎士》。但事實上,這兩部影片是完全不同的。雖然《蝙蝠俠:黑暗騎士》也是黑暗風格,但是它控訴的對象是作為勞動者的窮苦底層人民,對蝙蝠俠的歌頌甚至超過了絕大多數超級英雄影片,這一點上它是完全符合美國文藝界“光明和黑暗顛倒”的主流思潮。或許也正因為如此,這部影片并沒有被分到R級。把《小丑》和《蝙蝠俠:黑暗騎士》相提并論,其實就是用現象取代了本質,用藝術手法取代了思想內涵。
也有的朋友認為,《小丑》與魯迅的《狂人日記》有很多相似之處。應該說,在思想傾向上的確如此,但是兩者在情節與藝術手法上卻并沒有多少相同之處。魯迅筆下的“狂人”并不是真的精神失常者,對于舊社會的批判也只限于口頭上,而沒有實質性的革命行動,最后還“恢復正常”了。這體現了辛亥革命到五四之前那一代進步知識分子既向往革命,又不敢革命的歷史局限性,和小丑這種“在壓迫下精神越來越異常,反抗也越來越激烈”的作品差異性大于相似性。
筆者個人認為,《小丑》的內容很明顯的模仿了曾擔任過中國文化部長的著名詩人、劇作家賀敬之等創作的著名紅色經典《白毛女》。這部戲不僅曾長期被選入語文教材,在社會主義國家當中享有盛譽,榮獲過斯大林文學獎等重要獎項,在西方也有很大的影響。像前幾年美國芭蕾舞團訪華時,就特別編排了《白毛女》選段來上演:
該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夏萊內·凱慕貝爾·卡蕾,曾就職于美國芭蕾舞劇院和紐約無線電城音樂廳。她已為該芭蕾舞團編排了30多部芭蕾劇,在國際舞蹈界享有盛譽。為了滿足南寧觀眾的要求,她特地編排了中國芭蕾舞劇《白毛女》選段在當晚上演,嫻熟的舞蹈技藝中盡顯東方氛圍和懷舊色彩,贏得滿堂喝彩。
美國版《白毛女》贏得滿堂彩_文化_騰訊網
https://cul.qq.com/a/20141105/025211.htm
從劇情的主線來看,《小丑》和《白毛女》前半段高度近似,都是講述的“舊(剝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故事。兩部作品都是從一個看似和睦溫馨的家庭開始,隨著其在富豪統治的社會當中逐步走向崩塌,主人公也逐漸“鬼化”。等到主人公“鬼化”完成之后,原本軟弱可欺的喜兒與亞瑟反而變成了有著大量崇拜者的“仙姑”和“英雄”,黃世仁和托馬斯·韋恩等富豪對他們的態度也由不屑一顧和肆意欺凌轉向了恐懼。
兩部作品當中很多具體的細節也有對應之處。比如說,黃世仁是民國時主流輿論吹捧的“積善之家”,托馬斯·韋恩也是美國主流輿論吹捧的“大慈善家”。而黃世仁強奸喜兒的地方恰恰是在“積善之家”的牌匾之下,托馬斯·韋恩毆打威脅亞瑟的地方也恰恰是在播放卓別林影片來顯示自己“慈善”的影院當中。《白毛女》當中最震撼的一幕是喜兒對黃世仁的幻想破滅后,想掐死自己和黃世仁的孩子(有的版本刪去了這一段,有的則是真得摔死了),《小丑》當中最震撼的一幕則是亞瑟對托馬斯·韋恩的幻想破滅后,捂死了仍然崇拜韋恩的“養母”……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甚至我們可以設想,假如《白毛女》中的喜兒始終沒有拋棄對黃世仁的幻想,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去認親的話,那么結果就會和《小丑》的情節完全一致了。因為黃世仁和托馬斯·韋恩這種人在乎的并非血緣親情,而是階級利益。從托馬斯·韋恩也只會對同一階級的那三個華爾街精英流露出同情,而根本不在意真相到底是什么,在這一點上黃世仁也是如此。只要這種人占統治地位的社會不改變,“把人變成鬼”的故事總是會發生的。
這當然不是說,《小丑》就是一部抄襲剽竊的拙劣之作,更不是說應該讓95歲高齡的賀敬之去美國維權。筆者在以前的文章當中曾經提到過,馬克思主義認為,文藝作品的主要使命就是“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而區分抄襲剽竊與學習借鑒的主要標準也應該是看其是否再現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不能簡單的看某些情節是否相似。
《小丑》在這方面做的還是不錯的。電影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了80年代里根開啟新自由主義改革的時代。影片里邊的一些細節,諸如大量削減社會救濟和自私冷漠的個人主義價值觀流行等等,的確和80年代至今的新自由主義統治下的美國絲絲入扣,在很大程度上,的確是再現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說,《小丑》是一部近年美國少見的優質作品。從根本上說,新自由主義統治下的美國和民國時期的中國一樣,都是一個“把人變成鬼”的黑暗的剝削社會。這種社會環境的相似性決定了具體情節的相似性。不這么寫,又能怎么寫呢?
