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化妝入匪巢,打虎上山,舌戰小爐匠,生擒座山雕,是傳奇式的孤膽英雄。”
這些年來,許多從不吃虧,在任何年代都能趕上潮流以至于得享高壽的老人,都會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說那些年只有“八個樣板戲”,其實這是一種過于簡單的說法,抑或反映了回憶錄作者以“真話不全說”之名說假話的不良習慣。根據各方面的記載,在最初的風暴過后,新的故事片就開始拍攝了,此前的電影也陸續恢復上映,另外也開始引進外國電影了。
當然,這“八個樣板戲”,演的比較多,這也是事實。當時的工廠、人民公社、學校等都有自己的宣傳隊,即業余演出隊。那會兒的勞動者,不像今天動輒“過勞”,他們有大把的時間從事文化活動,包括學習哲學、研究歷史,搞文藝演出等。這些業余演出隊,一般都比較偏愛在田間地頭、車間廠礦、街道廣場和學校校園里演唱這八個戲的選段,所以會給一些人留下“只有八個戲”的片面印象。
在這八個戲(《智取威虎山》《海港》《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龍江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智取威虎山》;《智取威虎山》中,最令我神往的就是楊子榮。
楊子榮身披白色斗篷,馳騁在林海雪原中的情景,比令80后、90后著迷的“超人”帥多了。他化妝入匪巢,打虎上山,舌戰小爐匠,生擒座山雕,是傳奇式的孤膽英雄。我的臥室兼學習室墻上,一直貼著一張楊子榮手握駁殼槍的,英氣逼人的海報,直到招飛入伍,離開家鄉。
特別有緣的是,之后在東北的航校學習時,我們飛行大隊全體學員曾專程為楊子榮烈士掃墓,這令我深感欣慰!【點擊閱讀】
少年的我當時并不知道,扮演楊子榮的就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童祥苓老師。這也算是一種時代特征吧?那時不搞明星制,觀眾對劇中角色印象很深,但對扮演者是誰,反而不太關心。 當年的口號是演英雄,學英雄,這是合乎邏輯的。楊子榮、李玉和也好,楊偉才、李鐵梅也罷,都可以做為人生楷模。不過這個口號放在今天就不太合適,《哪吒之魔童轉世》票房那么高,但讓孩子們怎么學呢?天天像痞子小衙內那樣念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茅房去拉屎,想起忘帶紙”,也挺煩人的。
所以,當時我堅信,既然楊子榮是英雄,扮演楊子榮的演員一定也是英雄。 當然,這只是一個少年朦朧美好的想象,并不一定存在這樣絲絲入扣的邏輯關系,直到今天看到童老的這樣一條微博,才意識到,當年的想象沒有錯——
楊子榮是孤膽英雄,扮演楊子榮的童祥苓也是孤膽英雄!或者用孔慶東教授的話說,童祥苓老師就是“文藝戰線的楊子榮”。
這樣說并非溢美。 在文藝圈里,敢于公開表露對毛主席的感情,這需要不小的勇氣。
君不見,以當紅影星吳京的名氣之大,人氣之高,在拍攝《攀登者》時,尚且不敢如實再現攜帶毛主席塑像登頂珠峰的這個于史有據的細節,何況早已邊緣化的童老呢?更不必說,童老因為當年成功塑造楊子榮的形象,在今天的語境中,還被一些人視為“原罪”呢!
童老的這條微博,可以說是“不忘初心”的一種具體表現,但這條微博很快就“無法查看”,似乎也表明,堅持“不忘初心”是很困難的,會遇到重重阻力,一點都不容易。 由童老的這條微博,我們也可以約略窺見當下戲劇界的一個窘境——
晚近三十多年來,京劇現代化的進程基本上停滯了,以至于到今天為止,仍然拿不出足以和這“八個戲”相媲美的作品,只好腆顏復排這些一度蒙塵的經典。
然而,由于種種忌諱或陰暗心理,他們又不敢將這些經典完璧再現,于是就偷偷摸摸地做手腳,對這些經典進行閹割,令童老這樣老藝術家痛心疾首,也令真正熱愛京劇的觀眾鄙夷。
但這些人閹割掉的,正是經典的靈魂!沒有靈魂的經典,也就徒具軀殼,不再是經典了。事實上,要摧毀一部經典,也沒有對其進行閹割更好的辦法了。
還存在沒有被閹割過的經典嗎?
救救經典!
作者系昆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