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1日-星期四
去過延安的人,大多要到王家坪的主席故居前看看,在毛澤東父子談話的石桌前,聆聽主席送子務農的故事。
1946年1月,毛岸英23歲時,從蘇聯回到了延安,回到了闊別18年之久的毛澤東身邊。
一天下午,外面暖洋洋的,毛岸英隨父親漫步在王家坪的院子里。
主席笑著問岸英:“你在蘇聯經常讀中國的書嗎?”
“經常讀的。能找到的我就找來讀。”岸英回答。
“讀過什么小說?”
“讀過《紅樓夢》、《水滸》,還有魯迅的作品……”
主席沉思了一下,說:“岸英,你在蘇聯的大學畢業了,但是,你學的只是書本上的知識,只是知識的一半,你還需要上一個大學,這個大學外國沒有,中國過去也沒有,這就是勞動大學。在這個大學里,你可以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當年毛岸英上勞動大學的“指導教師”就是為主席代耕的勞模----吳滿有。
當時,邊區政府規定每個人每年都有生產定額,要生產一石六斗小米。因為主席的工作太忙,邊區特等勞動模范吳滿有便主動替主席完成代耕任務。
據當年的警衛參謀回憶:
1946年3月的一天早晨,岸英高興地告訴我們,他要去勞動大學了。
“哪個勞動大學?”我們問道。
“爸爸讓我到一個勞動英雄那里去參加勞動,從開荒一直到收割完才能回來,還要自帶行李、口糧和種子……”
他完全被一種新的生活吸引住了。
忽然,他偏轉頭問我們:“農民睡覺時都墊褥子嗎?”
“沒有。”
他又問了許多農民的生活情況,最后他說:“那我也不帶褥子了,在老鄉家里會顯得很特殊,爸爸會批評的。”
我把主席長征騎的老黃馬牽出來,讓岸英騎上,把被子和糧食也馱上。但是被岸英婉言謝絕了。
他說:“這是勞動的開端吶,一開頭就應該好好地鍛煉自己。”
岸英勞動的地點是在離延安城有15公里的吳家棗園。
當時的天氣已經比較暖和了。一路上我牽著馬走得都有點熱乎乎的,岸英背著東西,想必就更熱了。
到了延河邊,我又建議他騎上馬,把東西馱上。他還是執意不肯。我們倆只好拉著手趟過了延河。
一路上,我看得出他確實很累,但情緒卻很飽滿,談笑自若……
據吳滿有的弟弟吳滿贏回憶,岸英他們是前晌到達的,岸英當年比他小兩歲,他帶了一斗小米,還有菜籽、瓜子什么的,岸英拿著老镢,背著灰色的背包,挎著灰色的挎包,還有一個參謀牽著一匹馬。
吳滿贏講,岸英勞動時同我們一樣,頭扎白毛巾,身著坎肩、短褲,一開始他干得很猛,手上都打起了泡,他心勁大,累了也不歇息。收工后,岸英還給我們背柴,挑水,同吃同住,他對人很和氣,完全看不出是一個大學生。每天晚上岸英還要在燈下學習,他那挎包里帶的都是書。平時,他給我們講蘇聯的衛國戰爭,還說以后農業要實現機械化……當時我們都不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勞動鍛煉,岸英臉曬黑了,莊稼也都認下了,擔糞、推磨,樣樣農活都會干了。
當時,正值老吳給主席送糧來,主席把岸英叫了來,指著老吳說:“這就是我給你找的勞動大學的校長。你過去吃的是面包牛奶,回來要吃中國的小米!”
他又指著岸英對老吳說,“我現在給你送一個學生,他過去上外國的大學,沒住過中國的大學,你要好生教育他。”
老吳說:“咱叫啥大學,咱啥也不懂。”
主席說:“我知道的你都知道,你知道的我還不知道,更甭說這個娃娃了。我拜托你,教教這個娃,你要教他種地,告訴他,莊稼是怎么種出來的,怎么多打糧食。”
老吳說:“那我行……”
下圖是選擇了主席送子務農臨別叮囑的情景:
毛澤東和兒子踏著清晨的薄霧,上了路,他要送上兒子一程。
岸英身著灰布軍裝,肩扛一袋小米,手持老镢,背著背包和挎包,足登布草鞋,精神煥發……
主席叮囑說:“岸英,你要和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要從開荒干起,一直到收獲。這樣你就會切身感受到勞作的艱辛,懂得了勞動人民的偉大……”
永遠和農民在一起,永遠從人民中吸取營養,永遠為人民服務。這就是毛主席的特別之處,偉大之處。(王成信)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