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窮人的地獄,富人的天堂,香港地產富豪們是如何“摘瓜”的?
點擊:  作者:烏鴉校尉    來源:烏鴉校尉  發布時間:2019-10-25 12:19:07

 

       前段時間,925日,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鄭氏突然宣布,將會陸續捐出300萬平方英尺的農地給社會,包括給政府興建公屋,期望緩解社會上的房屋問題,回饋社會。

 

剛開始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還以為香港的地產商們轉了性。

鄭氏家族25日下午宣布,將以象征性的1元租金捐地,第一步先捐出了2601平方米的地,并聲稱這些土地將會用來興建社會房屋,幫助有小孩的低收入家庭,

 

但實際上,這些地占香港房地產商手里的總數,恐怕還不如九牛之一毛。

香港四大地產開發商,包括恒基地產、新鴻基地產、長江實業、新世界發展,僅在新界一個地方就坐擁1000公頃農地。

 

香港四大家族

其次,這并不是香港的地產商第一次說要捐地了。

2013年的時候,李兆基就要捐地給政府,但是政府發現,這些地都是沒開發的生地,而且遠離市區,如果要用,還得先把水電、市場、學校、店鋪等配套基建做好。

如果政府把這些做好之后,周圍的地價就會上升,而周圍的地很多都是李兆基的,到時候升值的價值遠大于捐出來的地,等于是李兆基丟一小塊肉出來,讓政府幫自己蓋基建增加地價。

因此,這個提議被港府回絕了。

 

2013年李兆基捐地被政府回絕事件媒體報道

這次的捐地略有不同,但從目前來看,捐地的事只有內地媒體炒得很厲害,香港政府的反應卻很淡定。

香港政府說,無論地產商們捐多少,政府持續增加土地供應的計劃是不會變的。

很可能香港政府已經發現了捐地行為并不簡單。

因為就在有人宣布捐地的次日,香港政府便依據《收回土地條例》,收回了一項約68公頃的私人土地。

 

香港政府和這些地產商們打交道的時間太久了,他們知道地產商們的套路很深?,F在香港土地的問題,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香港的地產商。

1

今天的人們,對公攤”“期房這些詞語已經耳熟能詳,短短幾個詞,道盡了廣大房奴們心中的苦。

其實,這些看起來的買房鐵律,并不是一直都有,而是來自于香港地產商的獨家創意。

在英國人管理香港的時候,港英政府用來賺錢的一大方法就是賣地

1841年,在駐華總監查理·義律的主持下,香港進行了第一次土地拍賣。拍賣地點選在對岸的澳門,那里紙醉金迷,燈紅酒綠,聚集著一幫鴉片販和做貿易的洋商,不差錢。

 

最終,當天的拍賣額達到了3272英鎊,在當時已經是不少錢了。這錢來得太快,讓港英政府嘗到了甜頭。

發展到1881年,地產收入已經占到了香港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超過了鴉片的收入。

香港的地產江湖,就此緩緩揭開帷幕。

那時候,在商場上叱咤風云的大多為英商,他們辦了大量的洋行,賺得盆滿缽滿。

少數華人買辦,在夾縫中撐起家業,更多的華人,連一塊棲身之地都沒有。

1882年,有個英國工程師考察華人區后,驚訝地發現:

香港的街道竟然窄到可以用一根竹竿撐到對面晾曬的衣服。很多人的人均居住面積僅為1平米,底層人只能住在船屋里。

 

香港底層人住的船屋

辛亥革命后,大批滿清的遺老遺少、商人和知識分子,提著錢南下到香港,奔入中環買洋房,炒房之風盛行。

1949年后,不少內地人也蜂擁進入香港,人口的大爆炸帶來了房市的繁榮。

那個時候的房子,還是按棟來賣的。

然而,一個叫吳多泰的港商,有一天突然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分層出售的辦法,把每幢樓的樓宇契約分開,每層樓的業主都有自己的產權。

這是影響內地房地產進程的第一件大事。

1950年,吳多泰買下了尖沙咀柯士甸路22號至26A的舊樓,全部拆毀重建,六幢五層住宅樓拔地而起,分層出售的方式讓原先不少買不起一棟的人買得起了,到第二年,房屋全數售罄。

很快,腦袋同樣靈光另一位港商霍英東就復制了這個模式,開發了第一個項目:九龍油麻地公眾四方街新。預計建設100多幢樓,超600個單元。

 

盡管分層出售已經大大降低了買房門檻,但霍英東想要賣得更多,怎么才能讓公務員、家庭主婦、教師這些人來掏錢買房呢?

