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攀登者》于2019年9月30日上映,不吐不快、寫文章說說吧!
總體的感覺是空虛無神、和之前的期待大相徑庭!
因為這部片子的主題不是體育、更不是旅游,而是依托于史實——那是一場特殊的戰爭!事關中國邊境的劃定和珠峰的歸屬。
這場戰爭是在極其重要、極其不利、極其艱苦的情況下打贏的,而且當時裝備落后、后勤簡陋、時間匆忙,所以我們依靠的不是物質條件、而是精神力量,尤其是毛主席時代凝聚起來的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
事實上隊員們是攜帶這一尊毛主席半身像登頂的,誓師大會上這尊像位于最重要的位置,這尊像最后留在了珠峰之巔——
我敢說很多人對這部電影的期待就來自這尊像!
然而電影對此毫無交代,登頂后展示的僅僅是手電筒照耀之下的五星紅旗——
這樣的電影因此變得空虛無神!
以下將詳細解釋來龍去脈——
一、1960年攀登珠峰的背景
二、1960年登頂珠峰的過程
三、1960年登頂珠峰的意義
四、影片的不足及根源探討
一、1960年攀登珠峰的背景
珠峰位于中國與尼泊爾的邊境,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上世紀五十年代、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尼邊境并未明確。尼泊爾屢次挑釁聲稱珠峰屬于尼泊爾,理由之一就是中國人根本就沒登上過珠峰,何以與他們競爭——不可否認的是,活動蹤跡是國土歸屬的重要依據。
尼泊爾的囂張態度源于他們率先登頂珠峰的底氣:1953年,新西蘭人埃德蒙•希拉里與尼泊爾向導丹增•諾蓋搭檔,從尼泊爾境內的珠峰南坡成功登頂。這是人類首登珠峰——
中國人要登上珠峰,只能通過比南坡更為艱難的北坡。
然而雖然全球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9座在中國境內或邊境上,但中國的登山運動一片空白,從境內的北坡攀登珠峰更是猶如天方夜譚。
1956年,在國家體委主任賀龍的布置下成立了中國登山協會,計劃1960年登上珠峰。就這樣中國第一批職業登山運動員從零開始、出國訓練,于1957年正式組隊,當年登頂四川貢嘎山,這是中國人首次征服海拔7500米以上的高峰,為此四名隊員犧牲!
同年,在冷戰中大國主義傾向明顯的蘇聯也想通過登上世界最高峰立威,向中國提出合作攀登珠峰,以此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周年紀念的獻禮。雙方商定了1958年偵察、1959年試登、1960年登頂的計劃。此時發現距離珠峰最近的公路在日喀則,而沒有公路、裝備無法輸送!中央當機立斷,硬是在困難時期批了幾百萬經費,由400多名藏族工人和600多名解放軍組成施工隊伍,依靠人力畜力在短短兩年內,打造出一條通往珠峰的公路,全長380公里!
這條路現在有點樣子了,當時可就簡陋得多了——
這樣,5120米的高度的大本營終于建好了。
然而,正當中國登山運動員躊躇滿志,加緊訓練時,中蘇關系漸漸走低,蘇聯最終退出攀登珠峰的計劃、撤走了教練和裝備。
中國人攀登珠峰的意義多了一層:不但要爭地、而且更要爭氣!
同時困難則多了不止一層。
賀龍發話:他們不干,我們自己干!任何人也休想卡我們的脖子。
賀龍親自問登山隊隊長史占春:如果蘇聯不參加,我們自己攀登珠峰有成功的把握嗎?
史占春直言:攀登方面的困難我們可以盡力克服,有個最大的困難是我們缺少登8000米以上的高山裝備。
1960年元旦剛過,史占春赴瑞士采購裝備。在途中他得知印度陸軍登山隊也準備在同年攀登珠峰,雙方在一家登山裝備店不期而遇。
顯而易見的是,一旦印度捷足先登,勢必以此在邊界問題上造勢鼓噪、讓正在進行的中尼邊界談判更加復雜。
攀登珠峰的任務立即變得迫在眉睫!
