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警察警服
承載著黨和人民的重托
見證著人民警察的忠誠
熔鑄著人民警察的真摯情感
人民警察警服
鐫刻著時代的烙印
八次沿革換裝
成為見證新中國闊步走進新時代的一道別樣風景
讓我們跟隨歷史的腳步
一起回顧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決定,任命羅瑞卿為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長,楊奇清為公安部副部長。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開始辦公,啟用印信。同年11月5日,公安部舉行了成立大會。
1950年1月12日,財政部、公安部聯合發布《關于人民警察的等級劃分、服裝、領章、帽徽及其供給待遇標準的規定》,對人民警察的職級待遇和服裝進行規范。
“五〇式”警服,
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初期
人民公安的規范統一
在前期廣泛調研和征求意見的基礎上,1950年1月,公安部擬定《公安部及其所屬武裝警察部隊服裝式樣草案》,并于2月8日上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2月11日,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批準了這一草案,確定了全國統一的人民警察服裝制式,即“五〇式”警服。
“五〇式”警服為米黃色,左衣領按警種綴釘冠以“治”“戶”“交”“消”字首加號碼,右衣領綴釘“人民警察”字樣的領章,并佩戴“中國人民警察”布質胸章。1954年,取消了領章。
冬季警服為墨綠色,黑色化學(即塑料)紐扣,按干部、普通民警兩種身份制作。干部警服上衣為翻領,上下4個衣兜,下邊為吊兜,西裝為西服式樣。普通男警服上衣為翻領,上下4個平兜,下衣為馬褲,兩褲腿開縫處各綴7個黑色化學紐扣(無綁腿),外扎黑色腰帶。普通女警服上衣為大翻領,左胸一個小兜,下襟兩個斜插兜,前胸兩列紐扣,每列5個,下衣為西服式樣系帶銅扣的布腰帶。
男女民警均戴墨綠色帶耳扇的解放式棉帽。帽徽參照解放軍式樣,僅將黃邊紅五角星內“八一”兩字改為“公安”。
“當時人民群眾對舊警察的印象非常壞,所以大家都期待有一身新中國人民警察的警服。”1950年12月被選拔到北京市公安機關的北京四中團干部董國平回憶說,“服裝的統一標志著警察更加規范化,也更好地展示了新中國人民警察的新形象。”
為了進一步統一全國人民警察的稱呼,1950年12月4日,公安部發出《關于統一人民警察名稱的通知》,通知規定:各種警察一律通稱“人民警察”,簡稱“民警”。
“五五式”警服,
見證了第一次全國人民警察
治安保衛委員功臣模范代表大會
1953年,公安部根據廣大民警、人民群眾和國際友人提出的建議,參照其他國家的經驗,并依據當時國家的實際情況,設計了人民警察新式警服、裝備和帽徽圖案,后經政務院批復施行,這就是“五五式”警服。
“五五式”警服的夏季服裝各警種均為斜紋布面料。上衣為白色(消防等專業警察為草綠色),男民警夏裝為中山裝合領式,兩個上衣兜,女民警夏裝為大翻領(類似開領西服式),左胸及下部兩側各有一插袋,有袋蓋。下衣均為藏青色(裙和褲子),警察干部褲子有深紅色粗牙線(7毫米),普通民警褲子紅色細牙線(2毫米)。男民警戴白色平頂大檐帽,帽頂邊沿均鑲有寬2毫米的正紅色牙線,帽墻為深綠色(消防等專業警察為杏黃色),女民警戴白色無檐軟帽,帽頂邊沿均鑲有寬2毫米的正紅色牙線。
冬季服裝各警種均為斜紋布面料,上衣、下衣均為藏青色。男民警冬裝衣領、袖節均有紅色牙線,夏裝無。女民警冬裝為列寧裝,一般翻領穿著,衣領、袖節均有紅色牙線,夏裝無。男民警戴藏青色平頂大檐帽(冬季可戴藏青色栽絨帽),帽頂邊沿均鑲有寬2毫米的正紅色牙線,帽墻為深綠色(消防等專業警察為杏黃色)。女民警戴藏青色無檐軟帽,帽頂邊沿均鑲有寬2毫米的正紅色牙線,帽墻為深綠色(消防等專業警察為杏黃色)。執勤交通民警配發白色盔帽和白線手套,1956年起交警冬季佩戴白色袖套。
