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贛州,于都河畔。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這里出發,開始了偉大的兩萬五千里長征。今天,本報采訪組來到這里,重溫紅色傳奇,感悟力量之源——
長征起點悟初心
解放軍報記者 孫繼煉 周奔 張磊峰 陳利
6月11日,中宣部在江西于都、瑞金和福建長汀、寧化舉行“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采訪活動啟動儀式。來自全國30多家媒體的500余名新聞記者參加啟動儀式。新華社記者 周密
開欄的話
有一首英雄史詩,歷經滄桑巨變依然豪情萬丈。有一種偉大精神,穿越時空歲月依然催人奮進。
從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紅軍進行的兩萬五千里長征,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在我們黨、國家、軍隊發展史上具有十分偉大的意義,對中華民族歷史進程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5月20日下午,習主席來到于都,深情緬懷當年那段崢嶸歲月。他強調,我們不能忘記黨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記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繼續高舉革命的旗幟,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我們只有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發憤圖強、奮發有為,才能克服重重困難,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紅軍長征出發85周年。從今日起,解放軍報推出《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專欄,刊發記者沿紅軍長征路線進行實地采訪發回的報道,幫助廣大官兵更加深入地了解紅軍長征的光輝歷程,更好地從偉大長征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積極投身強軍興軍偉大實踐,把黨的十九大繪就的宏偉藍圖一步一步變為美好現實。
歷史,往往在經過時間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
江西贛州,于都河畔。1934年10月,陷入重圍的中央紅軍從這里出發,踏上了漫漫長征路。這一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偉大遠征,揭開了中國革命嶄新一頁,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樹起巍峨豐碑。
絕處逢生,憑的是什么?革命勝利,靠的是什么?繼續前進,需要什么?
傾聽歷史回響,追尋紅色足跡。盛夏時節,我們來到長征的起點——于都,解讀紅軍長征勝利的密碼,感悟在新長征路上取得新勝利的力量之源。
雖然不知終點在哪兒,
但紅軍將士的腳步依然鏗鏘有力——
聽黨指揮,創造人間奇跡
時光流逝,無法沖淡刻骨銘心的記憶。
雖然已經過去了80多年,于都縣唯一健在的紅軍烈士遺孀、今年99歲的段桂秀老人,依然能夠清晰地向我們講述與丈夫最后一次見面的情景。
段桂秀老人的丈夫叫王金長,是一名普通農民。兩人成親不到一個月,王金長就報名參加了紅軍。看著段桂秀依依不舍的樣子,丈夫笑著安慰她:“用不了多久,我就會回來。”
“隊伍走后,我開始等呀、盼呀。”段桂秀老人用手擦了擦眼角,停了一會兒繼續說道,讓她沒想到的是,這一等,幾十年就過去了。直至全國解放后的一天,政府派人送來了烈士證書,她才得知丈夫再也回不來了……
“與王金長一樣,許多紅軍將士在于都出發時,以為用不了多久就會打回來。”于都縣黨史辦主任曾懿華介紹說,1933年9月,國民黨調集重兵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黨中央和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長征途中,紅軍數次陷入敵人重圍,多次改變原定行進計劃,越走離出發地越遠。
秋風瑟瑟,征程漫漫。幾近山窮水盡,一路槍林彈雨,不知終點在何處,為何紅軍將士前行的腳步依然鏗鏘有力?
