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1日-星期五
誰能想到呢?原本作為常識的一個中國原則,這兩天竟再次成為某些國家和組織的“照妖鏡”。
4月底,中國方面致函44家外國航空公司,要求糾正其官網相關內容中對中國臺灣、香港及澳門等地區的錯誤標注。
接到通知后,截至5月25日,已有18家航空公司完成改善,其余26家也承諾整改。這26家,就包括三家美國航空公司(美聯航、美國航空和達美航空)和澳洲航空公司。
已經修正的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官網頁面
而就在外界普遍對上述航空公司“知錯就改”的態度表示贊賞時,事情又有了出其不意的變化。
美國和澳大利亞先后有政府官員干涉發難,阻撓本國航空公司遵照中國法律進行自我糾正。
壓力之下,美國航空公司很快屈服并進一步表態:將遵照美國政府的要求,不修改涉臺標注。
而一度頂住澳政府壓力堅持遵循中國要求的澳洲航空,則因此遭受了來自澳外交部長等為首的多位官員的“圍攻”……
5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記者會上應詢時重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香港、臺灣、澳門從來都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客觀事實、基本常識,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任何在中國經營的企業都應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尊重和遵守一個中國原則,這是最起碼的遵循。
白宮施壓美航,自己網站卻改了涉臺稱謂
4日的報道中,路透社交待了事態的最新進展:
澳洲航空表示將修改涉臺標注,但美國航空仍明確拒絕修改。
報道稱,美國航空CEO道格·帕克表示,該公司已收到中國方面的通知,但“美國政府已經就此作出回應,我公司決定遵照美國政府的指導。”
路透社報道截圖
英國《金融時報》6日的一篇報道,進一步解釋了美航態度變化背后的蹊蹺——
“白宮迫使美國航空公司拒絕更改名稱。”
據知情人士透露,美國白宮官員已經要求美聯航、美國航空和達美航空,不要修改其網站和地圖上對臺灣的標注。
報道還透露,這些美國航空公司本身愿意遵守中國的法規要求,但美國政府似乎有意將這個問題政治化,不顧美國航空公司對中國市場未來發展機遇的看法。
《金融時報》網站報道截圖
但讓人失笑的是,此番白宮暗地施壓也恰恰印證了其在一個中國政策面前的自相矛盾和“精神分裂”,要知道,就在今年年初,美國國務院領事事務局網站和美國貿易代表署官網才剛剛把臺灣頁面中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圖案刪除并明確回應堅持一個中國。
說起來,最近有些“分裂”的不僅僅是美國政府。
據英國BBC網站報道,在澳航首席執行官喬伊斯表示將尊重中方的法規并作出相應調整后,澳外長、副總理和國防部長等政客紛紛跳出來“抱不平”。
澳外長畢曉普5日聲稱“企業應該不受政治壓力自由開展業務,澳航應該自行決定如何構建其網站”。
BBC網站報道截圖
看到這句話,小銳忍不住想問一句:澳航“自行決定”改正之后,作為一國外長站出來表態,難道不正是一種“政治壓力”?
對于這一點,澳航自身的態度也已經說明了一切。
“澳大利亞像其他許多國家一樣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在這一點上澳航所做的與澳政府并無區別。”澳航國際集團CEO艾莉森·韋伯斯特4日表示。
她還強調,作出上述決定沒有受到來自中國的合作伙伴的影響,“這不僅僅是澳航一家公司,整個澳航集團必須作出修改。”
如此看來,盡管諸如美國航空公司試圖將把責任推給“政治”,但更多航空公司正在依循市場和法律做出明智選擇。
路透社報道稱,加拿大航空、德國漢莎航空、英國航空等都已經修改完畢。
一切正如加拿大航空CEO卡林·羅文斯庫所說,“這不是一個政治決定。”
網友抨擊:這樣的“雙重標準”可以謝幕了
“他們為何持有‘雙重標準’?”
在社交媒體上,大量中國網友直指美澳政客赤裸裸的“兩面性”。有網友指出,罔顧一個中國原則的美國,已經撕下了法律契約的偽裝。
網友們的氣憤情緒并非一時一事,而是由來已久。
從年初的萬豪酒店事件,到前不久的GAPT恤“刪減中國地圖”事件,以及最近的美國連鎖超市好市多(COSTCO)官網整改涉臺標識等,外國企業在中國領土和主權問題上的有意無意的冒犯,都無法被原諒。
近段時間以來,包括上述多數案例均由中國網友自發發現并舉報,設施企業無一不道歉整改。其實網友們的理由很簡單:要想在中國賺錢,就要遵守最基本的原則。
執迷不悟的美航也好,知錯就改的澳航也罷,關于選擇以及選擇背后的代價,樂天、萬豪這些并不久遠的案例以及中國民眾的態度都已經給出了答案——
很顯然,在大家看來,無論是從道德層面,還是法律層面,“賺著中國人的錢,砸著中國人的鍋”這般缺乏邏輯和常識的事情,都只有一個態度,那就是堅定地說“不”。
外媒提醒外企:在中國經營,就要守中國的法規
面對一些外國政府和企業“揣著明白裝糊涂”,6月3日《華爾街日報》網站就這樣對在華經營的外企發出了忠告:“如果你想在中國做生意,必須注意兩個‘T',臺灣(Taiwan)和西藏(Tibet)”。
《華爾街日報》網站報道截圖
報道還援引商業和貿易顧問人士的意見給美國企業“支招”,建議它們聘請中國事務專家,了解關于地圖的國內法規,以及關注中國的廣告和網絡相關法律等。
“不滿的消費者對相關品牌表達憤怒,對于這些外企來說是個教訓。”早在今年1月,達美航空和萬豪集團事件“引爆”網絡時,香港《南華早報》援引專家的話提醒道。
事實上,這些建議正在產生實際效果。
BBC中文網5月31日報道稱,最近多家國際企業在處理兩岸業務時都變得更加注意,大部分跨國公司在其網站上改用“地區”“位置”或“城市”等分類方式替代“國家”字眼。
一切也正如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此前記者會上應詢所說,在華經營的外國企業應當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遵守中國法律,尊重中國人民民族感情。
“這是它們在這里經營的最基本的遵循。”一個月前,耿爽也如是強調。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