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如果1953年斯大林去世之后,蘇共繼任者能夠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蘇共的政治遺產,并推行適合國情和歷史傳統的改革,蘇聯可能會在社會主義的道路上繼續前進。然而從赫魯曉夫開始,繼任者以非理性的態度來對待蘇共的歷史和文化,扯斷了蘇共歷史發展的整體性。蘇共二十大是蘇聯思想文化的分水嶺,生硬地、沒有緩沖地改變了紅色文化傳統的信仰生態和思想文化生態,為日后蘇聯思想大混亂埋下了隱患。
1991年12月25日蘇聯的解體,不但大大影響了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也深刻地改寫了國際地緣政治大格局。26年來,中外研究者一直在探究其中的原因,有學者將這些原因歸結為“民族矛盾”“上層自決”“斯大林模式”“意識形態”等。實際上,除上述原因外,還有一個比較關鍵的原因,就是對紅色文化傳統的拋棄。自列寧開始,蘇共逐漸形成了良好的社會主義文化傳統,但在斯大林去世之后,逐漸被赫魯曉夫、戈爾巴喬夫集團所拋棄,最終禍起蕭墻,導致蘇共亡黨、蘇聯解體。深入研究蘇聯解體的這個原因,對于我國繼續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特別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一
回顧歷史,落后的俄國之所以能跨越“卡夫丁峽谷”,奪取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主要是由于馬克思主義俄國化——列寧主義的產生與發展的結果。列寧主義作為蘇共的指導思想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俄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從一定意義上說,這種融合俄國傳統文化創造性發展而來的社會主義紅色文化傳統,在蘇維埃政權建立以后很好地適應了革命勝利之初的形勢,有效地應對了武裝干涉和國內戰爭,捍衛了勝利成果,并推動了后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
毫無疑問,列寧是蘇聯紅色文化傳統的奠基人。在列寧的主導下,蘇聯形成的紅色文化傳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堅定的理想信念。列寧主義強調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仰是蘇共在與錯誤思潮的斗爭中形成的,面對困難和挫折,列寧說:“誰害怕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困難,誰被這些困難嚇倒……誰就不是社會主義者。(《列寧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版,第343—344頁)
2.服務人民群眾。在列寧看來,社會主義國家自然是為人民群眾的利益服務的,他經常深入人民群眾,了解群眾的訴求,并創立了信訪制度。
3.民主治黨治國。列寧實行“徹底的集中制和堅決擴大黨組織內的民主制”,(《列寧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5頁)實行集體領導,在國家治理上,即便在戰爭年代,也堅持召開各個層面的蘇維埃代表大會,保障人民民主權利。
4.尊重民族文化。在《關于無產階級文化的決議的草稿》中,列寧指出,不是臆造新的無產階級文化,而是根據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無產階級在其專政時代的生活與斗爭條件的觀點,去發揚現有文化的優秀典范、傳統和成果。
列寧所創立的這些良好的紅色文化傳統,從根本上改變了俄國人民在羅曼諾夫王朝時期生活在村社制度下的悲慘處境,得到了黨內外的廣泛支持,為蘇共贏得了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支持。列寧在任期間,蘇維埃政權經歷過殘酷戰爭、采取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雖然也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但都沒有阻擋人民群眾堅定地追隨列寧和蘇共的步伐。人民群眾對列寧的愛戴可以從當時要求加入蘇共的人數快速增加看出來。蘇共不僅解決了人民群眾急需的“土地、和平和面包”,而且帶給人民群眾的印象是負責、擔當、清廉。
列寧為蘇聯社會主義的發展開了一個好頭,蘇聯社會主義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他去世之后,斯大林繼續帶領蘇聯人民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蘇聯工業化、農業集體化、戰勝法西斯、人民的福利、知識分子政策等多個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功績。期間,蘇聯在很多方面超越了美國,比如經濟增長速度、科學技術成績、國民教育水平等,成為世界上一流國家。即便經歷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清洗運動,蘇聯人民也沒有否定蘇共的領導,反而在親眼目睹了衛國戰爭中眾多蘇共黨員的犧牲后,更是切身感受到了蘇共的先進性。蘇維埃政權除在思想上獲得蘇聯人民群眾的愛戴之外,在外交上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核心。
二
美國學者希爾斯說,傳統是一個社會的文化遺產,是人類過去所創造的種種制度、信仰、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等構成的表意象征;它使代與代之間、一個歷史階段與另一個歷史階段之間保持某種連續性和統一性,構成一個社會創造與再創造自己文化的密碼,并給人類生存帶來秩序和意義。政黨執政的合法性在于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代表人們愿望的傳統,一旦這種傳統被破壞掉,那么執政者就會失掉廣泛的社會基礎。
如果1953年斯大林去世之后,蘇共繼任者能夠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蘇共的政治遺產,并推行適合國情和歷史傳統的改革,蘇聯可能會在社會主義的道路上繼續前進。然而從赫魯曉夫開始,繼任者以非理性的態度來對待蘇共的歷史和文化,扯斷了蘇共歷史發展的整體性。蘇共二十大是蘇聯思想文化的分水嶺,生硬地、沒有緩沖地改變了紅色文化傳統的信仰生態和思想文化生態,為日后蘇聯思想大混亂埋下了隱患。
到1985年,蘇聯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等領域的矛盾累積雖然不是積重難返,但也是需要動大手術了。蘇共黨員和人民群眾都急切期盼一個年富力強的領導者來喚回蘇共建黨建國時的初心,重振民族雄風。
