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常常喜歡將印度和中國比較,認為兩國都是發展中大國,人口眾多,國土廣大,資源豐富,歷史悠久;在中國之后,印度的人口紅利將助其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在發展的起步階段,印度的條件確實優于中國:獨立比中國早,獨立之初的工業基礎強過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也更友善,還有英語的語言優勢。
但是,經過70年的發展,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約1萬美元,制造業產值世界第一,而印度GDP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左右,外儲約只有中國的七分之一。
中國在印度眼中,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2019年以來,印度經濟持續失速,進一步拉開了和中國經濟的距離。
印度GDP連續六個季度下滑
上周五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印度三季度經濟增速從上個季度的5%降至4.5%,為6年多來最低。一時間,“莫迪經濟學是否已經失靈”激起了印度國內外的激烈討論。
01遲到70年的結構性改革
印度的問題出在哪?
直接原因是過去70多年,印度“跳過”制造業,重點發展服務業,這也是不得已之舉?,F代制造業是一個龐大的體系,不是想發展就能發展的,土地、勞動力、基建是必要的配套條件。
“要想富,先修路”。以基建來說,雖然中國建起來“跟玩一樣”,但基建不是想建就能建,是系統浩大的工程,需要強有力的政府進行全面組織,涉及征地、移民、資金、設計、施工、運營和維護等眾多環節,環環相扣。
基建也是一個覆蓋海陸空的完整體系,包括橋梁、鐵路、貨運碼頭、集裝箱裝載和工業園區等等,綿延數萬公里、不斷磨損、不斷需要維護的經濟的大動脈,就像人體的血管一樣,原材料、零件、產品以及勞動力源源不絕地在管道中循環,進而建立穩定高效的供應鏈。
這些都是印度的薄弱環節。獨立至今,印度高速公路符合國標的大約只有1000公里。印度政府的財力和行政能力,也無力保障義務教育的有效實施,印度的識字率不足80%,女性識字率更低。
征地、普及教育和大規?;ǖ谋澈螅菑姶蟮恼?。很遺憾,印度不具備這個核心要素。
中國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就已經完成了“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實現了在語言文字、風俗習慣、信仰和交通等諸多方面的統一,從中央到地方是“全國一盤棋”。
印度的統一是英國殖民者完成的,通行的也不是中國垂直高效的郡縣制,和與之相配套的科舉制與流官制,而是松散的聯邦制及“世襲制”。
獨立之后,印度各邦政府(等同于中國的省)由地方選舉產生,各自為政,多數形同“半獨立王國”;中央政府并不能指揮各邦,“政令難出新德里”。今天的印度在政治上大概等于中國的“民國時代”,政治權力高度分散,行政效率低下。
印度獨立之初是否有機會建立高效統一的政治制度呢?答案是沒有。
由于印度的獨立沒有經過獨立戰爭和統一戰爭(對比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而是在殖民主義退潮下的一種順勢而為和相互妥協。因此,當時領導印度的國大黨無法建立足夠的權威和力量,無法對國家進行結構性改革。
歷史現實就是,英國殖民者撤退之后,印度人接受了印巴分治的安排,國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種姓制度、封建迷信和陋習也都被保留下來。
沒有強大的中央政府,印度各邦在語言、風俗習慣和信仰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和壁壘也同樣延續至今,這也導致印度經濟發展缺少統一的國內市場。
印度盛產各種宗教,信仰種類繁多,宗教沖突此起彼伏。語言也是五花八門,境內使用的民族語言超過400種,使用最廣的印地語只有約41%的人(約5億)使用,英語只有約2億人使用,無論是政策宣傳執行還是商旅往來,都面臨極大的不便。
橫跨70年,無論是尼赫魯還是莫迪,都沒有辦法對印度進行結構性改革,鏟除這些障礙。
02印度經濟發展的“三座大山”