帽徽為十三號銅質的直徑32毫米凸圓形狀,中心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紅色琺瑯旗底,金色五角星,國旗圖案外邊是金色的齒輪麥穗及光芒。胸章同“五〇式”警服相同,白底紅框“中國人民警察”字樣。
“五五式”警服首先于1954年在中、蘇間國際列車的乘警中試穿。1956年夏季開始在全國配發。
1956年4月6日至14日,全國人民警察、治安保衛委員功臣模范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開始有計劃地進行國民經濟建設,公安機關圍繞中心任務,大力加強公安業務建設。
為了表彰民警和治安戰線上功模人員對祖國的貢獻,推廣他們的先進經驗,進一步激發工作積極性,1956年4月6日至14日,全國人民警察、治安保衛委員功臣模范代表大會在首都北京隆重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912名代表出席大會,其中民警代表536名,治安保衛委員376名。
在這次表彰大會期間,公安部特邀參加表彰大會的所有代表到公安部禮堂參觀了新設計的“五五式”警服式樣,并召開座談會征求功臣模范代表的意見建議。
“我們當時看到這款新警服,眼前猛地一亮,感覺很精神,很莊重,很神圣。”當時參加功臣模范代表大會的江蘇省無錫市公安局民警代表劉祥生激動地說,“當時參加完會議后回到地方不久,就開始換上了這款新警服。”
“五八式”警服,
見證了“楓橋經驗”的誕生與推廣
1959年2月,根據第九次全國公安會議決定,各級公安機關在春節前后廣泛組織開展了第一次愛民月活動,涌現出很多愛民模范和舍己救人的動人事跡,密切了公安機關同人民群眾的聯系。
1963年9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指出,對地、富、反、壞分子的處理,不要擴大打擊面,應依靠廣大群眾向他們實行專政,實行監督、斗爭和教育。
為了貫徹落實中央指示精神,1963年下半年,浙江省諸暨市楓橋區在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堅持少捕人、矛盾不上交,依靠群眾就地改造四類分子(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沒有上交矛盾,這是“楓橋經驗”的雛形。
1963年11月22日,毛澤東高度評價并批示推廣楓橋區的經驗方法,要求“各地效仿,經過試點,推廣去做”。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是“楓橋經驗”的重要內涵。56年來,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不斷學習推廣“楓橋經驗”,并根據形勢變化不斷豐富發展創新。
“六六式”警服和“七二式”警服,
見證了特定歷史時期人民警察
恪盡職守的忠誠本色
1966年3月,公安部就民警的服裝制式問題向國務院寫了專題報告,提出新設計的民警服裝制式、技術規格和質量均與解放軍干部相同。
1966年7月2日,經國務院批準,全國公安民警實行新的服裝制式,即“六六式”警服。警種服裝的上衣為草綠色,下衣為藏藍色,無紅色褲線。取消原來女警服中的列寧服上衣和裙子。所有民警的服裝樣式全與解放軍干部服裝相同。帽徽為圓形,中心是國旗,國旗周圍雕金色麥穗和齒輪。在所有警種中只有交警在夏季執勤時可以戴白色盔式帽,穿白色上衣(1967年又改為綠色),冬季可以穿黑色皮質短風衣。黃河以北地區的交警在冬季執勤時還可以穿馬褲。
由于“六六式”警服沒有突出民警的特點,軍警不分,標志不醒目,對執行任務不利,1972年1月17日,國務院批轉了公安部《關于改革人民警察服裝的通知》,同意換發“七二式”警服。
