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湯恒:文化自信的來源及價值
點擊:  作者:湯恒    來源:紅旗文稿  發布時間:2017-09-26 14:55:11

 

 1.webp (16).jpg

  2016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劉衛兵 攝

 

  2014年的“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與貴州代表團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


  在2016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這些重要論述把文化自信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認真研究文化自信這個課題,既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又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文化自信,是指人們對我們黨、國家和民族文化的歷史傳統、價值內涵和現實意義的認識、認同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信念。關于文化結構,有著許多種界說,我們在本文中采用物質、制度和精神三層次說來展開對文化自信的論述。


  一、我們的文化自信從哪里來

 

  1、中華民族獨自形成了系統的原生文明

 

  作為一個地理范疇的中國,是從上古時代華夏族在黃河流域建立的中國開始的。《詩經·大雅·生民之計》講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反映了華夏族人認為自己居天下中央,而相鄰地區為四方的觀念。作為經濟發達、文化昌盛的中國,就當生成在夏商周的時代。元代人王文亮曾描述道:“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早期形成的優勢和魅力所在。

 

  在那個時代,我國已經產生了比較成熟的農業文明,土地為國家和集體共有并向個體的私人所有發展,石器和銅器成為農業生產工具,集體勞動以抵抗自然力量。部族首領領導人們治水就是集體勞動一方面的見證。

 

  在那個時代,我國進入了國家文明的階段,與古希臘大體同步。在夏朝政權創建后的1300多年里,我國早期國家最高政權只經歷了三次重大更迭,保持了結構的穩定性和繼承的連續性。已經形成相對穩定的社會秩序結構,有了軍隊、監獄和官吏組織系統,有了王室對諸侯的管理制度以及各方面的細化和有效的管理。

 

  在那個時代,我國已經產生了體系較為完整的成熟文字甲骨文、金文 ,它們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今天見諸于世的10多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000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被識別的有1000多字。

 

  在那個時代,特別是積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產生了一個又一個思想理論派別和體系,其中有道家、儒家、法家、陰陽家、名家、墨家、雜家、農家、兵家、縱橫家等。世界各民族的文明都有著自己的發展道路。因為大海、大河、高山和沙漠的阻隔和無法跨越的距離,文明無法對話。我們有理由自豪,盡管在同一個時期,中國的諸子百家和古希臘等世界上的思想大家和思想高峰如約而至,但我們的思想理論、價值觀念和典章制度等卻循著獨創之路,為人類文明貢獻著光華。

 

  2、中華文化是全世界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化之河

 

  中華文化已經在世界上持續存在幾千年,這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都不曾發生過的事實。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這些有著燦爛文化的國家都敗亡了。

 

  梁漱溟曾總結道,“歷史上與中國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轉易,或失其獨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國能以其自創之文化永其獨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巋然獨存。”

 

  從歷史的具體表現形態上看,幾千年間,中華文化經歷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天災人禍的考驗,具有對災難和創傷的強大修復功能。包括王朝的更替,短暫的國家分裂和外敵的入侵,都經過了戰亂和動蕩。但是,無論遭受怎樣的苦難,遇到怎樣的滅頂之災,走過怎樣的曲折道路,中華民族始終不屈不撓、浴血拼搏、奮力抗爭,最終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那么,人們不禁要問,葆有獨立之民族生命的密碼到底是什么。按照唯物史觀的觀點,建立在相對優越自然地理條件上的農耕經濟的持續性,是造就中國文化持續性的首要原因。同時,與自然的、個體的農耕經濟相適應的家國同構的政治結構,也是中國文化持續向前發展的重要支撐。

 

  從整體上講,中華民族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及未來,從來都有著堅定的自信心。抗日戰爭時期,即使敵我雙方在經濟、軍事、政治組織能力和綜合國力對比非常懸殊的條件下,毛澤東依然通過科學論證和嚴謹分析堅定指出:

 

  “亡國論者看敵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勝論者看敵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這些都是錯誤的。我們的意見相反: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的勝利是中國的——這就是我們的結論。”(《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4—515頁)

