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華為與締造者任正非
一個70多歲的老人屢屢吸引大眾的眼球,不是因為他的職位,而是因為他獨特的思想和個人魅力。
任正非。這三個字已經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和魔力,從中似乎能滲透出絲絲鋼鐵的味道。
從6個人到18萬人,從2萬元到6036億元,從深圳一地到全世界,從代理交換機到世界第一的通信設備制造商,從草臺班子到奇特的管理制度,30年來,任正非創造了太多的奇跡,多到我們習慣性地認定只要任正非出手,就會十拿九穩。
作為一個世界公司的帶頭人,整合世界資源,打造不同凡響的產品,為世界人民服務,這就是任正非今天的眼界。
2017年,華為在世界500強排名第83位,比2016年整整上升了46位。5年后的華為會上升到多少位,令人期待,甚至令人戰栗。
他有超群的邏輯和眼光,似乎能一眼看穿前進的方向,所以他選擇團結一批人來做企業,選擇把股份分散給所有員工。單憑這份心胸,已經超出國內大部分企業家,實在是企業家中的異類。
他創建了華為,又給華為構建了一個可以持續發展的管理模式和一系列企業理念,這大概是任正非最自豪的兩件事。
很多資料都在描畫任正非,記錄任正非,他的講話文字我們可以搜到無數篇,卻依然看不清他。
任正非已經把他的管理思想公開,但我們依然看得懂,學不會。
外界對華為總有無限的好奇,有對華為高收入的羨慕,有對華為瘋狂加班的恐懼,也有對華為管理的推崇,還有對任正非接班人的猜測,眾說紛紜。
他又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任正非:
他知名度雖高,卻神秘而低調,極少接受媒體采訪,華為初期甚至有意無意地與媒體絕緣。他曾經給華為高層下過死命令:“除非重要客戶或者合作伙伴,其他活動一律免談。”
他是一個充滿樂觀態度的悲觀主義者,總在擔心第二天華為就會倒閉,預言“華為的冬天”必然到來,可是他又比常人更加樂觀積極地去應對。
他一手創建了華為,引導華為走過30年,卻說自己最大的問題就是傻、執著,沒什么愛好,也什么都不懂,就懂一桶漿糊,將這種漿糊倒在華為人身上,將十幾萬人黏合在一起,朝著一個大的方向拼死命地努力。
不管如何,任正非都是一個坦率真實的人,不諱言自己的缺點,也不虛偽地掩蓋自己的優點,此謂之真人。
同樣攀登珠穆朗瑪峰,任正非偏偏選難走的北坡。無數次險死還生,他收獲的果實也超出別人百倍。他和華為的創業人員,是真正“從泥坑爬出的英雄”。
2018年,華為正積蓄著力量,等待著5G時代的到來。華為手機狂飆突進,準備兩年后碾壓三星和蘋果,但是華為手機打入美國的努力再次被打斷,友商中興也慘遭美國制裁,飽受屈辱。
到了這個時候,很多人才恍然大悟,明白任正非當年發展核心技術的決策是多么有先見之明。
2018年,任正非已經74歲,已是古稀之年了,但他還在拖著華為前行。他的思想從未隨著他的身體一起老去,反而越來越銳利。看到任正非,大家會完全忘記他的年齡,只注意到他的思維鋒芒。
當我們談論任正非,我們要談什么?
我們可以抓住任正非的一些關鍵節點來談。一個人的一生,大概總會有一些關鍵的節點,這幾個節點抓住了,就可以搭上一列高速列車,順利平穩地再走一段路;抓不住,就此被甩下,再難追趕。
創業節點,管理節點,競爭節點,未來節點,這些都是任正非一生中關鍵的節點。
支撐任正非在這些關鍵節點做出正確而艱難的抉擇的,是他的邏輯能力,更重要的是他的強者心態,是“除了勝利,我們已無路可走”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強大生命力。
技巧,思維,邏輯,人人可學,人人可用,但唯有附著在生命力和信念上,才能爆發出最耀眼的光芒。
這才是任正非精神的真正內核。
本文為《除了勝利我們已無路可走》一書的序。
從今日起,摘要連載該書有關內容:
第一章:華為初心:40歲的創業者
第二節:創華為:活下去才有未來
關于華為這個名字的來歷,據說任正非當初注冊公司時想不出名字,看著墻上“中華有為”的標語響亮,就拿來作了名字。
任正非后來解釋說:“最開始我們公司是代理國外的產品,但我們一直想自己研發產品,因為光代理別人的產品是不可能將公司做大的。我給公司起名叫華為,意思就是中華有為,要告訴外國人,你們能做的東西,我們不僅能做,而且能做得比你們好!”
