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月29日報道(文/芮思客)“不忘初心”——沒錯,就是這四個字。
昨天(28日),在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舉行會談時,訪華的日本外相河野太郎用了“不忘初心”來表明日本在處理中日關系上的態度。
“日本愿以紀念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和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牢記原點,不忘初心,本著戰略互惠精神和‘互為合作伙伴,互不構成威脅’共識,推動日中關系邁向新的階段。”河野說。
2018年1月28日,外交部長王毅與到訪的日本外相河野太郎舉行會談。(圖片來自外交部網站)
作為十九大的主題關鍵詞之一,“不忘初心”甚至入選了中國媒體所評選的2017年度十大流行語。而當這四個字從日本外相的口中說出時,它所傳遞出的信息也格外耐人尋味——
對這次“遲來的”訪問,日本全國都寄予厚望
無論是對日本還是對中國而言,河野太郎的這次中國之行,都有些“姍姍來遲”——這是河野太郎去年8月就任日本外相以來的首次訪華,更是自前任外務大臣岸田文雄在2016年4月末訪問中國以來,日本外務大臣的再次到訪。
從上任之初起,河野太郎就曾多次表達了自己希望訪華的心愿。
河野太郎
? 去年8月,他在回答《日本經濟新聞》記者關于“如何處理中日關系”的提問時,回答說:“在與中國外長王毅會談時講到了‘讓我們密切交往’。我希望有機會前往中國。”
去年12月,又有日媒披露稱,河野一度要求外務省事務人員盡快為他確定訪華日程,“如果提交給我日程表,我可以立即訪問北京。”
不過當時的公開報道顯示,由于日本一邊對華示好,一邊又在南海問題上“指手畫腳”,所以中國外交部多次強調的乃是這樣一句話:中方要求日方將改善中日關系的表態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去,真正做到言行一致。
新聞截圖:外交部要求日方言行一致
? 直到今年1月27日,河野太郎才終于開啟了訪華之旅。
在NHK電視臺等日本媒體報道中,河野此次的訪華使命至少包括兩個任務,一是力爭早日舉行由日本擔任東道國的中日韓首腦會談,二是力爭實現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中國領導人的互訪。
NHK報道截圖
? 事實上,河野太郎“遲到”的訪問背后,也是日本首相安倍對于訪問中國的“殷切期待”。
自2012年底再次上臺執政至今,安倍尚未對中國進行過正式訪問。
2017年5月,代表日本政府來華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日本自民黨干事長二階俊博帶來了安倍的親筆信,其中,安倍就傳達了希望在合適的時機實現互訪的意愿。
2017年5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二階俊博。(新華社)
? 日本共同社也觀察到,昨天(28日)的外長會面甫一開始,河野直接表達了“今年能推進(雙邊)關系全面改善”的愿望——對此,日本全國上下都寄予厚望。
“2018,中日會有第5個政治文件嗎?”日經中文網發表以此為題的文章寫道:如果環境具備,日本希望在習近平訪日時簽署新的政治文件,以展現日中關系達到新高度。
中日已簽署的四個政治文件
? 除了“不忘初心”,他們還敏銳捕捉著這些政治語匯……
其實,河野太郎并不是第一個引用“不忘初心”這一詞語的日本官員。
去年12月16日,日本駐中國大使館舉辦的2017日本天皇誕辰招待會上,在來自中國外交部、各國駐華使館等機構的中日友好人士面前,日本駐華大使橫井裕在致辭中表示,中國共產黨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也恰恰適用于日中關系的改善。
在那次講話中,這位駐華大使不僅借用了“不忘初心”,還對“新時代”這個詞進行了自我發揮。
“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國家主席稱中國進入了‘新時代’,我也切實感受到中國邁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在兩國首腦共識的指導下,在新時代的發展背景下,期待日中兩國能夠挖掘更大的合作潛力,推動兩國關系向上發展。”橫井裕說。
橫井裕
? 小銳查閱資料發現,從過去到現在,從首相到官員,日本政治家似乎對于中國的政治語匯有著“天然敏銳”的捕捉力。
日本自民黨干事長二階俊博2015年率領3000名日本友好人士訪華期間,在習近平主席講話明確指出“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間”后,他馬上在發言中也重復了這句話。
正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的二階俊博
? 2017年12月4日,在第三輪日中企業家和前高官對話(日中CEO等峰會)歡迎招待會上,安倍晉三在致辭中借用習近平主席的“新的起點”來形容那場對話。
“在上個月的首腦會談上,我也與習近平主席就朝鮮局勢等各項課題進行了坦率而深入的探討。借用習近平主席的話,這次會談成為了日中關系‘新的起點’的會談。我也完全贊同。”安倍說。
同在去年12月,當與中國領導人會面時,日本公明黨干事長井上義久表示:對“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外交理念深感共鳴,希望和中國方面合作,實現這一目標。
井上義久
? 那么問題來了:一個日本官員要對中國政治語言熟悉到什么程度,才能把“不忘初心”、“新時代”這些中國政治語匯熟練并準確地運用到外交場合?
