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5日,印度總理莫迪在印度哈里亞納邦進行了一場公開演講。他的白發風中飄舞,他的手指上下翻飛,他的眼睛透出銳利的光——“在過去70年中,那些屬于印度和哈里亞納邦農民的河水,全部流向了巴基斯坦!”
對于印度河不屬于印度這件事,印度社會的抱怨已久,全國上下都有把印度河從巴基斯坦奪回的請愿,一直以來都是除克什米爾問題以外的另一大印巴矛盾點。
“我們會得到的!”莫迪的話在會場久久回蕩,引起掌聲一片。他會成功嗎?
五河之地水戰爭
印度北方的“旁遮普”地區,意為“五河之地”,印度河的5條支流杰赫勒姆河、杰納布河、拉維河、比亞斯河、薩特萊杰河均匯流于此,孕育了南亞輝煌的古文明,也在殖民時代成為了日不落帝國的糧倉。
印度半島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五河之地)
印度河雖然源遠流長
但旁遮普以上多高山峽谷
旁遮普以下多沙漠,支流很少
旁遮普才是印度河糧倉所在▼
然而1947年印巴分治,旁遮普被一分為二,雜居的穆斯林、錫克教徒和印度教徒即刻反目成仇,在亂成一鍋粥的教民大遷徙中,短短一個月就有50萬人死于仇殺,原來復雜而有序的灌溉體系也徹底混亂,水資源成為兩國爭奪的焦點。
現在提到旁遮普
一般就是指印度的旁遮普邦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
對于這塊五河之地,巴基斯坦明顯分得了更大的區域
畢竟巴基斯坦的核心就是印度河流域,必須寸土必爭
(其實旁遮普地區還應該加上旁邊的喜馬偕爾和昌迪加爾)▼
巴基斯坦雖然分得了原旁遮普絕大部分的灌溉田,但印度河干流和五大支流的上游卻都在印控克什米爾或印度境內,要獲得水資源還要印度點頭,這可太難了。因此1947年12月,西旁遮普(巴方)和東旁遮普(印方)簽署了僅作權宜的“凍結”協議,同意在兩國達成共識前,維持現有供水格局不變。
雖然巴基斯坦分到了“五河之地”的大部分區域
但其實上游基本都在印度手里
(或是喜馬偕爾邦或是印控克什米爾)▼
然而協議到期的第二天(1948年愚人節),印度就麻利地斷了水,給鄰國一百多萬英畝的土地帶來了災難性影響。盡管后來談判,允許了供水,但印度仍保有在必要時限制水量的權利,巴基斯坦還得交水費……
薩特萊杰河從印度流入巴基斯坦的位置
隱約能看到一條邊界線的存在
(左側巴基斯坦,右側印度)
(圖像來自google map)▼
焦慮的巴基斯坦只好于1949年6月將爭端提交海牙國際法庭,而印方也于1950年5月提出反訴。
這官司實在難打,印度作為上游國家,秉持“絕對領土主權論”,上游屬于印度,印度就有調水的自主權;位于下游的巴基斯坦則堅持“絕對河流完整論”,一條河的使用權應由上下游共享,卡住別人的脖子是不人道、不自然的。
印度和巴基斯坦雖然相互看不順眼
但畢竟兩者體量都很大,事情不至于做絕
放在資源更緊張競爭更慘烈的中東
土耳其就要嚴格貫徹“絕對領土主權論”了
(土耳其敘利亞邊境)
(圖像來自google map)▼
在世界銀行的艱難斡旋下,兩國歷經八年談判,終于在1960 年終于簽訂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印度河用水條約》(下文簡稱《條約》)。
《條約》將印度河流域分為東西兩部,西三河(印度河干流、杰赫勒姆河、杰納布河)歸巴基斯坦全權使用,每年獲地表徑流1665億立方米;印度則得到了東三河(拉維河、比亞斯河、薩特萊杰河),每年分水約407億立方米的使用權。原則上巴基斯坦不能從東三河的抽水和建水壩截留。
西三河(印度河干流、杰赫勒姆河、杰納布河)
與東三河(拉維河、比亞斯河、薩特萊杰河)▼
雙方不得干涉對方所屬的河流使用,但約法三章:不能做河水有害利用,每月交換一次河流數據,開發水利前要相互照會,并成立印度河常設委員會,負責處理兩國爭議事項。再有爭端時,世行再出面協調。
