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這片充滿紅色記憶的紅土地,見證了當年毛主席、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在蘇區(qū)浴血奮戰(zhàn)的崢嶸歲月。
一件厚重的羊皮襖
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紀念館的館藏文物中,有一件厚重而破舊的羊皮襖,軍綠色的棉布內是厚厚的羊毛,胸前一排整齊的扣子……羊皮襖的主人是于都籍老紅軍曾廣華,正是這件不尋常的羊皮襖,陪著他爬雪山、過草地,經歷了槍林彈雨。
圖片:肖星
曾廣華是于都縣銀坑鎮(zhèn)琵琶村人。1932年,28歲的他在于都縣“擴紅”征兵中踴躍報名,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紅軍戰(zhàn)士。他先是被分到游擊隊擔任班長,后來分到紅一方面軍23師擔任通訊員。在一次戰(zhàn)斗中,由于表現(xiàn)出色,上級獎勵他一件羊皮襖。他將這件羊皮襖當作自己的功勛,十分珍惜。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部隊從于都出發(fā),踏上了漫漫長征路,曾廣華也跟隨中央紅軍離開了家鄉(xiāng)。此時,曾廣華是炊事班的一名戰(zhàn)士,負責部隊的飲食。1935年6月,部隊到達四川省境內的夾金山下,曾廣華在附近的鄉(xiāng)鎮(zhèn)采買糧食,當?shù)氐囊晃焕先说弥麄円綂A金山,便叮囑:“夾金山是座雪山,越往上越寒冷刺骨。翻山一定要多帶衣服,在山上絕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再累再冷也不能停下來……”
“過雪山時,這件羊皮襖救了我父親的命。”曾廣華老人的兒子曾昭梁回憶著父親告訴他的往事,夾金山山路崎嶇狹窄,常年積雪,最淺地方的雪也能沒過膝蓋,刺骨的寒風吹得人渾身發(fā)抖,山上不時會有碗大的冰塊夾雜著泥土滾落。一路上,不斷有戰(zhàn)友陷入積雪中,同伴伸手施救也跟著陷進去;有的戰(zhàn)友想稍作休息,一坐下去就再也無法起來……再悲痛再疲憊,也不悲觀不停步,曾廣華靠身上的羊皮襖,最終翻越了雪山。
長征結束后,曾廣華留在延安,參加過南泥灣開荒,之后參加了遼沈、平津戰(zhàn)役。1950年,從軍18年的曾廣華主動要求復員回家種田。1992年10月,老紅軍曾廣華走完了他平凡而又輝煌的一生。羊皮襖、復員軍人登記表、復員軍人證明書、革命傷殘軍人證,是他留給后人最寶貴的財富。
一只珍貴的小搖籃
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紀念館里,收藏著一只小藤籃。長31.7厘米,寬9.5厘米,高18厘米,系藤編織而成,呈長條形,有底無蓋。籃子提手底部已脫離籃筐,籃子多處斷裂、蟲蛀,籃底霉爛嚴重,已形成兩個大窟窿。
圖片:肖星
這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前,紅軍后方醫(yī)院醫(yī)務人員用來育嬰的搖籃,是革命的搖籃,原本有五只。它的背后,有著一段感人的往事。
那是1934年的夏天,國民黨軍隊眼看就要推進到中央根據(jù)地的腹地,形勢嚴峻、戰(zhàn)斗激烈,前線紅軍的傷病員大批地向設在于都縣新陂鄉(xiāng)車腦村的紅軍后方醫(yī)院轉來。
一天傍晚,護士二組組長寧藍安頓好幾個新進的傷病員后,又毅然接下了院長安排的特別任務——照顧嬰兒,“這些都是英雄的孩子,要好好照顧他們”。看著五個睡夢中的嬰兒,寧藍和同組的姐妹覺得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護士二組共五個人,原本就承擔了四五十個傷病員的護理工作,每天都要量體溫、打針、上藥、搶救、外出找藥配藥……現(xiàn)在,又多了幾個嬰兒,更是忙得不可開交。
