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陳人江:關于世界貿易史的幾個事實 ——基于中美貿易爭端的一個延伸性闡釋
點擊:  作者:陳人江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  發布時間:2019-06-13 09:31:47

 

1.webp (7).jpg

【摘 要】2018年爆發的中美貿易爭端既反映了全球經濟發展的新趨向,又暴露出人們對世界貿易史的一些基本問題存在認識誤區。在世界貿易發展史上,貿易保護主義的歷史比自由貿易的歷史更為悠久;在資本主義擴張中,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主義通常相輔相成;貿易保護主義及貿易戰是世界經濟危機與大國霸權收縮階段的正常現象和必然結果;貿易戰通常是一個長期過程,幾乎很難實現速戰速決。我們要跳出孤立看待中美貿易爭端的局限性思維,把中美貿易爭端放到世界歷史的廣闊視域中來認識,從世界貿易的發展規律來把握,汲取歷史經驗教訓,避免戰略誤判。

 

2008年全球金融—經濟危機爆發10年來,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范圍內重新抬頭且日益加強,國家之間貿易壁壘增高,貿易爭端增多。所謂貿易保護主義,即一國采取種種措施對對外貿易進行管制,限制國外進口,以確保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中的優勢,同時為本國商品出口、爭奪世界市場提供優惠的主張和政策。當一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時,有可能會引起一系列報復和反報復的措施,使貿易伙伴國之間的爭端升溫加劇,俗稱貿易戰。應該說,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爭端乃至貿易戰是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激烈化的一個表現,并對世界經濟總體運行造成嚴重影響。在這種形勢下,2018年年初以來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中美之間爆發了貿易摩擦,且至今尚未偃旗息鼓,成為當前全球關注的一個焦點,并引發了輿論熱議。

 

面對美國在貿易問題上咄咄逼人的保護主義攻勢,有人竭力鼓吹中國應高揚自由貿易大旗,保持繼續開放立場,有人則疾呼中國應借機相應實施保護主義,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悲觀喟嘆“中國打不起贏不了”者有之,樂觀預言“打不起來”或“很快結束”者也有之。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戰在漫長的世界歷史進程中并非新鮮事物,當下流行的種種觀點卻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人們在一些基本問題上存在的認識誤區,這種誤區又來自對世界貿易史缺乏了解,從而導致對當前情勢把握不準。我們不應該孤立地看待中美貿易爭端,而是要把中美貿易爭端放到世界歷史的廣闊視域中來認識,從世界貿易的發展規律來把握,這樣才能獲取更全面的信息,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避免戰略誤判。

 

一、迄今為止,貿易保護主義的歷史比自由貿易的歷史更為悠久

 

縱觀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發展歷程,世界貿易的最早形態并非自由貿易。古代社會就存在遠距離跨境貿易,但是直到15世紀末地理大發現之后,真正具有世界性質的國際貿易才開始興起并獲得顯著的發展。其背后的根本推動力是代表新興民族國家力量的西歐專制君主和新興商業資產階級對聚斂貨幣財富、加速資本原始積累的迫切需要,而對外貿易實現順差被看作獲取和積累貨幣資本的重要途徑之一。為此,君主專制國家開始運用國家權力來干涉對外貿易,限制貨幣流出,增加貨幣流入,提高貿易順差,降低貿易逆差。這種早期的貿易保護主義在理論上的代表是重商主義。在從15~18世紀漫長的向資本主義經濟形態過渡時期,重商主義的保護主義政策一直在國際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保護關稅制度也于17世紀產生于英國。

 

