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1日-星期五
在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管的《齊魯周刊》上發布的全省各縣、市、區2018年上半年GDP排名中,菏澤市定陶區的GDP和人均GDP分別位于全省的132位和130位,這兩項指標在全省137個縣、市、區中均屬于倒數第6名。就算不跟全省其他市的縣比,只和菏澤市的其他8個縣區相比,定陶2018年度的GDP排在倒數第一,而人均GDP則為倒數第五。
誰能想到,這樣一個面積不算太大、人口不算太多、普普通通、經濟實力不算很強的魯西南平原農業縣,在春秋戰國時期竟然有著“陶為天下之中”的稱謂,被認為是天下的“中心”。正因為這個原因,才吸引了助越滅吳功成名就之后、攜美女西施而歸的范蠡到這里定居,并且在這里搏得“商圣”的稱號,從而使自己成為了我國歷史上的在政壇、戰場、商場、情場中最為成功的男人。為什么這個地方在當時如此“逆天”(不是國都的地方竟然被稱為天下之中,當然逆天了)?
從時代背景看
政治中心弱化
整個春秋戰國時代是個“去中心化”的時代。隨著周室東遷,周王勢微,春秋時代的開啟,各諸侯國逐漸興起,時不時有幾個強者出來爭爭霸、會會盟,搞得風風火火、熱火朝天的,雖然有周王以及強者的存在,但總的來說在周朝的版圖上,還沒有一個真正能稱得起是“政治中心”的地方。當然由于洛陽有周王的存在,名義上的政治中心還是存在的,但眾諸侯聽從不聽從其命令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春秋時期各國圖
經濟中心眾多
政治中心不明顯,那么經濟中心怎么樣呢?中國在有了國家的出現之后,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經過近2000年的發展,生產力得到了極大提高,促進了許多城市的繁榮,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全國當時有27處經濟都會,其中山西7處、山東15處、江南5處。分別是:
山西的雍(鳳翔縣)、櫟陽(臨潼北)、咸陽(咸陽東)、楊(洪洞)、平陽(山西臨汾南)、巴(重慶)、蜀(成都),山東的薊(北京)、溫(溫縣)、軹(濟源東南)、滎陽(滎陽東北)、濮陽(濮陽南)、睢陽(商丘南)、陽翟(禹州)、陳(淮陽)、宛(南陽)、雒陽(洛陽)、涿(涿州)、邯鄲(邯鄲)、臨淄(淄博)、陶(定陶)、彭城(徐州),江南的壽百(壽縣)、合肥(合肥)、吳(蘇州)、郢(荊州)、番禺(廣州)。
要說明的是《史記》里所說的山西、山東不是今天的山西省和山東省,這里的“山”指的是陜西、河南兩省之間的崤山,崤山以西為山西,崤山以東為山東,很顯然,這里所指的山東大概包括今天的河北省、河南省、山東省、安徽省和江蘇省的北部廣大地區。所以山東的經濟都會顯得特別多。而在“山東”的這15處都會中,今天的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所在的“陶”是其中之一,并且是被稱為“天下之中”的經濟中心。
在政治中心不明顯的春秋戰國時期,“陶”以經濟成為了中心,其意義和作用是非凡的,也是影響巨大的,甚至左右了許多國家的戰略走向以及興亡。
為什么稱“陶”為天下之中
地理位置上位于各國之中。以春秋戰國時代各國覆蓋區域來看,“陶”也確實位于各國的中心位置。在春秋時期,陶屬于曹國,這個時期它東邊有魯、齊,北邊有衛、邢、燕,西邊有鄭、周、秦、晉,南邊有宋、淮河流域諸小國、楚、吳、越等國家。而在戰國初期,它屬于宋國,東有齊、魯,北有燕、趙、西有魏、韓、秦,南有楚國、越國。無論在哪個時期,它都在眾多國家的環抱之中。另外在地理學的角度上講,它位于華北大平原的中間位置,無論是從東西方向的山東丘陵到太行山、嵩山一線,還是南北方向的燕山到大別山一線,都是在中間點上。
紅圈之處即為今天的定陶
