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車展,外國友人在嵐圖汽車展臺參觀。汽車廠商供圖
海外媒體舉著手機做著全球直播,國外工程師拿皮尺量車輪,跨國車企高管組團到中國品牌展臺體驗中國車……不久前的2024北京車展上,比亞迪、奇瑞、上汽MG等在海外暢銷的中國品牌,成為了外國友人的熱門打卡點。
這樣的場景透露出明顯信號:隨著技術進步和市場開拓,中國汽車已備受海外關注。車展上外國友人的積極參與和熱情反饋,更是為中國車企的出海戰略注入強大信心和動力。
從模仿到被學習,從引進來到走出去,中國汽車正在全球形成自己的品牌號召力。值得欣喜的同時,不少車企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都提到一個觀點:中國汽車出海,千萬不要重蹈多年前東南亞摩托車出海的覆轍,不要窩里斗,搞惡性價格競爭。
中外車企交流合作越發密切
北京國際車展第一天共吸引來自海外的經銷商7401人,全展期兩館共吸引國際觀眾2.8萬人次,占比37.6%。這是主辦方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公布的數據。
對跨國車企來說,參加北京車展是加強與中國企業合作的機會。
2024年北京車展,外國友人在奇瑞汽車展臺參觀。汽車廠商供圖
為更好滿足中國消費者對智能駕駛的需求,豐田正積極與中國的智能駕駛企業、供應鏈伙伴等展開合作。此次車展上,豐田專門在展臺開辟了一塊區域給小馬智行,展示了豐田發展智能駕駛的決心。
車展前夕,大眾宣布攜手小鵬汽車,共同開發基于區域控制及準中央計算的電子電氣架構。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表示:“我們正在不斷提升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的創新實力。通過拓展與小鵬汽車的合作,深度融入中國產業生態,將更快地滿足中國客戶的需求。我們雙方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實現更高的效率、更優的成本結構和更快的研發速度。”
跨國車企紛紛表示將繼續在中國擴大投資。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表示:“從2010年開始,寶馬已在中國投資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未來我們將繼續加大投資。”4月26日,寶馬宣布將深化在華布局,計劃對沈陽生產基地增加投資200億元人民幣,重點聚焦寶馬在華生產的發源地——大東工廠的大規模升級和技術創新。梅賽德斯—奔馳汽車集團首席執行官康林松認為:“中國是梅賽德斯—奔馳全球戰略中的重要角色,是其最大的單一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和科技創新中心之一。奔馳看好中國市場發展潛力,并將繼續投資,加強與中國合作伙伴的合作,推進電動化和數字化轉型。”
海外“掘金”新時期來了
北京車展國際熱的底色,是中國車企出海征程的厚積薄發。在多年的出海攻堅之下,過去一年,中國車企迎來了爆發點。
乘著新能源汽車東風,中國汽車出口量從2020年的不到100萬輛,連續翻番增至2023年的491萬輛,逐年分別超越韓國、德國、日本,首次成為全球第一汽車出口國。
理想汽車常州基地的機器人在安裝車窗玻璃(2023年2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奇瑞控股集團董事長尹同躍說,集團正加快海外發展步伐,目標是成為世界一流的綠色、智能企業。嵐圖汽車為持續擴大出海版圖,近期在意大利舉行了品牌發布會,宣布進入意大利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小鵬近期宣布進軍東盟市場,將在泰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推出小鵬G6的右舵版本,今年第三季度開始交付。比亞迪將出現在2024歐洲杯的綠茵場上,成為首個與歐洲杯合作的中國汽車品牌。作為中國首批獲得歐盟認證的汽車企業,賽力斯集團在德國、西班牙、意大利等市場已深耕多年,并計劃進一步拓展海外版圖。
“中國汽車企業走出去的熱情非常高。”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表示,未來,隨著跨國公司對中國新能源技術和智能網聯技術的深入了解,會有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接納中國車企,形成合作伙伴關系,在海外市場建立合資合作,為當地消費者帶去更綠色、便捷的產品與服務。
不僅是整車車企,在2024年北京國際車展零部件展區,零部件國際化的占比越來越高。據悉,來自中國、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13個國家的500余家國內外知名零部件企業參展。
