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2日-星期五

|  站內搜索:
董曉彤:毛澤東評點秦始皇,是否說過“馬克思加秦始皇”?
點擊:3834  作者:董曉彤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  發布時間:2023-05-07 06:50:53

 

1.jpg

【編者按】“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這是著名學者高亨贊頌毛澤東同志的詩句。一代偉人毛澤東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素養,更具有深沉的歷史情懷。他的一生都在讀史,學史,評史,用史。在研讀歷史人物時,毛澤東總有自己獨特的品評。他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往往不因襲舊說,而是獨具慧眼,透過歷史人物的言行,抓住歷史人物身上最本質、最突出的特點,言他人之不敢言,評他人之不敢評,從中體現出毛澤東本人鮮明的性格特點、政治立場與歷史情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共產黨員要有歷史思維,領導干部要多讀一點歷史。2023年恰逢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策劃“毛澤東讀史”欄目,不僅是對毛澤東同志的紀念,也對黨員干部學習歷史、運用歷史具有重要啟示。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毛澤東熟稔中國歷史,對于中國古代歷史人物留有諸多評批。其中,被明代思想家李贄喻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不僅是毛澤東詩詞歌詠最多的古代帝王,也是毛澤東評批次數最多的古代帝王。對于這樣一位在歷史上存在爭議的中國古代第一位封建君主,毛澤東有著怎樣獨特的見解與評價呢?

 

2.jpg

 

一、肯定功績:“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

 

毛澤東評價秦始皇的總體態度是“一分為二”。1975年,當時在毛澤東身邊為他讀書的蘆荻曾就秦代政治史和秦始皇的歷史地位請教毛澤東,毛澤東明確表示:

 

秦始皇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要一分為二地評論。

 

“一分為二地評論”,首先便是肯定秦始皇的功績。

 

“秦始皇是好皇帝。”這是1964年8月13日,毛澤東在同各中央局書記談話時所言。毛澤東對秦始皇的歷史功績一直都是褒揚與肯定的?,F有資料顯示,毛澤東至少六次明確表達過自己對于秦始皇的贊許,這在毛澤東對歷代帝王的評價中并不多見。為清晰呈現毛澤東對秦始皇歷史功績的肯定,本文根據時間順序將這些零散材料進行了梳理。

 

1958年2月3日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提出對秦始皇要“估計得恰當”:

一股風一來,本來是基本上好的一件事,可以說成不好的;本來是基本上一個好的人,可以說他是壞人。比如我們對于秦始皇,他的名譽也是又好又不好。搞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沒有人講他好的,自從資本主義興起來,秦始皇又有名譽了。但是,共產主義者不是每個人都說秦始皇有點什么好處,不是每個人都估計得那么恰當。

 

1958年11月的鄭州會議上,毛澤東第一次較為全面地總結了秦始皇的功績,并指出秦始皇善于集中統一領導:

說秦始皇沒有做過一件好事,太武斷了。秦始皇第一個統一了中國,統一了原來各國的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變分封制為郡縣制。這些事關中華民族興盛的大事,能說不是好事嗎?秦始皇還在陜西關中開鑿了有名的鄭國渠,長三百余里,可灌溉農田四萬余頃,直接于生產有益,于人民有益。秦國也因此富強起來,終于把六國吞并了。能說這不是好事嗎?……秦始皇有獨裁的一面,也有高度集中統一領導的一面,二者有區別又有聯系,高度集中統一是統一中國取得成功的積極因素。秦始皇看準全局情況后,善于調動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主攻方向上來,有很大的決心和氣魄,敢于力排眾議,不聽那一套動搖軍心的話。

 

1964年6月24日,在同新西蘭共產黨總書記威爾科克斯的談話中,毛澤東肯定秦始皇在中國封建君主中“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歷史地位:

秦始皇比孔子偉大得多??追蜃邮侵v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墒潜蝗肆R了幾千年。 

 

3.jpg

秦詔統一度量衡】


1970年6月19日,毛澤東在接見外賓時,肯定秦始皇“做了些事情”:

兩千多年前統一中國的,就是這個修長城的皇帝——秦始皇。中國這個字有兩說:一個叫瓷器,一個沒有A字,就是CHIN(秦朝)。這個皇帝可做了些事情呢。人家罵他罵得厲害。

 