 

  這就是一位腳踏中國堅實大地、吸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偉人的思想力量,這就是科學的力量、文化的力量。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具有的真理力量

 

  在今天看來,明清之際,我們國家已經喪失了趕上世界發展潮流的機會。而1840年之后向西方學習,又是被堅船利炮打開國門、割地賠款、痛定思痛的選擇,帶有鮮明的救亡色彩。從興實業、建海軍,到變法圖強,從搞革命、組政黨,到共和流產,中華民族的救亡振興之路屢屢受挫。反思中華傳統文化,的確存在很多與時代發展不相適應的地方。正因如此,中國共產黨人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把它鄭重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才顯得彌足珍貴。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又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所以,人們毫不懷疑這樣的結論: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近40年來,在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中,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大命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這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不斷總結新鮮經驗、作出理論概括,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理論淵源、主題、品質、基點和目標上,一脈相承,接續探索,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推向了新的境界。靠著這些科學理論的指引,靠著這些強大精神支柱的支撐,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大業才能乘風破浪,一往無前。

 

  4、中國共產黨的優良作風蘊含的道義力量

 

  中國共產黨在90多年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以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為指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者、倡導者和踐行者為己任,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長期斗爭中形成的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反映了黨的性質和宗旨,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精髓,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在黨內生活和黨的工作實踐中的具體體現。三大作風樹立了我們黨的崇高道德形象,成為我們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

 

  回顧我們黨的光輝歷史,弘揚和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是我們黨的優秀分子的自覺追求。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歲月,我們黨和人民軍隊培育了以堅定信念為核心的井岡山精神,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為核心的長征精神,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核心的延安精神,以“兩個務必”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的黨、軍隊和人民共同培育了以不畏強敵、保家衛國為核心的抗美援朝精神,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為核心的大慶精神,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勇攀高峰、大力協同為核心的“兩彈一星”精神等,凝結在無數革命先烈的英雄壯舉上,凝結在許多先進集體的無私奉獻中,成為我們黨作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鋒隊的表征。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

 

  長征精神和其他的革命精神、社會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一起,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鍛造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和當代的接續傳承和升華,構建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神高地,成為永遠激勵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奮發前進的道義力量。

 

  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昭示的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十二組詞、二十四個字,體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要求,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體現了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借鑒,體現了億萬群眾社會生活實踐和精神生活的創造,反映了社會成員主觀愿望的最大公約數。

 

  價值觀是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規定著文化的性質、方向,起著社會穩定器和精神生活方向盤的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和概括來之不易。我國百年來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社會變化之劇烈前所未有。經濟和政治的變化與圖強相起伏、與屈辱相交織、與戰爭和復雜斗爭相伴隨,與此相關聯,新思想新觀念與舊思想舊觀念的較量紛陳僵持。只有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中國革命的面貌才為之一新。中國文化也出現了全新的面貌。但新中國成立之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規律,又經歷艱難摸索的過程。

 

  今天,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的黨早已實現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轉變,我們的文化建設實現了與以階級斗爭為綱相適應到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相適應的轉變,實現了從與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相適應到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轉變。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成熟把握,根本的一條就是確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人民群眾精神世界的主流一定會始終向上向善、豐富充實,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流一定會保持堅定正確的前進方向。

 

  二、深刻認識文化自信的時代價值

 

  1、從理想信念的高度看文化自信的價值

 

  對理想信念的自信,對于今天的中國共產黨和每個黨員,甚至對于廣大群眾,都是最可寶貴的。

 

  首先,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自信,有利于強化黨的領導的正義性和引領力。歷史虛無主義者總是通過似是而非的歷史細節的揭秘,通過對“歷史真實”的“反思”,放大我們黨曾經犯過并且已經糾正的錯誤,掏空和扭曲黨的歷史。歷史是理想信念的載體。只有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認識我們黨的歷史,堅決回擊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才能引導人們堅信我們黨的歷史是光榮和偉大的,堅信是我們黨引領中國走向了光明、進步和繁榮,才能使我們的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一心一意聽黨話跟黨走。