15世紀末至19世紀初,英國實行了長達三百多年的貿易保護主義,直到19世紀40年代工業革命完成后,才開啟了以不威脅本國工業絕對優勢地位為前提的自由貿易化進程。即便如此,也不能說19世紀出現過一個全球自由貿易的階段,因為19世紀的貿易自由化主要是英國及其帝國殖民地或附屬國單方面采取的自由貿易。相反,19世紀中后期,貿易保護主義在國際社會蔓延,主要國家如德國、奧匈帝國、俄國、法國、美國、意大利都實行高關稅,保護關稅被看作當時文明國家的正常政策。20世紀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主導下的全球貿易自由化才取得不小的進展,各國關稅壁壘普遍降低,全球貿易額的增長和資本流動都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但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各國重又紛紛筑起關稅壁壘,無論是貿易自由化還是資本自由化都遭到了阻隔。而且到20世紀20年代,英國又重新祭出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旗,英國霸權下的貿易自由化進程便中斷了。

 

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經濟中心的美國,在其歷史上絕大多數時期也是和貿易保護主義聯系在一起的。1776年美國取得獨立戰爭勝利后不久,時任財政部部長漢密爾頓就提出了旨在“保護幼稚產業”的貿易保護主義主張。1815年之后,美國正式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美國即便在19世紀90年代實現了工業崛起和20世紀初躍居世界第一工業國之后,仍然沒有放棄保護關稅制度,只有在1913年至一戰結束前威爾遜總統任期內實行過短暫的降低關稅政策。但是到了1922年,美國政府再次提高關稅,而當前貿易爭端中普遍采用的保護主義手段——“反傾銷”政策——第一次出現在1922年的關稅法中。二戰結束后,已取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霸權地位的美國才舉起了自由貿易的旗幟,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自由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但是,由于20世紀70年代國際市場競爭日漸激烈,同時德國和日本經濟的崛起對美國的經濟優勢地位構成挑戰,在美國又形成了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浪潮,自由主義的世界經濟體基礎有所削弱。只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出現了新的經濟全球化趨勢,而美國由于冷戰結束一超獨霸,才再次成為經濟全球化(包括貿易自由化)的倡導者和主導者。

 

綜上所述,無論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之前,還是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以后,國際貿易史的大多數時期都由貿易壟斷、特許專營、保護關稅占據,國家間由于經濟競爭爆發激烈的貿易戰,更是歷史的常態。自由貿易只是在19世紀中期之后英國單方面的自由貿易進程中、20世紀初至一戰之前、二戰結束后的短暫時期以及20世紀末以來的全球化浪潮中才成為主流。

 

二、資本主義擴張中,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主義通常相輔相成

 

不能簡單地把自由貿易看作貿易保護主義的對立面,二者從根本上來說是相輔相成的,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時代,它們統一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擴張基礎之上。首先,兩種政策的最終目標一致。無論是自由貿易還是貿易保護主義,都是一國經濟實力發展和壯大的手段,尤其是對于資本主義國家來說,這兩種手段都服務于本國資本集團爭奪和主導世界市場的需要。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貿易保護主義能夠聚集起資本力量,推動產業的建立和發展,促進國內自由貿易,從而縮短生產方式從小生產向資本主義大機器生產過渡的時間。在本國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通過貿易保護主義,經濟落后國家可以有效扶植支柱產業,加速發展民族工業,增強國家經濟實力,最終提升自由貿易參與度。例如,英國通過15~16世紀的保護主義政策對毛紡織業的扶持,使毛紡織業在16世紀末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超過了原先在世界毛紡織業市場上領先的佛羅倫薩和尼德蘭,其出口占了全國商品出口的90%。而自由貿易有利于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擴張。國家通過自由貿易,可促進自身的經濟活力,有利于參與世界市場競爭。其次,兩種政策都以參與對外貿易的途徑來實施。對于自由貿易來說,對外貿易本身就是其內在的命題。而貿易保護主義從源頭上看也絕非主張閉關鎖國。例如,重商主義者從來都主張通過對外貿易順差來增加國家的貨幣和財富,他們不是只限制進口,還大力鼓勵出口。貿易保護主義通常只被看作階段性的而非永恒的,同時,不是在所有產品或產業上而只是在特定產品或產業上實施貿易保護。例如近代的貿易保護主義者美國的漢密爾頓、德國的李斯特等人主張保護幼稚產業,也是從最終成熟產業打開國際市場,在國際市場上取得競爭優勢出發的。在這種情況下,貿易保護主義可以看作是為實現自由貿易而實行的暫時性措施。