華為的注冊資本只有2.1萬元。區區2.1萬元,還是任正非和幾個合伙人湊出來的,可以說,這是一家“四大皆空”(無資本,無技術,無人才,無管理)的公司。
憑借深圳特區信息方面的優勢,從香港進口產品到內地,賺取中間差價——這是深圳那個年代最常見的商業模式,深圳相當多的企業都是以這個模式起步的。
那時候深圳遍地都是發財的機會。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各種市場都嚴重供不應求,處處都是“藍海”,除了人,什么都缺。倒騰衣服能發財,倒騰磁帶也能發財,只要你有眼光,能吃苦,敢冒風險。
為了生存,早期的華為甚至賣過減肥保健藥品,后來經遼寧農話處的一個處長介紹,華為代理了香港鴻年公司的HAX模擬交換機,轉賣給國內縣級郵電局和鄉鎮、礦山等。
小型交換機是通信組網的關鍵設備。當年中國還處于改革開放初期,裝座機電話要排隊批條。一部家庭電話,初裝費就要4000多元,單位用戶要5000元,排隊要等幾個月甚至一年。那時候,家里裝一部固定電話,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
市場如此火爆,對交換機的需求也水漲船高,而且客戶買交換機要排長隊,要預付定金,一般半年后才能拿貨。當時只要開通500門的交換機,省領導都會到場剪彩。
那時候,中國各類通信設備主要依靠進口,國內雖然有幾百家小型的國營交換機廠家,但技術落后,只能銷售給酒店、礦山等用戶。郵電局進口各類通信設備,僅小型交換機就從7個國家進口,有8種標準,即日本的NEC和富士通、美國朗訊、加拿大北電、瑞典愛立信、德國西門子、比利時貝爾、法國阿爾卡特。這就是中國通信史上有名的“七國八制”。
國產交換機不行,進口交換機自然就極貴,利潤十分豐厚,每線高達300~400美元,這些國際通信設備巨頭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溢。到1993年,中國有超過100億元的真金白銀流入了上述外企的腰包!
雖然對外國巨頭吸血的行為非常憤怒,夢想著國產交換機與他們平分天下,但任正非早已過了沖動的年紀,他把這種情緒壓到了心底,像一匹堅忍的狼,慢慢積蓄著力量。畢竟企業首要的是生存,而不是熱血沸騰地沖出戰壕,被一顆廉價的子彈打死——那些年,死于這個原因的公司并不少。
代理鴻年公司交換機的那兩年非常辛苦,但為華為賺到了真正的第一桶金。
通過轉手買賣和賒賬式的交易模式——先提貨,賣完后再付款,相當于鴻年公司兩年間給了華為一個多億人民幣的無息貸款。
那時候,只要能搞到進口貨,有多少要多少,根本不用發愁賣不出去。所以,每當有人在辦公樓下喊:“來貨啦!”從任正非到其他所有人,全都歡呼一片,沖到樓下,從大卡車上卸貨,跟過年似的……
如果沒有代理HAX模擬交換機這兩年,華為就不可能生存下來。
更為重要的是,華為建立了自己的營銷網絡和隊伍,摸清了通信行業和市場,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并沉淀進骨子里,成為華為的基因,一直傳承到現在:
華為人極其能吃苦,做事態度極其認真,遠超其他通信設備商,給客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通信設備行業是一個突發狀況非常多、后期維護時間長的行業,交換機設備經常出狀況,甚至起火。華為代理的交換機價格比從外國進口的低很多,質量比國產的好,只能算作二流產品,所以華為就在服務上做到極致。
維護人員24小時準備著,一出問題,馬上趕過去維修,態度非常好,華為的這種服務意識是獨一無二且超前的。相比之下,那些洋品牌質量雖然比華為的好,但價格昂貴,后續維護困難,出了問題往往沒人管。中國豐富的人力資源和低廉的人力成本,是華為后來不斷占領國際品牌地盤的重要因素。
這種產品和服務并重的做法,讓華為很快嶄露頭角,生意越做越大,搶占了很多品牌的地盤。
“一不小心”,任正非把代理做得太好了,上游眼紅,動不動就斷貨。剛剛打開的市場、搭建的客戶網眼看就要化為烏有,華為只能高價買貨,低價賣給客戶,倒貼錢來保住市場。
那段時間,受豐厚利潤的驅動,交換機代理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不到半年,深圳就冒出上百家,質量參差不齊,惡性降價競爭,把市場搞得一團糟。一年后,這些賺快錢的“二道販子公司”絕大部分都倒閉了。