近年來,中國引進的美國文藝影視作品,大多是《復聯4》這種歌頌美國式資本主義體制與價值觀的。長久以來,以“霸道總裁”為主題的意淫小說和影視作品則充斥于整個社會,不少年輕人甚至紛紛質疑“白毛女為什么不嫁給黃世仁”……而今《小丑》這樣的作品讓中國人看到,今天的美國也和《白毛女》所描繪的民國一樣,是一個“把人變成鬼”的黑暗的剝削社會,這讓那些把美國吹上天的公知如何自處?
不過,要是對比一下《白毛女》這樣的紅色經典,《小丑》在“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上卻又差很多:《白毛女》當中塑造的喜兒是民國社會上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普通勞動者的一個縮影,其一開始是非常正常的,完全是由于社會環境造成的“鬼化”,帶有極大的典型性與震撼力。《小丑》當中的亞瑟則只是一個美國社會的邊緣人,一開始精神就有些問題,在典型性上面弱了許多,觀眾缺少代入感,對社會的批判也就不那么尖銳了。
除此之外,《小丑》還有兩個明顯的缺點:
第一是正如創作人員所說的,其并沒有歌頌小丑,最多只是對其不幸遭遇有幾分同情,還用了很大的篇幅渲染小丑及其支持者的暴力與其造成的混亂。與其說這部作品是對革命的歌頌,不如說其更多的表達了創作人員對即將到來的革命發自內心的恐懼。這就好像果戈里的《死魂靈》一樣,書寫農奴的悲慘遭遇并不是為了批判農奴制,而是看到了自己擁護的農奴制即將滅亡,用含淚的笑寫下的一曲無盡的挽歌。
第二更重要的方面是,《小丑》的創作人員只是看到了美國式資本主義體制與價值觀的搖搖欲墜,卻并沒有指出一個替代的方案。影片似乎認為,小丑及其支持者為代表的反對美國式資本主義體制與價值觀的人只是希望破壞舊世界,卻并不打算建設新世界,甚至認為反抗之后的社會要比反抗之前變得更糟糕了。也就是說,其雖然和那些簡單粗暴的吹捧蝙蝠俠、鋼鐵俠等億萬富豪的電影有質的不同,但是也并沒有跳出“歷史終結論”的桎梏,更沒有超出美國“政治正確”的框架。
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把責任推到創作人員身上,除了他們本人思想的局限性和要承擔“政治正確”的壓力,美國現實的社會環境中廣大勞動者也確實主要停留在自發反抗而非自覺反抗的階段,如果過分拔高,反而變得不真實了。假如《白毛女》的后半段沒有中國共產黨的登場,僅憑“鬼化”的喜兒自發的反抗,也是不可能建設一個新社會,最終把鬼再次變成人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電影《小丑》還證明了,美國人民也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共產黨,一個像革命戰爭年代的中國共產黨那樣真正為普通勞動者解放而斗爭的共產黨。否則,美國社會就只會停留在“把人變成鬼”的階段,在無盡的黑暗中一天天沉淪下去。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也看到了這一點,尤其是年輕一代,對于共產主義的向往更是持急劇上升的態勢:
輿觀調查公司的民調顯示,現在美國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千禧一代贊同共產主義,而資本主義的受歡迎程度自2018年以來急劇下降。……對2100名成年人進行的調查發現,過去一年中這一有爭議的意識形態的支持率上升了8%達到36%,資本主義的支持率則以同等幅度下降。
《英媒:美逾三成千禧一代贊同共產主義》
歷史并沒有終結,共產主義的幽靈仍然在徘徊!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昆侖策網”!
(來源:“察網時評”微信公號【授權編發】)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