時至今日,印度經濟發展至今仍然面臨著封建土地所有制、種姓制度和嚴苛的勞動制度這“三座大山”。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土地集中在少數地主手中,占印度人口多數的農民沒有土地,微薄的收入無力負擔教育、醫療和日常生活開支,背負高利貸的農民不計其數,每年都有為數不少的農民走上絕路。過去20多年,印度有30萬農民自殺。印度農業和農村的活力得不到釋放,土地和人口就無法轉化成資本投入到工業化中。雖然印度農村對工業化助力不大,但由于選票壓力和人口膨脹,印度政府每年必須向農村輸送大量的財政補貼。
中國不是這樣。
土改完成之后,農村持續為城市化和工業化輸送大量受過基礎教育的勞動力,也為工業產品提供了海洋般廣闊的消費市場(比如家電和汽車下鄉),農業為工業提供豐富的原材料和資本積累。
建立重工業基礎之后,有了抵御經濟周期的能力,工業和城市再反哺農業和農村,經濟走上了積累、投資和消費的道路,建立以內部循環為主、逐漸擴大對外開放的經濟體系,每一代人在教育、醫療條件和綜合素質等方面都有顯著提高,進而實現整個國家的現代化。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一種階級等級森嚴的制度,各等級世代相襲,低種姓必須無條件服從高種姓,高種姓享有在教育和就業方面的特權,高種姓和低種姓之間的通婚也被禁止。而在宗教的“熏陶”下,印度人民也比較“佛系”。
這種社會現狀,使得占人口多數的低種姓失去發展機會,也造成印度人才流失情況在發展國家中最為嚴重,許多優秀的印度裔人才縱橫硅谷和許多世界500強企業,也不回國發展。
與之相反,中國在秦漢之際,就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在之后兩千年的政治中不斷被實踐,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強大的皇權,也按住了宗教“蠢蠢欲動”的心,民眾推崇奮發有為。
面對人口膨脹、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印度開國領袖采取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經濟政策傾向保護主義,強調行政干預,勞動制度嚴格限制企業雇傭自主權,維持著龐大且低效的國營經濟。直到1990年代開始的市場化、自由化改革,印度這一局面才逐漸開始改變。
在多重阻力下,印度獨立建國之后的近四十年里,經濟增速只有3-4%左右,被諷刺為“印度式經濟增長率”;印度的耕地面積高于中國,水熱資源等自然條件總體上還比中國優越,但是印度的糧食產量只有中國的一半不到;超過半數的印度就業還是依賴農業解決。
03虎口奪食:印度的制造業發展
在內部不給力的情況,印度發展擁有一個怎樣的外部環境?
總的來說,二戰之后70多年的發展,全球經濟格局已經相對穩固,印度再想要發展制造業,等同于虎口奪食,更難了。
現如今,世界經濟呈現歐洲、東亞和美國三足鼎立的穩定格局,形成了科技研發、金融融資、加工生產到消費的完整且接近閉合的經濟圈,其他國家只剩原材料供應和低端制造業這一塊可以爭奪。
而印度要承接低端制造業轉移,不但需要面對越南、埃塞俄比亞、印尼等人口大國的競爭,還要面對中國這個近乎全產業鏈,且低端制造業還在向中西部轉移的“巨無霸”。印度的改革,中國也可以做到,甚至可以做的更好。
印度Markit制造業PMI持續走弱,10月下滑至50.6,瀕臨榮枯線,創兩年新低
在后WTO時代,全球貿易環境惡化加上自身原因,令印度處境更加艱難。2019年,美國取消了印度的最惠國待遇,印度因為產業競爭力不足選擇退出RCEP協定。此外,印度還要面對環保問題。
印度對于某些外部大國力量進入南亞次大陸,并不是海納百川的態度,而是持一種懷疑和敵視的眼光,阻礙了國際合作。例如,印度基建自身不具備設計和施工能力,但也不愿意交給其他國家來做,即使代價是工期一拖再拖。
同時,印度大規模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需要大量石油、煤炭和鐵礦石等大宗商品。隨著印度胃口越來越大,即使全球儲量充足,推高大宗商品價格也是大概率事件。事實上,印度經濟承受不了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上漲的沖擊,印度42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也撐不住幾年。
而印度最大的資本——廉價勞動力,還要面對潛伏在側的自動化和機械化的無情沖擊。麥肯錫曾預測,未來十年是自動化大潮洶涌襲來的十年,2030年機器人將奪走美國7300萬個工作崗位,印度就能自絕于自動化的浪潮之外么?
