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史料 > 閱讀信息
長征落腳點為何最終選擇陜北?
點擊:5094  作者:崢嶸年代    來源:昆侖策網  發布時間:2024-05-20 22:08:17

 


 

1934年秋,中央紅軍主力為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連同后方機關共約8萬人,踏上了戰略性轉移,也就是長征。而在長征之初,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就擺在了中央領導面前,那就是大部隊該去哪里?最終又要去往何方?

 


實際上,與很多人概念中不同的是,當時中央對于要轉移到哪里是沒有具體明確的目標的,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只能“一邊走、一邊打、一邊看”,在運動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再調整和變更預想中的目標和方向。

而對于落腳點,也經歷了不止一次的變化,至于最終的落腳點陜北,其實在一開始,也并非是中央紅軍的最佳目標選項。

甚至一直到了1935年的9月份,即長征已經走了大約一年時,仍沒有將陜北作為最終落腳點的打算。

但我們都知道,就在一個月之后,也就是當年的10月份,中央紅軍抵達陜北吳起鎮,并在這里召開了著名的吳起鎮會議,自此,陜北成為我黨全國革命的大本營。

那么問題就來了,在這短短的一個月時間里,究竟發生了什么,讓中央得以迅速明確了方向呢?

說起來,這背后的故事頗為曲折。


在長征開始后,對于去往哪里,落腳點在哪里,當時中央的確是心里沒底,主要的原因是形勢變化太快,以至于原本預想的幾個落腳點,最終均不得不放棄。

根據黨史軍史資料中的記載,最開始,中央紅軍先是計劃落腳在湘西,以便與賀龍、任弼時的紅二、六軍團會合。

早在1935年的2月,賀龍就指揮紅二軍團轉戰貴州,先后取得了陳家河、忠堡等大捷,殲滅了整師整旅的敵人,并創建了包括沿河、德江、松桃5個縣近10萬人口的黔東蘇區。

不僅如此,部隊的兵源也得到了極大的擴充,緊接著紅二與紅六又成功會師,兩支部隊合力,很快打開了局面,最終建立了以大庸(今張家界)、桑植為中心的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地。

所以,鑒于湘西形勢良好,因此中央紅軍是計劃落腳在這里的,但由于湘江之戰期間中央紅軍遭受了極為重大損失,人員減損達到過半,中央紅軍只得改變了去湘西的計劃,轉變方向,朝著敵人力量相對薄弱的貴州前進。

這么一來,中央紅軍的落腳點就放在了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

但最終,鑒于國民黨的中央軍,以及川、滇、黔各個軍閥的重重圍追堵截,在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后,中央紅軍開始四渡赤水,并搶渡金沙江,終于擺脫了數十萬敵人的圍堵。

之后,中央紅軍又越過大涼山,強渡大渡河,爬過了終年積雪的夾金山,在1935年6月到達四川懋功。

再往后,就是過草地,但此時的紅軍對于南下還是北上,仍舉棋不定,而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當年的9月份。

當年9月,紅一方面軍抵達俄界(即甘肅迭部縣高吉村),在這里,中央政治局召開了擴大會議,會議上,對下一步的行動方針進行了討論。

俄界會議舊址


此時的毛主席,心情頗為沉重,一方面軍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的喜悅還沒過去多久,就因為種種原因導致紅軍隊伍又到了生死關頭,下一步,中央紅軍該去往何處?中國革命又將何去何從?

而在會議上,毛主席再次重申了繼續北上的戰略方針,同時,鑒于當時中央紅軍已經不足萬人,所以就有必要對部隊進行縮編,最終,會議決定將中央紅軍軍部縱隊,以及紅一方面軍第1、第3軍,統一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成立陜甘支隊后,司令員由彭德懷擔任,而毛主席則擔任政治委員。

