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作為老一輩革命家,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黨和人民。同時,他又熱愛家庭、熱愛生活,與父兄、愛人、子女、晚輩們相處融洽,是活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大丈夫。在他的身上,“小家”和“大家”非常緊密地融合在一起。當我們捧讀陳云為數不多公開的家書時,尤其能深深體會到這一點。這些家書,既飽含著濃濃情誼的“小愛”,更蘊藏著胸懷天下的“大愛”,展現出老一輩革命家赤誠熱烈的家國情懷。一句豪邁的“為中華民族之最后解放而苦干”,出自陳云給夫人于若木的長兄于道泉的家信中。
1938年3月,陳云在延安與于若木結婚。1939年5月,兩人分別給于若木遠在英國的長兄于道泉寫信。在陳云的信中,作為因戰(zhàn)亂而尚未有機會謀面的妹夫,他向長兄介紹了自己的出身以及與于若木的相識相知,寫道:“我是江蘇人,出身于貧苦的家庭,五歲時父母均去世,依舅父而生,自高小畢業(yè)后,無力繼續(xù)學業(yè),即在上海書店為學徒七年有余。此后十余年東奔西走至如今,前年冬由歐返國,病中與陸華(于若木原名)認識,于客歲三月結婚。我們在政治與性情上一切均很合適,唯年齡相差太遠,今年我已三十五歲。”于若木在信中,也特別介紹了她和陳云的婚事和對陳云的認識,寫道:“雖然他大了我14歲,但是我對自己的婚姻很滿意。他是一個非常可靠的忠實的人,做事負責任,從不隨便,脾氣很好,用理性處理問題而不是感情用事。”這些話,是陳云和于若木婚后一年時彼此認識的真實寫照。在后來的50多年里,他們患難與共、相濡以沫,也正是基于對彼此篤定的認識。
陳云作為黨的高級干部,也向身在海外的長兄介紹了他們很關心的國內抗戰(zhàn)形勢。他寫道:“我們還沒有達到制止敵人繼續(xù)前進的形勢,但日軍越前進越在兵力上地形上受更大限制,戰(zhàn)爭將轉變到不利于日而有利于我的局面。抗戰(zhàn)勝利還須經過相當長期的艱苦奮斗,今后幾年恐怕會更困難,但我們可以渡過困難。”在信的結尾,陳云還站在國際反法西斯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高度,向僑居海外的長兄作出保證、請他放心:“歐洲華僑甚多,諒在迫切地盼望祖國勝利的消息。我們沒有別的來回答國外僑胞的熱望,只有更加努力,為驅出日軍而苦干,為中華民族之最后解放而苦干。”愛國也愛家,融愛國于愛家之中,這正是陳云家國情懷的真實寫照。1949年上海解放不久,陳云接到戰(zhàn)友陸銓的兒子陸愷悌來信,他很快就寫了回信,既表達了對晚輩的愛惜之情,又嚴肅地表達了長輩的訓導之意,以幫助其更好地成長、少犯錯誤。
陳云與家人合影(左起:陳偉力、陳方、于諾木、陳元、陳云、陳偉蘭、陳偉華)一方面,陳云的書信在字里行間洋溢著對陸家?guī)状说纳詈袂檎x。他寫道:“十八年不見你,看你的來信,文字已寫得很清通了,我很高興。”陳云尤其回憶起陸家長輩在革命危難之際對革命的信念和匡助,表達了強烈的念舊之情:“你祖父和祖母是最使我感動不忘的。一九二七年革命失敗之后,我與你父親和吳志喜同志(當年冬被殘殺了)在小蒸進行農民運動時就住在吃在你們家里。失敗后,你們全家逃到上海,仍舊是你祖父行醫(yī)來維持這多人的生活,我們仍吃在你們家里。你祖父是很有氣節(jié)的,他深信革命會勝利,處在困難之中毫無怨言和后悔,真正難得。”另一方面,面對革命即將勝利的形勢,陳云又以長輩的身份告誡陸愷悌和像他這樣的革命后代,千萬要擺正位置,擯棄“功臣”和“功臣子弟”的錯誤念頭,不要重蹈“李自成”的悲劇。他以嚴厲的口吻寫道:“我以父兄的責任,還要叮囑你一件事,而且你可以把這一段信上所說的抄給霓云要他也注意,就是你和霓云千萬不可以革命功臣的子弟自居,切不要在家鄉(xiāng)人面前有什么架子或者有越軌違法行動,這是決不允許的。你們必須記得共產黨人在國家法律面前是與老百姓平等的,而且是守法的模范。”“我與你父親既不是功臣,你們更不是功臣子弟。這一點你們要切記切記。要記得真正革命功臣是全國老百姓,只有他們反對反動派,擁護解放軍,解放軍才能順利地解放全中國。你們必須安分守己,束身自愛,絲毫不得有違法行為。我第一次與你通信,就寫了這一篇,似乎不客氣,但我深覺我有責任告誡你們。”陳云對晚輩既愛護又告誡的心意,實際上是對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提出“兩個務必”的呼應,乃是陳云在借家書之機闡發(fā)國家興衰存亡之道,大有深意。1970年陳云因戰(zhàn)備被疏散到江西時,收到女兒陳偉華寄來的表達求知若渴的信,在他給女兒的回信中寫下“我萬分歡喜(不是十分、百分、千分而是萬分),你要學習和看書了”,流露出一位父親在看到女兒萌發(fā)好學之心時難以抑制的喜悅和激動之情。陳偉華是陳云的二女兒,當時正在北京懷柔一所鄉(xiāng)村小學任教。