“七二式”警服冬夏裝上下均為藏藍色。恢復“五五式”警服大檐帽式樣,保留軟式解放帽,均為藏藍色。帽徽為紅漆底圓形,中心凸壓國徽。
經過兩年的實踐,廣大民警反映全藍夏裝警服的顏色不鮮明,吸熱力強,不利于執行任務,經國務院批準,1974年3月26日,公安部下發《關于改革人民警察服裝的通知》,決定從1974年5月1日起,對民警服裝進行改革。戶籍、治安、刑警、外事、司法、鐵路(不含押運民警)、航運民警的夏服,一律改為交警的上白下藍服裝,男民警戴藍色大檐帽,女民警戴藍色無檐帽,套白色藍檐帽罩。交警的帽罩也同時換發。邊防(不含邊防檢查站)、森林和鐵路押運民警的冬、夏警服,一律改為消防民警的上綠下藍服裝,戴解放帽。1975年,女民警夏服增配裙服,上白下藍。
現年84歲的范義熙,1935年2月出生于江蘇省丹徒縣高橋鎮,1957年10月參加公安工作后,歷任南通縣公安局通海區派出所所長、政工股股長、副局長、黨組副書記、政委。
“干公安要吃得起苦,要繼承公安傳統,發揚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三不怕’精神。”范義熙說這是他剛入警時局領導對他說的,他以后也是這樣做的。
1969年冬季的一個早晨,時任通海區派出所所長的范義熙接到川港公社治保科科長電話報告:“供銷社的代銷店夜里被人搶劫。”沒有偵查破案經驗的他,硬是通過數十次的反復勘查現場和模擬,偵破了這起監守自盜、將自己反捆起來的案件。類似的案件,范義熙偵辦了很多。
“穿上警服,就要堅決履行好職責使命。警服就是最好的見證。”范義熙堅定地說。
現年90多歲的江蘇省連云港市公安局退休民警蔣梅善說,新中國成立初期,工作條件十分艱苦,但大家都干得熱火朝天,主要是心中有堅定的信念。每次破獲大案要案,都很自豪,這種榮譽感幾十年從警歲月都沒有改變。
“八三式”警服,
見證了新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
的第一次大規模“嚴打”斗爭
為推動隊伍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適應國家改革開放的需要,1983年,公安部設計制作了“八三式”警服,經國務院批準,于1984年陸續換裝。
“八三式”警服冬夏裝全部為橄欖色,夏裝襯衣為米黃色。上衣有黃絲帶鑲邊的肩絆,袖口上方有兩道黃絲帶為警容線。大檐帽呈馬鞍形,帽頂邊與帽墻相接處嵌紅色牙線,帽墻圍使用橄欖綠色絲帶,絲帶上織兩道金黃色注目線,褲子兩側中縫鑲紅牙線。
帽徽為藍色盾牌,盾牌中上部為國徽,下部為金色長城,盾牌兩側簇擁著金色橄欖枝。領章為斜四邊形紅色平絨。臂章為藍底紅邊盾形,上方為一大四小紅色五角星,中部為白色中文“公安”二字和英文“POLICE”字樣,下方圖案區分警種,行政警察為黃色長城,鐵路、交通、民航、工礦企業、林業公安分別為路徽、鐵錨、機翼、齒輪、樹木圖案。肩絆綴金邊藍色盾牌,肩徽區分警種,藍色盾牌中間行政民警為紅五角星,鐵道、交通、民航、林業、武裝警察分別為路徽、鐵錨、機翼、樹木、步槍圖案。
1984年1月1日,經中共中央批準,首都北京的人民警察率先換上了橄欖色“八三式”警服。接著各地陸續換裝,直到1985年完成換裝。1987年4月至國慶節前后,全國各地公安民警分批陸續佩戴臂章和警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實行改革開放,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也出現了許多社會治安問題,偷搶鐵路運輸物資嚴重、走私猖獗、不斷發生駭人聽聞的重大惡性案件,一些地方社會治安情況很不好。
根據當時的社會治安形勢,1983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嚴厲打擊刑事犯罪活動的決定》,部署在三年內組織三個戰役,嚴厲打擊刑事犯罪活動。
