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正準備殺只太鬧騰的雞來燉,沒想到國家先動手了!
據國家廣播電視臺總局網2月12日消息:經調查,BBC世界新聞臺涉華報道有關內容嚴重違反《廣播電視管理條例》《境外衛星電視頻道落地管理辦法》有關規定,違反新聞應當真實、公正的要求,損害中國國家利益,破壞中國民族團結,不符合境外頻道在中國境內落地條件,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不允許BBC世界新聞臺繼續在中國境內落地,對其新一年度落地申請不予受理。
不知道這份牛年賀禮各位看官老爺們是否滿意,反正今天在鄉下的筆者是多放了一串鞭炮。
全稱英國廣播公司的BBC成立于1922年,作為世界上第一家電視臺,BBC在傳統媒體界的影響力非常之大,并且這種影響力不同于FOX和CNN只在西方圈子內,而是于彼時英國殖民滲透和美國力量的雙重加持下,在諸多發展中國家也很有市場,是西方媒體中少有的在三個世界都混得很開的媒體。
所以,不知從何時起,BBC就高舉言論自由和政治中立性兩張大旗,對外鼓吹自己世界上最權威的媒體。
給大家講個笑話:美國人夸自己很紳士!很顯然,BBC說自己最權威,就像西裝革履的美國人一邊瘋狂屠殺原住民,一邊說自己很紳士一樣可笑至極,因為它在出生之前,屁股就是歪的。
BBC成立的背景最早可以追溯到一戰時期,1915年10月,英國為了獲得中立國家的支持和掀起德國內部的厭戰情緒,著手成立戰時宣傳局(War Propaganda Board),它的任務是與情報部門合作,專司針對敵國的心理戰和輿論戰。
WPB的行動效率很高效,成立沒多久,便出臺了一份對戰爭形勢至關重要的文件——《布賴斯報告》。
這份報告的主要內容是英國政府對德軍在比利時的反人類罪行,比如砍斷兒童手腳、侵害婦女、肆意屠殺等。而為了增強報告的可信度,WPB還專門將德軍士兵的日記拍成照片公諸于世。
1914年8月16日,巴希奧(Barchon)的大村莊被燒毀,同一天我們于上午11:50穿過默茲河(Meuse)上的橋,到達旺德爾(Wandre)城,這里房子未受損,但所有東西都被細查。最后我們出城,所有東西被毀。在一所房子中發現了一批收集的武器,于是居民全被拉出去殺掉。
——摘自德軍士兵日記
因為比利時是中立國(根據法普英1839年簽訂的保障比利時條約,交戰國沒無權通過中立國),其存在對國際權益的平衡性有著很深刻的意義,所以該報告的出臺猶如一顆超級核彈,很快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掀然大波,從而使幕后策劃方達到了全部目的:
1、充分向世界展示了德國的野蠻殘暴和對文明世界的威脅,使德國的國家形象遭到嚴重損毀。
2、成功爭取到以美國為首的中立國支持。
3、維持了己方陣營尤其是民眾對戰爭的支持和團結。
3、掀起了德國內部廣泛的厭戰情緒,導致前線德軍士氣低落。
布賴斯報告對戰局的推動性讓英國認識到輿論武器的重要性,戰爭結束后,為加強己方輿論力量的形象,內閣對輿論部門的管理,逐漸從公開走向表面去政府化的隱蔽。
1919年,WPB并入情報部門,三年后,英國廣播電視臺在經過MI5(軍情五尺)嚴格的政治審查后得以成立。
而在運行過程中,除保潔人員之外,其他所有雇傭人員在上崗之前和一定的工作時限內,都需要接受公司和軍情五處的聯合審查。當然,回報也是相當豐厚的:政府的全方位支持,比如外交部門出面幫忙拿他國的準入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CIA和英國情報機構的合作深化(MI6被稱之為CIA英國分部),BBC又獲得了來自美國的鼎力相助。
作為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咬人”工具,論當dog,BBC比英國更專業。英國跟美國走,還經歷過一番內部斗爭,但BBC就不同了,天生就會搖尾巴,都不用主人下命令,只需一個眼神它就會沖上去咬人。
2018年3月,以美國對華發起經貿戰而導致中美關系緊張為標志,在一旁搖尾多年的BBC迅速撕下偽裝開啟瘋狗模式,逮著中國就是一通亂咬。
4月2日,中國首座太空實驗室墜回地球,大部分零部件在太平洋上空被燒毀,并未對環境造成任何實質性影響。不過BBC卻在臉書上發布天宮一號墜落圖時配上一句話:the junk is down,“垃圾下落”了。
真就惡心他媽給惡心開門惡心到家了唄?
4月16日,ZTE事件爆發后,BBC在很醒目的位置刊登一篇題為《ZTE事件后重新思考中國向何處去》的文章,內容還是前些年公知們的口頭禪:這國怎,我陷思,定體制!
我認為反思還應有第三個層面,即制度問題,也就是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必須重新提出和思考這個問題了。中國企業背后是國家的力量,中國企業技術上缺乏核心競爭力,其核心競爭力往往在于國家支持。然而長遠來看,這樣的核心競爭力是沒有持續性的,因為它缺乏創新最需要的自由,國家干預下的企業是不可能有自由的,而沒有自由不可能有真正的創新,有的只是模仿。雖然國家可以用市場規模逼西方企業轉讓技術,但它無法轉化成創新,所以就只能跟在人家的后面。中興之痛就痛在這兒。
先說你一個外媒反思中國反思個蛋?中國需要你反思嗎?你配嗎?