 

  其次,對黨的指導思想的自信,有利于全黨全國人民形成團結奮進的共同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的根本,靠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靠著毛澤東思想,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成功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初步探索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還是靠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鄧小平理論,引領中國闊步走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康莊大道。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及其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偉大實踐中的運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巨大飛躍,使我們黨實現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這帶給人們極大的信心: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創新成就是繼承中國傳統、根據中國實際條件并且汲取世界各國經驗教訓的成就,屬于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它所指導的實踐屬于社會主義范疇,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別具一格、自成一家。

 

  再次,對理想信念力量的信心,有利于扭轉和解決現實中一些黨員和群眾理想信念滑坡的狀況。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共產黨人的政治信仰。自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作為一種政治理想,就與中國共產黨產生了必然的和密不可分的聯系。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有無數共產黨員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巨大貢獻,支撐他們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堅定信念。但一個時期以來,總有那么一些缺少理想信念的言行流布。有的黨員干部對共產主義心存疑慮,認為那是虛無縹緲、難以企及的幻想;有的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共產主義越來越遙遠,中國最終也會向資本主義靠攏;有的認為理想信念不能當飯吃,別太認真,過好自己的日子才是硬道理;有的不信馬列信鬼神,從封建迷信中尋找精神寄托,熱衷于算命看相、燒香拜佛,遇事“問計于神”;有的甚至向往西方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對社會主義前途命運喪失信心。認清和勇敢面對種種現實思想問題,只是我們找到鑰匙的開端。固理想之本,凝信念之魂,補精神之鈣,才是鞏固我們黨優良思想作風的根本之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創新魄力,就新形勢下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的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從理想信仰的大本大源上觀照道路、理論、制度,體現了對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奮斗目標的無比忠誠,體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厚定力,并以科學的思想理論為走向明天的中國共產黨增添了意志和自信,以偉大共產主義者風范為全體黨員朝著目標前進增添了意志和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實踐表明,理想需引領,信念須篤行,務必使全體黨員牢記,以馬克思主義為立黨之本,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這就是共產黨人的本,只有抓住了這個本,立好了這個本,我們才能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

 

  2、從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高度看文化自信的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土壤,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的根脈。理論自信與文化自信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理論自信規約著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包含著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具體形態和集中體現。文化自覺和自信體現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本質和魅力,與“三個自信”一起展現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和發展方向。從制度文化的角度考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過程和現實形態,我們可以看到它有著三個鮮明特色。

 

  一是它來源于中國人民的自主創造,從結構元素上借助由西方開啟的現代國家文明體系,經過一次又一次試錯探索和實踐,終于從5000年文明中、從170多年的抗爭中走來,建立了人民民主的國家。

 

  二是在傳統的大一統國家的基礎上實現整體轉型,保持了長期統一的中國的歷史延續性。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三是中國共產黨主導中國現代制度的構建,賦予中國現代制度以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力量。歷史已經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這是我們制度自信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最大的國情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什么是中國特色?這就是中國特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制度是我們自己的,不是從哪里克隆來的,也不是亦步亦趨效仿別人的。”

 

  正是因為具有這樣一些特色,在黨的領導下,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經過不斷的改革和完善,集中力量辦大事等優勢將不斷得到鞏固,制度的潛力活力將不斷得到釋放,我們黨領導人民在發展中將向世界貢獻更好的中國方案,在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中國社會發展規律方面將會取得更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文化將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3、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看文化自信的價值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長期交流融合中發展,形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的國家,歷史上以統一時期居絕大多數,分裂時期往往是短暫的,而且每一次分裂哪怕有二、三百年,但從團結統一的歷史大跨度來看都是短暫的,這就形成了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偉大傳統,反抗內外分裂和侵略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鮮明的大一統觀念、家國一體觀念,強烈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曾經在內心深處極大地激發了一代又一代愛國志士深信中國不會亡、中華民族不會亡,為祖國的完整統一不懈奮斗甚至血灑疆場。這也成為我們今天始終不渝地追求大陸與臺灣實現統一,堅定反對民族分裂主義的精神源泉。