不但要在當年完成,而且要在六月到來之前完成,因為之后氣候將變糟、讓攀登的難度更大!
從北坡攀登珠峰本就是前無古人的壯舉,如今時間也緊迫起來,任務更艱巨了!
二、1960年登頂珠峰的過程
1960年2月,中國珠峰登山隊正式成立。214名隊員們來到5120米的大本營。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有工人、農民、解放軍、教師、學生和科研人員,平均年齡不過24歲。相同點是接觸登山運動都不超過兩年。
由于當地叛匪出沒,登山隊由一支150人的部隊保衛,所有登山隊成員都攜帶槍支防身,因為登山行動前夕剛剛有一批解放軍的醫務人員遭到匪軍襲擊犧牲。
1960年3月24日起,登山隊進行了三次適應性行軍,目的是適應環境、選拔登頂隊員,同時將物資上送。
第一次行軍,到達海拔6400米修建營地,之后回大本營休整;
第二次行軍,攀登到海拔7600米,并打通了攀登珠峰的第一道難關:北坳。此處海拔7000米,最大坡度近70度,難于攀登而且雪崩危險很大。最后借助一條一米寬的縱向冰縫拿下此處。
這就是北坳——
第三次行軍,4月25日,55名隊員從大本營出發,八天后僅有四人攀登到海拔8500米,并建立最后一個營地——突擊主峰營地。這里距離世界之巔只有300多米,是最后沖刺的出發地。
三次行軍后,登山隊兩人犧牲、超過40名登山隊員嚴重凍傷甚至導致截肢,隊長史占春也受傷后送到日喀則治療。
5月17日,13名隊員的登頂行動開始了!
一路上不斷減員,5月24日到達海拔8500米的突擊主峰營地時,僅有王富洲、屈銀華、劉連滿、貢布四人可以繼續前進——
四名勇士帶著必備工具、攝像設備、五星紅旗、毛澤東像,昂首繼續前進!
這個前進可謂豪情滿懷、動人心魄!
根據天氣預報,下一次惡劣天氣將在5月25日到來。
此時正值新一輪中尼邊界談判前夕、而且聽聞印度登山隊即將取得成功。導致登山隊原定的下撤休整變成了迎難沖頂!
因為天氣的風險,為了避免更多的犧牲,原本協助搬運物資到海拔8200米的隊員事先下撤了,這導致登頂的四人突擊隊面臨更為艱巨的任務。
所以當他們到達海拔8500米的突擊主峰營地時,已經精疲力竭,尚存的氧氣瓶也只有八瓶,而每個人至少需要兩瓶,這意味著他們繼續攀登將面臨極大的風險。
然而他們繼續向上。5月24日正午12點,四名勇士攀登到了海拔8680米的“第二臺階”,這是登頂珠峰的最后一道關卡,總高約二十米,橫亙在珠峰北坡的巖石峭壁,最難的是最后高度近四米的絕壁。
這里如今已經裝了梯子(1975年中國人第二次登頂時安裝的,被稱為中國梯。現在舊梯已經被新梯換下、進了位于拉薩的珠峰登山博物館當文物去了),難度大大減小了——
當年四位勇士在這里耗費了五個多小時但無法成功,劉連滿建議自己當人梯,減小戰友們的操作難度。
其余三名隊員只能如此,第一個上的屈銀華負責在峭壁上打釘、需要很長時間,他擔心鞋底的釘子扎傷劉連滿,不顧危險脫下高山靴、又脫下容易打滑的鴨絨襪,僅僅穿著薄襪踩著劉連滿操作,這導致屈銀華凍壞了雙腳,下山后截去十個腳趾和兩個腳后跟!