剛剛涉足社會的她,頭腦中有許多疑問想弄明白,“從內心深處產生了強烈的讀書欲望”。于是她提起筆來,給遠在江西南昌的父親寫了一封信,述說了自己學習的熱望。陳云收到女兒的信后,感受到了女兒熱烈的向學之心,當天就懷著“萬分歡喜”的心情回信,極為細致地向女兒傳授了“怎么學”和“學什么”:學習態(tài)度上,要“堅持下去”,“每天擠時間學”;學習的重點是“唯物論辯證法”,因為“哲學是馬列主義根本中的根本”;學習的內容上,列出了一張具體的“書單”,一是要通過讀報掌握“國內國外的大勢”、打好這個“政治上進步的必要基礎”,二是要通過學習中國近代史、世界革命史“增加革命知識”,三是要通過學習馬恩列斯的重點著作“學習馬列主義”。在信中,細致和疼愛女兒的父親不嫌啰嗦,耐心地講解讀這些書報的意義所在、怎樣購得和有的書在家中哪個位置,哥哥陳元是什么時候讀的、怎么讀的,要向哥哥學習,等等。我們可以看到,陳云作為一位父親,盡管平時工作十分忙碌,但他對子女學習和思想的了解關心是何等細致,多么重視對子女的言傳身教。父親的回信給了女兒巨大的鼓舞和幫助,使她受益終身、難忘終身。陳偉華后來回憶說:“這封信使我明確了學習的方向,也明白了學習的方法。它是父親對女兒的諄諄教誨,也是老一輩革命家對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是一位馬克思主義者對真理的不懈追求,更是無產階級革命家世界觀、人生觀的真實寫照。這是一封父親給女兒的普通家信,也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教科書!”陳偉華的這段感慨,無疑是對陳云這封“勸學”書信所包含的家國情懷的最好注解。1972年4月,陳云從江西回到北京。回京后,他又給自己訂了一個讀書計劃,還饒有興致地在家里搞了一個“家庭學習小組”,帶動家人一起學習,重點是學習哲學。這時,女兒陳偉華仍在北京懷柔任教,幾周回家一次。陳云牽掛著女兒的學習,專門寫信把“家庭學習小組”的事告訴她,請她同步參加。在這封短短300余字的家信里,陳云對“家庭學習小組”的學習計劃、參加人員、學習方法、學習內容、學習書目和學習進度等,都作了明確提示和要求,甚至細致到書的某一頁某一行。“自己閱讀。每星期日上午六時半到九時半集中一起,大家提疑問和發(fā)表學習心得。”“必須細讀,凡屬有一點疑問都記下,到集中學習時提出討論。”“先學哲學。”“先學毛主席的《實踐論》,分兩次學讀這篇哲學著作。這個星期日先學上半部,即選集二五九頁到二六七頁第六行為止。”
再一次收到父親“勸學”的家書,身在京郊的陳偉華既感動又震動,感動于父親對自己學習的指導和關愛,震動于父親年近70歲仍不知疲倦的學習勁頭和毅力。她回憶說:“讀著父親的這封信,不由得使我又想起他老人家在延安時代的學習……他在中央組織部內成立過一個干部學習小組,前后堅持了5年時間,專門讀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還聘請了哲學、經濟學等理論專家做輔導,使參加學習的干部受益很大。令人驚奇的是,30多年后,他已近古稀之年,而學習興趣卻絲毫不減當年,而且竟然要在家里組織學習小組。可見,學習確實成為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對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信仰,使他追求真理的腳步永不停歇。”“首先是毛主席的《實踐論》《矛盾論》。既學《毛澤東選集》,又學哲學。他是希望我們形成一種學習風氣,更長遠的是希望我們能夠培養(yǎng)出自學的能力,有正確的思維方法,能夠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工作能力。”“老一輩革命家有良好家風的并不少,但像陳云同志這樣組織家屬集體學習哲學的實在不多見。”陳云倡導學習特別是倡導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我們黨內是極為著名和影響深遠的。令人肅然起敬的是,陳云還將這樣的學習要求融入春風化雨的家風家教之中、寫入舐犢情深的家書之中,表明了陳云表里如一的品格、家國一體的情懷,這一寶貴的家風財富永遠值得我們品味、學習和傳承。
(作者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二研究部陳云研究處處長、副研究員;來源:“共產黨員”微信公眾號,原載“學習時報”,修訂發(fā)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fā)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fā)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guī),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