 

在世界歷史發展的各個不同時期和國家發展的各個階段,貿易保護主義和自由貿易交替出現和主導。[1] 15~18世紀是資本主義的童年時期,它還未在任何國家成為主導的生產方式,這一時期重商主義盛行,強制性的貿易保護政策促進民族國家內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不斷壯大。19世紀40年代英國率先完成產業革命后,具備了稱雄獨霸世界市場的實力,對外貿易的基調變為了自由貿易。恩格斯曾形象地描述過19世紀英國和其競爭者是如何交替使用自由貿易和保護主義的手段的:“那些在四十年前認為唯有自由貿易才是救星的人的兒子們,現在卻如此狂熱地呼吁實行用‘誠實的貿易’和懲罰性稅率等要求拙劣地掩蓋起來的保護關稅制度。當英國工業家開始認為自由貿易會使他們破產,并要求政府保護他們對付外國人競爭的時候,這些競爭者拋棄今后毫無用處的保護關稅制度并且用英國自己的武器——自由貿易去摧毀日益軟弱的英國工業壟斷地位的關頭也就來到了。”[2] 

 

一戰至二戰期間,資本主義世界不斷陷入大大小小的經濟危機當中,各國紛紛高筑關稅壁壘,貿易保護主義再度成為主導形態。二戰后,為了盡快實現經濟恢復和工業重建,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又逐步推進貿易自由化,但同一時期,亞非拉的許多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民族工業,建立獨立工業體系,采取了進口替代的保護主義政策。20世紀80年代以來資本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世界各國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希望利用國際資本,發揮比較優勢,紛紛加入資本全球化的國際分工體系中,自由貿易也相應地成為主流的政策和理念。

 

另一方面,幾乎沒有國家是完全只實行一種政策,而是兩種政策相互并存和巧妙結合的,因為任何國家的大工業資本,不僅追求壟斷國內市場,而且也盡可能追求壟斷世界市場。例如,在早期的工業化進程中,“英國在國內市場上實行的保護關稅制度,又用在國外對它的商品的一切可能的消費者實行自由貿易作了補充。”[3] 當前,特朗普執政的美國盡管一方面對中國揮舞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棒,另一方面又與加拿大、墨西哥共建自由貿易區,與歐盟和日本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三、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戰是世界經濟危機和大國霸權收縮階段的正常現象和必然結果

 

15世紀以來世界貿易開啟的歷史,同時也是在世界貿易和世界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霸權國家不斷更迭的歷史。意大利學者喬瓦尼·阿銳基將迄今為止的歷史劃分為四個霸權周期,分別是15至17世紀初的熱那亞周期、17~18世紀的荷蘭周期、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英國周期和19世紀末至今的美國周期。每個霸權周期都由處于主導地位的國家的霸權上升和霸權下降兩個階段組成。[4] 許多國際政治經濟方面的研究已經表明,經濟危機和蕭條階段以及霸權衰落階段,通常是貿易保護主義加強和貿易爭端快速增多時期。

 

首先,經濟危機和蕭條時期,國際和國內的需求萎縮使世界市場上的競爭更為激烈。一方面,各國本能地通過貿易保護主義來保護國內市場,減少外部競爭,以扶植新興產業,重振本國制造業,復蘇經濟;另一方面更拼命對外爭搶市場,通過輸出本國過剩資本和商品來減緩國內危機,由此更容易引起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例如,美國在19世紀40、50年代的最高總關稅為30%,內戰之前的1860年甚至降到了15%左右,但是在內戰經濟大蕭條的這段時間里,進口關稅就驟升到約40%~50%。[5] 在1873年危機之后至1893年,世界經濟陷入了長期的停滯和蕭條,這導致了19世紀最后25年保護關稅在主要國家和世界范圍內盛行。

