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圍剿特朗普,打壓奧巴馬,這對首富兄弟,才是美國政壇真正的主人
點擊:  作者:烏鴉校尉    來源:烏鴉校尉  發布時間:2019-10-15 14:10:25

 

      說起世界首富,不知道你會想起誰?

比爾·蓋茨?巴菲特?亞馬遜的CEO貝索斯?

 

沒錯,他們都問鼎過首富的寶座。

但如果我告訴你,真正的世界首富,其實是一對名不見經傳的親兄弟,你信嗎?

2018年的世界富豪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是貝索斯,擁有1120億美金;

而排名并列第8的是兩個人——查爾斯·科赫Charles Koch)和大衛·科赫David Koch),這對親兄弟共同經營科氏工業集團,每人坐擁600億美金,二人的財富加起來,已經超越了首富貝索斯。

 

這么有錢的人,為什么我們都沒聽說過?

不光是我們,連很多美國人都沒聽說過他們的名字——而這正是兄弟倆想要達到的效果,做一對隱形富豪。

他們的目的不是要悶聲發大財,而是要在黑暗的角落里結網,顛覆美國政權。而他們為了做這件事,已經操勞了大半輩子。

從里根時代,到奧巴馬和特朗普時代,無不隱藏著他們二人的黑影??。

他們靠石油能源起家,打造出富得流油、卻絕不上市的科氏工業集團。

 

50年前,科氏是一家650名員工、年銷售額2.5億美金的中型企業;

50年后的今天,科氏是一家員工超10萬人、年收入1150億美金(8227億人民幣)、業務遍布60國的商業帝國。

科氏工業的年收入超過Facebook+高盛+美國鋼鐵的總和。

今年823號,79歲的弟弟大衛去世,84歲的哥哥查爾斯仍舊擔任董事長兼CEO,號稱絕不退休。

 

他們二人平分了這家集團80%的股份。因為不上市,兄弟倆可以把每年90%的利潤進行再投資,擴大生產,才有了今天科氏的規模。

然后他們把腰包里剩下的錢,撒到美國的名牌大學里,撒到高端智庫里,撒到州政府、縣政府里,撒到干干凈凈的白宮里。

他們是大善人嗎?不,他們是扼住美國咽喉的魔鬼。

兄弟二人近乎無孔不入的政治滲透,被世人稱作科赫章魚Kochtopus)。

 

他們苦心經營的一盤大棋,正在一步一步、穩扎穩打地變成現實。

而奧巴馬和特朗普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在眼皮底下興風作浪,卻也是無能為力。

科赫兄弟到底是怎樣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他們的故事,要從一個暴君般的父親開始。

1、幫完斯大林,又幫希特勒

一個當代美國人一天24小時的生活里,有多大可能沒用到一件科氏生產的產品?跟彩票中獎的概率差不多大。

科氏工業無處不在,可它是做什么的呢?

從汽車汽油到飛機燃料,從塑料瓶到各種管道,從嬰兒尿布到男人的腰帶、家里的地毯,從墻板房梁到文具報紙姨媽巾……科氏全做。

 

它還是世界第三大氮肥生產商——氮肥對農產品有多重要,不用多說。

但人們看不到科氏工業的名字,因為科氏有意不把企業Logo印在產品上。

科氏工業蓋新大樓的時候,刻意讓公司樓頂不掛大標識,那樣太顯眼了。

 

低調到這個份上,難怪很多美國人天天用著科氏的產品,卻對它一無所知。

它的創始人是現任CEO查爾斯·科赫的父親——弗雷德·科赫Fred C. Koch),麻省理工學院(MIT)化學工程專業畢業,27歲就發明了從石油中提煉汽油的改良方法,還成了一家煉油廠的合伙人,從此被大型公司視為眼中釘、告上法庭。

 

這位科赫老爹奮起反擊,跟大公司打了15年官司,耐不住壓力山大,決定帶著獨家的煉制方法跑到蘇聯賺錢。

為什么去蘇聯?因為當時蘇聯科學家在美國到處尋找石油裂解技術,希望蘇聯快速實現工業化。

20世紀初的俄國革命,讓蘇聯石油工業遭到重創,新上臺不久的蘇聯政府決心要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

 

