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曹征路:幾代人的艱苦奮斗豈是換個新名詞就能虛無掉的?——學工學農二三事
點擊:  作者:曹征路    來源:進步之聲  發布時間:2019-11-18 10:25:34

 

 

 

          1967年春節過后,我所在的城市忽然冷清下來。以黨委工作組操控群眾為特征的資反路線已經沖破,以廣大師生為打壓對象的白色恐怖已經消失,該奪的權奪了,該貼的大字報貼了,復課沒消息,高考更不可能,對普通中學生而言好像沒什么可以干的了。那年我18歲,高中二年級,剛剛進入人生的迷惘期。

那時候解放軍已經開始支左,同學們最追捧的明星也就是身邊的解放軍,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掛兩邊,舉手投足說話做派都被大家仿效。我們城市的最高首長是某部的副政委,他到學校來座談,幾句話就把同學們說得熱血沸騰。他說,不上課也沒什么了不起,你們正好可以經風雨見世面,自己教育自己,真正的課堂從來都不在學校里。他把積極參加運動介入社會的同學稱作經風雨,把那些外出串聯徒步長征的同學稱作見世面,而更加鼓勵的是主張大家去學工學農,真正深入到社會下層去認識中國。他雖然只有中師畢業,但思想水平極高。在我看來,其學養和胸襟遠在今日的多數專家教授之上。

后來我們學校的同學實際上分成了三撥人,一部分搞運動,一部分停止串聯搞軍訓,還有一部分組織成各種學工學農小組。今天回想起來,他不僅化解了當時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機,更讓我體會到一種老革命的世界觀方法論。對普通人而言,上層離我們畢竟太遠,那種把目光聚焦在少數領導干部身上的方法來理解歷史是不靠譜的,往往道聽途說人云亦云。那種用個人恩怨當做選擇立場、評判歷史的標準是不負責任的,往往以己度人不得要領。真正的歷史邏輯就在人口的大多數中,從長時段看誰受益誰受損、政策為誰服務才是我們研究歷史的鑰匙。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和大多數人的吃喝拉撒喜怒哀樂都有關系。

當干部吃虧

我參加的是某銅礦學工小組。負責接待我們的是該礦臨時領導小組的成員,一個造反派頭頭。當天我們就領到了工作服膠靴,興奮得不得了,還把肚燈礦帽借出來拍了集體照。這個頭頭其實比我們大不了幾歲,有點結巴,一臉倦容呵欠連天,他是剛下夜班就來接待我們的。他說當干部吃虧啊,連覺都撈不到睡。問他為什么要吃虧?他反問:你不比工人干得好干得多,誰服你管?后來混熟了才知道,他是中專畢業,學采礦的,參加工作沒多久就趕上了文化大革命。起初他還是工作組的積極分子,經常被安排在大會上發言。后來揭發出來才知道,他因為家庭出身的原因被工作組列為內部控制,于是就參加了造反。那時他是單身漢,晚上下井當掘進工,白天回辦公室當干部,在礦里還有點小威信。

那時他的一個小愿望總也實現不了,就是拿下單人雙機的掘進技術能手。他說,不服啊,干不過他們我真的不服!他指的是那些老工人,每個月都比他完成的指標高,而自己正當年輕力壯。我們下井以后自然知道,一臺M56鑿巖機加上風動支架就是120多斤,連續幾個小時用這樣的設備打眼體力消耗非常大的,這還是單人單機。有些工人為了提高效率就用兩臺機器同時進行,體能和技術要求肯定更高。剛開始我們幾個人都扶不穩一臺機器,更別說單人雙機了。在坑口,在派班室,經常會貼出各種喜報”“光榮榜,記錄著工友們暗中較勁的小小得意。他糾結的就是這個,渴望自己的名字哪天也貨真價實。

勞動光榮是那個時代的風氣,當領導首先得過勞動關,只會玩嘴皮子得不到群眾擁護。我到過的幾個廠礦,造反派頭頭都是身穿工作服手上有老繭,后來宣傳中油頭粉面的造反派形象不符合生活的基本邏輯。即使是兩派武斗的時期,也沒聽說罷工罷市,影響了供水供電郵政交通。當然,干得多并不意味著收入高,像他這樣白天黑夜耗在礦里干,工資還不如一個四級工。唯一不同的就是多吃了一張保健票,兩毛五分錢。下井是要統一送飯的,他是脫產干部,跟班干活自然也要吃飯。從這一角度看,他也是吃虧的。1974年我從部隊復員回來,還碰見他一次。他胖了不少,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了。他說,我造了半年反,審查我兩年半,你講句良心話,虧不虧啊?