這便是長征過程中著名的俄界會議。而這次會議,僅僅開了半天便匆匆結束。

因為對于疲憊不堪且減員嚴重的紅軍隊伍來說,最要緊的事就是趕緊找一個能休養生息之處,如果會議時間太長,引來了國民黨軍隊,那就麻煩了。

因此在會議結束之后,中央紅軍為趕在國軍當軍隊封鎖前離開,又急匆匆地踏上了北上之路。

而從俄界往北,地勢十分險峻,不僅又水流湍急的江河,還有懸崖峭壁,加上僅有的棧道年久失修,以至于大部隊行進速度極為緩慢。

好不容易行進通過棧道,作為先頭部隊的紅4團,就接到了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


啥任務呢?就是奪取天險臘子口。

臘子口,是甘肅省南部的要隘,這里不僅是甘肅迭部縣與岷縣的交界處,同時也是川西北到甘肅的重要通道,而這個通道,寬約30米,兩側均為絕壁,中間便是臘子溝,要想通過,唯一能走的就是溝上的木橋。

如此地形,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國軍自然也知道此地的重要性,因此派駐了新編第14師守在這里,還修建了碉堡。

所以,中央紅軍要想北上,那就得想辦法奪取這個天險。

接到任務后,紅四團團長王開湘計劃率一部分戰士迂回至敵后,政委楊成武則帶另一部分戰士正面主攻,大家倒是無懼戰斗激烈,但問題就在于,臘子口兩岸均為高達百米的峭壁,要想迂回基本不可能。

而要是正面強攻的話,以當時部隊的情況,必然會付出極大傷亡,怎么辦?

關鍵時刻,一名小戰士站了出來,他自幼生活在大山中,攀爬懸崖峭壁對他來說就是家常便飯,因此他主動請纓,要為部隊開辟出一條登頂之路。

得到批準后,只見這名小戰士手持竹竿和繩索,以十分輕盈的姿態開始攀爬,在旁人看起來幾乎沒有落腳點的峭壁上,他卻如表演雜技一般,很快就消失在戰友們的視線里。

下面的人,雖說從頭至尾都在看,但始終不敢相信有人會登峭壁如履平地。最終,一條繩索自峭壁頂端扔下,戰士們順著這條繩索一一來到峭壁之上,放眼望去,敵人的碉堡,正在自己腳下。

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多了,在紅軍戰士的轟炸下,敵人抱頭鼠竄,而天險臘子口,也被紅軍奪取。

遺憾的是,這位立下頭功的小戰士自此沒有了記載,有說他不久后便犧牲了,唯一留下的,就是他那“云貴川”的綽號。

越過臘子口之后,中央紅軍抵達一座名為哈達鋪的小鎮。


在這里,中央紅軍受到了當地百姓的熱烈歡迎,百姓們為部隊送上熱騰騰的飯菜,還騰出屋子供部隊休息,又把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請到了家中款待。

不過,盡管暫時得到休整,但毛主席的心情并沒有輕松起來,作為中央領導人,他的肩上是沉甸甸的責任——中央紅軍接下來該去哪里,是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

雖說在俄界會議上,確定了繼續北上的基本方針,但具體北上到何處,以及到了地方后怎么生存,這些都是需要認真考慮的。

但有一點,毛主席十分確定,那就是無論如何,都不能退縮和猶豫。

而就在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為下一步方向問題冥思苦想之際,答案卻以一種十分意外的方式來臨,正是這個小小的意外,決定了中央紅軍的命運,并奠定了革命的未來……


怎么回事呢?

得從一份舊報紙說起。

在哈達鋪暫住前后,毛主席已經有數月不通外界消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當時大部分時間都在趕路和應付敵人,根本就沒有機會去了解外界發生了什么。

因此,在哈達鋪住下來后不久,毛主席就想找一些報紙來看,幸運的世,在這座偏僻的小鎮上,居然有一個郵政的代辦所。

要知道,當時不比現在,尤其是像哈達鋪這樣的地方。而這里之所以能有郵政代辦所,就是因為當地盛產當歸,并且銷路極好,吸引了包括山西、陜西、河北、山東乃至廣東、上海等地的客商前來采購。

這些客商,大部分在哈達鋪當地都設有分號,以方便收貨,這么一來,就讓當地外來人口較多,而外來人口掛念家鄉,往往會通過看報紙去了解家鄉動態,時間久了,哈達鋪當地的郵政代辦所,就經營了來自各地的多種報紙。

