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月十二日是白求恩為中國抗戰犧牲80周年紀念日。白求恩是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他是一位名醫、皇家醫學學會會員和美國胸外科學會理事。當年,白求恩享有著極高的榮譽、社會地位和優渥的待遇。本在遠離戰爭的北美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可是他為什么要冒死在那個中華民族最危難的時刻去救助中國人民呢?這是今天每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前年秋天,筆者在紐約一所著名大學珍本書庫發現了大批中共領袖包括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在抗戰時寄到美國的書信原件。我對這180余箱文件進行梳理審讀時,居然發現有大量白求恩的親筆書信!這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
白求恩,這相隔遙遠的傳奇人物,就這樣逶迤地、滿面硝煙風塵地向我走來。——如果不是親自觸摸到這些信件,我絕對不能相信白求恩在那繁忙的工作、戰火紛飛的日日夜夜里能夠寫出這樣海量的書信、報告、通訊、日記、講演和書稿講義。而且,通過這些書信的閱讀和其后的史料追蹤,我也發現了很多我童年時所讀的史實誤置。
白求恩致毛澤東信稿
古人曰:見字如面。撫摸著當年白求恩在晉察冀戰場上匆忙寫就的手跡、那信紙上的硝煙和指痕水漬,恍若時空倒置,就像在跟白求恩對談。歷史,在這里定格,在這里低吟。
白求恩在我們童年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小學時背誦老三篇,知道這位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在中國人最困難、最需要朋友的時刻來到中國、并義無反顧地救助苦難的中國人。他真心實意地支持中國人抵死抗戰。來華后,白求恩拒絕了國府高官挽留他去條件較好的國民黨正規軍服務而執意要去延安。到了延安,他也沒聽從毛澤東安排他在中央直屬醫院工作而堅持去最危險最艱苦的第一線救死扶傷,為戰士服務。
白求恩在中國工作了僅僅一年零六個月,就犧牲在了晉察冀那陌生的土地上。其間他幾次被死神親吻,在戰場上幾乎被日本人俘獲,美國和加拿大報紙也多次報告過他的死訊,但他挺過來了。他挽救了難以數計的生命、治愈了無數傷員;可最后他自己卻死于醫藥匱乏敗血癥感染。晉察冀的軍民、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都為他的死難過,毛澤東撰寫對他的懷念文章《紀念白求恩》成了經典。在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我們讀它,心里還是滾燙的。
延安時代的毛澤東
毛澤東寫文章一般都力求淺顯易懂感召力強。這篇《紀念白求恩》是一篇這類的典型范文。但是此文也有它不典型的一面,就是它洋溢著火樣的激情;它是毛澤東為數不多除了說理但更多有抒情成分的一篇雄文。特別是,毛澤東此文非常講究修辭的華瞻典麗和豐沛感人的激情。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從前線回來的人說到白求恩,沒有一個不佩服,沒有一個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晉察冀邊區的軍民,凡親身受過白求恩醫生的治療和親眼看過白求恩醫生的工作的,無不為之感動。”
毛澤東此文遣詞造句極為講究。以“毫不”對“專門”,接著兩個“極端”,下面是兩個“沒有一個”最后是“凡……無不”; 其動態、其氣勢除了感人,還有催人深思、令人鼓舞的火樣的激情。
“……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毛澤東此文結尾聲勢凌厲早已成為了永恒的經典被后人廣泛應用并傳習。它不只成了紅色經典的代表作,也是文章學的一種楷模。
白求恩在晉察冀戰場
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毛澤東用他富有感召力的激情和汪洋恣肆氣勢、真摯的憶念抒情等來盡情贊揚白求恩,表達了中國人民對他的感念之情。其中有回環往復語氣的遞進與強調;也有對仗和反襯,同時在語言的構筑中對選詞煉句十分講究呼應和前后協調。它整篇文章音韻鏗鏘、朗朗上口且余音繞梁,令人回味無窮。特別是在文章最后那華麗磅礴的排比、遞進和其沛然莫御的亮麗收煞,整體升華并點亮了文章的靈魂,成了一種絕響。它以黃鐘大呂和濃墨重彩的氣勢抒寫了白求恩精神;從而將白求恩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推向高潮,激起全國人民學習白求恩、化悲痛為力量,將抗戰進行到底的決心。