1973年7月4日,在與王洪文、張春橋的談話中,毛澤東引用李白詩肯定秦始皇:

早幾十年中國的國文教科書就說秦始皇不錯了,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就是李白講秦始皇,開頭一大段也是講他了不起。“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同年9月23日,毛澤東在同埃及副總統沙菲的談話中,明確表明自己“贊成秦始皇”,并再次總結秦始皇歷史功績:

中國歷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因為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統一文字,修筑寬廣的道路,不搞國中有國,而用集權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幾年一換,不用世襲制度。

 

4.jpg

秦滅六國、統一全國形勢圖】

 

從上述這些言論中可以明確看出,毛澤東對于秦始皇的歷史功績確實非常贊許。具體而言,毛澤東主要從三個方面對秦始皇其人其功予以肯定:

 

第一,肯定秦始皇統一六國。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先后滅掉韓、魏、楚、燕、趙、齊等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王朝的基礎。對此,毛澤東給予了高度肯定,稱贊“秦始皇第一個統一了中國”,“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

 

第二,肯定秦始皇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采取的一系列舉措。統一六國后,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政治上,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高級官吏由皇帝親自任免;地方上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郡縣長官由中央任命,并隨時可以罷免,從而穩固了中央集權,奠定了幾千年來中國政治體制的基本。經濟上,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實行“車同軌”,開鑿水渠,發展交通。文化上,統一文字,以小篆作為全國通用文字。毛澤東認為這些舉措,是“事關中華民族興盛的大事”。

 

第三,肯定秦始皇善于集中統一領導。秦始皇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并能夠有效推行自己的主張,毛澤東認為,是由于他具備“高度集中統一領導”的能力。鞏固一個新生的國家政權,推行一系列新的主張和舉措,需要強大的決心和氣魄,秦始皇善于調動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主攻方向,敢于力排眾議,敢于勇往直前,從而實現“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對此,毛澤東感嘆:“高度集中統一是統一中國取得成功的積極因素。”

 

橫掃六合,虎視雄哉。對于秦始皇這樣一個在中國歷史上飽受爭議的帝王,毛澤東能夠明確肯定他的歷史功績,并直白表達自己的贊許,不僅體現了毛澤東對歷史的尊重,也體現了毛澤東的真性情。

 

二、正視問題:“對人民施行暴政,喪失了民心”

 

“一分為二地評論”,還需正視秦始皇施政的問題與弊病。

 

1975年,毛澤東在與蘆荻的對話中,曾就此發表過自己的看法:

秦始皇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進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統一中國以后,喪失了進取的方面,志得意滿,耽于泆樂,求神仙,修宮室,殘酷地壓迫人民,到處游走,消磨歲月,無聊得很。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反對暴秦,就包括反對秦始皇,完全是正義的。這次戰爭掀開了我國封建社會中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的序幕,在歷史上有很大的意義。

 

上述這段文字,可以說是毛澤東對于秦始皇施政弊病的一段總結,充分體現了毛澤東對于秦始皇“一分為二”的批評觀。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毛澤東對于秦始皇的批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志得意滿,耽于泆樂。毛澤東認為,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后,喪失了進取之心,大費人力物力財力,修建宮殿,四處求仙,以求長生不老,即所謂“到處游走,消磨歲月,無聊得很”。毛澤東所言不無道理。秦始皇修建阿房宮和驪山墓,確實給民眾帶來深重苦難,巡游四方,以求長生,也耗費巨資,引發百姓不滿。但是,在“到處游走,消磨歲月”之外,我們還需看到秦始皇巡游四方背后的真實目的。事實上,秦始皇“親巡天下,周覽遠方”的五次出巡,均帶有一定政治性。秦始皇在各地刻石紀念,有“東撫東土,以省卒”“臨察四方”“宣省習俗”之意。正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秦二世所謂“先帝巡行郡縣以示強,威服海內”。

 

其二,施政殘暴,壓迫人民。相較于第一點“志得意滿,耽于泆樂”,毛澤東認為秦始皇行暴政壓迫人民,則是毫無爭議的。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后,好大喜功,大興土木,北筑長城,南伐南越,當時全國人口不過千把萬,如此沉重的勞役、兵役、徭役、賦役,使人民苦不堪言。典籍記載:“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竭天下資財以奉其政。”而同時,秦始皇以法家為尊,制定了一系列嚴刑酷法,坑殺、黥面、割鼻、刖足,不一而足,更加激化了社會矛盾,引起人民強烈不滿。毛澤東所謂“殘酷地壓迫人民”“反對暴秦,就包括反對秦始皇”,也正是由此而來。