霍英東苦思冥想之后,找到了一個好辦法——在樓房還沒有蓋好的時候就先賣著,分期付款:

第一期先交總樓價50%的訂金,等二樓樓面落妥后交10%,然后按進度交第三期、第四期……直到最后一期交完。

買家掏錢買的時候,樓宇還只是一朵,等到錢交齊了,也結成果實了。

買樓花從此登上歷史舞臺。

買樓花的創意,很快就傳到大陸,我們稱之為期房。

這也是改變內地房地產業的第二件大事。

 

這個方式大大加快了房地產商的資金周轉速度。

當開發商提前拿到預收款后,就提前收回了大部分甚至全部成本,他們已經沒有了后顧之憂,完全可以通過囤積居奇等方式,進一步推動房價上漲。

而房價的上漲又為開發商開始興建下一個期房項目創造了條件,在這種循環下,房地產商可以飛速地擴張,而消費者就被剝削得更厲害了。

那時候,香港大部分樓宇只會建到四五層,因為到第五層需要多建一道疏散樓梯,所以建五層以上需要港督批準,手續需要兩三年。

大部分人會望而止步,但霍英東不同,他認為香港地少人多,將來房子一定會向高空延伸,蓋香檳大廈時,他一咬牙,直接建了十層。

 

香檳大廈

房子是分層出售的,樓層越高,電梯、過道等公共面積就會越多,而且樓盤之間還有花園、門衛等面積。

雞賊的地產開放商又想到一個方法,把這些公共空間的面積都算到房子上,60多平米的房子對外銷售時,就變成了80多平米。

香檳大廈就采用了此種模式,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公攤面積

 

等人們入住后,驚奇地發現,使用面積比銷售面積,竟然可以少四分之一。

后來的四大家族,尤其是李富豪,成為當時推動公攤面積模式在香港普及的急先鋒。

香港的房地產商,真的是想前人之不敢想,把原本拿來住的房子都玩出了花。

1952年,原本經營周大福金行的鄭裕彤,敏銳地在香港跑馬地蓋起了藍塘別墅。

1958年,郭得勝、李兆基、馮景禧8人一拍即合,成立永業有限公司,進軍房地產。

同年,李富豪在港島北角購地,興建了一幢12層高的工業大廈,命名為長江大廈,這是他地產征程的開始。

60年代五月風暴后,港人擔心港幣會大幅度貶值跳水,又有傳言內地不再供應生活必需品,大批人逃離香港。

香港的房地產出現了瘋狂暴跌,有的地產樓價當時甚至跌到只剩下此前的一兩成、兩三成價格。沒有人敢接盤。

 

李兆基與郭得勝、李富豪、鄭裕彤等人果斷出擊,開始抄底買樓,低價拿地。

郭得勝和李兆基將公司名改為新鴻基,別取自馮景禧的新禧公司的,郭得勝的鴻昌合記的及李兆基的

 

李富豪將制造業賺取的利潤陸續投入地產,相繼在柴灣、新界元朗等地區興建工業大廈,規模愈來愈大。

珠寶大王鄭裕彤,趁地價急跌之機大量購入地產物業,19705月,鄭裕彤和楊志云創辦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

 

1972年,李富豪的長江實業、郭得勝等人的新鴻基、鄭裕彤的新世界都在港上市。

1979年,在船王包玉剛的幫助下,李富豪收購和記黃埔,此后,長實與和黃齊頭并進,財富的雪球越滾越大。

1981年底,長實的市值為78.77億,是1972年上市時的62.5倍。長實成為港股中市值僅次于置地控股的第二大地產公司。

鄭裕彤的新世界市值43.71億,緊隨其后,新鴻基則排在第四。

199010月,郭得勝因為心臟病復發去世,在葬禮上,李富豪、李兆基、鄭裕彤、霍英東、邵逸夫、包玉剛等工商巨子一起出席,

當時的報刊這樣評論道:

這幾位扶靈者,就已掌握了半個香港的經濟命脈。

 

2

這些富起來的地產豪門,一度是很多人的榜樣。

受到媒體的影響,很多人覺得這些地產商不但有錢,品德也比一般人高尚。

李富豪的次子李澤楷,最開始在和記黃埔集團做基層員工,他向李富豪抱怨薪水太低,還比不上清潔工。李富豪卻說:你不是,我才是全集團薪水最低的!