1983年8月上旬至12月,全國開展了“嚴打”第一戰役第一仗。河北唐山公安機關率先行動,將號稱“菜刀隊”等6個流氓團伙的105名犯罪分子全部抓獲。同年11月,中央政法委員會在北京召開全國政法工作會議,研究部署第二仗。1984年4月,部署開展了第三仗,由于“嚴打”聲勢浩大,具有強大的震懾力,第三仗期間,全國有9467名違法犯罪分子投案自首。
1984年7月16日,公安部在北戴河召開全國公安廳局長會議,研究部署“嚴打”第二戰役第一仗。1985年年初到2月中旬開展了“嚴打”第二戰役第二仗。同年3月下旬到7月底,全國在“嚴打”第二戰役第三仗中共抓獲各類違法犯罪分子2.85萬人。
在為期三年的“嚴打”斗爭中,全國各地人民警察穿著“八三式”警服以及換裝前后的不同顏色警服、騎著偏三輪摩托車馳騁在打擊違法犯罪路上的場景,成為當時參與“嚴打”斗爭民警腦海里難以磨滅的時代記憶。
“我第一次穿警服獨立到派出所調研,就是穿著‘八三式’警服,當時甜蜜羞澀還有一絲忐忑不安的感覺,深深印在了腦海里。”湖北省荊門市公安局民警紅荔看著當時的照片回憶說。
睹物思情。警服記憶著奮斗的歷程,也帶來了許許多多難忘的工作生活印痕。
“八九式”警服,
見證了城市人民警察巡邏制度的建立
1989年6月30日,公安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通知,對“八三式”警服進行改革。改革后的警服稱為“八九式”警服,這次改革是在原警服的基礎上,進行局部調整。
改制后的警服,男冬常服基本同“八三式”警服,將兩個上衣兜變為明帖兜,春秋常服中山裝合領式變成了西裝式開領。女冬常裝由雙排扣列寧裝改為單排扣西裝式,春秋常服基本不變。夏季配發白襯衫和紅領帶,女警配發裙子。“八九式”警服褲子取消了側紅褲線,紅領章改為橄欖枝襯托的紅色盾牌領花,內有金色五角星。
大檐帽增配了金黃色絲編裝飾帶(1992年實行警銜時取消帽上兩道黃杠),橄欖綠色,交警夏天帽體是白色,帽墻是綠色。女警剛開始佩戴大檐帽,1992年改戴短立筒有檐軟帽(交警為白色),佩戴圖案相同的小型帽徽,1995年配發貝雷帽配小帽徽。肩章同“八三式”由懸掛改為直接縫制警服上,臂章和警號的款式同“八三式”。
公安部規定,1990年5月1日開始著裝。
1992年7月,經過評定,授予人民警察警銜,佩戴警銜標志,常服及其標志在“八九式”警服基礎上進行了小改。佩戴領章式警銜,版面顏色和邊線因警種而異。
1995年7月,“八九式”警服又進行了小改,警銜由領章改為肩章,佩戴肩章式警銜,取消領章。警號底色由紅色改為深藍色,字為銀色,改為有機玻璃制作。
領花改為劍形領章,領章底板行政職務警察為橄欖色,技術職務警察為銀灰色。臂章為黃邊青底盾形,上方為黃色“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中部為白色“公安”二字,兩字間有一藍邊紅色五角星,兩字下是藍邊銀白飄帶,上面有藍色“POLICE”字樣,下方為銀灰底色橢圓形與黃色長城圖案,兩側擁以兩枝交叉的黃色橄欖葉。
為了加強社會面控制,有效快速打擊和震懾違法犯罪,1993年12月,北京市崇文區、海淀區開始試行人民警察巡察執法。1994年1月1日,巡警整裝正式上街執法。
1994年2月24日,公安部發布《城市人民警察巡邏規定》,對社會治安進行動態管控,積極服務人民。
1995年10月11日,公安部下發通知,要求全國公安機關向濟南交警支隊學習,努力建設一個堅強有力、勇于開拓、勤奮實干的領導班子,牢固樹立嚴格執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在實踐中敢于揭露矛盾,解決矛盾,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推出了濟南交警先進典型。
1996年8月,公安部在福建省漳州市召開全國城市110報警服務臺建設工作現場會,學習“漳州110”經驗,建立快速反應機制,有效維護社會治安。
“九九式”警服,
見證了新時代人民警察的砥礪奮進歷程
為適應新世紀新形勢新任務需要,加強人民警察隊伍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增強人民警察的榮譽感、責任心和組織紀律性,便于人民警察履行職權與指揮管理,20世紀末,人民警察服裝進行了新的改革。
