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特技模仿《垂直極限》倒也罷了,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價值觀的照搬。”
《攀登者》表現了中國登山隊1960年和1975年兩次登頂珠峰,很多觀眾都想當然地認為影片體現了中國精神,這是不對的。 從精神的角度看,《攀登者》另有藍本,這就是2000年上映,并曾被作為“大片”引進的好萊塢電影《垂直極限》。
《垂直極限》講了一對兄妹登山運動員彼得和安妮的故事。他們兩人有一次在和登山家老爹一起攀巖的時候出了事故,掛了!一個巖栓,一根繩子,掛了他們一家三口。安妮在最上面,彼得在中間,老爹在最下面。眼看巖栓無法承受三個人的重量,在老爹的懇求下,彼得割斷了繩子,老爹墜亡谷底,兄妹兩人活了下來。
但安妮和彼得從此有了心結。安妮無法接受彼得的行為,彼得也無法原諒自己。直到有一天,安妮陪愛好登山的富豪范埃略(美國“王石”)攀登喜馬拉雅山系的K2峰遇險被困在雪山巖洞里,彼得歷盡千難萬險救出了安妮。兄妹兩人的心結從此消散,彼得也從老爹墜亡后的自責中拯救了自己。
《垂直極限》在好萊塢電影中不算精品,情節上有硬傷,特技也粗糙。但有些人物刻畫還是不錯的,最為出彩的是作為配角的美國“王石”范埃略。他強橫、自私、兇險,被困巖洞后為了節省給養和藥品,確保自己能夠活著等到救援隊,居然謀殺了向導湯米。 今后如果中國電影人把中國富豪登山家王石的故事搬上銀幕,會不會比范埃略的故事更精彩? 值得期待。
《攀登者》中幾次遇險的特技,直接照搬了《垂直極限》。包括方五洲攜冰鎬、繩索飛躍冰縫,包括跌落斷崖后又遭遇雪崩等,都和《垂直極限》如出一轍。看過之后,你會覺得《攀登者》的主創人員太懶、太缺乏想象力了。 特技模仿《垂直極限》倒也罷了,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價值觀的照搬。可以說,《攀登者》是一個中國故事的硬件外殼,但安裝了《垂直極限》的美國精神軟件。
比如,胡歌扮演的登山運動員楊光,他攀登珠峰的強烈動機,是為了和已經去世的登山家父親對話,因為“峰頂是距離天堂最近的地方”。 楊光的“情結”直接照搬了《垂直極限》中安妮的“情結“。在《垂直極限》中,老爹墜亡后,彼得放棄了登山活動,但安妮繼續堅持,因為她認為只有在峰頂才最接近父親。 再比如,彼得因為割斷繩索導致老爹墜亡,這成了他心里的一個洞,直到救出安妮后他才把這個洞填上;而方五洲堅持不放棄攀登珠峰,則是因為他1960年登頂時掉了攝影機,這也是他心里的一個洞,他也必須通過再次登頂把它填上。 方五洲和彼得的心理機制完全一樣,也都是個人化的。
在《攀登者》中,還有一些解釋運動員征服珠峰心理動機的細節,比如第二次登山時,登山隊初見珠峰,伴隨激昂音樂出現的是“山就在那里”的“偉大格言”,這句話其實是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里被記者問的不耐煩時隨口說出的一句話,結果成了中國登山隊的座右銘。 另外,方五洲在工廠廢墟向徐纓解釋自己時,拿出了一個筆記本,里面貼滿了外國登山家的照片以及他們的“名人名言”,暗示他們才是方五洲的榜樣。
《垂直極限》中的這一驚險橋段被《攀登者》直接照搬。
在國慶七十周年期間被作為獻禮片隆重推出的《攀登者》,傳遞的不是對中國精神的認同而是對美國精神的認同,這讓人感到既諷刺又沉重。
這意味著,就像中國許多制造業部門還缺乏自己的核心技術與品牌一樣,中國電影工業盡管規模已經相當可觀,但還是缺乏屬于我們自己的、既獨立又普世的價值觀(或者更準確地說,這個價值觀是存在的,但由于種種原因明珠暗投,不被重視),這才是中國電影最需要填上的一個洞! 據報道,三部主旋律電影的票房的總和已經超過50億,構成“史上最強國慶檔”,有關方面已經在慶祝了。票房高當然是好事,但我們要看到高票房背后的東西,中國電影才真正有希望。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阻擊達賴叛軍,攜毛主席像登頂珠峰——吳京的《攀登者》若能如實反映這段歷史又將燃爆
2019-02-24?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