毛澤東的這篇悼文開了這一文體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先河,它不只是悼念,更是一種政治誓言和鼓舞人民激勵人民的戰斗檄文。
《紀念白求恩》是“老三篇”的第一篇。總體上講,老三篇文風各有特色。《為人民服務》開門見山、簡潔有力,通俗易懂。《愚公移山》強調總結性、邏輯性、感召性。這三篇宏文各有側重和寫作目的,其意義和作用自是彪炳千秋。但筆者以為,僅從文章學的角度研究,在修辭和文采之美上,《紀念白求恩》更考究。
考征他們之間的情誼,在當年,毛澤東雖跟白求恩交往不多但是聯系不少。毛澤東于延安跟白求恩分手后,他幾乎每個月都得到白求恩的工作簡報、知道白求恩救死扶傷、在八路軍最困難的時候為他們服務救助無數生命的事跡。可是在那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時刻,毛澤東日理萬機,較少能跟白求恩直接聯系。對這一點,他是不無遺憾的。
白求恩在延安拍攝的毛澤東像
對白求恩的死,毛澤東感到錐心的悼念和傷逝。在《紀念白求恩》中他說了很多讓我們難忘的話。比如,此文開宗明義第一句就告訴我們“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產黨員,五十多歲了。”這話其實只說對了一半。白求恩生于1890年,1939年去世,至死,他才僅49歲。白求恩在晉察冀時常說自己是在前線“最老的戰士”,但直到去世,他還沒到50歲。
毛澤東說“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見過一面。后來他給我來過許多信。可是因為忙,僅回過他一封信……”充滿了無限的惋惜之情。
細讀白求恩原始文獻,我發現毛白會面不止一次。與白求恩同去延安的加拿大護士簡·伊文在回憶錄中詳細記述了毛澤東在他們抵達延安當夜就接見白求恩和她的細節。其后,簡·伊文還記錄了毛澤東邀請白求恩及美國醫生布朗并在電影招待會后向觀眾介紹過白求恩;此外,她還記述了不久后她跟白求恩參加延安慶祝五一勞動節聆聽毛澤東講話及其后聯歡的情形。也就是說,白求恩在延安的一個多月里,毛澤東跟他是有過多次往還的。
跟白求恩同去延安的加拿大護士伊文
毛澤東日理萬機,當然不會像小人物簡·伊文那樣悉心并記得這些細事。可貴的是,虧得有個細心又記性好的小人物,她給我們記下了被歷史遺忘的一些細枝末節,讓我們在今天能夠還原它。
至于毛澤東說的白求恩給他寫過好多信,這事兒一點不假。它真實得讓我們在80年后的今天仍然幾乎不敢相信——白求恩在離開延安后,幾乎每個月都給毛澤東寫信,短的信幾行字,長的甚至達十幾頁。雖然毛澤東無暇回復,但白求恩是個堅持不懈的書寫者;沒有回信,他從無氣餒一路寫下去。我想,大概當時白求恩是得到過毛澤東或中央的特許,允許他可以直接寫信給毛澤東,因而就有了大量的他致毛澤東書信集。
有白求恩簽名的信稿
——其實,根據今天挖掘的史實,毛澤東給白求恩回過的,也不止一封信。毛澤東回復白求恩的有信,有電報,也有口信和問候。但是,毛澤東較少有機會以私人名義回復他,而大多是以延安中央軍委名義或通過聶榮臻、賀龍、王震、其他領導人以及醫療部門的相關人士傳遞到的。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給白求恩的電報
僅就我所能見到保留至今白求恩簽名的親筆信,就已經夠得上大量。此外,我又從加拿大和其他各地搜求了戰時白求恩致毛澤東的書信,其數量和內容都是驚人的。至于白求恩信中向毛澤東寫了些什么,我將另文介紹。而翻譯這些信和史料,是個大工程,也將是對這一段難忘之塵封歷史的可貴挖掘。
此外,在審讀這批中共領袖的抗戰文獻時,我們發現毛澤東跟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都向紐約國際援華總部寫信談及白求恩和為晉察冀軍民服務的事跡。這也是這方面史料的重要延伸線索。
除了給毛澤東的親筆信,白求恩生前和逝世后還通過其他方式向美國和加拿大友人寄送了很多文件和珍貴的影視資料。可惜的是這些資料有的當年毀于戰火、有的因戰時困難的郵遞狀況下在萬里輾轉中沒能全部保存。更可惜的是,他寄回美-加親朋的材料又有一部分毀于麥卡錫主義政治迫害。據白求恩的妹妹告知,因為當年可怖的政治高壓,她不得不燒毀了在她家留存哥哥信件和遺物的皮箱。而我們此次發現的這一部分珍貴史料因白求恩直接寄到了當年紐約國際援華總部、其后它們被文件直接持有人捐獻給大學檔案部門秘藏沒受到政治干擾,所以幸存了下來;它們應該是世存孤本,其資料價值無可估量、彌足珍貴。
在今天這個紀念白求恩的日子里,我們不應該忘記白求恩,我們也不會忘記白求恩。當年在中華民族遭受危難時刻,這位用他整個生命和熱血去反抗日本法西斯、救助中國人并獻身中國的英雄,我相信,每個正直善良的中國人心中,都會為他恒久地供奉著一瓣心香。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