弗雷德老爹趕上這一波熱潮,幫蘇聯在一五期間修建了15座煉油廠,獲得50萬美金的巨額酬勞。

1933年,他帶著媳婦在威奇托(Wichita)安家,蓋了一座莊園,生了4個兒子:

 

老大弗雷德里克(Frederick),沉迷藝術,對商業絲毫不感興趣;

老二查爾斯(Charles),叛逆的兒子,也是他的接班人;

老三大衛(David),查爾斯的左膀右臂;

老四比爾(Bill),查爾斯的敵人。

老爹對孩子們沒有寵愛,只有鐵腕,他要求絕對的服從。

教孩子們游泳,他會一把將孩子推入泳池,然后頭也不回地走開,任由他們掙扎。

老二查爾斯上學搗亂,老爹就把他送到軍校,查爾斯恨到連家都不愿意多回幾趟。

他們的一位親戚回憶說:

【“這不是一個親密無間的家庭,而是一個被父親的野心吞噬的家庭。”】

父親的政治思想深深影響了兄弟四人。

在蘇聯工作時,老爹親眼見到幾個蘇聯朋友遭到殘酷清洗,一個監督他的蘇聯人更是叫囂說蘇聯很快會征服美國,給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沖擊。

回到美國,他自費出版了一本39頁的小冊子《商人看共產主義》,警告美國人,蘇聯共產黨就要接管美國政權了。

 

共產黨正在滲透政府高級官員,直到把美國總統變成共產主義者。比如艾森豪威爾總統,就是共產主義陰謀的代理人

這本小冊子后來竟然發售出260萬份,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讀者甚至寫信給FBI局長胡佛求證這一陰謀論的真假,FBI回復荒謬透頂

但兒子查爾斯卻把父親的這套理論吃進了肚子里。

一位好友帶著海明威的名著《太陽照常升起》來他家玩兒,查爾斯不讓人進屋,因為他覺得海明威是一個共產主義者最后客人脫鞋進屋了,書留在了門外。

 

而更鮮為人知的是,1935年,在告別蘇聯之后,弗雷德老爹又轉投德國,為希特勒建造了第三帝國的第三大煉油廠,日處理原油1000噸,為納粹的軍工擴張奠定了重要基礎。而這段歷史從科氏工業的官方記載中被刪除。

60年代,老爹希望查爾斯繼承家族企業,查爾斯不想干,老爹威脅說你不接我就把公司全賣了,查爾斯服軟了,老老實實回家學習企業管理。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他吸收了流亡經濟學家哈耶克的自由主義思想:堅決反對政府的高壓管制,把資本家美化成自由市場的旗手。

 

他開始相信市場是萬能的,政府一管就壞事兒。這和父親灌輸給他們的蘇聯政府之邪惡不謀而合。

1967年,老爹因心臟病去世,把股份分給了四個兒子,由查爾斯掌權。第二年,查爾斯將公司正式更名為科氏工業集團Koch Industries),同時收購了派恩本德煉油廠Pine Bend——后來成為科氏集團的搖錢樹。

32歲的查爾斯秉持著要么不做,要么做絕的心態焚膏繼晷,雄心勃勃地擴張父親留下的產業,每周工作6-7天,經常半夜接聽各個時區的員工電話。

有一天晚上他跑出臥室接電話,發現電話并沒有響,愣了半天,才發現自己是夢見了這通電話。

接下來的15年,科氏工業從650人變成7000人,從市值0.5億變成了15億美金。

 

他用父親一般的鐵腕,鎮壓了想要謀權篡位的四弟比爾,收購了大哥和四弟的全部股份,讓三弟大衛成為副總裁,二人平分了公司80%的股份。

然而他的擴張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這條路上,他遇到的第一個重大阻礙,不來自于政府,而恰恰來自于科氏工業的內部。

 

2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

最近,有一部紀錄片《美國工廠》火了,講述了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在美國辦廠子,和美國工會工人斗智斗勇的故事。

 

但說起斗工會這件事,恐怕沒幾個人比得過科赫兄弟。

他剛收購不久的派恩本德煉油廠,就是一個工會勢力極其強大的工廠:

工人的工資要由工會制定,要工人加班必須提前2小時通知,如果不通知,必須補償兩小時工資。

只要是工人不想干、干得不爽的活兒,工人都有權利拒絕。

查爾斯任命了石油工程師保爾森(Bernard Paulson)全權整治這家工廠。

 

他要求工會主席在復活節假期加班,人家沒來,保爾森直接把他給開除了。

1972年工會合同到期,保爾森決定跟工會重新談判,取締各種不合理的員工福利和霸王條款,由科氏集團主導一切。

工會工人當然不干,于是集體鬧罷工。

他們包圍了工廠,在廠門外拉了一條警戒線,禁止所有車輛進出,原材料進不來,煉好的油也送不出去,他們想逼迫斷糧的煉油廠屈服。

保爾森在辦公室支了一張小床,接下來的9個月他都會睡在這里。

廠里剩下的少量非工會工人一個當兩三個用,每天工作16個小時。

保爾森給熟人打電話,用直升機運來新工人。

 

一些運送原油和燃料的卡車試圖沖破警戒線,罷工工人就跳上卡車,猛砸玻璃,把司機拽出來,還在沿途鋪滿金屬釘板和帶刺路障。

罷工的頭幾個月,科氏工業光換輪胎就花掉了60萬美金。保爾森咬牙硬扛著。

有人打電話給保爾森的妻子,威脅要讓他斷氣,他們說到做到。

1973315號的夜晚,保爾森昏沉地睡去。凌晨一點,煉油廠外的倉庫里,一輛裝滿原油的油罐小火車被人偷偷啟動了,它沿著鐵軌直奔煉油廠而來,朝一座大型煉油塔駛去。

 

千鈞一發之際,一個被吵醒的工人沖過去搬了道岔,讓火車偏離了軌道,側翻在工廠的地面上,發動機還在嗡嗡轉個不停。

如果撞上煉油塔,廠內的所有人都會被大火化為灰燼。

這場事故之后,保爾森和工會回到了談判桌上,保爾森沒有絲毫退讓,而工會那邊已經慫了。

火車殺人毀廠未遂,比做成了更讓工人們心有余悸。

經過來來回回的幾輪拉鋸,最終工會繳械投降,同意了科氏工業集團的所有要求。

加班費沒了,工人班車沒了,加班不需要提前通知,必須隨叫隨到。

踏平工會之后,派恩本德煉油廠開始給科氏集團帶來源源不斷的收益,變成了科氏的提款機1981年,單這一家工廠的稅后純利就達到6090萬美金,占當年集團利潤的22%

 

科氏工業集團拓展早期業務中相當一部分資金,都來自派恩本德煉油廠:

科氏在全美鋪設了2.3萬公里的輸油輸氣管道,能繞赤道大半圈;

科赫兄弟發現天然氣可以用來生產氮肥,于是從化肥工廠開始大舉進軍農業,發展出自己的牧場、牛肉品牌、高產玉米、面粉、乙醇汽油等等產業;

當他們發現農民靠天吃飯、無法旱澇保收的時候,又開始向農民出售強降雨保險;

當他們發現國際市場上,石油、玉米等期貨生意有利可圖的時候,他們進一步把觸角從實業伸向了金融衍生品、期貨合約,通過手中掌握的石油運輸等內幕信息賺取豐厚的利潤。

科氏集團一個一般水平的期貨交易員,年終獎可以高達400萬美金,因為他一年就為公司賺到了7000萬美金的利潤。

在查爾斯的帶領下,科氏集團上上下下不關心銷售額和成本,他們只關心利潤——一項資金能帶來最高回報的用途是什么?

任何不能帶來高利潤的投資都被否決,或者被延后——比如污染治理費用。

工人因吸入大量有毒的苯而患白血病死亡,科氏只賠了6個月工資就草草了事。

 

2012年,美國環保局數據顯示,科氏工業是有毒廢物頭號制造者,生產了4.3億公斤的有毒廢物,2576萬公斤直接排放到了空氣、水和土壤中,是全國第五大污染企業。

 

而在19802005年這25年間,科氏集團在污染環境方面的違法行為紀錄也是驚人的:

科氏的提款機派恩本德煉油廠,用消防水管直接往工廠外的土地上傾倒38萬噸含有高濃度氨的廢水,被罰款800萬美金;

 

年盈利1.76億美元的工廠,違規排放91噸苯,被處以2000萬美元罰金;