在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看來,這種對于中國主流(政治)語言的運用,與各時期日本對中日關系的改善努力有必然關系。
而現有的公開資料也顯示,從早年間通過《人民日報》上王進喜的報道事跡得知中國石油行業規模,到每天收看《新聞聯播》研判中國動向,再到從一部中國電視連續劇的熱播分析中國社會情緒,長期以來,日本對于中國的全方位“研究”從來沒有停止。今天中國政治語匯被日本官員的借鑒和吸收,也進一步佐證著這一點。
關于日本研究中國的公開報道
? “每次日本政治家到訪中國,都會找一些漢學專家、中國問題專家,甚至一些在日本的中國華僑,討論一下用什么樣的語言和表達方式能讓中國人理解日本的外交、增進對日本的理解,并對目前的中日關系做一個比較大的改變。可以說這是出于改善兩國關系的目的而使用的方法。”陳言解釋道。
中日關系“乍暖還寒”,仍面臨不確定因素
“我們注意到日方近來在對華關系上釋放的正面信息,但兩國關系在積極面增多的同時,仍面臨不確定因素,可謂乍暖還寒。”
28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河野太郎時,用“乍暖還寒”一詞形容中日關系。
李克強表示,當前中日關系改善的積極勢頭來之不易,需要雙方倍加珍惜,共同努力,相向而行;處理好歷史等敏感問題,妥善管控分歧,使今年成為中日關系重返正常發展軌道的機遇之年。
?1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閣會見來華進行正式訪問的日本外相河野太郎。(新華社)
同一天,外交部長王毅在與河野太郎舉行會談時仍強調,希望日方不松勁,不后退,把口頭表態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與中方共同努力,相向而行,推動兩國關系盡早回到正常和健康發展的軌道。
在報道河野太郎的訪華之行時,日經中文網分析稱,中國很少在周日安排外交活動,但此次,總理李克強,國務委員楊潔篪、外交部長王毅三位高官在周日與與河野舉行會談,可以說對關系改善顯示出誠意。
不過報道同時提到:兩國外長會談開始時,在兩國國旗前面等待的王毅外長,板著臉握住河野帶著笑容伸出的手。“注意到王毅冷淡表情的河野也在途中繃緊了表情,”日媒寫道,“可以看出中國對關系改善的慎重姿態。”
日經中文網報道截圖
?在陳言看來,近段時間以來,安倍確實表現出了較為強烈的改善中日關系的意愿。“安倍在演講時,很少會說‘我主張……’這樣的語言。但在不久前國會演講談到中日關系時,他罕見地表示:‘我要在中日關系的改善上做出自己的努力’。”
“盡管中日之間有很多共同點、完全可以走在一起,但日本政界卻要強調中日之間的差異,以及強調‘中國威脅’、希望牽制中國等,這給兩國關系帶來了阻礙。”在陳言看來,目前,雖然中日雙方都有改善關系的意愿,但考慮到日本某些政客對中國還存在“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對日本,我們還是要聽其言、觀其行。”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