交通位于樞紐位置。古代交通的陸運往往會需要時間較長、運輸貨物較少、路上消耗物資較多、旅行體驗感較差等缺點,因此那時候人們出門旅行、運輸貨物往往會選擇水路,相對于陸路來講,除了為了因為水道的蜿蜒而造成距離延長之外,其他陸運有的缺點水運都不存在,靠江靠河的城市往往會成為人員和商品集散地。
“陶”就是這些城市中的一個,并且它的位置很特殊,“陶”北邊不遠是濟水,再往北則是今天的黃河當時稱為“河水”。而它的南邊不遠處是淮水的支流泗水,淮水再往南就是今天的長江。河、濟、淮、江四條河流在我國古代一直被稱為“四瀆”,在當時受地理知識以及人們視野所限,“四瀆”就是人們所知四條最大的河流了。這四條河流中,淮水和長江之間有在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濟水本身就是黃河的一條分流或者支流,淮和江、河與濟已經相連,如何把這四條江河連在一起,讓水路交通連接四面八方?處于中間位置、地勢低洼并且平坦的“陶”的附近,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下的情況下就成了最佳選擇,人們在濟水和淮水支流泗水之間開鑿了“菏水”,一下子就把河、濟、淮、江四條江河連在了一起,位于連接處的“陶”自然就成了四方交匯的樞紐了。這也是被范蠡“以為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是四通諸侯進行貨物交易的最佳所在。
陶與諸水的位置示意圖
位于富庶的物產中心。那時候,“陶”不僅交通是樞紐,它的周邊也是物產特別富庶的地方。由于地處平原地帶,近水灌溉方便,是重要的產糧地。戰國時,魏、齊、楚三國瓜分了宋國,魏國得到了陶以西、濟水上游一帶的地方,蘇秦游說魏王時,曾指出魏國:“地名雖小,然而廬田廡舍,曾無所芻牧牛馬之地。”就是地方雖小,但是民居田地眾多,連養牛馬的地方都沒有了。陶的東邊是齊、魯之地,也是膏腴千里的地方。可以說這些糧食的地區是西起魏國都城大梁、東到海濱的廣闊區域,陶正處于其中心位置。
手工業中心。不僅農業是這樣,臨近的區域還盛產桑麻,周邊的地區還發展起來了絲織品,像襄邑(今河南睢縣)、臨淄(淄博)兩處更是絲織品加工的重要城市,并且分別位于陶的一東一西,陶成為手工業產品加工的中心以及集散地。
正是因為“陶”處于地理、交通方面的中心位置,周邊還有豐富的物產,可以及時進行運輸、交流,雖然當時陶并不是唯一的經濟都會,但相對于其他地方性的經濟都會來講,能當得起“天下之中”稱號的僅此一家而已。
“陶”的興旺發達以及重要的戰略位置引起了周邊強鄰的覬覦
陶除了經濟繁榮之外,還極有可能是戰國時期極為重要的戰略要地“午道”所在,午道有多么重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就可以看出來:
1、秦國進攻齊國,魏國守住午道,秦國就無能為力;2、如果秦國在進攻趙國的時候,預先控制了午道,就可斷絕趙國的外援齊國;3、如果楚國控制了午道,也就控制了齊國。
雖然現在不確定午道究竟是哪個地方,但根據《史記·張儀列傳》中記載的關于午道的描述:司馬貞索隱:“’此午道,當在趙之東,齊之西也。午道,地名也。’鄭玄云:’一縱一橫為午,謂交道也。’”我國著名地理歷史學家史念海先生判斷:
一縱一橫的地方當是指陶而言,因為濟水、菏水分流正是一縱一橫。陶在齊的西南,由此西通韓、魏,秦師向東侵略,魏國正好斷絕他們的歸路。秦兵侵趙,以一軍控制陶,自可使齊人懾服,不敢再去援趙。陶既在齊的西南,則楚人可以通過對于陶的控制而使齊國就范。由當時交通的情形來說,以陶為午道是可能的。
戰國時期的陶
一方面經濟發達,另一方面更是戰略要地,這樣的地方對于任何一個有野心的大國來說,是必須要控制在自己手里的,因為這樣才最讓自己放心。陶在春秋時為小國曹國的地方,春秋末年,曹國為宋所滅,曹國被滅的時候,陶還沒有發展起來,所以也未引起任何波瀾。到了戰國時期,陶發展的越來越好,但宋國的國力卻沒有隨之強盛,和周邊強國比較起來,就顯得太弱了。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拿著黃金的兒童行走在鬧市是很容易引起他人的搶奪之心的,陶不也是這樣嗎?