1999年4月,公安部召開警服設計發布會,國內30家知名服裝公司設計的500多套方案參加招標。在一年多的時間里,經過專家論證、評審,廣泛征求各警種、各層級民警和社會各界意見,又經過從南到北三個城市試穿,進一步改進后才最后定型。
1999年7月27日,公安部警服改革工作領導小組決定:新警服定名為“九九式”警服。“九九式”警服顏色選用國際上警察通用的藏藍色,交、巡警襯衫采用淺藍色,高級警官襯衫采用白色,普通民警襯衫采用鐵灰色(后統一改為藍色)。高級警官、交巡警領帶顏色為藍色,其他警種的領帶為銀灰色(后統一改為藍色)。服飾佩戴帽徽、領花、警銜、警號、胸徽,大帽徽裝訂在大檐帽、涼帽、栽絨帽上,小帽徽裝訂在女呢帽和便帽上。領花為金屬領花和電腦繡花兩種,金屬領花用于常服和執勤服上,電腦繡花用于制式長、短袖襯衫上。
“九九式”警服實行量體套裁,對每一位民警進行量體,按人制作,由制作廠家直接發放到民警個人手里,大大提高了警服的合體率。同時,根據民警執勤的需要,在不同氣候、不同場合、執行不同任務、警用裝備的攜帶與使用等方面作了周密的考慮,分為常服、作訓服、執勤服和多功能服。
2000年9月20日,公安部在北京舉行換發“九九式”警服新聞發布會,決定從2000年10月1日凌晨起,北京等全國大中城市公安民警換裝“九九式”警服。到2001年年底,全國換裝結束。
時任公安部裝備財務局局長柳曉川介紹說:“‘九九式’警服顏色選用與國際上警服主流色調相一致的藏藍色,完全區分于軍隊的草綠色,形成鮮明的警察服裝體系;在功能上,強調適應、便于警察執法,體現了為一線民警服務的精神。”
2000年1月,應聯合國請求,中國政府決定向聯合國東帝汶過渡行政當局派遣15名民事警察。民警著新式警服首次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中國警察開始走向世界。
2004年8月,中國警察開始向取得在華永久居留資格的外國人頒發永久居留證。
2011年12月,中老緬泰在湄公河開展聯合巡邏。圖為中國警察乘坐巡邏艇停靠在老撾金木棉碼頭
2011年12月,中老緬泰建立湄公河聯合巡邏執法機制。
2014年7月,公安部部署全國公安機關加強緝捕在逃境外的經濟犯罪嫌疑人“獵狐行動”,分赴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抓獲數千名重大經濟犯罪在逃嫌疑人,中國警察與世界警察的交流合作機制更加廣泛。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部署開展為期三年的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廣大公安民警全力以赴,全警參與,嚴厲打擊黑惡違法犯罪活動,全力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治安大局穩定。
新中國成立以來,警服帽徽經歷了六次變遷。
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警察佩戴的帽徽是人民解放軍的帽徽。1950年開始,隨著“五〇式”警服的配發,人民警察有了自己的帽徽。1958年,警服帽徽由“五五式”帽徽的銅質改為了鋁質。從“七二式”帽徽開始,帽徽設計成一大一小兩種形式,分別用在不同的警帽上。(文圖/王明凱、郭崧)
“五〇式”帽徽
上嵌“警察”和拼音字母“JINGCHA”。2005年后帽徽鏤空綬帶上的漢語拼音“JING CHA”改為英文“POLICE”。大帽徽裝訂在大檐帽、涼帽、栽絨帽上。小帽徽裝訂在女呢帽和便帽、作訓帽上。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昆侖策網”!
(來源:“平安北京”微信公號)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