戰勝了“第二臺階”的隊員們繼續向頂峰攀登,嘗試繼續前進但失敗的劉連滿被安置山崖間一塊大石下等待,這里的海拔是8700米。
分別之際,四個人都以為這是永別了,劉連滿決定將自己的氧氣瓶留給凱旋的隊友。他用顫抖的手寫下一封遺書:王富洲同志:我知道我不行了,我看氧氣瓶里還有點氧,給你們三個人回來用吧!也許管用。永別了!同志們。你們的同志劉連滿。
劉連滿沒有動用一點物資,平靜地等待死亡的到來!
王富洲、貢布和屈銀華背負著登山隊的夢想、犧牲隊友的遺愿還有整個國家的尊嚴,在最后幾個小時奮力攀登。
深夜,氧氣耗盡。他們決心死也要死在山頂,冒著風雪摸黑前進。他們丟下了一切能丟棄的物資以減輕負擔,帶著五星紅旗和毛主席像在黑夜里頂著狂風攀爬。
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0分,三人終于登上了珠峰之巔。
從常理來看,這是一場人類在嚴酷大自然面前注定失敗的不自量力。
然而,三名隊員憑著頑強的精神力量,硬是實現了人類首次登頂珠峰北坡、人類首次夜間攀登珠峰、人類首次連續14小時不攜帶氧氣登頂珠峰的奇跡。
到了山頂,癱軟的三人想到:如果我們死在山上,世界上就沒人知道我們來過這里。于是他們強打精神,留下了隨身攜帶的五星紅旗和毛主席像,寫下了記錄登頂人員、登頂時間的字條,硬撐著下山。
半路上,三人遇到了奇跡般活著的劉連滿。此時,登頂隊員已經二十四小時沒有進食了,只能靠吃雪解渴壓饑,劉連滿節省下的物資救了三人的命,大家相互攙扶下山,在暴風雪中返回營地,途中兩名隊員險些墜崖遇難。
成立僅有短短兩年的中國登山隊團結一致,突破重重險阻,完成了人類的奇跡!
當他們載譽而歸時,北京七萬人前往歡迎,為他們喝彩!
三、1960年登頂珠峰的意義
1960年5月17日,登山隊沖擊登頂出發當天,國家專門派體委委員韓復東前往珠峰大本營去看望并鼓勵登山隊員,帶給登山隊一面五星紅旗和毛主席的半身像,在珠峰大本營召開了攀登珠峰誓師大會,進行最后的沖刺!
隊員們手捧毛主席像、展開五星紅旗宣誓——
足見國家對此事的重視、足見領袖和隊員的上下同欲!
這首先是因為攀登的難度太大:登頂珠峰要面對的是陡峭的山崖、每小時近200公里的最大風力、零下幾十攝氏度的低溫、不到海平面四成的含氧量。
其次登頂成功對國家意義重大:配合中尼邊境談判,向世人展示六億五千萬中國人的決心和勇氣,隊員們沒有辜負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凝重的政治含義。
就這樣,1960年5月25日,中國人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憑借血肉之軀和鋼鐵意志登頂珠峰,完成了不可思議的壯舉。第二天,在珠峰南坡的印度登山隊因為惡劣的天氣而放棄,當時他們已經爬到了8600米。
1960年,從零開始的中國登山隊,為捍衛國家尊嚴,登上珠峰。兩百多人的隊伍前仆后繼,舉全國之力,以國家的名義,讓五星紅旗在世界之巔迎風飄揚。
此后中尼談判順利,1961年10月中尼簽訂邊界條約,正式確定珠峰北坡為中國領土。1962年,在中方要求下,尼泊爾政府對中情局一直支持的、盤踞在尼泊爾境內的西藏叛軍采取軍事行動,并驅逐了與叛軍有聯系的美國駐尼外交官,禁止美國使用在尼的機場——毫無疑問,尼泊爾站在中國一邊,而1962年爆發了中印戰爭。中國登山隊的貢獻是明顯的!