得知有種類豐富的報紙后,毛主席十分高興,趕緊找來幾個戰士,讓他們想辦法去哈達鋪給他弄點“精神食糧”來。

當年接受此任務的,是開國中將梁興初。

由于哈達鋪當時還屬于敵占區,因此在接到任務之后,梁興初沒敢大意,在和戰友商量之后,幾個人決定喬裝打扮成國軍模樣,再去鎮上籌集物資以及為毛主席找報紙。

一番打扮后,梁興初幾個人裝扮成國軍中央軍的樣子,大搖大擺的前往哈達鋪鎮上。

因為裝扮的極像,加上梁興初膽大心細,居然還唬住了國軍的當地鎮長,還沒等梁興初要求,鎮長就忙不迭的趕緊準備各種糧草物資,生怕耽誤了會被長官責打。

與此同時,梁興初又安排幾個戰士去搜集各類書籍報刊,足足搜集了一大筐,這才帶著物資安然離開。

回去之后,毛主席等人在一堆書籍報刊里,翻出了近期的報紙,看來看去,一張《大公報》上的一個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

《大公報》,是當時較為權威的報紙,因此發行量很大,在上世紀30年代,該報的發行量就達到了全國范圍內的四萬份,而該報在西北,還設有記者站,所以在哈達鋪看到《大公報》,并不是稀罕事。

是什么消息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呢?

原來,上面寫到,“徐海東所領導的紅二十五軍3000余人,已與劉子丹的紅二十六軍在陜北會合。”

并且,該報道還提到了一個關鍵信息,“在距此地西北方向的陜西北部,有劉志丹等人領導的紅二十六軍5000余人和六七個縣域大小、十數萬民眾的蘇區根據地存在而且非常活躍。”


僅從這兩句話,就讓毛主席得到了兩個重要信息:

第一,陜北有紅軍,并且力量還很強;

第二,陜北的革命形式良好,至少有六七個縣的根據地和十萬民眾。

這些消息,無疑讓毛主席十分振奮,而更讓他振奮的,是另一張報紙上閻錫山的講話。


閻錫山說了啥?

他在一次對外公開講話上就提到了陜北的局勢,按他所說,“全陜北二十三縣,幾無一縣不赤化,其中,完全赤化有八縣,半赤化則有十余縣。”

最后,閻錫山還“憂心忡忡”的提到,“現在共產黨,已經有不用武力便能擴大區域的態勢”。

閻錫山是如何憂心忡忡的暫且不說,單說他這番講話,讓毛主席心里有了底。因為正是閻錫山的這番話,印證了大公報所報道的關于陜北情況的真實性。

所以說,閻錫山在不經意之間,當了一次紅軍的絕佳“情報員”,也正是他這個“情報員”送來的“情報”,讓中央紅軍有了具體的方向和目標。

之后,經過毛主席多方落實和了解之后,在陜北建立根據地的想法,便開始在中央領導人的腦海里醞釀,并最終成型。

1935年9月22日,毛主席在哈達鋪的一座關帝廟中,召開了團以上的干部會議。會議上,毛主席告訴了大家陜北有紅軍隊伍以及相當大的蘇區的好消息,同時宣布:陜北就是目的地。

之后,部隊進行整編,并迅速攻占了不遠處的榜羅鎮,在這里,中央政治局召開了著名的榜羅鎮會議,就長征的最終落腳點為陜北等問題進行了確認以及相關部署。

最終,部隊自榜羅鎮開拔,于當年10月7日,突破了國民黨軍的渭河封鎖線,并成功翻越六盤山。

時值金秋,六盤山上風景宜人,極目四望之余,毛主席感慨萬千……這一路走來,經歷了不知道多少艱難險阻,有太多戰友倒在了路上,好在,如今終于勝利在望。

感慨之余,毛主席賦詩一首——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兩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清平樂·六盤山》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陜甘蘇區的吳起鎮,至此,中央紅軍歷時一年、前后轉戰11個省份、行程達二萬五千里的長征,勝利結束。

陜北是落腳點,更是出發點,中國革命新的歷史時期,由此展開。

 

 

 

(來源:“崢嶸年代”微信公眾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長征落腳點為何最終選擇陜北?

    2024-05-20
  •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善之淵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烽火HOME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