 

我已經活在天上了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人是當權派,是該礦年輕的黨委副書記,也是工作組的依靠力量,沖破資反路線第一個被打倒的干部。我們見到他也是在井下,黑個臉整天不吱聲,別人介紹說他就是XXX,他就點點頭。他干活是沒得說,早就是單人雙機了,原本就是省級勞動模范,所以舊黨委培養他工作組利用他也合情合理。

打眼過后是放炮,放炮過后是清理迎頭,這是巷道掘進的整個流程。在這個過程中,放炮工是負責安全的。我們發現,只要他在現場,守住坑道口的人往往就是他,那些放炮工也服他管。他坐在一根枕木上吸煙,炮聲夠數了,他就搬開枕木離開。如果不夠數,放炮工就會過來跟他分析,有沒有可能啞炮,他揮手了工人才回到迎頭上去。整個過程還是不吱聲,很少聽見他說話。事實上他是有牢騷,內心是不服氣的。

我們幾個同學原本是要批批他的負隅頑抗的,后來看他也是白天黑夜耗在礦里不回家,看法就有點轉變。他是白天下井,晚上就在礦調度室外的長椅上混。調度室是全礦的生產中樞,造反派奪權以后原先的當權派靠邊站了,可工程師都還在,所以運轉都是正常的。開調度會的時候,一般他不說話,但他也不走,就在那賴著,后來也就成了他們中的一員。這種狀態很曖昧,誰也沒有承認他,但事實上他存在著。

在井下干活煙酒不分家,扯淡無老少,休息下來躺著坐著都擠在一起。時間長了他也能跟我們聊幾句,翻來覆去都是一個意思:他原本就是工人,根本不稀罕當干部,更不會整人,挑動群眾斗群眾的大帽子他戴不上。說多了老工人就罵他像個娘們,可見他內心壓力還是很大的。

他的命運逆轉是三個月后。礦里成立革委會搞三結合,第一個結合的革命干部正是他。這樣算起來,他離開權力中心滿打滿算也不超過半年。造反派們說,這家伙是打他不倒的,不過修理修理他也好。問到原因,竟然還有這樣一個故事:1962年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礦里精簡工人回農村,當時已經是副書記的他帶頭把自己老婆下放了,他老婆現在還在礦家屬大隊敲石子。這件事已經過去五六年了,群眾沒有忘記,把票還是投給了他。開大會時,他淚流滿面的樣子,我至今還記得。他說,跟解放前比,我已經活在天上了,我不在乎當干部,我不會忘本,我在乎的是大家不認我這個弟兄……依我們當時的人生閱歷,著實被他感動了一把。

我參軍以后又到過幾個城市,也參加過一小段支左,各地見到的情況也都差不多,那些真正埋頭苦干敢于擔當的干部,那些克己奉公不脫離群眾的干部,都是第一批參加三結合的。群眾看到的不是你犯不犯錯誤,態度怎么樣,而是你有沒有良心有沒有忘本。相反,那些得不到解放的干部,大都屁股不干凈,不管他們怎么見風使舵。

難為人

196810月到農村插隊,落戶的地方接近山區,比較窮,工分值才三毛幾。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認為到貧困的地方去改天換地才光榮。那時對農村的想象很浪漫,對貧困的理解也過于簡單。