 

毛澤東對于秦始皇的暴政一貫持批評態度,這在毛澤東革命生涯的早期便已展現。

 

1926年5月至9月,毛澤東在廣州主持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曾為學員講授“中國農民問題”等課程。在保存下來的學員聽課筆記中,毛澤東談到過秦朝歷史:“秦末,二世大興土木,人民的人力財力,耗費殆盡。漢劉邦,楚項羽,陳勝,吳廣,應之而起”,“秦朝末年,陳勝吳廣不堪其苦,遂輟耕而嘆,揭起義旗,他們純粹是代表農民利益者。同時有漢高祖項羽等皆起兵討始皇,結果漢高祖勝,項羽等失敗。” 實際上,秦末農民起義發生時,已是秦二世時代。這段文字中的“皆起兵討始皇”不知是記錄錯誤還是毛澤東講述時的口誤,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從中看到毛澤東對秦朝暴政特別是秦始皇壓迫人民的否定態度。1939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又表述了類似的觀點:“地主階級對于農民的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迫使農民多次地舉行起義,以反抗地主階級的統治。從秦朝的陳勝、吳廣、項羽、劉邦起,……總計大小數百次的起義,都是農民的反抗運動,都是農民的革命戰爭。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規模之大,是世界歷史上所僅見的。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斗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毛澤東這里所說的“地主階級對于農民的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就包含著秦朝的暴政。他通過肯定“從秦朝的陳勝、吳廣、項羽、劉邦起義”的農民反抗運動,揭示了封建社會里“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

 

1936年,毛澤東寫下了著名詞作《沁園春·雪》,縱論古今,剖白心志。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下闋在縱論中國古代帝王時,寫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看似是對秦始皇和漢武帝事功有余、文采不足的惋惜,實際上毛澤東另有深意。毛澤東在自注中寫道:“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文采、風騷、大雕,只能如是,須知這是寫詩??!難道可以謾罵這一些人們嗎?別的解釋是錯的。”毛澤東在此處對于秦始皇等帝王的“惋惜”,實際上表達的是“反封建主義”的主題,是一種詩化的“批判”。這與毛澤東在評判秦始皇等封建帝王時展現的階級史觀是一致的。

 

此外,毛澤東對于秦始皇壓迫人民、施行暴政的否定,還體現在他對于漢代賈誼名篇《過秦論》的重視與肯定上。

 

《過秦論》最早總結梳理了秦王朝興衰歷史,較全面地分析了秦王朝得失功過以及經驗教訓,其思想見解至今振聾發聵。特別是《過秦論》對于秦滅亡的原因進行了深刻地揭露:“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里指出了秦朝滅亡的真正原因,即“仁義不施”。

 

1958年的鄭州會議上,毛澤東曾通過肯定《過秦論》,明確表達了他對于秦始皇施行暴政的否定。毛澤東說:

賈誼是政治家、歷史家,他寫的《過秦論》是以人民力量和人民的向背為基本立足點,來觀察國家興衰、帝王成敗的。所以,《過秦論》最后的一句話概括秦朝速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對人民施行暴政,喪失了民心。這是值得后世汲取的深刻教訓。

 

熱愛閱讀史書的毛澤東,還在《舊唐書·朱敬則傳》中的一則批注中,表達了他對于《過秦論》的肯定。朱敬則認為,秦王朝在時勢變化之后而政策“不知變”,依然重刑名法術,最終導致敗亡之禍。毛澤東在閱讀到這段文字時,在天頭處寫下批注:“賈誼云: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由此可見毛澤東對賈誼觀點的認可。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毛澤東深刻認識到秦亡之因,并以此為警示,可謂明辨深思。正如賈誼在《過秦論》結尾處所言:“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三、獨特見解:“焚坑事業要商量”

 

焚書坑儒,指的是發生在秦始皇時期的“焚書”與“坑儒”兩件歷史大事,也是秦始皇受后世詬病的重要原因。對此,毛澤東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

 