 

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蕭條是另一個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和貿易戰激烈的歷史時期。正是在1930年紐約股市崩潰后,美國出臺了臭名昭著的《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將總體稅率從之前的約15%提升到近20%,最高關稅比率接近60%,成為歷史上最高關稅。這一舉措引起了世界其他國家報復性提稅,各國貨幣競相貶值,進口管制加強,由此也加重了30年代的全球經濟大蕭條。而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世界范圍的貿易保護主義趨勢不斷增強。根據WTO數據統計,2008~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全球反傾銷年平均發起案件數約202起,2013~2015年為年平均241起,2016~2017年已增長為年平均約266起。2015年全球范圍內的國際貿易保護措施數量比上一年度增長了50%。[6] 根據我國商務部統計,2016年上半年,中國出口產品共遭遇來自17個國家(地區)發起的65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同比上升66.7%,涉案金額85.4億美元,同比上升156%。其中,反傾銷案件46起,反補貼案件13起,保障措施案件6起。而在對中國出口產品發起貿易救濟調查的國家中,立案數量最多的是美國和印度。[7] 也就是說,美國絕不是唯一對中國發起貿易保護主義的國家,中國與許多國家都存在程度不一的貿易爭端。而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也不是只針對中國,美國與它的盟友歐盟、加拿大、日本之間也都存在貿易爭端。根據全球貿易預警(Global Trade Alert)的統計數據,2018年1~7月,美國出臺的貿易限制措施達到了全球比重的33%。[8] 

 

其次,與一國經濟發展階段和自由貿易的關系一樣,在霸權興盛的時期,由于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處于絕對優勢,霸權國家通常樂于采取自由貿易政策。但正如世界體系理論代表人物沃勒斯坦所說的,這是在霸權壟斷支配下的全球自由貿易。一旦霸權進入衰落期,霸權國家為了挽救這種頹勢,便竭力運用保護主義作為維持既得優勢和勢力范圍、打擊新興對手的武器。這也相應地引起了主要競爭對手的同等措施,藉此形成連鎖反應,貿易爭端隨之擴散到其他貿易伙伴國中,貿易戰更容易爆發。

 

英國于1651年通過了《航海法案》,并在1660年修訂為《航海條例》,規定:歐洲、美洲和非洲的一切商品要運抵英國,必須要通過由英國船員管理的船只;歐洲國家生產的商品要運入英國必須通過該商品生產國的船只或英國的船只。這個條例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英國的海上貿易利益,同時沉重打擊了荷蘭的海上專營貿易,對荷蘭的海上貿易霸權是一個嚴重的威脅。因此,荷蘭和英國在17世紀六七十年代爆發了三場戰爭,英國取得了勝利,加速了荷蘭霸權的衰敗。

 

20世紀初,德國、美國等新興工業國在世界市場上對英國工業制成品出口國的主導地位構成越來越嚴峻的挑戰,甚至大有取而代之之勢。在這種情況下,英國通過了一系列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如1915年不顧美德等國反對頒布的旨在保護其汽車工業的《馬克凱恩》法案,1921年針對進口的精密儀器、化學品、金屬制品課征收50%關稅的《保護工業部門法案》,1923年具有建立無差別貿易壁壘意味的《進口關稅法案》,自此,英國走上了貿易保護的不歸路。

 

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霸主地位不斷遭遇到來自歐共體、日本和社會主義陣營的蘇聯等多方的威脅,后者在經濟和科技的各個領域與美國的差距不斷縮小。與戰后全盛時期相比,美國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和世界出口總額中所占份額也大為縮減。因此,有一種普遍的說法是,1973年的經濟危機之后,美國就開始進入了其霸權的收縮階段。正是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主要貿易國家之間多次爆發了激烈的貿易爭端。1950年美國的平均關稅率只有13%,但1971年尼克松總統宣布,在征稅基礎上對所有進口商品一律征收10%的附加稅,正式拉開了貿易戰的序幕。