插隊第二天隊長就來跟我們商量寫毛主席語錄的事。那有什么呀,寫就是了??墒顷犻L吭哧吭哧半天不走,臉憋得通紅。他說難為人啊,公社布置下來的,一個字要半人高。他問能不能寫小一點?這有什么呀,我們覺得好笑,要多大就寫多大要多小就寫多小。他這才說,難為人啊,寫那么大的字要買多少油漆啊?一下子就要開支好幾十啊。這才明白他是舍不得買油漆。這樣我們商量一下就決定在村口的黑板上寫粉筆字。沒想到這件事震動了好幾個生產隊,都來參觀我們是怎么做到的。倒不是因為字寫得好,而是因為我們怎么敢這樣寫。后來直到公社來人才鬧明白,原來是一個謠傳,傳說插隊知青都是紅衛兵,這方面太落后是要造反的。那個公社干部說,不是你們要刷紅油漆的嗎?刷就刷唄。其實城市里鬧紅海洋也不過是少數人一陣風,根本與知青無關。

那時插隊知青被認為是下放,農村基層干部見到知青都看作是上面來的人,生怕得罪我們,說話做事都謹慎得很。女孩子戴個眼鏡就高貴得不得了,被認為特別有學問,就像今天見到明星一樣。直到70年代中后期,上大學招工要基層推薦,基層干部才有了權力。所以一些傷痕文學中的胡編亂造是脫離生活邏輯的,根本就不是那個時代的氛圍。

還一個難為人的事是吃飯。剛插隊時我們不能自己開伙,是吃派飯,幾個人到一家吃幾天。盡管家家都窮,還是盡量讓我們吃飽。主要是一頓晚飯,早飯是比較稠的稀粥,中午是頭天晚飯烤脆出來的鍋巴,農民自己則把早晨剩下來的粥在鍋里炒一炒。菜是咸菜和辣椒為主,如果有雞蛋蒸一碗,沒有就燒個土豆湯。入冬時節的農活主要是開荒和挑糞,可以想見我們的饞蟲是如何蠕動。

有一天一個輪上派飯的農民宣布,今晚上要請我們吃魚。他說他燒鍋的昨晚就回娘家去了,她娘家正在車塘。沒東西吃啊,難為人啊,賒條魚來吃吃!他對大家吆喝,令全體男女對他投去羨慕,也令我們肚子咕咕作響。我們知道他燒鍋的娘家在60里外的圩區,一來一去120里就為賒一條魚。他燒鍋的名叫小蘭,頭兩天就到別人家探望,看看都給我們吃些什么,可見她心里一直在打鼓。其實她是對我們最為熱情的一個女人,我們進村第一天就拉著女同學的手,左看右看,夸個不停。后來知道,她解放初還當過鄉團支部書記,還演過白毛女,想來那是她最榮耀的青春年華了??赡菚r她已經是六個孩子的媽媽,臉上又干又硬,皺紋從眼角爬到嘴角。

晚上一收工就直奔他家,多老遠就看見他家的伢子們又跳又蹦。女生還特意洗了臉,我們幾個男生也少有地洗了手。剛坐下,一洗臉盆魚肉就端上來,看來小蘭一分鐘也沒停,才趕上我們這頓飯。魚是新鮮的鰱魚,肉雪白,蔥碧綠,騰騰冒著熱氣。吃啊吃啊,別作客啊,小蘭喊道。我們當然不會作客,但才吃一口,全都不吭聲。腥,腥氣逼人,有個女生差點吐出來。這才覺著,滿屋子的熱氣也全都是腥的。按理我們早就饑腸轆轆,插隊一個多月了,燒得再不好這也是新鮮魚啊,不應該是這種反應??烧娴氖切?,土腥逼人。小蘭丈夫也愣了,嘗一口也喊腥,說還有苦膽味。小蘭看看我們,傻傻地愣了一會兒,把大腿一拍,沖了出去。等她回來,手上托著一大勺豬油。奇怪的是,那豬油一放進湯里,還沒全化開,腥氣就變了,變成淳厚的魚香。

吃啊,吃啊,屋里這才活過來。我們悄悄議論,可能是水土的原因,也可能是飼料不足,魚太瘦。誰也沒把話說出口,僅僅是缺了一點點豬油。我注意到,小蘭一直躲在灶后,再也沒露面。很多年過去,這故事也跟親戚朋友說了無數遍,可還是意猶未盡。如果不到農村親身體驗,怎么能理解農民?如果不理解農民,怎么能理解革命?我們這些城里人讀書人,憑什么就認為自己比他們高一等?憑什么受到優待還認為是受罪?我妻子也插過隊,她的認識是,錯就錯在沒有說清楚,如果說清楚還能回城里,人人都應該下去。可說清楚了,又怎么能同呼吸共命運?