每天都照會一下,能增進感情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印巴爭水嘴仗忙
由于巴基斯坦拿到了印度河干流,因此《條約》規定巴方要在10年過渡期內完成一項規模巨大的西水東調工程:從西三河調水給原來依靠東三河灌溉的320萬公頃土地。工程實施于1960年,到1970年基本完成。工程興建了3座大型水庫、19座攔河閘、1座倒虹吸;開鑿了8條調水渠道,總輸水量近3000立方米/秒,溝通東西6條大河。
一條調水渠道的兩岸
(杰納布河與拉維河之間的一條調水渠道)
(圖像來自google map)▼
塔貝拉水庫虎踞印度河干流之上,其壩體是世界上最大的土石壩,總庫容137億立方米,到1993年總裝機容量達3478MW。而杰盧姆河上的曼格拉水庫是巴基斯坦第一座大型土壩,庫容73億立方米,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000MW。
印度河上的塔貝拉水庫
(圖像來自google map)▼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從印度河干流出發的水渠有兩條:一條調水到杰赫勒姆河,先連接杰納布河,再造訪拉維河,最后抵達薩特萊杰河-蘇萊曼基閘;另一條則奔向杰納布河,先至拉維河,然后借道薩特萊杰河,最終輸水給巴哈瓦爾河。
這樣把幾大河連起來確實是相當大工程▼
此外杰納布河還有兩條老渠,其一引水到拉維河,其二經過拉維河到達薩特萊杰河,巴基斯坦也對其進行了修葺完善。這些水渠如同接力賽運動員,將西三河寶貴的水資源綿綿不斷地送到東部嗷嗷待水的農田。這一工程是當今世界調水量最大的工程之一,為東三河下游送水,給工農業供電,總體上非常成功。
印度河干流的河水從這里流出
源源不斷流向杰赫勒姆河
(圖像來自google map)▼
其實輸水途中會途經大量的缺水地區
周圍人看這印度河水滾滾而去估計也很羨慕
(圖像來自google map)▼
印度這邊卻是按下葫蘆浮起瓢,《條約》剛讓印巴水爭端告一段落,印北各邦就又出現了新的用水矛盾。
劃歸印度的東旁遮普于1966年發生了分裂:以錫克人為主的地區仍稱旁遮普邦(下文簡稱“旁邦”),以印度教徒為主的地區成為哈里亞納邦(下文簡稱“哈邦”)。兩邦自分家之日起,就因為水資源而爭執不斷。
和旁遮普地區關系比較大的三個印度邦
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喜馬偕爾邦▼
旁邦認為哈邦現在屬于恒河水系,不該繼續賴印度河的水;而且《旁遮普重組法案》將分水權收歸中央,違反了《印度憲法》中水資源歸各邦管理的原則。哈邦則要求“延續歷史”,不能因為分家耽誤自己用水。
這意思就是,印度河的問題是旁遮普和巴基斯坦的問題
哈利亞納邦要是水不夠,應該去跟北方邦商量商量▼
2004年,旁邦通過《旁遮普廢除協定法案》,宣布與鄰邦之間的所有水條約通通作廢。這一霸道法案在北部各邦引起了軒然大波,受影響最深的哈邦憤而向旁邦和哈邦的高等法院提出控告,要求廢除《法案》,2015年又起訴至印度最高法院。無奈旁邦是武德充沛的錫克教大本營,又有憲法護身,高院也只能和稀泥而已。
有本事來金廟我們理論理論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各邦種田需要更多的水,國內發展需要更多的電,印度便打算將《條約》賦予自己的權利開發地更“充分”一點,從80年代起在巴方分到的西三河上游興建大量水電設施。然而巴基斯坦全年水資源總量的90%都來自于印度河流域,這里是不折不扣的命根子。印度在上游一有動作,巴方就擔心這些工程會在戰時成為控水武器,對工程表示了激烈不滿。
印度人在山里造了個大家伙
(巴格里哈大壩)