總共312起、4.5萬立方米的石油泄漏,污染了美國六個州的水域,其中一次在海灣留下20公里長的浮油,被罰3000萬美金。

 

而這些還不是最駭人聽聞的事故。

1996年,得克薩斯州,兩名少男少女開車到鄰居家做客,半路熄火,重新發動的時候,點火裝置點燃了空氣中的丁烷氣霧,高聳的火球瞬間吞噬汽車,兩名少年被活活燒成了灰。

 

為什么空氣中會有丁烷氣霧?因為鄰近的科氏工業輸氣管道被嚴重腐蝕,泄露出大量丁烷。

早在三年前,科氏就贊同更換輸氣管道,但他們算了一下,這需要多花700萬美元的時候,他們決定繼續使用舊的。

 

有工程師跟老板提醒腐蝕管道,老板的回復是:沒事兒,就算萬一出了事兒,訴訟賠償金也比修理費便宜。

【“他們看到的只有口袋里最后一塊錢。”】

最后,科氏為他們的貪婪和狂妄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賠償少年家人2.96億美金的巨款,這是當時美國過失致死判罰的最高紀錄。

科氏集團在20世紀末,成為全美國違反環境法最嚴重的公司。

雖然這些事情弄得查爾斯焦頭爛額,但都沒有動搖科氏集團的根基,因為它樹大根深,業務繁多,賠個千把萬上億的,到后來都成了九牛一毛。

2001年,科氏工業年銷售額407億美金;

短短5年后,這一數字就達到了900億美金。

進入21世紀以后,他們也開啟了新的收購和擴張浪潮——

41億美金收購了杜邦的合成紡織業務,成為萊卡(Lycra)和去污大師(Stain Master)品牌的生產商;

 

210億美金收購大型紙制品生產公司佐治亞-太平洋,成為全球最大的紙業制造商之一;

后來還收購了玻璃制造商、芯片公司,建了鋼鐵廠……

查爾斯帶領科氏工業進入了爆炸性增長時期,而科氏也從一家中等規模的自然資源公司,轉型成為一家多元化的工業集團。

如果在1961年,你持有1000美金的科氏股份(當然它沒有上市),到2006年,這點兒股份價值500萬美金。

當科赫兄弟再也不用為錢奔波忙碌的時候,他們終于能騰出手來,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了——滲透白宮,顛覆美國政權。

 

這哥倆,真的不是在開玩笑么?

3、我要人們都看到我 但不知道我是誰

就像父親厭惡蘇聯政府一樣,科赫兄弟一直極其厭惡美國政府對企業的管制,尤其在科氏集團出了各種污染問題、遭到重罰以后。

1971年尼克松宣布:

【“我是經濟上的凱恩斯主義者。”】

言下之意,政府要大舉干預市場。

 

這和科赫兄弟推崇的大市場、小政府的自由主義思想背道而馳。

他們想憑自己的力量,塑造出一個理想的政府支持他們看好的黨派。

但在尼克松水門事件之后,美國政府對競選捐款制定了一套嚴格而復雜的規則,公司捐款金額有了上限。

不過這難不倒科赫兄弟。

1980年,美國有一個小黨派,叫自由黨Libertarian Party),大衛·科赫毛遂自薦,成了那一年自由黨競選當中的副總統候選人。

 

哥倆喜歡自由黨的政治綱領:把一切私有化——公路私有化,學校私有化,醫保私有化;廢除大量的政府機構,廢除所有稅收……

用哥哥查爾斯的話說:

【“我對推動自由至上主義思想感興趣。”】

而弟弟親自參加總統競選的好處是:給自己花錢,誰也攔不住我。

 

那年自由黨競選,大衛豪擲210萬美金,占黨內競選總預算的60%

他沒從政經驗,本來黨內都沒人鳥他,結果一聽到捐款數字全都嗨了。

但是最后折騰半天,自由黨只獲得了1%的選票,根本干不過里根。

兄弟倆一邊懊惱,一邊轉換思路——他們覺得政客們不過是表演劇本的演員,而他們兄弟不一定要親自登臺,可以為演員提供劇本和臺詞

 

他們意識到,想要改變美國的方向,必須影響政策思想的源頭:學術界和智庫

科赫占領美國政治的宏大計劃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投資知識分子,把他們的思想結晶作為初級產品