 

好大個事哎

有一天隊長宣布下午休息,晚上男勞力由他兒子帶隊去割湖草。他不說去偷,他說是割。我們隊沒有湖,哪來的湖草?可是從他們的無比神秘的眼神中,我們還是看出了嚴重性。這樣女生是不答應的,這么刺激的戰斗她們怎么可以缺席?隊長想想,答應了。他兒子說,去可以,不要貪多,要跑好幾里地呢。于是就磨鐮刀,找扁擔繩索,臨出發隊長還親自幫我們幾個扎了褲腳。

說白了就是沒柴禾燒。那時已經分灶吃飯了,知青點柴禾不夠。而湖灣公社有好幾百畝蘆葦,他們富得流油,捕魚撈蝦,我們這邊卻連水都舍不得燒熱,太不公平了。追求公平正義是天然訴求,不需要書本知識,我們個個摩拳擦掌。

走了十幾里,還沒到湖邊,就嗅到那股腐濕的腥氣。身邊是一人高的蘆草,草上是輕薄的白霜。我們鉆進葦子深處去割,隊長兒子交待,兔子不吃窩邊草,別讓人家看出來。這當然是自欺欺人,人家被剃了瘌痢頭,少了一塊也心疼,怎么能看不出?盡管葦草不值幾個錢,但畢竟是人家的地界。這氣氛于是就剌激起來,身邊只有沙沙的鐮聲和粗重的喘息,誰也不吭聲,轉眼就把能源擄掠到手。

隊長兒子說,差不多就行了,快走!于是一人一擔,魚貫而出,飛快奔上小道。按他的說法,只要我們跨過公路,戰斗就結束了,就是被人家追上也白追,他還能把葦子喊答應了?可問題就出在這三里多的小道,出在兩個女生身上。她們的擔子輕,可也有百八十斤。葦草是豎起挑的,用那種兜底的繩扣,扁擔直接插進草里,挑起來不晃悠。這些都沒錯,看樣學樣,起初也像那么回事。但她們到底是力氣小,草捆扎得不結實,半道就露餡了。特別是被發現以后,有人在后頭攆,銅鑼咣咣響,火把手電筒晃得心都跳出來,眼看上公路了,擔子散了。隊長兒子讓她們把擔子扔下,人跟上就行了。但她們又舍不得。就這樣連拉帶扯磨磨蹭蹭,大家都過公路了,她倆成了俘虜。

開頭還好,聽說她們是插隊知青,加上哇哇大哭,對方也沒動手,只是吼叫著要把她們帶回去。這時悲壯的一幕出現,隊長兒子返身回去。他說自己是隊長,要對方把知青放了,要殺要剮他一個人頂著。好大個事哎,不就割幾擔草么?他說。

人家想想也對。這樣,兩個女生順利脫險了,一人懷里抱著一把草,凄凄慘慘往回走。我們剛上公路,背后隊長兒子的慘叫就傳過來。啊喲啊喲!你們真打啊!媽哎媽媽哎,打死人噢,啊喲!他的哭叫在深夜里分外嘹亮,每叫一聲大家的肩頭就抽一下。等我們灰溜溜回到隊里已經后半夜了。第二天,隊長從公社回來說,沒事了,人家聽說是知青,也不想鬧大。只是他兒子吃了點虧,還躺在衛生院。

湖草偷回來堆在稻場上誰也沒去動。本來為公平正義而戰,落了個不圓滿的結局,好像都有點不好意思。倒是隊長沒當回事,他本想年底給各家添點柴禾,他到公社擔保說是為了給知青解決困難的,湖灣公社才不追究了,可現在又不好改口。他本來就沒把自己當英雄,所以也不在乎你們是不是狗熊。柴草后來還是分了,這事也再也沒人提起。其實農村里搞械斗的事經常有,大都是為爭地、爭水、爭肥,各種時髦口號也拿來借用,文革中也不例外,誰都知道那是外包裝。現在有人把械斗說成文革罪證,只有那些專家教授想得出來。