 

當前正是世界經濟蕭條期和美國霸權衰落期兩個周期的疊加時期,中美貿易爭端的爆發無疑出自多種因素的綜合,包括淺層的重振經濟的要求和深層的維持霸權的原因,而美國在世界范圍內頻頻挑起貿易戰,尤其是針對主要競爭對手(如中國)的種種舉措也完全不出意料。貿易戰是當前世界局勢的必然結果,美國處在這樣的一個歷史關頭,貿易保護主義是其本能的、必然的選擇,絕不是某一任政府或總統個人的特殊偏好。因而,不能把當前美國的貿易保護行徑或中美貿易爭端僅僅歸于特朗普政府的“好戰”。面對美國國家實力要么擴張而衰落、要么收縮而重振的兩難選擇,特朗普政府未必比小布什政府甚至奧巴馬政府更為“好戰”,更加“保護主義”。根據統計數據,在特朗普執政第一年即2017年,美國發起的貿易保護措施共141起,反而低于奧巴馬第二個任期內147起/年的平均水平。[9] 2017年以來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逐漸集中針對中國這個貿易最大順差國,即便如此,2017年對華實施的貿易保護措施并沒有比2016年增加,這兩年的措施數量均為83起,略少于奧巴馬8年任期的平均數量(84起/年)。[10]

 

四、貿易戰通常是一個長期過程,很難實現速戰速決

 

世界貿易史的發展伴隨著大大小小的貿易戰,歷數其中有名的、規模較大的尤其是處于重要歷史時刻的貿易戰:17世紀的英荷貿易戰、英法貿易戰,20世紀30年代的斯穆特-霍利貿易戰,70年代之后的日美貿易戰、美蘇貿易戰、美歐貿易戰,21世紀初的鋼鐵貿易戰……便會發現,這些貿易戰有如下特點:都發生在主要國家之間,因而涉及的產業領域廣,具有世界性影響,同時持續時間長,特別是20世紀中后期以來由美國主動挑起的大的貿易戰,都會延續幾年甚至數十年。

 

英國為與荷蘭爭奪海上貿易霸權,頒布了相當于禁止性關稅的《航海條例》,從而引起和荷蘭之間的名副其實的“貿易戰”。英國頒布航海條例的第二年,便爆發了英國與荷蘭之間的第一次戰爭,隨后,在1665~1667年、1672~1674年又爆發了兩次英荷戰爭。直到1674年英荷兩國簽署《威斯敏斯特條約》,英荷之間的海上貿易戰才正式結束,前后持續時間長達22年。

 

法國在1667年頒布稅則,對幾乎所有進口貨物進行征稅,主要是要排斥從英國和荷蘭進口的工業品,由此也招致英荷兩國采取相應的報復措施,對法國商品提高關稅。法國對此的回報是于1672年入侵荷蘭,1679年兩國關系恢復正常。而法國與英國則圍繞禁止性關稅展開了漫長的爭吵,雙方不斷采取限制和報復措施,18世紀初,英國便徹底否決了與法國的自由貿易協定,直到1783年凡爾賽合約之后才停止了兩國的貿易爭端。

 

著名的20世紀日美貿易戰同樣持續很長時間。從20世紀70年代初到1991年,美國針對日本共啟動了15次301調查,時間長達10多年。

 