第二階段:投資智庫,把理念轉變成政府買賬的政策。

第三階段:補貼公民團體,向官員施壓去落實政策。

科赫兄弟相信:

【“實現社會變革,需要縱橫一體的策略。”】

這個過程必須從教育洗腦,到思想創造,到政策發展,到基層組織,到政客游說,最后落實到政治行動上。

而這一整套意識形態的大換血,還有一個更形象的名字,叫科赫章魚

 

80年代以來,科赫兄弟通過大額資助大學中的私人學術中心,籠絡了美國400余所大學的近5000名學者,其中不乏布朗大學這樣的常青藤名校教授。

一些公立大學的經濟學入門教材,由這些收了科氏好處的教授編寫,本科生一入學就開始學習凱恩斯是壞的,自由市場更好一類的思想。

科氏集團甚至會監控學生論文,統計論文里自由主義經濟學者出現的次數,檢測學生被自由主義洗腦程度上有多大進步。

然后在暑期實習項目中,把洗腦更徹底的學生安排進科氏旗下的組織機構中,做帶薪實習。

 

布朗大學,查爾斯捐資讓教授開辦讀書研討班,學生讀了一整個學期的哈耶克后,在接下來的四年里很難擺脫這種觀念。

科赫兄弟還投入數百萬美元,創辦了一家年輕企業家學園的組織,通過在線教育給中學生洗腦。他們告訴學生:羅斯福干預大蕭條是完全錯誤的;是政府導致了2008年金融危機,而不是雷曼兄弟等企業惹的禍。

兄弟倆信心滿滿地盤算著:假如數千名學者,平均每年教上百名學生,那么他們每年就能影響數百萬年輕美國人的想法。

 

而這些學生畢業以后,一部分人會流入各州和全國性的智庫當中,繼續發揮影響。

【“沒人能做到這種基礎建設。對于做這件事,我們感到非常興奮!”】

而說到智庫,兄弟二人更是不惜投入巨資,購買智庫團體符合科氏工業利益的研究報告。

比方說,能源行業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戶,他們當然不希望公眾把溫室效應的鍋扣在科氏工業的頭上。

 

科赫兄弟遭到綠色和平組織的抗議

于是在2005-2008三年里,兄弟二人向數十個質疑全球變暖、反對氣候變化的智庫機構捐贈了2500萬美金,是能源巨頭埃克森美孚捐贈金額的3倍。

科氏注資的智庫研究報告,加上科氏投資的新聞媒體大肆宣傳,讓相信全球變暖的美國人,在2008-2010的短短2年內暴跌14%幾乎一半受訪者(48%)相信,全球變暖的擔憂被夸大了對氣候變化的否定意見影響了30%-40%的美國民眾

 

科赫兄弟捐資3000萬美金

在喬治梅森大學設立的莫卡特斯中心

一家偽裝成公正學術項目的游說團體

當環保局給科氏工業找麻煩的時候,科赫兄弟贊助的學術機構就發表研究,猛烈抨擊環保局。

環保局要求煉油廠排放的廢氣中減少臭氧含量時,科氏贊助研究所的經濟學家(Susan Dudley)批評說:

環保局沒有考慮到,煙霧遮天蔽日,可以有效減少皮膚癌的病例。

如果煉油廠污染得到控制,每年將增加11000個皮膚癌病例。

更奇葩的是,哥倫比亞特區巡回法庭接受了支持煙霧的觀點。

 

科赫迷宮:科赫兄弟資助的組織和金錢流向

除了智庫以外,科赫兄弟還把大筆資金注入了數百個反政府的非營利性組織,聲稱這些組織來自草根階層,而非大企業主,給它們罩上群眾運動的光環。

其中最有名的一個叫繁榮美國人Americans for Prosperity),宣稱要掀起全國范圍內的群眾運動,讓成千上萬的美國公民站起來,為經濟自由而戰。

 

他們利用電視廣告、網絡媒體,大舉抨擊政府的公共政策,比如奧巴馬上臺后的8000億經濟刺激計劃。

他們嘲笑這些公共開支是腐敗的豬肉,在全國各城市舉行了十多起抗議活動,參與人數達到30萬人。

 

