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直屬中國通信產業權威媒體《人民郵電報》,通過微博發布《5G時代,我們要擔心射頻輻射嗎?》一文,對“5G信號會致癌”的說法進行辟謠。
近日,有關“5G信號會致癌”的傳言在網上流傳。傳言稱5G會導致心臟節律改變、基因表達改變,甚至會損害DNA、會致癌。最近,某國內門戶網站CEO也在公開場合對5G的電磁波安全進行質疑。這些究竟是真的嗎?
網傳消息截圖。
經搜索發現,網上流傳著不少關于“5G信號危害人體健康”的文章。其中,有一篇題為《不可告人的秘密——可怕的頻率: 5G時代的潛在危險》的文章稱:在世衛組織(WHO)下屬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的分類中,RFR(Radio Frequency Radiation,射頻電磁輻射)屬于2B致癌原,使用移動電話可能導致腦瘤;而5G就是一個“潘多拉鐵盒”,它允許機器(比如手機)之間實現近乎“無縫”的通信,低水平的RFR暴露,也會導致癌癥等一系列病癥。
所謂的“5G信號輻射”,屬于射頻電磁輻射。射頻電磁輻射又被稱作射頻輻射,是電磁波的一種形式,它由在空間中輻射的電磁波和磁能組成。射頻輻射是非電離輻射的一部分,是頻率在100kHz-300GHz的電磁輻射。
日前,工信部直屬中國通信產業權威媒體《人民郵電報》,通過微博發布《5G時代,我們要擔心射頻輻射嗎?》一文,對“5G信號會致癌”的說法進行辟謠。
文章解釋,早在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制訂了“國際電磁場計劃”,以調查人體長期暴露在極低頻電場和磁場中是否會危害健康,我國也曾加入其中。最終該項目于2008年發布了評估結果與建議:迄今為止,沒有任何研究表明存在一致的證據,證明接觸射頻場強度低于造成組織發熱的限值,會產生不良健康后果。
那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可怕的頻率: 5G時代的潛在危險》中提到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射頻輻射列為2B致癌原”,是怎么回事?
實際上,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是世界衛生組織下屬一個專業機構,它在2011年底把手機輻射列為可能導致人類癌癥的物質(2B類)。“2B類”中的物質,是被認為“可能對人體致癌”的。但是,這些物質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的致癌性證據尚不充分,對人體的致癌性證據有限。同樣被列入2B類的可能致癌物質還有咸菜、糖精和咖啡。因此,世衛組織定義的“可能致癌”,更多的是分類學上的意義。
資料顯示,“5G”的占用頻段包含sub-6G和毫米波頻段兩種,其中sub-6G頻段的熱效應已經被核實,不會危害健康。而利用毫米波(mmWave)提高數據傳輸速度是5G技術的最大突破之一。毫米波頻段會不會影響健康?辟謠文章指出,基于現行標準的研究表明,目前依然不需要對毫米波過分擔心。科學實驗表明,在10毫瓦/平方厘米下持續8小時的60GHz毫米波輻射,不會引起眼部損傷。同時,相似條件下的皮膚實驗表明,它也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對于4G和5G通訊基站的輻射大小,據《經濟日報》報道,網絡提速和基站輻射增值無關。4G和5G網絡速度更快,不是靠增強通訊基站的信號發射功率,而是靠擴容傳輸帶寬,就像拓寬高速公路一樣。在4G時代,頻率帶寬大大提升,用戶覺得網速更快了,但4G通訊基站的輻射標準并沒有改變,還是要小于40微瓦/平方厘米。未來的5G通訊基站也是一樣。而且,通訊基站覆蓋越密,手機信號接收才越好,用戶受到的電磁輻射反而會越小。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昆侖策網”!
(來源:“平安北京”微信公號)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