鄧榕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中寫道,一天,她問父親:“長征路你是怎么走過來的?”鄧小平沉思片刻,簡明而又堅定地回答:“跟著走。”
“跟著走。”這簡單的3個字,道出了紅軍將士的心聲——堅決跟黨走,聽黨指揮,這就是他們永恒不變的堅定信念。
紅四團戰士鄭金煜,過草地時餓得實在走不動路,被戰友放在馬背上跟著前進;
紅軍女戰士姜秀英,翻越雪山時腳趾被凍壞。她砍掉潰爛的腳趾,簡單處理后就跟著部隊出發;
紅軍干部龍書金,在一次戰斗中負傷掉隊。他一路乞討,朝著部隊的方向追趕……
正是這個信念的支撐,才使紅軍將士跌倒了,又爬起來,一路向前,創造了氣吞山河的人間奇跡。
回望歷史,啟迪未來。透過人民軍隊在黨的絕對領導下成長壯大的足跡,我們更加堅信,有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的指揮,人民軍隊一定能不斷奪取新的勝利。
雖然隨時可能倒下,
但紅軍將士的信念依然堅如磐石——
不畏犧牲,鑄就勝戰鋒刃
輝煌,往往始于苦難。
長征,就是從苦難走向輝煌的過程。
于都河水靜靜流淌,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巍然矗立。置身紀念碑前的廣場,看著大理石上鐫刻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圖,那場艱苦卓絕的遠征浮現在我們眼前。
漫漫征程中,紅軍將士時時面臨著血與火的生死考驗。“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紅軍將士平均3天就要進行一次激戰。
漫漫征程中,紅軍將士時時面臨著惡劣環境的嚴峻考驗。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一書中這樣記錄長征:紅軍一共爬過18條山脈,其中5條是終年蓋雪的,渡過24條河流,經過12個省份……據史料記載,紅軍將士穿越茫茫草地時,由于沒有糧食,只能挖野菜、嚼草根、啃樹皮。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和將臺堡地區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長征的勝利,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斗爭的新的偉大進軍。正如毛澤東所說:“長征一完結,新局面就開始。”
長征,是一條走向新生之路,也是一條充滿犧牲之路。
激烈的戰斗,惡劣的環境,使大批紅軍將士長眠在長征路上。長期從事紅色文化研究的紅軍后代袁尚貴告訴我們,參加長征的紅軍將士共有20萬名左右,到達陜北的只有3萬多人,于都縣僅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萬多人。
一名英烈就是一座不朽的豐碑。每一座豐碑的背后,都有許多催人淚下的故事。
陰雨綿綿,村路彎彎。在于都縣銀坑鎮窯前村,紅軍烈屬鐘招子的孫子曾天長滿懷深情地為我們講起一段往事。
鐘招子生養了10個兒子,其中8個參加紅軍,參加了長征。分別時,鐘招子對兒子們說:“一定要打勝仗,娘等你們回來。”兒子們走后,鐘招子每天晚上都會在老屋門前點起一盞馬燈。
時間一天天過去,鐘招子青絲變成了白發,眼睛也哭瞎了,但依然每天晚上點亮馬燈:“這樣,兒子們回家時就能看清路了。”直到去世,鐘招子也沒能等到一個兒子回來。
母親在家盼兒歸,英雄熱血灑征程。
甘溪羊東坳戰斗中,紅六軍團官兵冒著敵人猛烈的炮火奮勇沖鋒。戰斗結束,當地400位農民花了整整一天,才將紅軍遺體全部掩埋。
穿越草地時,紅軍一個營700多名官兵因缺乏食物,體力不支,背靠著背坐在班佑河邊等待后續部隊。從此,他們再也沒能站起來……
一路采訪,一路感動。聽著紅軍將士和老區人民為奪取革命勝利,不畏犧牲的一個個感人故事,我們思緒萬千。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心懷理想,不畏犧牲,使我們這支隊伍所向披靡,從于都走到陜北,走到天安門廣場,越走越強大。
回望歷史,思索當下,我們看到了鮮血,讀懂了犧牲。一支不畏犧牲的軍隊,才能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我們只有傳承紅軍將士不畏犧牲的偉大品格,才能披荊斬棘、攻堅克難,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
雖然背影已經遠去,
但紅軍將士的精神依然綻放光芒——
重整行裝,走好新的長征
斗轉星移,換了人間。
街道上車水馬龍,田野間禾苗茁壯。如今,在于都這片烈士鮮血浸染的紅土地上,處處呈現出繁榮景象。
“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在于都縣梓山鎮潭頭村,紅軍后代、退伍老兵孫觀發向我們講起現在的幸福生活,笑得格外燦爛。
前些年,因妻子患病,孫觀發家里欠下了不少債務。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他家走出了困境。隨著村里發展蔬菜產業、辦起制衣廠,家里人不出村就能打工掙錢。去年,全家收入達到7萬多元。