因為李富豪46年都沒拿過薪水,一年只領5000塊錢。

 

李富豪在媒體前出鏡率最高的是他400美元的光動能手表。

他曾對記者說:我很喜歡這塊手表,只要有光,有太陽的地方,只需要五分鐘它就可以自動充電,根本不需要更換電池,還可以防水,你可以帶它游泳,我買下了它,只用了400美元。

人們津津樂道于這些富豪們的小故事,媒體上經常大肆渲染,把他們塑造成一個勤儉節約的形象。

 

可事實是,李富豪有意識地回避了很多信息。

他之所以拿5000塊錢是因為工資要被征稅,而股息不征稅,工資開5000元可以少交很多稅。

另外,他雖然天天戴著400美元的表,但同時,他還是世界頂級名表百達翡麗在全球的第二大藏家,在他的收藏室里,每只表價格高達幾十萬到幾百萬元。

李富豪有一句名言:我一生的原則是不會去賺最后一個銅板。但是,他人生的一貫行事準則,是把所有東西的價值都榨干凈才會滿意。

香港市民之間一直流傳著一個關于李富豪蓋的莊月明樓的傳說,聽起來半真半假,頗有種聊齋志異的感覺。

 

這個莊月明樓是李富豪出資建造的,以他已故夫人莊月明女士的名字命名的一棟樓。

但是他的夫人是怎么去世的,大家一直都有不少猜測。

香港作家梁鳳儀有部小說《大家族》,書中暗示李富豪在外邊找了一個女人,莊月明受不了感情背叛得了抑郁癥。

后來莊月明退讓,表示只要李富豪不把女人帶到家里就可以,結果李富豪紅顏知己帶回家被莊月明發現,導致其徹底崩潰,心臟病突發而死。

莊月明死后,李富豪就出錢為她蓋了棟樓,坐落于港大,之所以受關注,是因為香港人覺得這棟樓的建筑設計很詭異。

這棟樓,從上往下看像一個棺材,內部頂端玻璃,有一些很特別的圖案。玻璃順著此樓的特色串連起來,形成一把像銅錢的劍。

從里往上望,你會看到三枝香,貫穿整副棺材,電梯則只能升,不能降,讓你進來了就很難走,而莊月明平時就是使用輪椅。

 

香港市民傳說,李富豪興建莊月明樓,是因為他迷信風水,蓋這樣的樓可以困住已故夫人的亡魂,幫自己繼續生財。

因為當年,李富豪就是靠老婆起家的。

1939年,廣東潮州人李富豪為躲避戰亂,投靠在香港的舅父、鐘表大王莊靜庵家里。

而他的表妹莊月明,從小就是個乖乖女,在貴族學校上學。

莊月明對李富豪很好,為了讓李富豪迅速融入當地,莊月明當起了他的粵語和英語老師。

一來二去,雙方漸生情愫,后來就結婚了。

 

舅舅莊靜庵對李富豪也很不錯,不僅資助他完成學業,還出資為他創辦長江塑料廠,后來李富豪成為遠近馳名的塑料大王,掙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很多媒體宣傳,李富豪是白手起家,財富都是靠自己打拼出來的。

但無論怎么看,李富豪的舅舅和表妹,對他早期的事業出了很大的力。

香港富商普遍喜歡相信一些迷信、風水的東西,他們覺得莊月明是旺夫的人,所以哪怕死了,也不能放她的亡魂去轉世。

香港還有一個地產商,叫王德輝。

 

雖然他很有錢,但他依然是出了名的吝嗇。

有一年中秋節,王德輝夫婦買月餅犒勞員工,夫人龔如心親自動手,竟然將一塊月餅切成16片,每人分發一片。

不知道拿到月餅的員工們當時是什么心情。

香港另一位地產大佬趙世曾更為奇葩。

趙世曾號稱香港第一玩家,自曝曾有10000名女友,如今81歲了,一天約三四個女孩還嫌少。

他還告誡自己的兒子:千萬不能只搞一個女人。

為了保持自由自在,趙世曾堅持一輩子不結婚,他說過:結婚很麻煩,尤其在香港當前的法律體系下,對方會分割走大量的財富。不結婚則要安全得多。

 

有的富商殫精竭慮,不停為自己及打造簡樸節約的人設,完美呈現出戲精本色。

有的富商吝嗇如鬼,對別人好一點就仿佛要自己的命,人生字典里干脆剔除了施舍二字。

事實證明,在擁有了大量財富之后,能維持道德水平不變的是少數,道德水平下降的才是多數。

3

香港天王劉德華曾經制作過一個叫《讓下一代看見》的公益短片,點出了香港問題的本質:

坐不起車,租不起房,打不到工等等,這些社會問題,追溯到源頭,有一個香港最核心的矛盾——土地短缺。

 