 

  從中國歷史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創造過漢、唐盛世,在當時的世界居于前列,這種對祖先偉大創造和偉大業績的認識、贊頌和肯定,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當我們黨帶領人民獲得了國家的獨立和自由,獲得了發展的基本條件,我們心中就會涌起追趕世界潮流、追趕發達國家、實現民族復興的強烈愿望。我們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來源于歷史深處,牢牢地鐫刻在當代中國人民的心中,必將成就于我們腳踏實地、砥礪前行的奮勇拼搏。

 

  從世界歷史的角度看,大國的崛起多數都與武力擴張和戰爭相伴隨,今天的中國正朝著大國強國邁進,卻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堅守“和為貴”的理念,超越西方人所謂“國強必霸”的邏輯,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為引領,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通過軍事擴張稱霸,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奮斗,包括學習借鑒各國的有益經驗、拓展國內市場和拓展全球貿易來實現發展,并且尋求與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5—36頁)

 

  這里所指的信心,既是建立在改革開放以來累積起來的強大物質力量上的信心,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信心,還有橫掃一切頹唐之氣并代之以硬朗的骨氣、底氣的信心。它給今天的中國人民帶來蓬勃的朝氣、昂揚的銳氣和不驕不躁的飽滿的精氣神。這是最為難能可貴的價值所在。

 

  三、文化自信的實現路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化。被人民所掌握,被人民所運用,日用而不覺,就是文化建設的最大成功。

 

  1、堅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體認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我國歷史上發揮著重大作用,特別是以儒家為代表的思想文化和道德傳統,與其他思想文化一起構筑起我國人民的精神倫理家園,深深浸染著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儒家為代表的思想文化很早就建立了世界性的聲譽,受到西方啟蒙思想家充分肯定,經過伏爾泰的推薦,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被寫入人權宣言等政治性文件。

 

  今天,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我們社會的主流共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烈自豪和自信,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但我們還是有兩種不自信,一種認為是革命時期誕生的革命文化打斷了中華文脈,而我們現在早已成為執政黨了,因此要告別革命。這是非常錯誤的。還有一種就是認為社會主義文化一開始是向蘇聯學習,后來又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因此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前三十年的文化沒有什么好講的。這也是有偏頗的。

 

  實際上,這兩種不自信的背后,有著“四個忽視”。

 

  一是忽視了以儒家為代表的思想文化與100多年反帝反封建的、爭自由爭獨立的斗爭不相適應,盡管其自身具有很大的優勢,如美德的系統與傳承、具有革命性的因素等,但其結構的穩定性等使之難以發出引導人們自我革命的聲音,在具體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下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是忽視了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樸素唯物主義、樸素辯證法、樸素進步歷史觀等,為馬克思主義這一有世界影響的科學思想體系在中國落地生根提供了適宜文化土壤,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劉奇葆:《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中華文脈》,《求是》2017年第8期)

 

  三是忽視了中國近代以來革命斗爭歷史的內在邏輯,這是一個持續接力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在中國共產黨走上歷史舞臺前的60多年里,近代中國已經進行了很多次革命和抗爭,只有中國共產黨找到了先進的理論和正確的道路,成為中國革命經驗的集大成者,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轉化創新者,當然這是在嚴酷斗爭條件下不斷探索創造的結果,呈現著特殊的歷史文化形態。

 

  四是忽視了向前看和向后看的問題,實踐著的文化是必須向前走的,孤立、靜止的看,“中斷傳統說”似乎是有理的,但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和正確引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絕不可能像今天這樣轉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富有活力,綿延不絕。(李捷:《紅色文化與文化自信》,《福建日報》2017年5月8日)

 

  今天的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我們要增強文化自信,就不能割斷歷史,將前后對立起來,而應當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通起來,一體化認識和認同。一定要讓全體人民不忘本來,不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忘黨和人民培育和踐行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定要讓全體人民不忘近40年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對外國優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鑒,在文化建設中絕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自信我們的文化基因能夠整合各種優秀文化分子,以更加從容、海納百川的態度,在世界文明進步的大潮中充分吸收有益營養。只有這樣,我們的文化才能堅定地走向未來。