數據顯示,今年,我國汽車出口保持強勁增長態勢。2024年一季度,中國汽車整車出口132.4萬輛,同比增長33.2%。這意味著中國汽車出口將進一步升溫,車企將逐步實現全球化發展,涵蓋產品、生產和供應鏈的全方位國際化。
“目前,中國汽車已經遍布全球,國外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產品也非常感興趣。”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田甜表示,跨國車企以及相關產業深化合作,預示著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北京車展不僅僅是中國的車展,更是一個國際交流的平臺,彰顯了新時代對新汽車的需求。
相關業內人士也表示,隨著海外面孔的激增,讓本屆車展的國際化屬性也進一步強化,而這也是多數中國車企錨定的發展新方向,即從汽車單純的出口轉向全球化發展之路,從產品到生產再到供應鏈實現全面國際化。
中國摩托車出海啟示
值得注意的是,談到出海時,不少中國汽車企業負責人都不約而同提到了過往的一段教訓。
在一次媒體活動上,尹同躍肯定了中國汽車過去一年取得的輝煌成績,但同時他認為中國汽車品牌在海外的印象實際上是模糊的,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一定要先穩住口碑,再穩住銷量。如果中國車企都只單純追求量,結果可能就是“大而不強”,這不是汽車強國的標志。中國汽車出口一定要做長期主義,做品牌;短期做服務,做產品質量。”尹同躍語重心長地敲響警鐘,呼吁中國車企“不要忘記摩托車的教訓”,中國汽車出口千萬不能重演那段歷史悲劇。
回顧歷史,上世紀90年代,日本摩托車壟斷了東南亞市場,市占率一度高達98%,從1997年中國嘉陵摩托車率先打開越南市場開始,力帆、隆鑫等諸多中國摩托車企業逐步進軍東南亞市場,掀起了一股南下熱潮。
1999年,中國摩托車企業開始利用云南、廣西邊境貿易、出口貿易等多種貿易方式進入越南市場,由于國產零部件成本優勢、運輸成本、勞動力紅利等因素,中國產的摩托車可以在同等配置基礎上,以日本同等產品的一半價格銷售,還有利潤,而且數量驚人、不缺貨、可以源源不斷提供現貨。
占盡性價比優勢的中國摩托車,迅速打開了越南市場,到了中國加入WTO的第二年,2002年中國出口越南的摩托車就達到19.2億美元,市場占有率逼近90%,成為越南摩托車市場上的主流。
2023年9月15日,觀眾在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摩托車博覽會上參觀。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中國摩托車成功占領越南市場后,本以為戰勝了最大的對手,終于可以好好掙錢了,沒曾想最殘酷的競爭才剛剛開始。面對同樣依靠價格戰殺出重圍的國內品牌,各大廠商紛紛打出了比過去力度更大的折扣,價格一天比一天低。
1997年,中國摩托車的平均銷售價格在746美元,而到了2001年平均銷售價格就降到了268美元。價格戰最為激烈的時候,一輛摩托車的價格平均每月能跌70多美元。
各企業在關鍵時期并沒有把品牌建設與售后服務跟上,相反,為了爭奪市場份額,中國摩托車企在越南展開了殘酷的價格戰。
價格內卷后,企業失去利潤,不得不縮減研發、售后等的投入后,也喪失了產品創新的能力,最終口碑坍塌,失去了人心,中國摩托車基本丟失了曾經勝券在握的陣地。國人一時引以為傲的摩托車在越南遭遇滑鐵盧的故事,后面接連在東南亞其他國家上演,中國產摩托車從原來備受歡迎變成消費者嫌棄,日本摩托車企業重返第一。
國產摩托車出海夢斷東南亞的歷史悲劇,令人唏噓并發人深思。對于今天大舉出海的中國汽車來說,這無異于一記振聾發聵的警鐘。中國品牌車進軍海外市場需要有哪些避免重蹈覆轍的要素,實現真正闖關進全球?
宇通客車歐洲大區經理李克杰表示:“第一關需要了解的是歐盟汽車法規;第二,需要了解當地的市場環境,包括客戶的需求、產品的法規、產業政策等;第三,就是要投放適銷對路有競爭力的產品;第四,作為企業來說,應該是基于自身的產品競爭力、更好的服務保障方案去贏得客戶;第五,要設定合理的營銷策略,包括產品定價策略、售后服務保障策略等。”
盧放認為,企業出海還要形成生態。在合作共贏的時代,企業應該抱團出海,不當“世界卷王”、不走“低價出海”老路,不只是讓產品走出去,產品走出去只是一種貿易,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當地的價值鏈、產業鏈構建生態。
“我希望,我們中國汽車的出海是一個高質量的出海,是一個把車輛品質、車輛安全、車輛可靠性做到超越其他的外國品牌一個檔次的水平上,為中國贏得口碑,使我們整個市場能夠長久發展一種市場戰略。”趙永坡表示。
長城汽車總裁穆峰認為,中國展現的智慧文化和新質生產力,將是汽車企業未來稀缺的全球化資源。“向下扎根,向上生長,向外綻放”,這將成為中國汽車創造屬于中國、屬于世界新品牌、新時代的有效路徑。
來源:瞭望智庫、人民日報、人民網等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