夜深了,醫(yī)院漸漸安靜下來。寧藍做好最后一遍醫(yī)護檢查后,又像往常一樣摸著黑,往劉阿婆家走去。只是這次,背上多了個孩子。村里的劉阿婆孤苦伶仃,幾年前兒媳婦因難產離開了人世,前些日子又把兒子送去參加紅軍。寧藍知道老人體弱多病、無依無靠,每天安頓好傷員后都會到劉阿婆家?guī)兔ψ鲆恍┘覄铡?/p>
“又要照顧病人,又要照顧孩子,可累著你們了,以后就別來照顧我這個老婆子了。”“阿婆,我不累,您照顧好自己就行了。孩子除了我?guī)У倪@個,還有四個呢。”寧藍把劉阿婆的房間打掃干凈后,又安撫她睡下。
第二天傍晚,寧藍在醫(yī)院里看見了劉阿婆。因腳踝腫起了一個大包,劉阿婆被鄉(xiāng)親送到醫(yī)院,來的時候還帶來了五個小竹籃。原來,劉阿婆知道醫(yī)院來了五個英雄的后代,一早便拄著棍子上山扯藤編籃子,不小心從半山腰跌了下來,摔傷了。
“把孩子放籃子里,躺著舒服,你們也安心。”劉阿婆呵呵地笑著:“不用管我,我老了,照顧好孩子們。”上完藥后,阿婆在幾個鄉(xiāng)親的攙扶下,拖著傷腿回了家。看著阿婆遠去的背影,寧藍的眼睛濕潤了。
在鄉(xiāng)親的幫助下,五個籃子都用粗繩子拴著,穩(wěn)穩(wěn)當當?shù)貟煸诓》康慕锹洹_@樣,孩子們就有了自己的“嬰兒床”。打針、上藥、晃籃子……護士們在照顧傷病員的同時,又能照看到房內的嬰兒。
兩個月后,后方醫(yī)院隨著中央紅軍的大部隊轉移,搖籃和搖籃里的孩子們曾先后輾轉到了于都縣的銀坑、寬田等地……
一口帶槍眼的行軍鍋
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紀念館的展品中,一口鍋格外顯眼,鍋是銅質、圓形、敞口、平底,口沿處鑄有兩個銅環(huán)拉手。
圖片:肖星
行軍鍋的故事追溯到1935年元宵節(jié)后的一天。一大早,駐扎在于都縣黃麟鄉(xiāng)井塘村的中央分局負責人項英把房東鐘倫揚叫起來,說部隊要奔赴新的戰(zhàn)場了,臨走前要把一口行軍鍋送給他:“老鐘,我們這次行軍要輕裝上陣,這幾天給你們家添了不少麻煩,這口鍋就當是紅軍的一份禮物送給你們了。”推讓再三,鐘倫揚最終收下了這口行軍鍋。沒想到紅軍走后不久,國民黨軍隊氣勢洶洶地進了村,把全村的老表趕到曬谷場上集中訓話,命令大家主動交出紅軍的傷病員和物品,否則一旦查出格殺勿論。見老表都不吭聲,國民黨兵決定挨家挨戶進行搜查。為了不讓這口紅軍鍋落入敵手,鐘倫揚偷溜回家,從灶臺上取下還熱著的鍋,背上它就往屋后的大山跑。
“站住,站住,再跑就開槍了!”國民黨兵發(fā)現(xiàn)有人往后山跑,舉槍就朝鐘倫揚開了一槍。只聽“當”的一聲,子彈打在鍋上,鐘倫揚應聲倒地,國民黨兵以為他被打死了,便沒再追上來。然而,子彈穿過鍋并沒有擊中鐘倫揚的要害,他只受了點輕傷。
國民黨軍撤離后,鐘倫揚把被槍打了個洞的鍋背回了家,由于無法再使用,他便把這口鍋保存起來做紀念。直到他去世,他的兒子鐘正予把這口鍋交給了于都縣博物館。為了一口紅軍鍋,于都人民不惜犧牲生命。難怪當年周恩來總理說:“于都人民真好,蘇區(qū)人民真親!”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昆侖策網”!
(來源:“黨建網微平臺”,原載《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 2019年6月28日第7版,本文有刪減)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fā)現(xiàn)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fā)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