香港政府去年想了一招:

通過填海造陸來解決香港土地和住房的問題。

如果填海計劃成功的話,香港可以多出1700公頃地,可以造出供70-110萬人居住的房子,完全可以緩解香港住房問題。

劉德華當時愿意拍短片,就是要聲援政府的填海造陸活動。

 

但很快,劉德華就被香港人瘋狂辱罵。

反對派說,劉德華支持的計劃是在沉迷基建、倒錢落海,甚至有人指責說,這是在破壞海洋生態。

 

上街游行的反對派甚至還找了一個更扯淡的理由,說填海會破壞風水,這絕對是政府的陰謀。

 

這個理由實在讓人很想吐槽,香港土地和住房的問題有目共睹,政府也不是沒有努力過,只是前幾次的行動都失敗了。

香港的大量土地被李富豪們這樣的房地產商捂在手里,不蓋房,坐等升值割韭菜。

同時,香港還守著很多荒地、荒山、丘陵、農地、沼澤不開發,地產商以環保等理由,阻止擴大土地供應的法律。

 

早在1997年,董建華特首就提出了八萬五計劃,即每年建設85千棟房,給香港中低收入的人群住,爭取在5年之內,解決70%市民的住房問題。

 

然而當時大環境不好,趕上亞洲金融危機,使得房價大跌。有房的中產階級擔心自己的身價縮水,50萬人紛紛上街反對政府給低收入者修這么多房子。

八萬五計劃最終夭折,香港錯過了解決問題的最好時機。

 

1999年時候,董建華認為香港的未來不能指望房地產,要發展高新技術,搞互聯網產業,于是推出了數碼港

結果很不巧,在數碼港沒有制造出騰訊、網易、搜狐這樣的互聯網公司,反倒是落入李富豪的兒子李澤楷手中,玩起了圈地賣豪宅的老路。

 

董建華任內多次努力,結果都無功而返,現在的特首也面臨相似的窘境,上任初期也雄心勃勃地推出了公屋計劃,但就是推行不下去。

低收入者想要住進政府的公屋廉租房,平均要排上5.4年的隊才有希望。

 

政府迫不得已想出填海造陸這條路,但也被環保的理由攪黃了。

李富豪們站在獅子山巔,住著幾千平米的豪宅群,在動輒上百公頃的高爾夫球場打著球,笑呵呵地看著山下籠房中的市民,還告訴他們:

這些地不能動,環保很重要。

 

可以說,現在香港的問題,地產商們要背很大的鍋。

但哪怕如此,要犧牲他們的利益解決問題是絕對不行的,但是犧牲別人的就可以。

香港自由黨的榮譽主席田北俊曾說,把駐港部隊的軍事用地拿出來建公屋,香港就不缺地了。

 

8月份的時候,香港社民連以及工黨等團體,就在駐港部隊門前示威,要求他們交出土地,以解決香港的地荒問題。

示威者現場張貼了大量標語,包括一切繳獲要歸公,歸還軍地,歸還閑置土地”“修建公屋,收地建屋濟民等。

但是,駐港部隊的地,是1997年香港主權轉移時,解放軍從英國政府手上接管的。

這些地都是英軍在港的用地,包括金鐘軍方總部、昂船洲海軍基地、新界一些靶場,以及市區內一些守軍用地。

董建華推出八萬五計劃的時候,政府提議填海造陸的時候,田北俊是帶頭反對的那批人。

當普通民眾住在幾平米的籠房時候,田北俊在山頂愜意的享受著豪宅,還霸道地占據了山上一段200多米的公家小路,在前面設立鐵閘門。

 

 

英國人在的時候這幫人不說什么,要填海、要開發荒山的時候他們反對,偏要拿走軍事用地,這不是欺負老實人嗎?

香港的問題這么多年了,四大家族還是四大家族,區區捐地的小動作,依然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反而更像是被政府收回之前做的順水人情。

當然,就連這點小動作,有的人也是不愿意做的,到目前為止,香港四大家族有三家說要捐地了,唯一沒有說的是李富豪。

對這件事,李富豪的表態是:捐地的事情,他不會跟進。

 

 

參考資料:

市界:《香港四大家族恩怨糾葛,李兆基和他斗了一輩子,如今悉數落幕》

最愛歷史:《香港四大家族之更新換代:聯姻、權斗與合縱連橫》

馮邦彥. 香港地產業百年[M]2007

陳友華,呂程. 香港地產神話[M],2014

德斯蒙:《富豪慈善捐地,港府為何拒絕?》

【本文原載微信公眾號烏鴉校尉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