到了2010年中期選舉的時候,奧巴馬和民主黨吃驚地發現,繁榮美國人等民間組織為了支持共和黨贏得中期選舉、扳倒民主黨,花費超過2億美元。

他們出動數千名積極分子,在幾十個國會搖擺區挨家挨戶走訪游說,進行地毯式轟炸,最終幫共和黨拿下眾議院多數席位,奪下10個州長職位。

而科赫章魚的魔爪同樣伸向了州一級政府,一個由科赫資助的美國立法交流委員會ALEC)游說組織成了地方上的法案工廠ALEC平均每年出產1000份新法案,其中200份成為州法。

 

2013年,ALEC炮制了大約70份法案,旨在阻止政府對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支持,讓奧巴馬限制化石燃料的清潔能源法案在地方上寸步難行。

 

科赫兄弟二人做所有這些事情,都不是靠科氏工業一家撐起,而是在美國頂級富豪階層建立了一個廣泛的同盟,包括微軟、葛蘭素史克、卡夫食品、電信巨頭AT&T等企業都加入其中,通過靠近華盛頓特區的基金組織捐贈者信托洗掉捐贈者的痕跡,2010-20145年間,為繁榮美國人等非營利組織輸送7.6億美元。

科赫兄弟成功說服全國數百名頂級富豪,組成神秘團體,每兩年召開一次秘密會議。

2016年到會的18名知名富豪,財富總和就超過2140億美元,還有更多億萬富翁選擇匿名參會。

科赫兄弟控制著一個人脈亨通的籌款網絡,能迅速募集到與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一樣多的資金。

 

通過繁榮美國人等民間非營利性組織,他們可以讓現成的積極分子、公民軍隊,在所有競爭激烈選舉州開展地面行動。

通過數百所大學、智庫、研究中心,他們可以左右地方立法和白宮政策。

他們共同的目標只有一個:從根本上擺脫政府,讓美國政府癱瘓。

或者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把政府規模縮減到可以淹死在浴缸里的程度。

 

一個民主黨活動家評價說:

【“這是不同尋常的。沒有其他人做過類似的事情。”】

就像奧巴馬的競選副經理說的:

【“這些人會不惜一切代價推翻總統。”】

但他們想要真正實現這個目標,還任重而道遠。

 

2008年總統大選,他們沒能阻止大政府主義的奧巴馬上臺;

2012年總統大選,他們也沒能阻止奧巴馬連任;

2016年,科赫兄弟給共和黨5大候選人撒下8.89億美金巨資,最后卻一個不剩,全都被突然殺出的特朗普斬落馬下。

 

有人說特朗普上臺以后,科赫兄弟的政治網絡就此終結,說這話的人真是不知道自己有多幼稚。

當特朗普抵達華盛頓的那一刻,科赫兄弟已經準備好了。

特朗普的副總統彭斯,正是科赫2012年總統位置的第一人選,也是笑納科赫競選捐款的接收大戶

 

如今彭斯辦公室的主任馬克·肖特,曾是操持科赫兄弟秘密捐贈人俱樂部(Freedom Partners)的負責人。

特朗普過渡團隊中能源與環境領域官員麥克納(Michael McKenna),科氏工業集團是他曾經生意場上的老客戶;

還有很多特朗普執政早期親手挑選的心腹,都和科赫網絡有著千絲萬縷的利益關聯。

而在他任命蓬佩奧Mike Pompeo擔任國務卿之后,科赫兄弟的影響力更是達到了巔峰。

 

在國會中,蓬佩奧是科赫競選資金的最大接受者。

而在蓬佩奧步入政壇前的商業冒險中,科赫兄弟也是其投資者及合伙人。

雖然科赫兄弟沒有扶助理想的總統上臺,但他們章魚一般的龐大觸手,早就在特朗普上臺那一刻,把他團團圍住。

 

2016年大選之際,他們還花費數億美元,用于總統層級以下的競選活動。

科赫網絡傾注了大筆資金,資助了至少19名參議員、42名眾議院、4名州長的競選,以及全國各地數不勝數的層級更小的選舉。

 