靠做代理是成不了大公司的,把握不了貨源,就等于脖子時刻掐在別人手里。
這給了任正非很大的刺激,影響了任正非的一生。任正非決心研發出自己的交換機。
1991年9月,華為決定集中全部資金和人力,開發華為品牌的用戶交換機。
50多位研發人員,工作和吃住都在深圳寶安縣蠔業村工業大廈3樓。同一層樓分隔為單板、電源、總測、準備四個工段,員工們在機器的高溫下揮汗如雨,夜以繼日地作業。庫房、廚房也在同一層,十幾張床挨著墻邊一溜兒排開,床不夠,就在泡沫板上加床墊代替。所有員工,包括公司領導,通宵達旦地工作,累了就在床墊上睡,醒來接著干。
這個拼命法,后來成為華為的“床墊文化”傳統。甚至后來華為漂洋過海到歐洲,向國外公司“亮劍”,華為員工也會打起地鋪,令歐洲人納罕不已。
連續幾個月白天黑夜地干,吃住都在公司,工程師們連外面是刮風還是下雨都不知道。一位工程師在BH-03研制成功時,由于勞累過度,眼角膜都脫落了,不得不住院做手術。
12月底,設備測試成功,華為終于有了自己的產品,首批三臺BH-03交換機包裝,發貨。這時,華為的賬面上已沒有資金,再不發貨,公司就要破產了。
這三臺交換機很快回款,華為得以繼續運營。這是一次背水一戰的險勝。
接下來,華為飛速研制出了HJD48等一系列交換機。
速度這么快,得益于前幾年任正非慧眼識英才。
1989年,偶然的一次機會,華中理工大學(現在的華中科技大學)的一位教授帶著他的學生郭平到華為參觀。當時郭平剛剛研究生畢業,留校當老師。一番交談后,郭平就被任正非特有的抱負、熱情和誠懇吸引住了,當即留在了深圳。任正非敢于用人的豪邁氣魄顯露無遺,他任命郭平為公司第二款自主產品HJD48小型模擬空分式用戶交換機的項目經理。
此后,郭平在華為扎下根來,歷任產品開發部項目經理、供應鏈總經理、總裁辦主任、首席法務官、流程與IT管理部總裁、企業發展部總裁、華為終端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公司副董事長、輪值CEO及財經委員會主任等。2018年,華為管理層換屆,郭平任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
當一個人或企業走上坡路的時候,或許是運氣使然,或者叫作“吸引力法則”,好事會接二連三地不請自來。
郭平自己來到華為不算,他還推薦了同學鄭寶用。
這是一個天才人物。
鄭寶用,華為工號0002,僅排在任正非之后。他自小家境貧寒,在長樂一中寄宿的兩年里,他每兩個星期回家一趟拿番薯和米,要走兩個小時,沒有鞋子,他就光著腳走路。
考入華中理工大學后,鄭寶用本碩連讀,留校帶研究生。郭平推薦鄭寶用的時候,他已經考上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
鄭寶用來到華為后,大大提升了華為的技術水平,HJD48很快便研發成功了。HJD48可以容納500個電話用戶,很受市場歡迎。
HJD48項目結束后,鄭寶用就成了華為的副總經理,兼第一位總工程師,負責華為的產品戰略規劃和新產品研發。此后,鄭寶用擔任華為戰略規劃辦主任、高級副總裁。鄭寶用為人隨和,性格直率,大家都稱他為“阿寶”。任正非還常常拍鄭寶用的“馬屁”,在會上會下說:“阿寶是一千年才出一個的天才。”在華為,相當長的時間里,鄭寶用是唯一敢經常跟任正非拍桌子的人。
之后,鄭寶用帶領研發人員相繼開發出了帶100門、200門、400門、500門的系列用戶交換機。到1992年,華為產值達到1.2億元,利潤過千萬元,而當時華為的員工只有100人而已。
1993年年初,華為召開了1992年的年終總結大會,任正非第一個發言,他哽咽著說了一句:“我們活下來了。”然后就淚流滿面,再也說不下去了。臺下眾人無不為之動容。
華為終于熬過了創業的生死線。
八年后,2000年,華為已經今非昔比,任正非回顧往事,感慨道:“企業能否活下去,取決于自己,而不是別人,活不下去,也不是因為別人不讓活,而是自己沒法活。活下去,不是茍且偷生,不是簡單地活下去。活下去并非容易之事,要始終健康地活下去更難。”
創業,何其艱難。企業家表面榮光,背地里都是高空鋼絲繩上的雜技表演者,戰戰兢兢,焦灼憂慮,永無盡頭。
有了這么豐厚的利潤,是否可以歇口氣,大家分分錢,品嘗勝利的果實了呢?