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初有預謀地開啟了和蘇聯之間的“石油戰”。最初美國要求西方各國抵制蘇聯石油出口,實施大口徑輸油管道禁運,而圍繞輸油管道禁運美蘇就糾纏和防攻了近10年。而后通過逼迫歐佩克產油國提高產量,操縱國際油價下跌,使蘇聯石油出口嚴重受阻,并迫使西歐盟國停止對蘇資本輸出和機械設備供應及技術支持,掐斷蘇聯石油命脈,在80年代最終贏得石油戰爭的勝利,這一過程持續了近20年。從60年代末開始,美國陸續對歐洲的香蕉、布料、地毯、玻璃、鋼鐵等提高關稅,歐洲則對美國的大豆、雞肉、飛機、電器及在歐的美資企業加稅,貿易戰后來蔓延到金融領域,最終發展為黃金儲備戰,持續了30多年,直至2000年通過談判才得以終結。

 

五、結語:以史為鏡

 

世界貿易史若干事實表明,自由貿易并非迄今為止的國際經濟關系的常態。當涉及作為自由貿易機制建構背景的經濟全球化時,同樣不難理解全球化(以貿易自由化為標志之一)的退潮為什么總是反復發生。全球化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主體是民族國家,國家的重要職能之一就是保護和發展本國經濟,這蘊涵了貿易保護主義存在于全球化過程中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全球化實質上“是國家政府對本國經濟活動的發展和保護與市場經濟力量的世界性釋放的矛盾運動過程”。[11] 

 

因此,基于真實的世界貿易史,我們可以獲得以下啟示:

 

首先,如果僅僅看到全球化與自由市場相聯系的一面,認為多邊或全球自由貿易將普惠世界各國,看不到民族國家的經濟利益與全球自由市場沖突和對立的另一面,那么必然陷入自由主義全球化的一廂情愿的幻想,從而無法理解貿易戰產生的客觀性和內在必然性。

 

其次,既然自由貿易和保護主義都是調節國家間經濟實力對比以及國際生產關系的手段,并不存在孰優孰劣、根本對立的問題。那么,發展中國家應該向發達國家學習,對這二者采取現實主義和靈活的為我所用的態度。

 

再次,由于民族國家主要基于本國利益參與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全球化進程便充斥著國家尤其是大國間的斗爭和博弈——這種斗爭和博弈歸根結底是在最大程度地爭奪全球化的主導權(包括規則的制定權),這決定了每一次的斗爭和博弈(包括國家間的貿易爭端)既有當下性意味又折射出長遠性。這要求我們:冷靜應對,做長期準備,對歷史發展的趨勢和未來既不一味悲觀也不盲目樂觀。

 

注 釋:

[1] 對于貿易保護主義的發展歷程,學界的一種普遍觀點是將之劃分為四個典型階段:15~18世紀早期的重商主義的貿易保護主義、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中期的近代“保護幼稚產業”論、19世紀末至二戰的超貿易保護政策和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新貿易保護主義。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28~429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14頁。

[4] 參見〔意〕杰奧瓦尼·阿銳基著,姚乃強等譯:《漫長的20世紀》,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 See Pierre Lemieu,“Patriotism as Stealing from Each Other”, Figure 1, Regulation 40:4 (Winter 2017-2018), p.68.

[6] 根據WTO官方網站數據計算,

http://i-tip.wto.org/goods/Forms/GraphView.aspx?period=y&scale=lg。

[7]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官網:

http://www.ccpit.org/Contents/Channel_4130/2016/0720/673193/content_673193.htm。

[8] 商務數據中心:《世界經濟貿易形勢》,第5頁。

http://images.mofcom.gov.cn/zhs/201811/20181112173153527.pdf。

[9]  張宇燕、馮維江:《如何理解中美貿易摩擦》,《光明日報》2018年4月24日。

[10] 蘇慶義:《特立獨行的特朗普貿易政策》,澎湃新聞網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20179。

[11] 葉險明:《關于“逆全球化”的方法論批判》,《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8年第1期。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來源:原文載于《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19年第四期,昆侖策網【授權】,轉自“世界社會主義研究”)

 

2.webp.jpg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