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0日-星期日
在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成立8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2018年9月3日)
習遠平
今天我們在這里紀念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成立80周年,是文化藝術界、戲曲界的一件大事和喜事,我母親齊心特意委托我代表她向戲曲研究院建院80周年表示衷心祝賀,并向參加今天紀念活動的各位嘉賓,特別是各位藝術家們表示親切的慰問!
陜西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三秦大地更是一塊藝術的沃土。陜西省戲曲研究院誕生于抗日戰爭的烽火年代,從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陜甘寧邊區民眾劇團,到關中分區成立的八一劇團,從一開始就在傳統藝術中注入了紅色基因,創作改編了大批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劇目和新編劇目,極大豐富了陜甘寧邊區的文化生活,鼓舞了邊區軍民的抗戰斗志。
我父親出生于陜西富平,從小就喜歡秦腔和阿宮腔等陜西地方戲曲。傳統戲曲藝術中表現的中國傳統美德,弘揚真善美,頌揚正義、頌揚英雄等劇中的情節,對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中共早期黨員、進步作家蔣光慈的《少年飄泊者》,描述了一位父母雙亡的少年最后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而我父親也是父母早亡,與小說中的主人公有相同的境遇,這對他參加革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投身革命之后,無論是創建陜甘根據地時期,還是抗日戰爭時期,他都十分重視用進步文藝影響群眾,激發群眾的革命斗志。1939年,在他主政的關中特委就成立了關中劇團,這個劇團以后又與趙伯平伯伯等人創辦的七月劇團、關中警備旅的關警劇團合并為八一劇團,在當時創作了《大上當》《新考試》《祁半仙》《抓壯丁》等針砭時弊的現代秦腔劇目,在陜甘寧邊區產生了廣泛影響。趙伯平伯伯等人以后又改編創作了秦腔古裝戲《三滴血》,反對投降主義的《民族魂》,批判分裂主義的《石達開》,在這些劇目的改編和創作過程中,他一有機會就拉著我父親去看排練和演出,民眾劇團的創始人柯仲平、馬健翎與我父親產生了革命的友誼。對秦腔藝術的共同關心和愛好,也直接促成了50年代初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的成立。
我父親十分重視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常常鼓勵文藝工作者以“講話”作為指導創作的方針,鼓勵他們創作面向生活面向群眾的好作品。新中國成立初期,秦腔易俗社由民辦改為公辦,西安市領導同志邀請我父親參加交接儀式,我父親一走進會場,看見寫著“西安市接管易俗社慶祝大會”的橫幅,就批評說,不能這樣寫,“易俗社”是進步的文藝團體,我們共產黨現在是接辦,而不是接管,接管是對那些敵產而言的,我們要把易俗社接過來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這讓當時在場的易俗社老藝人們深受感動。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常香玉在我父親的支持鼓勵下,率“香玉劇社”全國巡演,向志愿軍空軍捐贈了一架戰斗機,這架飛機被命名為“常香玉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立下戰功,現陳列在中國航空博物館。
1952年底,我父親被任命為國家文委黨組書記(主任是文化泰斗郭沫若先生),稍后又擔任中宣部部長,直接領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文化藝術工作。后來擔任國務院秘書長及副總理期間,也一直關心戲曲藝術的推陳出新、發展繁榮。他和京劇的四大名旦梅蘭芳、荀慧生、尚小云、程硯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他的鼓勵和動員下,尚小云先生舉家遷往西安定居,擔任陜西戲曲學校校長,為陜西戲曲藝術的繁榮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在當時被傳為佳話。
早在1924年魯迅先生就對秦腔給予了“古調獨彈”的美譽,為了讓陜西地方戲曲藝術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繁榮,我父親和楊明軒、汪鋒、馬文瑞、張奚若、賀晉年、張邦英、高登榜等同志一起,安排由陜西戲曲研究院兩個劇團和易俗社組成的陜西赴京演出團,到北京演出了《趙氏孤兒》《游西湖》《梁秋燕》《竇娥冤》《曲江歌女》等一批優秀劇目。在這期間,我父親邀請了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陳毅副總理等中央領導觀看演出。
1959年國慶十周年期間,在我父親的關心下,以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和易俗社組成的陜西省戲曲演出團,再次帶著秦腔劇目進京演出,盛況空前。毛主席后來開玩笑地說,仲勛同志你為什么不請我看戲呢?你還欠我幾出秦腔啊。劉少奇主席也為沒看到《梁秋燕》而感到遺憾。中國京劇院院長馬少波伯伯生前問過我父親,為什么當時沒請毛主席、劉主席看戲,我父親說一是兩位主席太忙,二是希望等這些劇目打磨更成熟之后再請他們看。可見當時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對中國戲曲藝術十分關心和喜愛。
除了秦腔之外,我父親也同樣關心陜西的其他地方戲曲劇種,讓文化部出面邀請豫劇、眉戶戲、碗碗腔、阿宮腔、同州梆子進京演出,得到首都各界群眾和文化藝術界的歡迎和好評。
滄海桑田,時光荏苒,在經歷了十年浩劫之后,戲曲藝術在上世紀80年代又迎來了一個大發展大繁榮的時期,我父親在這一時期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宣傳文化工作也是他分管的工作之一。在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領導下,我父親為此付出了極大的心血。
1985年,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攜新編秦腔歷史劇《千古一帝》赴京參加全國戲曲觀摩演出,我父親觀看了演出,親切接見了全體演職人員,對創作談了自己的看法,有批評也有鼓勵。
1986年,我父親到陜西視察工作,觀看了省戲曲研究院演員訓練班的一臺折子戲演出,包括《盜仙草》《悟空借扇》《鬼怨殺生》,他在接見主創人員時高興地說:“你們的戲改得好,方向對,路子正,秦腔就要這樣改,不改不行,改得沒有秦腔味不行,亂改也不行,你們這樣改就改得好,既有秦腔傳統,又有新的發展,我看了很滿意。”
1998年,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成立60周年,我父親當時已經85歲高齡,他在深圳欣然寫下“繼往開來,再創輝煌”八個大字,表達了他對家鄉地方戲和戲曲研究院藝術事業的深切關懷。
值得一提的是,我母親雖然是河北人,但她參加革命后,長期在西北戰斗和生活,同時也深受我父親的影響,對秦腔藝術情有獨鐘,對戲曲藝術十分熱愛。“文革”動亂期間,我隨母親下放河南黃泛區農場西華“五七干校”勞動,當時常香玉大師遭受迫害,也在河南黃泛區農場勞動,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她們繼續保持著難得的友情。在我父親生前和去世以后,我母親一如既往關心老一輩戲曲藝術家和他們后人的工作和生活,經常問寒問暖。
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成立80年來,不忘初心,繼承先賢遺志,弘揚延安精神,堅持價值引領,將地方戲曲藝術深深根植于廣大群眾之中,演出了一大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戲曲作品,在全國贏得了廣泛贊譽。在此,我代表母親齊心,向戲曲研究院建院80周年表示衷心祝愿,祝愿你們為新時代創作更多優秀作品,為繁榮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作出更大貢獻。
(本文轉載自《陜西日報》2018年9月4日第3版)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