在全球貿易環境惡化,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以及英國脫歐等多重因素威脅下,印度經濟發展可以說是屋漏偏逢連夜雨,三季度經濟增速繼續下滑至4.5%,創六年多新低。而且,由于印度政府的統計方法,這一數據也被質疑是注水。
04借錢買增長!金融驅動印度工業化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印度十幾億人口,每年近2000萬青壯年進入勞動力市場,刺激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是當務之急。印度政府提出了雄心萬丈的改革計劃,目標是到2024年使印度成為5萬億美元的經濟體。
印度政府也并非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根源所在,但種種改革措施均遭到反對。印度政府近些年推動的征地制度改革,被議會反對;勞動制度改革措施招致了強烈的反對和聲勢浩大的罷工;為低種姓群體爭取就業和教育名額保障,旋即引起高種姓的反應強烈的游行示威,改革相繼推遲或者胎死腹中。
但果莫迪政府不能推倒封建土地所有制、種姓制度和勞動制度這“三座大山”,印度工業化所需的土地和勞動力又從何而來呢?
加杠桿!
印度只能利用金融杠桿的力量推動工業化。試想,如果有一張無限支票可以買買買,印度的工業化還是有“希望”的。但這也意味著,印度經濟將越來越依賴借貸和投資,國際金融市場的風吹草動都可能使印度經濟“地動山搖”。
從哪里“借”錢?
一是,把國有銀行當提款機,在國有銀行出現巨額壞賬時,再由印度財政部“名義”頻繁注資“續命”,提高信貸投放能力。這樣周而復始,盤子越滾越大,債務泥淖越陷越深。
實際上,印度國有銀行屢爆欺詐丑聞,2018年第二大國有銀行旁遮普國家銀行遭受了創紀錄的20億美元欺詐,不但導致利潤被完全吞噬,資本也被拉低至規定水平以下。
截止2017年底,印度21家國有銀行壞賬規模達到1200億美元,修復資產負債表至少需要400-650億美元。為了應付不良貸款率不斷攀升(截止2018年3月末,印度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率攀升至14.6%),印度政府寄希望于國有銀行重組,不過是揚湯止沸。
二是,財政赤字。印度政府現在每年的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都超過3%。2017-2018財年財政赤字占GDP比例為3.5%,2018-2019財年則為3.4%,視3%的國際赤字警戒線如無物。這還僅僅是印度中央政府的財政赤字,各邦的債務和國有企業的債務如隱藏在海水之下的冰山。
三是,拉高印度股市,將印度國有資產證券化,出售部分國有資產的股權,為企業和政府融資。印度股市十年四倍,但沒有基本面支持的股市,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四是,從國際市場借錢。印度外債5000多億美元,其中一年期以內的短期外債規模2000多億美元,而印度的外儲規模約為4200億美元,事實上已經“資不抵債”。
和這些相比,印度政府推動的激進改革,包括通過電子賬戶建立“點對點”的民眾管理體制,統一稅收,廢除大面值紙幣,推出1.4萬億美元的基建計劃,減稅,放松監管和簡化審批程序,開放市場和外資準入,大力招商引資等等,每一項改革的成效和副作用暫且不論,但某種程度上可以看成是給不斷膨脹的金融杠桿的信用背書。
印度GDP持續減速,見勢不妙的外資也加速撤離印度股市,從6月到9月中旬外資拋售了50億美元印度股票,是自1999年以來最大的季度外流。在這之后不久,印度立即推出規模大約200億美元左右的減稅,印度股市回報以近5%創十年來的最大漲幅,暫時穩住了局面。
05還不上錢怎么辦?
1990年代初期,印度就曾爆發過支付危機,經濟增速跌至1%。為了度過難關,印度接受了IMF的自由化改革“指導”,以67噸黃金作為抵押,以獲取貸款。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
現如今,印度和國際金融市場更加“交融”,印度經濟的體量也更大,爆發外匯危機可能對全球經濟金融市場造成海嘯般的沖擊。
潛在威脅有哪幾個呢?