此外,首次攀登珠峰為中國后來一系列的攀登積累了經驗、打下了基礎。
1975年5月27日,中國登山隊再登珠峰,在珠峰樹立的覘標首次測得珠峰的高度為8848.13米,這個數字成為全球的標準數字。此次九名登頂的隊員包括一名女隊員潘多,她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從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如果不是十天前日本女登山家田部井淳子從南坡登頂,潘多就是世界第一位登頂珠峰的女性。
下圖持花者就是潘多——
此次登頂失敗的隊員中有一位叫夏伯渝,他因為凍傷而截肢。2018年5月14日,年近七十的夏伯渝再次挑戰珠峰。這一次,終于彌補了1975年的遺憾,他成為中國第一個依靠雙腿假肢登上珠峰的攀登者——
可以說,珠峰的攀登是前仆后繼的。
攀登珠峰不是簡單登山運動,而是背后有著深刻的政治意義,也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尊嚴!
沒有國家的重視和支持,1960年的攀登不可能成功——
國家組建登山隊、選派隊員到國外訓練
國家耗巨資修筑從日喀則到珠峰的公路
國家安排部隊嚴密負責登山的保衛工作
國家建立和省級的氣象站支持登山項目
……
在此之前,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曾經先后七次試圖從北坡登上珠峰,全部失敗。當我們的登山隊員看到英國人在珠峰下留下的尸體時,感慨的說,只有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把人民的力量團結起來,才能完成對珠峰的征服!大家由衷地喊出了毛主席萬歲!
是的,只有毛主席時代才具備這樣的精神力量。
所以當我們回顧1960年的攀登時,最不可忽視的就是毛主席!
四、影片的不足及根源探討
顯然,毛主席是攀登珠峰最強大的動力來源,依托于珠峰登頂的電影如果有起碼的職業道德和藝術修養的話,毛主席應該是這部電影最為關鍵的元素。
然而并沒有,我們只能說這部電影是空虛無神的。
說得更直接點吧,這是一部令人大失所望的電影、這是一部失敗的電影。
白白糟蹋了這么好的題材!
白白辜負了獻禮片的名頭!
白白把影協的鼓勵弄成空!
電影的失敗從導演的選擇就開始了——影片由李仁港執導。
我主觀上對香港導演沒有偏見,但是客觀上他們近些年的表現并不好,比如那些抗日神劇基本出自港臺導演之手。他們的小格局無法理解民族的深重苦難、無法讀懂深邃厚重的歷史、無法演繹恢弘壯麗的偉大變革。
所謂夏蟲不可語冰,人的境界是跟生活經歷、價值觀密切相關的。正如留戀于歌樓酒肆的柳永不知道醉里挑燈看劍,正如避走江南的李清照無法寫出長河落日圓、大漠孤煙直,正如甘當金人走狗的秦檜更不懂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正如坐井觀天的臺灣主持人一本正經地當眾胡說,正如愚昧無知的香港廢青淪為喪尸。
李仁港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如何,從其慣用的造型可知一二——
看到了吧,趙云的頭盔、漢將的頭盔、錦衣衛的頭盔、劉邦的頭盔——頭盔、頭盔,統統是頭盔,而且是英式頭盔。
現在你還奇怪《攀登者》中一家伙出現至少三對戀愛嗎?活生生搞成了《珠峰愛情故事》!
史實是登山隊員們在西藏集訓期間加入民兵平息叛亂。保衛機關大院,擊敗叛軍、搜索布達拉宮、押送俘虜……他們和當地軍民一起保衛了和平,結束了萬惡的農奴制度,讓這里真正成為一方凈土。這樣的人哪里有心思卿卿我我?何況他們還承擔著國家賦予的偉大的登山任務!
導演自己荷爾蒙上腦、就認為人人都是內分泌失控!