(圖像來自google map)▼
巴基斯坦抗議最為激烈的是坐落在杰納布河上游的巴格里哈大壩。巴方認為這座大壩既能蓄水,又能改變河流流量,嚴重違反了《條約》。與印方談判無果后,巴基斯坦要求世界銀行介入仲裁。然而世行提交了仲裁報告也不管用,爭端仍在繼續……
克什米爾群山中的巴格里哈大壩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而持續時間最長的爭端當屬1999 年立項,現在仍未完工的基申甘加大壩工程。大壩一設計,兩國就開吵,吵到天昏地暗,吵到項目停擺,吵到巴基斯坦又將印度告上國際法庭。經過漫長的訴訟和辯論,海牙和平宮于2017年8月最終裁定印度可以繼續建設該工程,但必須保證全天候流向下游的水量為9立方米/秒,且不能破壞巴方境內尼拉姆河谷的生態環境。
印度在克什米爾擬建的Rattle、Miyar、Pakul Dal和Lower Kalnai等水電項目,也因巴方反對一直擱置至今。
印度也抗議巴基斯坦在爭議地區修建的迪阿莫-巴沙大壩,世界銀行和亞洲發展銀行都因此而拒絕投資。而印度河上游充沛的水力資源,對于能源緊缺的巴基斯坦又是至關重要的。
反正上游一個個峽谷就在那里擺著
只是自己沒錢建,難受
(圖像來自google map)▼
冰川消融可奈何
雖說印度常抱怨分得的水量太少,巴基斯坦也仍為印度掌控上游而憂慮;但爭水的嘴仗從未點燃真正的兵火,這著實彌足珍貴。《印度河用水條約》歷經第二次和第三次印巴戰爭,錫亞琴冰川炮戰、卡吉爾沖突等武力對抗而堅韌不倒,平穩運作近60年,維護著兩國的水秩序。
世行資深律師Kosher Uprety就曾說:“假如沒有這樣一個條約的話,印巴之間可能會發生五六次戰爭”。
《條約》或許還能為印度河流域服務,但它沒法無法阻止水蛋糕的縮小。
如果不是上游冰川無私奉獻
印巴在下游也沒什么可爭的
(圖片來自NASA)▼
近年來,南亞地區氣候變化明顯,洪水、干旱帶來沉重損失,冰川縮小更是對印度河釜底抽薪。
印度能源和資源研究所在過去十年中一直在監測科拉霍伊冰川,發現在1990-2018年期間,該冰川失去了18%的冰量,并且損失率正迅速上升。而杰赫勒姆河水源正是依靠這里的冰雪融水。喜馬拉雅冰川更是印度河及其支流的源頭,冰川地質學家拉吉夫·烏帕迪罕表示“喜馬拉雅山約 90% 的冰川正在消融,有些冰川的消融速度高達每年40米。“
印度河上游的帕米爾高原、克什米爾谷地、喜馬拉雅山脈西端
(圖片來自NASA)▼
除了冰川融化,威脅水資源的還有污染。印度的主要城市每天都會產生約 383 億升污水,其中只有118億升經過處理,而工業污水的處理率只有 60%。巴基斯坦的水污染也不遑多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顯示,該國目前只有不到2%的城市擁有污水處理設施。
南亞河豚主要分布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顯然,這兩條河現在都不怎么干凈
(圖片來自wikipedia)▼
地表水資源不夠用,兩國就大量抽取地下水。有數據顯示,2004 年,印度旁遮普邦有75.18%的地區地下水超采,這也導致了地下水質不斷惡化,咸水入侵、地下水污染、土地鹽堿化接踵而至。印度北部甚至有 19 萬平方公里的地區因鹽水入侵而無法飲用。
總理莫迪鼓動民意并不可怕,兩國對立尖銳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或許在不遠的未來,兩國連一滴干凈水都沒得用了,這時候人類才會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吧。
來源于地球知識局 ,作者斑馬 轉自《歐美風云》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