“焚書”一事,即焚燒詩書。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主張禁止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于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要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禁止私學,欲學法令者要以吏為師,此即為“焚書”。“坑儒”一事,即坑殺儒生。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盧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敗后,私下攻擊秦始皇為人及其執政等各方面行事,后又攜帶求仙巨資出逃。秦始皇得知后遷怒于方士儒生,抓獲460余人并將他們全部活埋,此即為“坑儒”。

 

歷史上,對待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態度大多都是否定的,毛澤東亦然。他在1958年的鄭州會議上,明確表示過“焚書坑儒當然是壞事”,因為“它把蓬蓬勃勃發展起來的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給挫折了”。但是,毛澤東并沒有就此止步,而是又在此基礎上,對焚書坑儒進行了具體分析,由此生發出屬于政治家毛澤東的一系列獨特見解。

 

在1958年的鄭州會議上,毛澤東提出:

我們對什么事都應當有分析,秦始皇并不是不問什么書都焚,也不是不問什么儒都坑。他焚的是“以古非今”的書,坑的是孟子一派的儒,其實只有460人。孟子主張“法先王”,所以孟子一派的書是“以古非今”的。而荀子一派則相反,主張“法后王”,推行法家一派的學說。秦始皇是主張“法后王”,反對“法先王”的。所以他并不坑荀子一派的儒,也不焚荀子一派的書。

 

毛澤東認為,秦始皇焚的是“以古非今”的書,坑的是主張“法先王”的孟子一派的儒,沒有坑荀子一派的儒,也沒有焚主張“法后王”的荀子一派的書。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秦始皇推崇“法后王”。毛澤東進一步對自己的這一觀點進行了闡述:

 

秦始皇“以古非今者族”的主張值得贊賞,當然我并不贊成秦始皇的濫殺人。當時,要由奴隸制國家轉變為封建制國家,不實行專政是不行的。但對孟子一派采取焚書坑儒的辦法,太過火了。政治上要實行專政,文化上要提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我們現在就是這樣。這一條秦始皇是辦不到的。

 

毛澤東表示,自己“并不贊成秦始皇的濫殺人”,對孟子一派采取焚書坑儒的做法也“太過火”。但同時,他也指出,這是從奴隸制到封建制過渡時不得不采取的專政手段。結合當前工作,毛澤東認為,在政治上可以實行專政,但是在文化上還是要提倡“雙百”方針,并明確表示“這一條秦始皇是辦不到的”。

 

5.jpg

秦刻石】


毛澤東對焚書坑儒的看法,還體現在他對于歷史上涉及焚書坑儒詩詞的關注。

 

如,毛澤東特別關注唐人章碣《焚書坑》一詩:“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踊椅蠢渖綎|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1959年,毛澤東曾讓康生查核章碣生平以及此詩是否其作品。康生在12月8日給毛澤東的報告中說:“主席:關于章碣的生平材料很少,查了幾條,但同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所記差不多,送上請閱。”毛澤東于是又請秘書林克再查。12月11日在康生的報告上寫了致林克的信:“林克:請查《焚書坑》一詩,是否(為)浙人章碣(晚唐人)寫的?詩云: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1966年4月14日在《對在京藝術院校試行半工(農)半讀一文的批語》中,毛澤東引用了這首詩。

 

又如,毛澤東曾對《歷代詩話》中一些涉及焚書坑儒的詩歌詩話進行過圈點。清初學者吳景旭在《歷代詩話》中引明人陳眉公詩:“雪滿前山酒滿觚,一編常對老潛夫。爾曹空恨咸陽火,焚后殘書讀盡無?”葉圣野詩:“《黃鳥》歌殘恨未央,可憐一夕葬三良??尤迮f是秦家事,何獨傷心怨始皇?”又引南宋史學家鄭樵的議論,認為秦始皇所坑者,不過是“一時議論不合者”的少數儒生,說明秦始皇焚書坑儒并不如世人所傳那樣殘酷。這一觀點,與毛澤東頗有契合之處,毛澤東都加了圈點。

 

