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突發公共事件中醫藥應急委員會委員、國家級名老中醫、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劉景源教授認為,“現在不能再沿用當時武漢治療新冠肺炎的方劑,要根據現在的情況制定新的治療方案。”
中醫講究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北京疫情各方面已變化
劉景源教授說,中醫講究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不同的季節、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區,同一種病表現也不一樣。
比如說新冠肺炎,在武漢發病時是冬季,陰雨連綿,氣候寒冷,中醫診斷是寒濕,叫做寒濕疫,用《傷寒論》的方藥,麻黃、桂枝、細辛,蒼術等等,散寒祛濕,效果很好。
但是,現在已經進入夏天,6月21日就是夏至,夏天氣候和冬天氣候完全不一樣,目前是高溫炎熱干燥,人的體內環境也會隨之變化,所以發病就不會再是寒濕了,臨床表現應該是燥熱。
據此,劉景源教授認為,季節氣候不同、地區不同、人的體質不同,治療上就要有相應的改變。所以現在不能再沿用當時武漢治療新冠肺炎的方劑,要根據現在的情況制定新的治療方案。
6月16日晚,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印發《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藥防治方案(試行第五版)》。(詳情見鳳凰中醫之前的報道:京城告急,中醫出征!《北京市新冠肺炎中醫藥防治方案(試行第五版)》印發)這個版本的防治方案中,就出現了因時因地制宜的新變化。
比如,舊版方案中,兒童中藥預防方的“陳皮2g”,此次被替換成了“蘇葉3g”,且新方案中還明確了該處方的適用年齡段。此外,成人中藥預防處方從舊版的三個,被調整為了兩個,且在用藥上做了不小的調整。比如,適用于普通人群的預防處方,其用藥從四味變成了五味,且新增了太子參、藿香、蘇葉三味新藥,替換掉了原來的桑葉和陳皮。
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醫師喬會秀介紹,此次推出的中藥預防方根據中醫“治未病”理論,結合本次疫情發病特點,處方以益氣養陰、芳香化濕、清熱利咽為法,祛邪扶正,預防新冠肺炎的發生。
中醫藥仍是重要防治手段
應充分發揮各級醫療機構“哨點”作用
劉景源教授表示,新冠肺炎治療方案要因時、因地、因人調整,但作為傳染病來講,其預防的方法不變。
他建議,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健康、綠色的生活習慣。包括:
o 堅持戴口罩,雖然氣溫高了,戴口罩有些難受,但還是預防的最好方法;
o 不聚集,不到人群中去,避免傳染;
o 開窗通風,盡量少用空調,空調也是病毒傳播的途徑;
o 保持充足的睡眠,因為睡眠不足會導致免疫力下降;
o 此外還有勤洗手、多喝水等。
藥物預防方面,劉景源教授建議,體質虛的人可以吃玉屏風散、貞芪扶正片、生脈飲這類藥物,小劑量即可,時間也不宜太長,因為天氣比較炎熱了。養陰生津的藥,像麥冬、沙參可以用一點兒,不必過多。
原解放軍第309醫院副院長、傳染病醫院管理和健康科技專家卜海兵教授認為,我國抗疫實踐證明,中西醫緊密結合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更應充分發揮各級醫療機構“哨點”作用,中西醫結合要真信真用,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
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國際交流與合作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楊凱說,武漢抗疫實踐探索出以社區為單位、充分發揮中醫藥作用的成功經驗。阻斷新冠病毒傳播,社區是防控的橋頭堡,中醫藥是重要防治手段。要努力把疫情防治的關口前移,為患者贏得救治時間,降低死亡率和重癥率。
網友熱評:
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中醫本來就要辨癥
辯證施治是科學,是中醫的精髓。
中醫講究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不同的季節、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區,同一種病表現也不一樣。——生態系統中的生命過程,這就是中醫的復雜思維。
病毒在變化 方案也就得跟著變
聽從專家的,北京加油,中國加油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在此次抗擊疫情對武漢和北京的不同防治方案中也能看到中醫古訓的實踐指導作用。
經歷過武漢戰“疫”,中醫中藥對百姓生命健康的千年守護再次被凸顯和印證。如今北京疫情得到控制,但百姓對中醫院士力挽狂瀾的印象已經牢牢樹立,中醫藥防治已經深入人心。
來源:岐黃院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北京防疫為什么不照搬武漢中醫藥方劑?中醫已找到一套屬于北京的方法
2020-06-22?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