其一,僑匯收入被切斷。
印度本國的資本難以轉化成工業資本,制造業不給力,出口小于進口,貿易常年赤字。能夠維持目前4200億美元左右的外儲規模,除了從國際市場借錢以及外商投資,更重要的是僑匯收入。
印度每年僑匯大概有800億美元流入,抵消貿易赤字后,大概有200-300億美元外匯盈余。僑匯收入的一大塊,來自赴美打工的印度裔。印度軟件和醫療行業發達,印度人又擁有英語的優勢,美國每年抽簽發出10萬個H-1B工作簽證,印度獨占70%。
特朗普政府今年6月已經威脅要堵上這個口子,將印度的配額削減至10-15%,雖然原因之一是迫使印度開放國內市場,但如果真的逐漸減少簽證配額,印度經常賬戶的麻煩就大了。
另一個威脅當然來自美聯儲。
經濟下行壓力下,印度年初在全球帶頭降息,年內已經降息五次,累計降息150個基點。幸運的是,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下半年也轉向寬松,7月、9月和10月分別降息25個基點。
但是,如果美聯儲再次啟動加息,在美元潮下游泳的的印度經濟和股市恐怕會遭遇驚濤駭浪。
同時,印度還有一系列剛性外匯支出,包括原油和軍事裝備進口。
印度是貧油國,三分之二以上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現約500萬桶/日)。如果全球油價上漲到80美元/桶,印度每年需要為此多支付300億美元,這意味著印度幾乎不可能有外匯盈余。
印度的國防政策和地緣環境,使其常年維持高昂的軍費支出,近幾年軍費開支攀升至650億美元左右,占GDP的比重近幾十年都維持在2.5-3%的水平(作為發展中國家甚至超過了北約國家的水平),在1963-1980年末期,年年超過3%的水平,甚至部分年份超過4%,擠占了原本可以用于國家長遠發展的資源。
但是,印度孱弱的重工業導致大量的軍備依賴進口,也就是說印度的巨額的國防開支對本國工業的發展助益不大,而且還消耗寶貴的外匯資源。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
后發國家為實現趕超,依賴借貸和投資發展,其實并不鮮見。東南亞和拉美許多國家都是如此,也在1997-1998的亞洲金融危機中被血洗,陷入萬劫不復的中等收入陷阱。
而印度經濟眼下正處在高通脹、高赤字、高外債、高失業率、高貿易逆差,而增速卻不斷下滑的局面。
沒有推翻“三座大山”,印度無法全面普及基礎教育,保障基本的醫療服務。
印度人的識字率不足80%,女性識字率較這一水平更低,基礎教育缺失意味著人口數量并不能有效轉化成人口紅利,反而成為沉重的負擔。而醫療服務和設施的缺位,導致很多印度新生兒甚至因為缺氧而夭折。
顯而易見的是,印度在過去五年經濟增速平均每年達到7%以上,但是失業率卻節節攀升。根據印度經濟監測中心的數據,2019年4月印度失業率已經上升至7.6%,失業人數超過1億人。規模龐大的失業人口嗷嗷待哺,成為印度社會的“不定時炸彈”。
今年1月,印度鐵路系統招聘6.3萬個崗位,結果來了1900萬的應聘者。這些職位是鐵路系統中最為低端的崗位,包括清潔工、軌道維修工和換軌工,但應聘者中擁有大學和研究生學歷的不在少數。
其實,國內債務不管如何,印度政府都還可以通過貨幣貶值來應付,代價當然是貧富差距擴大,通脹走高。但是,印度現在短期外債超過1000億美元,如果爆發支付危機,重蹈東南亞或者拉美國家的覆轍并非不可能。在1997年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基礎不牢的印度經濟就露出了馬腳。
在印度政府將所有的政策工具都用盡的情況下,印度爆發危機將會產生怎樣的外溢效果,也許會超出外界的想象。
來源:華爾街見聞(ID:wallstreetcn)廖志鴻,文中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