而最能體現毛澤東對待焚書坑儒看法的,便是創作于“文革”時期的詩歌《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1973年8月5日,年近80歲的毛澤東重燃詩情,作此詩歌,詩中涉及對秦始皇及焚書坑儒的評價: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相較于50年代毛澤東關于“坑儒”“其實也沒有坑光”的說法,詩中對于焚書坑儒的看法更進了一步,認為秦始皇“焚坑事業”應當重新探討。而毛澤東之所以提出這一觀點,主要與當時毛澤東對待儒家、法家的不同態度有關。郭沫若在研究思想史的時候,多有揚儒抑法的傾向。其代表性的言論,是在重慶時期寫的《十批判書》,內容涉及否定秦始皇,稱贊孔子“是順應著當時的社會變革的潮流的”,“企圖建立一個新的體系以為新來的封建社會的韌帶”。而毛澤東在當時更推崇法家思想,不同意郭沫若揚儒抑法的觀點。特別是關于秦始皇實行的“秦政法”,即“郡縣制”,毛澤東勸誡郭沫若多讀一下唐代柳宗元的《封建論》,不要復古倒退?!斗饨ㄕ摗分袑Ψ址膺M行了全面的歷史的分析,論證了郡縣制的巨大優越性,肯定了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上述毛澤東關于焚書坑儒的獨特看法,實際上隱含著毛澤東對待儒家和法家的不同態度。儒與法,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政治思想及實踐的兩大流派。二者的沖突,主要在于重王道還是重霸道,重懷柔還是重嚴刑,厚古薄今還是厚今薄古。而對于革命家毛澤東來說,在政治方式上,他更傾向于法家。毛澤東的一生,都在變革突破,破除迷信,創造新事物,開辟新天地,因而,不可避免地更傾向于思想觀點與其相似的法家。而推行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便是秦始皇。毛澤東在1958年5月8日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曾就閱讀范文瀾《歷史研究必須厚今薄古》一文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

 

我看了很高興。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事實證明厚今薄古是我國的傳統。敢于站起來說話了,這才像個樣子。文章引用了司馬遷、司馬光……可惜沒有引用秦始皇。秦始皇主張“以古非今者族”,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

 

實際上,毛澤東“焚坑事業要商量”的觀點,在中國歷史上也曾出現過。明代思想家李贄曾言:“當戰國橫議之后,勢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梁啟超亦認為,所坑之儒,多為“如漢時文成五利之徒”,認為“始皇一坑,正可以掃滌惡氛,懲創民蠹,功逾于罪”。胡適也認為,“焚書坑儒”手段雖殘忍,但其中破舊立新、敢于變革的精神值得肯定。

 

特殊的歷史年代,作為政治家的毛澤東,某些說法或許激進,但其中蘊含的思想觀點,卻值得我們探討與深思。

 

四、實踐思考:“馬克思要與秦始皇結合起來”

 

近年來,社會上曾存在一種聲音,說毛澤東是“馬克思加秦始皇”,妄圖借此將毛澤東塑造為披著馬克思主義外衣,實際上行“專制”“暴政”的“封建君主”。這種論調,實際上并沒有真正考察所謂“馬克思加秦始皇”的出處,還原其本來面目,本質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

 

那么,毛澤東究竟是否說過“馬克思加秦始皇”呢?如果說過,那么其真實情況究竟為何?

 

6.jpg

秦始皇銅車馬】


現有資料顯示,1958年8月19日,毛澤東在北戴河會議上曾說過類似的話:

“統一計劃,分級管理,枝葉扶植。”天津專區辦一個400萬噸的鋼廠,這就是他們的重點。分級是在統一計劃下,小部分歸中央管十分之二(投資、利潤都歸中央);大部分歸地方,十分之八。1962年搞到八九千萬噸鋼,那時怎么管,再看情況。重點放在哪里,要看哪里有這種條件。只搞分散,不搞獨裁不行。要圖快,武鋼可以搞快些。但各縣社都“發揮鋼鐵積極性”,那不得了。必須有控制,不能專講民主。馬克思要與秦始皇結合起來。

 

“馬克思要與秦始皇結合起來”,這是迄今為止有記錄可查的唯一一次毛澤東談到所謂的“馬克思加秦始皇”的觀點。毛澤東在這里所說的“馬克思要與秦始皇結合起來”,實際上談的是民主與集中的問題。1958年8月12日至30日,毛澤東在北戴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工業生產。毛澤東在8月19日的第一次協作區主任會議上,在講到第一個問題“第一書記要親自抓工業”時,說到了“馬克思要與秦始皇結合起來”。強調通過集中統一領導,適度發揚民主,更好保證鋼鐵生產任務的完成。

 