再說你們張口閉口自由競爭,國家不干預,我尋思著微軟、特斯拉、GE、洛克希德馬丁、波音這些公知們引以為傲的美國科技企業,他們的關鍵科技哪一項不是由美國政府主導的MCF(軍民融合戰略)戰略轉化而來?
說中國沒創新,難道中國移動通訊技術是用鍵盤敲出來的?超音速巡航的殲20裝的是噴子發動機,敲幾個字就能飛一千多km?還真張口就來,有鍵就行?
還有你們所謂的市場自由就是BOSS打不過小怪就拔網線?抱歉,是在下孤陋寡聞了...
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華為身上。2019年3月7日,在華為起訴美國的新聞發布會上,針對外界對華為設備安全性的質疑,華為全球網絡安全和隱私官約翰·薩福克表示:僅僅根據某供應商提供的設備上的商標,就認定該產品來源于這個供應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某個產品上可能印著華為的名字,但通常只有大約30%的部件來源于華為。
這番話到BBC口中就成了:為了規避美國的打壓, 很多中國高科技企業開始隱藏自己的屬地身份。言下之意就是,中國高科技企業在全球市場中為逃避審查開始躲貓貓。
這就會給很多不明就里的西方人一種錯覺——你華為要是沒問題,干嘛要隱藏自己屬地身份躲貓貓?所以你這樣搞,一定是有安全問題!
可問題是現代制造業全球分工全球采購是基本游戲規則,按BBC的說法,蘋果產品的零部件就沒一個是自己生產的,200多家供應商中國占大頭,難道蘋果也是為了躲避中國的安全審查?如果蘋果下次被調查了,建議公關部不要來找中國,直接找BBC。
而疫情爆發后,西方媒體更是在BBC這條頭犬的帶領下,進入群狗亂咬模式。筆者在網絡社交平臺通過“中國疫情”、“中國外交”、“中國經濟”、“中國新疆”、“中國香港”、“中國武漢”這幾個關鍵詞前加上“BBC”后發現,造謠抹黑類的假新聞簡直是層出不窮。
比如中國疫情:去年12月10日,環球時報發表了一篇關于意大利學者的最新研究,內容是一名2019年11月21日出現呼吸道感染癥狀的4歲兒童,存在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
就是這么一件簡單的介紹性新聞,到BBC駐上海記者Robin Brant口中卻是:中國媒體這么關注這件事,說明中國想“引導”國際社會對新冠病毒源頭認知,讓人們認為新冠病毒的源頭不在中國。
我們需要“引導”嗎?現在世界主要懷疑對象難道不是你美國主子的德特里克堡嗎?他這段話就是典型的語言陷阱:先用潛臺詞坐實中國是病毒起源地,然后再用“引導”一詞給外界造成一種我們犯罪后又甩鍋的錯覺。
BBC的邏輯是這樣的:有利于中國的新聞即便是再正常再簡單不過,那也是中方別有心的刻意所未,不利于中國的新聞即便再離譜再假,那也是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方方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這位以感受社會黑暗和陰暗面著稱的大師,僅憑道聽途說就寫出了一本符合西方輿論導向的日記。于是,在BBC頒發的“巾幗百人”獎項中,她名列前茅。好家伙,一個能把活著的人給寫死,成天與精日份子為伍的作“假”也擔得起巾幗之名,你敢信?
比如中國外交:針對中國譴責澳大利亞士兵屠殺平民一事,BBC記者聲稱中國這是在干涉他國內政。
筆者只能繼續好家伙,不知這位記者是眼瞎還是腦子瓦特了?澳軍在阿富汗殺人放火,割喉取樂是澳大利亞的內政,合著阿富汗自古以來就是澳大利亞的一部分?那這不間接證明澳大利亞是侵略軍,堪培拉政府就是侵略軍頭子?
dog護主也不是這么護的啊!照這個邏輯,你BBC譴責中國譴責澳大利亞軍隊屠殺平民是干涉他國內政就是干涉我國內政咯?老雙標dog了!
比如中國武漢:在今年1月BBC拍攝的《重返武漢》節目中,鏡頭所到之處,皆是十八線破敗農村之感,仿佛置身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
鏡頭藝術,一直是BBC抹黑他國的制勝法寶,東西是真東西,場景是真場景,但人的本性是喜歡一切美好,包括眼睛。而BBC通過暗色系的主調去拍攝視頻畫面,無形中就會給人一種壓抑感,使得觀眾內心產生厭惡情緒。
而同樣是矮房小巷,筆者鏡頭下的武漢是這樣的——
是不少感覺敞亮多了?不得不說,在有些技術性咬人方面,BBC還是有一套看家本領的。
文章最后有話說
在我老家,大年初一是不能動刀的,因為不吉利。但有時候牲畜叫得太煩,讓人不得不動,殺個一兩只震震場面,讓其他牲畜見見血光之災,他們也就安靜了,這叫殺雞儆猴。
啊,不對,今天應該叫殺狗儆牛!
不要以為牛年咱種花家就不吃牛肉了!
最后,祝各位小伙伴新年吉祥,財源滾滾,牛年每天有牛肉吃!
文章來源于戎評 ,作者戎評說策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