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
中國人心里最重要的節日。
無論時間怎么變,對我們的意義依舊重大。
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
年味開始變得越來越淡了。
傳統民俗被漸漸的遺忘,
那些歡樂時光也被留在了那個年代。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些舊時春節老照片,
一起回味一下那時簡單而幸福的年味兒,
撿起純真年代過年的美好記憶……
五十年代,
那個時候,
物質還沒有現在這么富足,
人們是這樣歡度春節的。
▼ 1950年,北京過了新中國的第一個春節,那年毛主席年畫非常受歡迎。▼ 有點文化的人,就幫大家寫春聯,雖然不是什么書法家,但一筆一畫地也毫不含糊!這樣的春聯,極受大家的熱捧。▼ 除夕之夜,家人團圓,守歲圍爐,溫情四溢。下面是1953年春節,天津一家人吃團圓飯的場景。▼ 過年了,除了有好吃的,大人們還會給孩子們做做玩具,家里有點余錢的干脆直接給孩子們買點。簡簡單單的“大刀”、面具、小風車,不算很精致的娃娃,就足以讓一群小孩玩得不亦樂乎。▼ 春節穿新衣,紅旗商場到后來的百貨大樓是最時尚的存在。以前,普通人家過年才會添新衣。每到新年,有新衣服穿,自然是開心極了!▼ 當然,過去的新衣服不止商場能買到,媽媽的巧手也會變出一件來。過年最讓孩子開心的事就是能穿上新衣服,很多母親為此不知熬了多少個日夜。▼ 三個穿著新衣服的兒童在放鞭炮,其中兩個小女孩正害怕地捂著耳朵。▼1956年的春節,村民圍坐在一起,第一次聽到了收音機里傳來的遠方的祝福。我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誕生在1958年,所以,在那之前,收音機才是人們最愛的娛樂消遣之一。▼ 那個時候還沒有電視、電腦,沒有央視春晚,更沒有網上直播,人們要看春節晚會只能去現場。各市、郊、縣文化宮每年都會舉辦春節聯歡晚會,時間一到,人潮紛紛涌入會場,好不熱鬧!▼ 1956年春節,侯寶林、郭啟儒,在春節聯歡晚會上說相聲。 ▼ 沒有禮堂,天做頂,石頭做椅,無論怎樣的環境都阻擋不了中國人歡慶春節的熱情。▼ 新年了,“總把新桃換舊符”。那個時候,“能不回家就不回家”成了新的宣傳口號,干部們紛紛下到工農家庭給大家伙兒拜年。下圖就是一位老書記在去農家拜年時,幫忙張貼春聯的場景。▼ 過年貼窗花自是不能少的。那時的窗花都是家里手巧的人剪的,小孩子喜歡的不得了。被霧氣染得白茫茫的窗戶上,貼上紅紅的窗花兒,過年的氣氛,別提有多濃!▼ 過年,當然要包餃子。老人包著餃子,孩子在旁邊跑跑跳跳,好奇的還會上去學著捏上幾個不成形的“怪餃子”,全家人樂呵呵地,滿心期待著餃子下鍋,這估計就是最有過年氛圍的畫面了。▼除了餃子,還會做包子、饅頭,待點心蒸好后,正中間再印個紅花、紅字,看著就喜慶!
看完五十年代,
我們再看看六十年代,
那是個屬于集體的時代。
▼ 單位發電影票,組織聯歡,街道組織打掃衛生,家里忙著置辦年貨,貼上裝飾,大街上人頭攢動,個個笑容滿面的!▼ 1960年1月30日,一年一度的北京春節環城賽跑,人們從天安門廣場開始跑起。▼ 1961年春節,北京逛廠甸廟會,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是大串糖葫蘆。
▼ 以前的小孩們最喜歡過年,因為過年能吃到平時不易吃到的肉,還有各種各樣的酥糖和零嘴兒。有很多食品,在過年才有得買。哪里像現在,大魚大肉、花樣零食天天都能吃到。東西多了,嘴反倒吃叼了,連味道也覺得淡了!
▼ 1967年的時候,國務院提出了“春節不放假”的政策。春節期間,各地公社,工廠紛紛組織各式各樣的活動,開創各種學習班,過“革命化的春節”。
再到了七十年代,
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
都漸漸豐富了起來。
過年時的活動,
也就變得越來越多樣化。
▼ 過年了,一家人穿上最漂亮的衣服,頭發梳得整整齊齊的,聚在影樓一起照一張合影。小時候過年的全家福里,總是透著一股喜慶勁兒。▼ 孩子們在弄堂里放著炮仗,那時候鞭炮的種類也變多了,孩子們玩得也更盡興了!
▼ 商場賣的商品也越來越多樣化。下圖是春節時的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人們擠在“一抓準”勞模張秉貴的柜臺前買糖果。
▼ 年夜飯也從以前的素菜為主,變成了有魚有肉的各樣菜式。菜雖沒有現在多,沒有現在的花哨,但滿嘴兒都是年味兒!
八十年代,
改革開放之風吹遍大江南北。
人民生活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毫無例外的,
春節的慶祝方式也就愈發豐富起來。
要說八十年代春節跟以往相比的最大變化,
那一定就是——看春晚。
▼ 1983年,中國中央電視臺舉辦了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從這一年起,中國人過春節就多了一項必不可少的項目,看春晚。多少關于春節難以忘懷的記憶,都和春晚緊緊連在了一起。▼ 第一屆春晚的主持人: 王景愚、劉曉慶、姜昆、馬季。那個時候的劉曉慶還是個少女,姜昆老師正值壯年,意氣風發,馬季老師是全國人民最喜愛的相聲演員,而馬東還只是個孩子。▼ 趙忠祥老師在為春晚致開幕詞。那個時候聽到他的聲音,還沒有人會想到動物世界。▼ 當年只有三十多歲的李谷一,一首《鄉戀》唱紅了大江南北。直到今天,電視機里響起熟悉的旋律,大家仍舊會跟著唱:“你的聲音,你的歌聲……”▼ 1984年,張明敏在春晚上的一首《我的中國心》,把香港流行音樂帶到了國內。一夜間,全國上下都認識了這位香港歌手。▼1987年,一個高大英俊的大男孩兒的勁歌熱舞,一夜之間紅遍中國。那首《冬天里的一把火》,至今仍舊為人津津樂道,他就是——費翔。▼ 八十年代,彩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這四大件開始走進尋常人家。過節的時候,人們紛紛上街采購大件。▼ 以前正月里看紅火,小孩是有優勢的,可以隨意攀爬。
21世紀的春節到底變了多少?
辦春晚的也不是只有央視了,
這個不好看,換個臺繼續看。
大年三十兒晚上,大人打麻將打牌,
小孩玩電腦玩ipad,
好像已經是一種常態了。
▼春晚想的也不再是尋找有潛力的節目,而是請當紅的明星。春節旅游,越來越多的人不滿足于國內旅游,開始涌向澳新、歐美、日韓等國家。國內春節時的旅游景點,還能看到景嗎?這這這只有人人人啊。(當然,疫情期間,大家還是乖乖待在家里吧~)換件新衣、吃次大肉、放響鞭炮、逛次廟會……這是我們小時候春節最令人期待的事情,到了今天,“他們”好像都已經被淡忘。生活越來越好,可那份快樂卻離我們越來越遠,小時候哭著哭著就笑了,長大了笑著笑著就哭了。
(來源:昆侖策網【綜合】,摘編自“出行寶典官方”““教育百師通”等網文)【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