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6日-星期二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人類從自然中開采而來的鋰礦石,經過破碎后的加工處理,會成為鋰電池的核心原料。為應對氣候危機,全球主要經濟體正大力提倡推廣電動車,而鋰電池正是其中的關鍵部件,讓排放溫室氣體的燃油車搖身轉變成清潔電動車,大大減少全球交通運輸部門的碳排放。從某種意義而言,面對氣候危機,鋰是我們的希望。
然而,眾多的個體、組織機構、國家對鋰礦資源的挖掘、開發和使用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亂象叢生的競爭與搶奪。這種爭奪加劇了當下原本就動蕩與撕裂的社會舊有的破碎。
“白色石油”
鋰的英文名lithium來源于希臘語lithos,意為石頭,意指它從礦物中破碎所得。
冷戰期間,核聚變武器的生產導致鋰需求的急劇上升,因為裂變反應產生的中子可以將鋰轉化為氚。從1950到1980年代,美國是鋰的主產國,氫氧化鋰的庫存量達到4.2萬噸,其中75%用于了鋰-6的生產。在此之后,鋰主要用于降低玻璃的熔化溫度以及提高氧化鋁的熔融特性。
這兩大應用主導了鋰的消費市場并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核軍備競賽結束以后,鋰的需求和價格均有所下降[1]。鋰可以在陶瓷、玻璃等行業中作為氧化鋰的原料,玻璃以及陶瓷制造業成為了鋰的第二大消費領域。
但讓鋰真正成為“團寵”的,則是在重視物質文明和實在利益的時代潮流中,作為“白色石油”的鋰,因它引發的爭奪歷歷在目。
近年來,隨著電子產業迅速發展,鋰電池的消費大幅上漲,因為鋰可以被加到電解鋁的電解槽中來增加電流效率和降低電解槽的內阻與溫度,以鋰為代表的堿金屬具有最低的氧化還原電極電勢,離子荷質比較大且去溶劑化能較低,因此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被用作二次電池的負極材料。鋰在電池領域的應用增長最快,已成為目前全球鋰的最大消費領域,鋰電池被廣泛應用到筆記本電腦、手機、數碼相機、小型電子器材、航天、機電以及軍事通訊等領域。
隨著電動汽車技術的不斷成熟,鋰電池也將被廣泛應用到汽車行業。鋰的原子量很小,所以用鋰作陽極的電池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此外,鋰電池還具有質量輕、體積小、壽命長、性能好、污染少等優點,所以,目前鋰仍是電動車電池的核心原材料。
在全球能源轉型的背景下,鋰作為干干凈凈的“白色石油”,被推上時代的風口浪尖,在過去幾年風光無限,價格一路飆升。盡管由于補貼退坡、消費者信心尚未恢復等因素,中國新能源汽車在近期略顯低迷,讓一度高企的鋰價有所回落,然而在當今世界的主要經濟體內,未來汽車行業電動化轉型方向明確,鋰資源需求將保持快速增長,供應緊平衡的狀態應該還會維持一段時間。
瘋狂的鋰
在過去幾年內,對鋰礦資源爭奪如火如荼。
這種爭奪發生在中國江西省宜春市下屬的村落里。宜春擁有全球儲量最大的多金屬伴生鋰云母礦,從2008年起就提出打造“亞洲鋰都”的目標,根據江西省地礦局和宜春市2021年的勘探調查,宜春市及其下屬管轄地擁有探明鋰云母礦約占全國儲量40%左右,可生產氧化鋰900多萬噸,相當于2000多萬噸碳酸鋰,理論上可以裝備6億輛電動汽車[2]。2022年春節,很多宜春父老不想專心過年,而是紛紛上山下地挖坑找鋰,甚至為此發生口角爭執,亂象叢生的爭奪讓原本的年味都被新挖出的鋰云母礦石所取代。
無利不起早。大宗商品數據服務商MySteel數據顯示,過去兩年,碳酸鋰價格一路上漲:2021年初每噸不到10萬元,2022年11月,碳酸鋰報價為每噸59萬元。鋰礦石價格相應上漲,從數十、數百元漲至1300-3000元每噸[3]。有的村民挖一天,就能掙五六百元,甚至上千。而2021年,宜春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2萬元,月均不足1600元[4]。在疫情期間大部分行業經營都稱得上慘淡,大家大多賺錢艱難、囊中羞澀的時刻,辛苦挖倆月,就可抵一年,如此飆升的價格帶來的利潤回報很難不讓守著聚寶盤的父老鄉親趨之若鶩。
亂象背后,看得見的是宜春乃至更大范圍內百姓上山挖礦找鋰,看不見的或許是疫情三年帶來的失業貧困、經濟窘迫;當然也有對國家刑法第343條“非法采礦罪”的無知與無視;以及人性幽暗處的自私,面對大自然,人心缺乏敬畏,無情又貪婪。
這種爭奪與角力還發生在企業之間。鄉里鄉親對鋰礦石的爭奪往往具有短期性和局部性,監管政策一落實,只要“上面”動真格,很快會讓這種爭奪靜默無聲,來得快去得也快。相比而言,企業間的鋰礦爭奪就相對更加持久,過程也更加復雜。
彭博NEF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電池產能高達893吉瓦時,全球占比77%。世界上排名前十的電池企業有六家來自中國,這些企業需要的鋰礦資源是中國自身無法滿足供應的。高盛曾表示,電動汽車產量每增加1%,就會讓鋰需求比當前全球產量增加40%以上。2020-2030年,鋰電池對鋰的需求將增加6倍[5]。這使鋰成為各國爭搶的戰略資源,我國目前仍是可充電電池和蓄電池產量最大的國家,毫無疑問地刺激了中國企業對鋰的巨大消費。