歷史關頭,戈爾巴喬夫出場了。然而不幸的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方向完全背離了列寧開創的蘇聯社會主義道路,同時也背離了蘇共的紅色文化傳統。他提出的包括經濟社會、民主政治等內容的“加速發展”戰略,絲毫沒有考慮當時蘇聯的國情,這種盲目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改革當然最終會以失敗告終。與此同時,他提出了一些看似時髦的口號來迎合西方國家和蘇聯民眾,比如“公開性”“民主化”“新思維”“全人類價值”,等等,配合這些口號的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不利于人民群眾利益的政策。這些政策的實施不僅使蘇聯人民開始全面質疑蘇共的領導和蘇聯的歷史,而且開始懷疑原來的社會主義的紅色文化傳統。特別是戈爾巴喬夫武斷地否定了蘇共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定論,使蘇共黨員和蘇聯人民對蘇共原本正確的做法也產生了懷疑:他們是不是一直在欺騙我們?他們代表誰的利益?他們要把我們帶到哪里?加之蘇共領導的政府官員當時存在著嚴重的貪污腐敗而人民生活相當困難,最終導致蘇聯人民和蘇共黨員徹底對蘇共領導和蘇共創建的紅色文化傳統失去了信心。
三
列寧創造的社會主義文化傳統即紅色文化傳統對蘇共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然而卻被其繼任者銷蝕殆盡。特別是在戈爾巴喬夫時期,政治民主、社會主義文化、民族關系、宗教信仰、干群關系等各個方面的傳統,都與列寧時代完全背離了。列寧提倡的政治強調民主、文化尊重傳統、民族關系融洽、干群關系魚水情深等好傳統都被拋棄了。可以說,蘇共的紅色文化傳統在戈爾巴喬夫奔向西方“自由”的時候已經完全斷裂了。它的災難性后果是一個偉大的巨人轟然倒地,蘇共亡黨、蘇聯解體。其對當下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重要啟示主要有以下幾點:
1.堅定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
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是推動社會主義事業健康發展的精神力量。它內在體現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而有所敬畏、光明磊落、公正無私、忠誠擔當的特質。縱觀蘇聯歷史,我們可以看出,如果真正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真正尊重黨的優良傳統的話,就不會有后來的歷史悲劇發生。當然,在蘇聯解體過程中,背叛共產主義信念的不僅僅是蘇共領導人,還有許許多多身居高位的蘇共黨員,他們的信仰隨利益而變,誰對他們有利,他們就信誰,因此才有了很多原蘇共黨員后來搖身一變成為葉利欽執政時的官員,他們都是蘇共的掘墓人。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有了這種“鈣”,我們才能具有向前奮進的力量。正如鄧小平所說“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辛萬苦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頁)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者,要承擔歷史責任,共產黨人的這種信仰傳統必須堅如磐石,不能變、不能丟,否則就會出現災難性的后果。
2.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由于自然條件和發展歷程不同,其核心價值觀各不相同。一個國家不能完全采用別國的價值觀來指導自己的發展。從十月革命勝利到蘇聯解體,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毫無間斷地用西方的“自由、民主和人權”來對蘇聯的一切進行批評,并用這些價值觀引導蘇共黨員和群眾。戈爾巴喬夫提出的民主化改革,從概念、標準到內容就是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翻版。為什么西方國家的核心價值理念能被蘇共高層領導人所接受?最主要的原因是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蘇共高層領導人完全拋棄了馬列主義和蘇共的社會主義價值傳統,一味地迎合西方的結果。
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統,包涵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具有極強的先進性和時代性。因此,我們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一”來包容、統領多種多樣的社會思潮。
3.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
傳統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無形的力量影響著每一個時代的人。蘇聯時期有三個重要的文化傳統,即村社的集體主義傳統、宗教信仰上的東正教傳統和由列寧開創的紅色文化傳統。如何對待這三個傳統實際上影響了蘇聯69年的思想文化建設。而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則決定了蘇聯每個時期的思想狀況。蘇共1917年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原因是因為傳統的村社集體主義文化傳統與馬克思主義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在1991年失去政權的時候,則是當時的蘇共完全拋棄了馬克思主義和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
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弘揚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抑制其糟粕,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結合現實條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頁)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現實不僅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而且也是因為先進的共產黨人善于把馬克思主義與各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及國情結合起來推進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當然,這種結合必定會創造出新的、更符合人民利益的先進文化傳統。對于這些紅色文化傳統,我們要懷有敬意、要實事求是地予以繼承和發揚,唯此,才能使社會主義發展獲得廣為認同的力量。
(本文系2016年教育部輔導員精品項目“用紅色文化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坊”階段性成果;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道德心理機制研究”[2016SJD710015]階段性成果;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2015WB07])
(作者:中國礦業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
【摘錄自《紅旗文稿》2017/12】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