 

  2、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這包含著三個層次的內涵。


  首先是我們黨在新的形勢下確立的文化建設的方針。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工作時提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后他又在多個場合強調要堅持這個基本方針。“兩創”方針與文化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各有側重,互為補充,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深刻回應了文化建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問題,是體現了我們黨對文化建設規律性認識的新成果。

 

  其次是揚棄繼承。幾千年累積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內容繁雜。從個別的來講,有今天直接適用的,從整體的來講,必須采取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辯證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守得住文化根脈,傳承好文化基因。

 

  再次是轉化創新。堅持實踐標準,著眼于文化現代化,著眼于能不能解決今天中國的現實問題和滿足人民需求,對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現形式,使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得到充分弘揚,服務和造福人民。

 

  “兩創”方針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來的。正確理解和把握這個重要方針,既用之于指導我們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要用之于指導整個文化建設。一方面,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歷史比較久遠的部分,因為時代背景的變化和歷史的局限,有一個揚棄繼承和轉化創新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們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參與到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對待與經濟深度相融的外國文化,既要有拿來主義的氣魄,又要有以我為主、辯證取舍、擇善而從的堅決態度,還要有消化吸納和防止唯洋是從、唯洋是舉、一切向西看的錯誤做法的工作機制。“兩創”方針在文化建設實踐中的貫徹,將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3、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毛澤東曾指出,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頁)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在這里,明確將毛澤東對我國新民主主義文化性質的界定轉化成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性質的界定。還明確將鄧小平給景山學校題詞中的“三個面向”,轉化成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性質的界定。上述兩個板塊加起來,基本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六個結構要素。

 

  所謂民族的,是指我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它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帶有我們民族的特性,并且應有自己的形式,就是民族形式。

 

  所謂科學的,是指以先進的科學理論為指導,弘揚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唯心主義,反對資本主義腐朽觀念和封建殘余。

 

  所謂大眾的,是指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文化建設為了人民,文化建設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

 

  所謂面向現代化,是指我們的文化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現代治理體系相協調,有利于中華民族大踏步趕超發達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所謂面向世界,是指堅持文明的多樣性,強調各國文化的平等地位、相互尊重對方的文化,強調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各國文化并在各國文化間進行交流互鑒,堅持走改革開放之路,廣泛借鑒世界一切有益文化成果,用以滋養和壯大我們自己的文化。

 

  所謂面向未來,是指我們的文化主要是引導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為著未來的理想而采用歷史的、現實的和外國的資源,加以獨立創造或者綜合集成創造,實現固本開新、別開生面。

 

  當前和今后一個很長的時期,我們還要下大力氣、下大功夫,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管理、融入政策法規、 融入生產生活,成為人們的精神信仰。只有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要求,才能牢牢扎根于中華大地、扎根于廣大人民心中,成為中華民族永不退卻的底色和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來源:紅旗文稿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湯恒:文化自信的來源及價值

    2017-09-26
  •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驗證碼: 匿名發表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欄目ID=5的表不存在(操作類型=0)
    欄目ID=5的表不存在(操作類型=0)
    欄目ID=5的表不存在(操作類型=0)
    欄目ID=5的表不存在(操作類型=0)
    欄目ID=5的表不存在(操作類型=0)
    欄目ID=5的表不存在(操作類型=0)
    網名:
    主辦:
    宗旨:
    說明:
    昆侖策網
    昆侖策研究院
    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
    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
    主要板塊:
    ● 建言獻策:

    ● 決策支持:


    ● 民意反饋:
    國策建言、百姓話題、企業參謀、人生益友,從四個方面出謀劃策;
    時事聚焦、社會調查、理論研究、國情資料、讀史明智、他山之石、資料庫等,登載相關參考資料;
    政策點贊、建言點贊、熱點排行等,反饋民眾評價。
            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