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4日-星期一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為什么師從儒家的韓非最后變成了法家?
點擊:5925  作者:愛影    來源:中國國家歷史  發布時間:2020-03-12 09:48:53

 

     自秦以降,歷朝歷代都采用“外儒內法”“儒法并用”的思想治理國家。雖然兩者在許多觀點上都截然相反,但也并非毫無聯系。

作為對中國古代思想影響最大的兩派,儒家和法家在很多方面可謂各執一詞,涇渭分明,二者似乎搭不上邊。比如,儒家說性善,法家說性惡;儒家提倡以德治國,法家提倡以法治國。二者的觀點總是針鋒相對。

但是,它們似乎又有點淵源: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韓非、李斯都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學生,尤其韓非更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跟隨荀子(儒家思想家)學習的韓非最后卻成了法家人物?

性惡論:法家思想的邏輯起點

作為先秦時期儒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儒家的一些觀點已經在荀子這里發生了“變異”,其中最大的一點就是“性惡”論的提出。

 

荀子

與孟子只是在與他人的辯論中提到性善不同,荀子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名字就叫《性惡》。他在里面直接提出了人性之惡,其善者偽也的觀點。而且他認為,世間所有的丑惡和亂象都是由性惡導致的: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之欲,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性惡”論可謂是法家思想的邏輯起點——韓非所說的法、術、勢的基本假設都是人性本惡。基于這個觀點,法家認為,人是需要管的;而且由于人性本惡,所以用道德教化使人向善也是徒勞的。再退一步講,就算人變得善良了,也不是道德提升的結果,而是人為的(即主觀上努力的結果,“偽也”)。

 

韓非子

同樣的,對于性惡之人,不能使用好言相勸的方法,因為他的本性是惡的,道德感化起不了作用,所以必須用刑名法術。這就為法家的治國理論提供了思想基礎。《韓非子·心度》篇中說到,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從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與之刑,非所以惡民,愛之本也”“故明主之治國也,明賞則民勸功,嚴刑則民親法;而這么做的原因在于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佚則荒,荒則不治,不治則亂就是說,“好逸惡勞”是人的本性,要想克服這個問題,必須依靠嚴刑峻法。

隆禮重法:由的轉變

春秋戰國時,儒家思想有一條明顯的“演變線”,就是越來越重視理論的現實作用:從孔子的到孟子的,再到荀子的,儒家提倡的東西越來越具體、可操作,由此可見其與法家的思路越來越接近。其中,荀子對于由禮向法的轉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對于的起源,《荀子·禮論》中認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以求,即禮”的出現是為了調節人的本性中對利欲的追求。

到后來,荀子發現,“禮”往往與人性發生沖突,或者說,由于人“性惡”,“禮”的運轉并非十全十美。這時候,他又提出了“法”,此時他意識到需要一種強制性措施來保證“禮”的實施。所以,荀子有禮法之樞要”“禮法之大分的說法,并將二者并稱。

與學生韓非只強調法、術、勢不同,荀子雖以禮法并稱,但仍認為“禮”高于“法”。《荀子·強國》篇中有云: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可以成就王業,而只能成就霸業。并且,如果“禮”能得到執行,“法”自然會被遵守禮及身而行修,義及國而政明,能以禮挾而貴名白,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

與前代的儒者不同,荀子除了重視“禮”,也意識到了“法”的作用。至此,可以說,荀子已經將一只腳邁進了法家的門檻,而他的學生韓非則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成為了法家的集大成者。

題外話:為什么說三晉是法家思想的發源地?

說到法家,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其代表人物大都出自三晉地區或主要在這一帶活動。如韓非、申不害為韓國人,慎到為趙國人,李悝是魏人,而更為人熟知的商鞅在去秦國之前也主要在魏國活動。

 

那么這里面只是巧合還是另有原因?

三晉,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的合稱,因其國君原為晉國六卿,且于公元前453年聯手打敗原晉國執政智氏,并在日后瓜分了晉國,故合成為三晉

從地理上看,三晉位于戰國七雄中的中間位置:西面是秦國,東面有燕、齊,南方則是楚國——可謂是在夾縫中生存。尤其是趙國,西邊要應對秦國不斷東擴的野心,北方又要抵御少數民族的侵擾,所以這一地區的人可謂“生于憂患”。這種生存環境往往會使人特別重視現實的利害,即“活下去并活得好比什么都重要”“經世致用”比“高談闊論”更有市場。這就為法家思想的誕生和實施提供了很好的現實土壤。

《戰國策·齊策》中記載的一個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三晉地區法家思想的深入人心。

 

趙威后問齊使

齊國派人出使趙國,面見趙威后(趙惠文王之妻)。趙威后詢問使者有關齊國的三個處士的事情,他們分別是鐘離子(好施舍救濟)、葉陽子(經常幫助鰥寡孤獨者)和嬰兒子(孝敬父母)。可以說,他們都是道德高尚的人,但趙威后并不是要贊賞他們,而是質問使者為什么齊王沒有讓他們出來做官、輔助齊王。因為在他的眼中,一個人的價值就在于“助王”——只要你的行為有利于國君的統治,你就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而不是表彰你的品德多高尚。

緊接著,趙威后又問起了另一個人的情況: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說一個叫“於陵子仲”的人,既不臣服于齊王,也不治理自己的家業,更不與其他國家來往(標準的隱士作風)。

說到這里,趙威后突然話鋒一轉:此率民而出于無用者,何為至今不殺乎?”——這是帶領人民去做對國君無用的人,為什么到現在還不殺掉他呢

在趙威后眼中,只要是對國君無用的人,都應該殺掉,哪怕你只是個隱士。這與法家的思想如出一轍:在法家的理論中,個體沒有獨立于國家而存在的價值。如果你的行為威脅到了君王的統治,自然是要被殺掉的(如韓非所說的五蠹”“八奸);而如果你想做一個與世隔絕的人也是不得的(如趙威后的言論),一個人的存在價值完全取決于能否助王這一點。

自秦以降,歷朝歷代都采用外儒內法”“儒法并用的思想治理國家。雖然兩者在許多觀點上都截然相反,但也并非毫無聯系。這一點在荀子和韓非身上可以找到一些淵源,而這也是我們學習古代先賢思想的一個很好的啟發。

參考書目:《士人與戰國格局》《荀子》《韓非子》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