 

真正的大事

快到年底分紅了,一村人忽然都嚴肅起來,連婦女們的笑都不自然。因為我們也要參加評工分,實際上是要切生產隊的一塊蛋糕。早幾天隊長就唉聲嘆氣,沒法子啊,公社布置下來的啊。他兒子也算回鄉知青,跟我們解釋說,這才是農村真正的大事,其他都是假的。

關于政治與經濟的關系,理論書籍無數,耀眼頭銜無數,其實農民一句話就說清楚了:不就是誰占多誰占少嗎?這世上財富只有那么多,為了占有才產生了各種政治主張。小到一個生產隊,大到全球經濟秩序,道理都是相通的。

評工分規則是自報公議,每個人都要說說自己能評幾分。那時不知天高地厚,覺得開荒挑糞這種活知青跟老農民差不多,男生都報10分,女生膽怯只敢報7分。現在想來我們不過是表示自己能干,已經是整勞力了,不應該小瞧我們??赊r民不這樣想,他們還要養家活口,一口鍋里掄馬勺,你吃多了別人吃什么?氣氛一下子就緊張起來。

我們隊長別看平日里吭哧吭哧話都說不全,這時候臉板下來就有了政治家派頭,三下五除二就擺平了。很顯然能評10分的都是各方面農事的尖子,知青顯然挑不起這個頭。他說,學生子年輕氣盛,能不能評10分要到明年再看,今年就這么定了。男生給9分女生給8分已經夠面子了,于是皆大歡喜,老農們也都舒了一口氣。

接下來便是開倉,碾米,一片節日氣氛。小孩子們都活躍起來,麻雀似的躥來躥去。碾的是秋晚稻,還沒下鍋,村里就飄蕩起一股清香。學到的知識是:秋晚好吃但產量低,不出飯,所以當地農民都以種植秈稻為主。米是按人口分,我們每人100斤,和整勞力相同,婦女80斤,小孩子50斤。這些米說是要吃到開春,加上以前公社撥的安家口糧,根本不夠。好在知青都要回城過年的,所以也都不在乎,有好米就放開吃。

還有就是分碎米糠,分柴草。我們明確表示不要米糠,肚子里本來就沒油水,誰還吃那個。他們說,碎米糠做粑粑,好吃!好吃我們也不吃。那些偷來的湖草我們還是要的,隊長決定一半給我們,剩下的也按戶平分。于是,一個戲劇性的儀式出現了。米糠和湖草被分成幾十份,排成一長溜。隊長問,好了沒有?都說好了。隊長就用一根細麻繩飛快的在手上揪出一個個繩環,然后讓每戶出一個人來勾那個繩扣。我們這才明白是拈鬮,而且是一種最便捷的方式。然后兩手一搓把次序打亂,然后每戶上來一個人伸出手指勾住扣子,然后繩頭一拉,順序就出來了,各家也就按序拿走屬于自己的那一份。也許這算不上一種知識,在他們是經常要采用的法則,但的確耐人尋味。平等和正義不是人類最高的理想境界嗎?為此人類不是付出幾千年慘烈的代價嗎?可在這樣一個貧瘠偏遠的小山溝里人們嘻嘻哈哈間就完成了。這是儀式,也是日常生活。和貧困有關,更和人類最原始最樸素的愿望有關。而糧食的分配就不能絕對平均,這和需要有關,也和主義有關。

我離開農村早,但參軍以后一直和插友們保持著聯系。知道他們后來還參與了各種農副產品的分配,更是知道所謂工分值并不是他們收入的全部。那個時代的農村,大部分收入并不是以交易方式實現,更沒有貨幣化。是實物分配、勞動互換和親情互助支撐著農村社會,進而支撐了我們這個貧弱國家逐步工業化。今天使用的GDP不過是統計方法的改變,把經濟活動貨幣化。事實上那個時代的經濟活動遠不是GDP可以描述的,更不是GDP可以抹黑的。幾代人的艱苦奮斗換個新名詞就虛無掉了。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