圍繞“陶”這個天下之中引起的爭戰
在宋滅曹之后,隨著陶的興起,宋國在國際間所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首先是魏國,因為西部有秦韓、南有楚、北有趙,都是強者,唯有向東發展是可行的戰略目標。其次是楚國,為了阻止魏國在東方的發展,也在策劃攻擊宋國。第三是齊國,相對于前兩個國家,它想奪取陶的意愿更為強烈,除了奪取到這個經濟都會為己所用之外,還可以威脅魏國。在這種情況下,公元前286年,趁宋國發生內亂之機,齊國聯合楚國、魏國攻打下了宋國,三國共同瓜分了宋國的土地,其中陶歸了齊國所有。
因為齊既得了宋國的部分土地,又得了極為重要的城市“天下之中”的陶,引起了秦昭王的憤怒。雖然秦、齊兩國相距較遠,并且攻宋的國家也不只齊國一家,但秦昭王考慮到齊國得到陶之后對其國家和經濟實力的提升,感到極為不安。因此秦昭王聯合韓、趙、魏、燕、楚諸國共同伐齊,齊國不敵大敗。燕國還因為和齊國的宿怨,在其他五國兵退之后繼續伐齊,差點導致齊國滅亡。齊國失敗之后,陶被秦國所得,成為了秦相魏冉的土地,后來魏冉死后秦國將陶邑設為了郡,成為秦國東侵的橋頭堡和前進基地,為滅亡其他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陶”為什么衰敗了
按照從春秋中期興起到西漢中期衰敗計算,陶的繁榮時期大約在500年左右,在我國5000年的文明史中僅占十分之一左右的時間,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這樣一個“天下之中”的經濟都會迅速衰敗至此呢?
一、國家形勢的變化。隨著秦朝統一全國,實現了由多個小國向大一統國家的轉變,大一統國家可以統籌調配物資、資源遠不是小國時代可以媲美的,這時有了更多的選擇和方法,改變了國家經濟僅僅靠一點一線來維系命脈的格局。在運輸方面,在魏國時期就已經開鑿了連接河水到淮水的鴻溝,這是在菏水連接河、濟、淮、江之外的又一可以連通“四瀆”的通道。在糧食生產方面,秦、漢之后可以選擇的產地更多。這時,陶在水路和物產方面已不具備多少優勢了。
秦朝時定陶僅為東郡普通一縣了
二、黃河決口、改道的影響。這是陶迅速衰敗的最主要因素。陶瀕于濟水,是靠著水路交通網的形成和擴大才繁榮起來的,濟水一直被認為是黃河的支流,并且離黃河也不算遠,在有史籍記載的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第一次改道之后,到漢文帝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的決口,中間大約500年的平靜期,這個時間段恰巧與陶的繁榮期相吻合。漢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黃河決口,從決口到被堵住決口時間跨度長達20多年。到了西漢結束之后的王莽新朝時又一次決口,這次決口到東漢明帝永平時才完全堵住,時間跨度為60年,經過這兩次大的、長時間的決口,陶附近的情況是“陶丘之北,漸就壤墳”,已經都是突起的高地,不能夠進行航行了。交通的優勢不存在了,陶的衰敗也就可想而知,“天下之中”位置不保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天下之中”,山東菏澤定陶區在古時候為什么能夠獲得這樣的稱謂
2019-11-08?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