這就是考驗企業家的時刻。作為企業家,他可以不精通技術,可以請職業經理人精細地管理公司,但他必須時刻把握企業的發展方向,對長遠利益和短期利益做出明確的抉擇。把公司管理得再好而戰略決策失誤,他頂多是個優秀的職業經理人。
這里就看出職業經理人和企業家的本質區別:企業家必須是領袖,而職業經理人只是高級打工者,無法成為企業家。
這也是企業家選擇接班人的大忌。
在大家埋頭苦干的時候,任正非早已把目光投向了程控交換機。
相比BH-03、HJD48,程控交換機技術含量更高,功能更強大,剛剛在美、日等發達國家出現,所以價格和利潤更高。
1992年,任正非孤注一擲,投入程控交換機的研發。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現實逼迫著任正非和華為必須不斷向前奔跑,而且要跑得比對手快,否則就是死路一條。
1965年,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了摩爾定律,內容是,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
通信技術的發展,讓所有通信公司都不敢懈怠。
1991年,年方38歲的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鄔江興主持研制出了HJD04萬門程控數字交換機(一般簡稱“04機”),一舉打破了中國人造不出大容量程控交換機的預言。(只可惜,這一研究成果直到1995年才借助巨龍通信公司實現量產。)
1992年,侯為貴的中興通訊研制出了ZX500A農話端局數字交換機。其實,更早的兩年前,在侯為貴的主導下,中興第一臺數字用戶交換機ZX500就成功面市了。中興與華為這兩家對手公司,還將在之后的“四國演義”和“中華大戰”中血腥廝殺,其恩怨持續至今。
隨后,深圳長虹通信設備公司也研制出了2000門數字交換機。
對手正在飛速成長,市場競爭將越發激烈,普通交換機市場的高額利潤現象不會維持太久的。整個通信行業,正從“春秋”過渡到“戰國”,能笑到最后的寥寥無幾,絕大多數交換機企業都將淪為炮灰。
也就是說,華為若停下腳步吃老本兒(其實也沒多少老本兒可吃),分分鐘就會被市場和對手淘汰。正所謂“逆流而上,不進則退”,要么進,要么死,就是這么簡單。
活下去,才是企業的硬道理。
除了勝利,無路可走。
有趣的是,后來華為成為世界第一通信設備商,任正非卻因為這個行業更新換代太快,競爭太激烈,不止一次感慨當初不懂事,誤上了通信設備這條“賊船”,現在想下都下不來了:
如果我去賣水果,你也會問我為什么去賣水果。但是如果我聰明的話,不走上通信行業,也許對我的人生意義會更大。如果我去養豬的話,這時可能是中國的養豬大王了。
豬很聽話,豬的進步很慢,而通信的進步速度太快,我實在累得跑不動了。但不努力往前跑就是破產,我們沒有什么退路,只有堅持到現在。那個時候錯誤地以為通信產業大,好干,就稀里糊涂地進去了。后來才知道通信最難干,它的產品太標準了,對小公司來說很殘酷。
那時和我們同樣傻走上通信行業的公司有幾千家、上萬家,也許他們早就認識到他們的傻,所以轉到別的行業成功了。
但是我們退不出來了,因為一開業一點錢都沒有了。退出來我們什么錢都沒有了,生活怎么過,小孩怎么養活?退出來,再去“養豬”的話,沒錢買小豬,沒錢買豬飼料,所以只好硬著頭皮在通信行業前行。
(未完待續)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