和莫名其妙的感情戲相比,忽視毛主席像是更大的問題。請看史實——
登頂之后,貢布拿出一直背在身上的國旗和毛主席像,放在峰頂一處避風的碎石堆中,貢布在西藏解放之前,是一名農奴,所以,他對新中國和毛主席的感情特別深厚,毛主席的像他一直背在身上,而王富州寫了一個小字條,上書“王富州等三人征服了珠峰,1960年5月25日4點20分”,并找了一個空罐頭盒子封好,與國旗和毛主席像放在了一處。貢布在珠峰頂上撿了九塊石頭,說要獻給毛主席。
1964年,毛主席接見了貢布,并夸贊他,說,“你是咱們的藏族登山英雄”。
刪去了毛主席,《攀登者》就變成了一具空殼,空虛無神!
沒有了毛主席像,無論電影鏡頭拍得多么的氣勢磅礴,無論劇情多么的激蕩人心,都不能真正的達到一種高度,那就是歷史的高度,如果一部根據歷史事件拍攝的電影不能完整的還原歷史真相,不能深刻的表明歷史意義,那無論如何不能說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無論是登頂成就,還是在登頂之后取得的外交成就,都是因為毛主席領導共產黨建立了一個社會主義的制度,得到了全國人民和西藏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支持,這個成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取得的,同時,尼泊爾也是因為毛主席的崇高威望才拋棄了美國和印度,站在了中國一邊——中尼邊境談判時,毛主席曾經說,我們不會多占尼泊爾的一寸領土。很快尼泊爾領導人發表公開講話說,尼泊爾不會為與中國的邊境感到不安。而彼時,中印邊境上的矛盾正在加劇。
也許要求一部電影承載這么多的歷史話題是苛求,但中國登山隊員在克服了千難萬險登頂之后,把一面國旗和毛主席的半身像留在了珠峰的頂端,這是無法回避與改變的歷史!《攀登者》忽略了這一事實,只能以故意忽略來解釋。
1960年之前中國人從未登上過珠峰,因此國際上對中國擁有珠峰北坡的主權一直頗有微詞。中國強勢組建登山隊,中國人必須登上珠峰,這其實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捍衛!然而影片卻連這個背景都沒交代,僅僅只說是因為人類都渴望征服,就像征服星辰大海一樣。
這相當于把為國獻身變成了個人冒險!
太小資了、太沒文化了!
這種小資和沒文化是眼下文藝界的通病,是背離和正確文藝道路的必然結果。
以近期上映的幾部電影為例——
《決勝時刻》:其中有任弼時用小提琴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演奏基督教靈歌《奇異恩典》的情節——
這怎么可能!
共產黨領袖怎么會在百忙之中集體欣賞宗教音樂!更不用說這個宗教的信徒在近代給中國造成深重的災難。
《中國機長》:名字就露怯了,明顯是在模仿《薩利機長》,叫做《川航英雄》會死嗎?英雄們完成了人類從來沒有完成的空難自救奇跡,為什么不能自信一點?
《我和我的祖國》:這是一部討巧的電影,其實相當于老歌聯唱,所以觀感不會太差,但體現的并非導演和演員的功力、而是基于我們內心美好的回憶。看到里面有忤逆父輩理想的管虎,我決定不去看這部片子。
……
客觀而言,中國的電影事業在進步,《戰狼2》、《流浪星球》的成功就是例證。
然而整體水平還是不能讓人滿意。
國家整體的快速進步和文宣的萎靡不前的矛盾更加顯現。
也許當我們完全超越美國后,這個矛盾才可以最終解決。
這個問題會解決嗎?
會的!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阻擊達賴叛軍,攜毛主席像登頂珠峰——吳京的《攀登者》若能如實反映這段歷史又將燃爆
2019-02-24吳京新片《攀登者》下個30億?帶上珠峰的毛主席像與拉薩平叛的情節~
2019-02-17?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