哈佛的研究學者表示,科赫網絡是我們前所未見的東西

而這只巨型章魚的終極目標,當然不是扶聽話的共和黨打倒給科赫搗亂的民主黨這么簡單,而是把共和黨當成墊腳石,臣服于科赫網絡的人頭插滿白宮的每一個重要山頭,然后把共和黨一腳踢開。

 

一名接近共和黨頂層的內部人士坦言:

【“相當清楚的是,他們不想與黨合作,而是想取而代之。”】

或者說到那時,黨派已不再重要,因為白宮里只剩下兩種人:

一大堆科赫的人,和一小撮科赫的敵人

當我們回顧科赫章魚的整套沙場點兵,不禁替特朗普感到不寒而栗:

大學、智庫、非營利組織、總統大選、中期選舉、白宮內閣、州政府及州以下官員選舉……

 

為什么科氏工業集團可以做到如此驚人的政治滲透規模?是美國其他大企業沒這個能力嗎?

是的,因為它沒上市。 

如果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CEO,想要打造類似規模的政治機器,他要為此投入幾十、幾百億美金,必然遭到董事會的反對和限制。

而科氏工業集團由兄弟二人掌控半個世紀,手握80%的股份,年營收超千億美金,錢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查爾斯·科赫說,他規劃的政治藍圖以50年為單位,他的目標非常清晰。

【“蓋房子之前必須先打地基,我現在就是在打地基。”】

尾聲

有這樣幾組數據,顯示出美國近年的貧富差距和政治捐款的不成比例

1963年,美國最富有的前0.1%的家庭,擁有美國10%的財富;到2012年,他們擁有22%

1980年代中期,底層90%的美國人擁有約35%的國家財富;到2015年,他們的份額下降到23%

2012年的總統競選中,0.04%的最高捐款者的捐款,相當于底部68%的人的總和。

2014年的中期選舉上,100最大捐贈者為他們的候選人花的錢,和捐款人數最少的475萬人一樣多。

 

2014年中期選舉,科赫兄弟資助的共和黨大獲全勝,架空奧巴馬

作為一個美國窮人,即便你把替窮人代言的特朗普扶上鐵王座,座下一群虎視眈眈的幕僚們依然是富人的傳聲筒

 

就像民主黨的一位金主(Johnny Chung)諷刺的那樣:我看白宮就像地鐵——你得投幣,它才會開門。

一位政治分析師坦言:我們已經到達了一個轉折點,大捐助者完全主導了形勢。

寡頭政治的格局已不可改變:這個系統由少數超級富豪控制,他們中的大多數從這個系統中發家,也將通過這個系統,變得更加富有。

財富造就權力,造就出的權力造就了更多的財富。

法國的經濟學家皮凱蒂在《21世紀資本論》里給出了一個更簡潔的詞語:

世襲資本主義

 

美國已然成為贏者通吃的國度,通過造就政治優勢,經濟不平等將長生不老,愈演愈烈。

科赫章魚,就是這樣一幅贏家群像。

就像查爾斯·科赫回憶童年時,每當長輩要求他跟同齡人分享零食,他會精明地一笑:我只想要我應得的那一份——也就是全部。

弟弟大衛·科赫已經去世,有人懷疑:當哥哥查爾斯·科赫百年之后,鯨吞四方的科赫章魚還能維持多久?

 

會問出這種問題的人,似乎還是不太懂政治。

且不說查爾斯的兒子蔡斯已經公開表示,愿意繼承下這份巨型的家族產業。

就算查爾斯沒有兒子,科赫章魚的心臟也不可能停止跳動。

太多卷入其中的人,他們的利益齒輪會絞動著這臺轟鳴的機器,一路狂奔。

2012年美國大選期間,科氏工業集團驕傲地宣布,營收達到了創紀錄的1150億美金。

而查爾斯·科赫還有一件開心事:那是我最驕傲的成就。

 

他的兒媳誕下一名男嬰,查爾斯當爺爺了。

他沒怎么猶豫,就給孩子取好了名字——查爾斯。

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再回頭了。

參考資料:

《金錢暗流:美國激進右翼崛起背后的隱秘富豪》,436

Kochland: The Secret History ofKoch Industries and Corporate Power in America704

Sons of Wichita: How the KochBrothers Became America's Most Powerful and Private Dynasty432

Koch Brothers Exposed56分鐘

本文原載微信公眾號烏鴉校尉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