薄一波在《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一書對此有過記錄,他在介紹毛澤東在北戴河會議期間有關鋼鐵問題的講話要點時,寫道:“針對當時生鐵供應緊張,調度不靈,個別地方趕著大車去鞍鋼要鐵,不給不走,毛主席一再強調:冤有頭,債有主。完不成生產計劃或調撥計劃,要按紀律辦事,要鐵的紀律,不要‘豆腐紀律’,‘馬克思要與秦始皇結合起來’。”薄一波的這段記錄,也從側面印證了“馬克思要與秦始皇結合起來”這句話的出處,以及這句話所針對的問題。

 

7.jpg

【秦始皇】

 

“馬克思要與秦始皇結合起來”實際上反映的是50年代毛澤東對于開展經濟工作的一些思考,針對的是當時一些地方專講民主、不講集中的分散主義狀況,強調的重點在于民主與集中相統一,集權與分權相結合。關于中央與地方、集權與分權關系問題,毛澤東在50年代有不少思考和論述。他在《論十大關系》等講話中的基本看法是,在國民經濟管理體制上,我們受蘇聯體制的影響,集權過多,妨礙了地方積極性的發揮,要進行改革。他主張適當放權,給地方更多的獨立性,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而1958年在進行經濟管理體制放權改革時,又出現了另一傾向,即放權過多,出現了分散主義和一定的無政府狀態。針對這種情況,他在北戴河會議上強調集中,由此引出了“馬克思要與秦始皇結合起來”的說法。事實上,關于民主與集中的關系問題,毛澤東歷來主張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反對片面講民主或者講集中。在“馬克思要與秦始皇結合起來”這句話中,馬克思與秦始皇只是“民主”與“集中”的比喻而已。

 

相類似的,毛澤東還提出過,我們需要“走群眾路線的‘秦始皇’”“革命的‘秦始皇’”。

 

1959 年3月底4月初,為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左”的錯誤,黨中央在上海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針對當時工作中存在的分散主義、本位主義、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情況,毛澤東在會上談到了秦始皇。他說:

要學習和借鑒秦始皇善于集中力量于主攻方向,同時要學會走群眾路線。不利于群眾的事情就是不利于國家,沒有什么有利于群眾而不利于國家的事。秦始皇并不是沒有過錯,給秦始皇翻案,要看到他還有重大的過錯。歷史上的秦始皇搞專制獨裁,同群眾路線是根本對立的。現在我們需要的是走群眾路線的“秦始皇”。一方面領導上不要給人亂戴帽子,允許保留意見,言者無罪,聞者足戒;一方面領導要以身作則,提倡作自我批評。這樣兩個方面結合起來,經過不同意見的爭論,在這個基礎上集中起來,這是革命的“秦始皇”,集中統一就有了群眾基礎。

 

這段文字中關于“走群眾路線的‘秦始皇’”“革命的‘秦始皇’”,實際上都是毛澤東結合實際工作進行的一種比喻,強調一方面要發揚集中,一方面要發揚民主,走群眾路線,夯實群眾基礎。

 

通過上述分析與澄清,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將“馬克思加秦始皇”妄斷為毛澤東實行“暴政”“專制”,實為對毛澤東的抹黑與污蔑,與毛澤東的原意并不相符。而毛澤東的這一說法,實際上是將開展工作的方式方法以更為生動形象的方式進行了表達,不僅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性,也是毛澤東古為今用、與古為新的一種實踐探索。

 

毛澤東對于秦始皇的評批,展現了他深邃的歷史眼光與歷史思維??傮w來看,這些評批具有以下四個特點:一是一分為二,辯證分析;二是因時而變,隨勢而動;三是破舊立新,自出機杼;四是生動形象,古為今用。這些特點屬于也只能屬于熱愛歷史又矚目現實的政治家毛澤東。

 

“讀歷史是智慧的事”,這是1920年冬年僅27歲的毛澤東寫給好友蔡和森的信中所言;“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這是1964年春年逾70歲的毛澤東在《賀新郎·讀史》一詞中所述。從青年到老年,從冬日至春日,四時更迭,人世代序,毛澤東的一生,都在讀史、論史、評史。在與歷史的相遇、相知、相惜中,毛澤東低吟著:“歌未竟,東方白。”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編自“黨史博采”,修訂發布)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烽火HOME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