1935年的暮春,方志敏烈士在國民黨陰森的牢獄里寫下《可愛的中國》一文。文章中,他滿懷深情地暢想革命勝利后祖國的美好景象:“朋友,我相信,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
英魂若有知,泉下亦含笑。當年紅軍將士暢想的美好未來,如今正在變成現實。
飄散了戰火硝煙,遠離了腥風血雨。雖然紅軍將士的背影已經遠去,但他們的精神依然綻放光芒。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里游人如織,絡繹不絕。紀念館講解員范瑩告訴我們,僅5月21日至6月5日之間,前來參觀的游客就有將近7萬人。
人群中,幾名武警官兵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交談中,我們得知,他們來自武警警官學院訓練基地。為引導官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單位組織開展紅色之旅活動。這幾天,他們訪古田、看瑞金,一路來到于都。基地軍事職業教育中心主任肖庚慶說:“重走紅軍將士走過的道路,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我們更加認識到,偉大長征精神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紅軍傳人,我們更要弘揚好傳承好偉大長征精神。”
站在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渡口,我們心潮澎湃。
紅軍長征已經勝利結束,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勝利之路仍在延伸,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仍在延伸。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長征路上,我們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
隨著新一輪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大幕開啟,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宏偉藍圖漸次展開。這次改革推進力度之大、觸及利益之深、影響范圍之廣前所未有。不少部隊經歷重組、轉隸、撤銷,許多官兵面臨分流、轉崗、退役。一聲令下,廣大官兵不計個人得失,堅決服從大局,以實際行動擁護支持投身改革。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長征豈畏難。在新的長征路上,只要我們像紅軍將士一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一定能跑好屬于自己的這一棒。
夜幕降臨,霓虹閃爍。于都河畔,長征源合唱團演唱的歌曲《紅軍渡長征源》,吸引許多游人駐足靜聽。“萬水千山多坎坷,心隨親人一起走過,勝利不忘哪里來喲,紅色源頭記心窩……”嘹亮的歌聲響徹夜空,越傳越遠……
(解放軍報江西于都6月11日電)
“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采訪活動啟動儀式在江西于都舉行
黃坤明出席并講話
新華社南昌6月11日電 中宣部11日在江西于都、瑞金和福建長汀、寧化舉行“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采訪活動啟動儀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出席并講話,強調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不忘初心使命、傳承革命精神的囑托,堅定理想信念,保持革命意志,用雙腳踏尋革命先輩的足跡,用鏡頭和筆觸描繪新中國70年的壯美畫卷,激勵全國人民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黃坤明指出,江西和福建是充滿紅色記憶的紅土地。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由此出發再走長征路,就是要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讓革命歷史照進現實,用革命精神啟迪未來。
黃坤明強調,新聞工作者再走長征路,要追尋初心,大力弘揚用生命和鮮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深刻揭示紅色政權是從哪里來的、新中國是怎么建立起來的。要堅守恒心,樹牢人民觀點,增強群眾感情,深情講述黨和人民魚水情深、生死相依的感人故事。要激發信心,大力唱響主旋律、提振精氣神,把干部群眾攻堅克難、團結奮斗的精神風貌展現出來,把改革創新、干事創業的熱情干勁調動起來,凝聚起萬眾一心奮斗新時代的精神力量。
來自全國30多家媒體的500余名新聞記者參加啟動儀式。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