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正經嬸兒,微信號:zjshener
這兩天看到北京市文科狀元接受采訪時說的話,覺得一個孩子,簡簡單單的就說出了大人不愿意正視的問題。
“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你像我這種,屬于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
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到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農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
這種東西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是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
必須要指出一句的是,北京的中產家庭和一般的中產家庭,概念是不一樣的。
北京的中產家庭往往父母都是大學的教授,企業高管,著名醫院的主刀大夫等等,他們家里代步的車一般都有兩輛或者以上,以奔馳、奧迪和路虎居多,他們的孩子上清華附中或者是人大附小,一到暑假就飛到世界各地參加夏令營。
父母的朋友也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認識一個牛津劍橋或者是哈佛大學的教授一點都不稀奇。
我們所謂的博雅教育,國學,戲劇,話劇,高爾夫,芭蕾舞,小提琴等等,是這些孩子的標配。
他們沒有很繁重的課業壓力,所以他們可以發展出不少的第二專長,一身藝術細菌稍微突出一點就能夠到國外參加比賽,畢竟這樣的機會也不少。
他們寒假到海德堡參加豎琴表演,暑假到南非大草原做義工,他們小長假的時候跟父母出國旅游,一切都顯得非常自然。
申請大學時候,或者是找工作的時候,非常容易被這些孩子碾壓。
畢竟,你一個恨不得一天18個小時都用來學習的書呆子,是沒有辦法和他們閃閃發光的簡歷相提并論的。
不是在非洲做義工很高端,也不是海德堡豎琴比賽第一名就牛逼,而是你簡歷上“獲獎經歷”上只能寫著“中過康師傅再來一瓶獎”,實在是太貽笑大方了。
和三線城市的小書呆子們相比,他們活潑,靈動,成熟,還有恰到好處的天真。
你如果是面試官,你都會嫌棄你自己。畢竟,你努力的天花板,也只是別人的起點而已。
條條大路通羅馬,沒錯,可是那個孩子,人家已經在羅馬了。
我們很多人不愿意正視這個問題,覺得努力就會有收獲,好好讀書就一定能夠怎么樣。
可是,什么樣出身的父母能夠讓孩子跑贏同齡人?
就是父母潛移默化帶給他們的見識,眼界,還有所見的世面。
所以,狀元說得真的沒錯,“我父母是外交官,怎么講呢,從小就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包括對我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因為我每一步的基礎都打得比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
真正好的教育,真的不是只讀書,是父母的格局。
蔡康永從小就看《紅樓夢》,9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評劇,因為他的媽媽是上海名媛,他的爸爸是知名商人和律師,太平輪就是蔡康永家的輪船。
蔡康永說,爸爸對于他唯一的要求,就是要讀到碩士,而且是一流大學的碩士。蔡康永爸爸的好朋友,親筆寫了推薦信,讓他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念書。
高曉松的爺爺是清華大學校長,外婆是北航大創辦人之一,爸爸媽媽都是清華的教授,媽媽是梁思成的學生…等等,他從小在清華校園里面的二層小樓長大,說,他上清華的時候,想要輟學去玩樂隊,媽媽說,可以。你要是分文不拿,能在天津堅持一周,我就讓你玩樂隊。
這是父母知道人生精彩,不只是上學這一種可能。
馬東說,父親給他最大的財富,就是專注的力量,而且保持初心,不要為功名所累。
其實我最羨慕這樣家庭的小孩子,可能是像文科狀元這種,他們從小就見多識廣,他們能享受最好的,也見過最差的,他們的父母不是讓他們死讀書,他們的父母的教育,就是讓他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那些真正跑贏同齡人的年輕人,是擁有見識+知識+格局的結果。
有時候因為我們自身局限性的原因,由于教育資源的不公,我們讓孩子也重復著我們低水平的勤奮之路,讀書,早起,背誦,做題,搞人海戰術等等,其實,那些大城市的孩子,不是贏在勤奮上,而是贏在他們擁有的教育資源,讓他們擺脫了低水平的勤奮,可以去培養思維和格局。
資源的不公平確實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大城市的孩子獲得優質資源的成本低于農村的孩子。
社會階層的分化,就擺在那里。
有限的資源,越來越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基層越來越固化,我們需要付出成百倍,上千倍的努力,才能夠逆襲。
別說是逆襲了,不上學不讀書你準輸,而好好努力,說不定還能夠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