供需失衡導致鋰價暴漲,最終帶來下游電動汽車成本增加。2020年下半年以來,中國電池級碳酸鋰價格開始攀升,至2022年年底,價格漲幅超過10倍,從每噸六萬元漲到約六十萬元。對那些掌握著上游礦產資源的企業而言,只要機器開工,就相當于開動了印鈔機,大大小小的云母礦石就等于新出爐的鈔票。例如贛鋒鋰業曾統計說,2022年扣非凈利潤同比增長498-636%。天齊鋰業的數據更為可觀,同期扣非凈利潤增幅更是高達1557-1737%[6]。
但對那些靠技術過活的企業而言,日子就沒那么紅火了。鋰鹽企業如果沒有資源,只能收取低廉的加工費。對那些下游產業而言,鋰礦資源爭奪價格暴漲會帶來成本大增,它們如臨大敵。所謂吾之蜜糖彼之砒霜,在鋰礦資源爭奪大戰中,有人歡喜就有人愁。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層測算,2022年電動汽車成本平均每輛增加1.5萬元。2022年一季度,寧德時代扣非凈利潤僅為9.77億元,同比下滑41.57%。其他電池企業利潤也不同程度受到影響。隨后寧德時代與車企談判,建立起原材料價格聯動機制,將成本部分轉移給下游車企。由于產品規模還有限,大部分新能源車企原本就處于虧損狀態,新的采購價格機制導致其盈利狀況雪上加霜。2022年7月,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在公開場合“吐槽”:車企在給寧德時代打工[7]。
對鋰礦資源的爭奪也發生在不同國家之間,因為和眾多重要資源一樣,鋰礦資源的分布并不均衡,尤其是需求大國和供應大國之間的存儲差異顯著。2022年國際能源署在一份報告中總結稱,全球對鋰的需求預計未來將飆升至目前水平的六倍,需要50座新的礦山[8]。
與此同時,鹽湖鋰是作為鋰資源分布形態之一,另一種是硬巖鋰。鹽湖鋰占比約七成,南美玻利維亞、阿根廷和智利三國是鹽湖鋰集中分布地。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鋰資源量約為8900萬噸,上述三國排名前三,資源量分別為2100萬、1900萬和980萬噸。三國鋰資源量在全球總占比高達56%[9]。
在目前全球民族主義與民粹主義顯著回潮的時刻,當不同國家的礦產企業在世界各地進行鋰礦資源的競爭與爭奪時,往往就被看做是以企業為載體的國家間的競爭,并以此衍生出很多地緣政治的糾纏。例如2022年11月,加拿大工業部曾以所謂國家安全為由,要求三家中國公司剝離其在加拿大關鍵礦產公司的投資。而中國、美國、歐盟等主要經濟體對鋰礦資源的需求依舊巨大,相互之間的競爭與合作也成為關注的熱點。
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鋰資源需求國,鋰資源儲量僅占全球的7%左右。近兩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爆發式增長,2022年總銷量為688.7萬輛,提前三年達成國家主管部門設定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目標。這是為了響應國家提出的3060雙碳目標,即我國爭取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與此同時,2021年5月,我國提出要加快推進公共區域充電樁建設,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截至2022年底,全國累計建成充電樁521萬個[10]。2023年初,浙江、湖南等地相繼實施加快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行動方案,在未來幾年內將加強充電樁建設工作,并推動公共領域用車實現全面電動化。所有這些目標的實現,都需要對鋰礦資源的支撐。
中美之爭
2023年1月20日,經過漫長競標后,玻利維亞政府最終選擇了一個由中國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牽頭的企業聯合體,以幫助開發這個南美國家儲藏量巨大但尚未利用的鋰礦。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最新數據,玻利維亞的鹽湖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鋰資源儲量,儲量約為2100萬噸,但該國目前幾乎沒有對鋰礦進行商業化開發和生產。
與此同時,根據路透社的報道,玻利維亞總統阿爾塞在1月20日還表示,其政府仍然在與其他外國公司就未來可能的合作進行談判,說明爭奪還在繼續,這些公司包括美國的Lilac Solutions,俄羅斯的Uranium One Group和其他三家中國公司[11]。此外,智利鹽湖開發較早,中國天齊鋰業持有智利化學礦業有限公司約22.16%的股份。阿根廷近年受到中國企業追捧,贛鋒鋰業、紫金礦業、西藏珠峰、華友鈷業、欣旺達、國軒高科等企業均在當地布局[12]。
美國對鋰礦資源的需求巨大且還在增加。拜登政府高舉應對氣候變化的大旗入主白宮,曾經在14008號總統行政令《在國內外應對氣候危機》中指出未來要在美國安裝50萬個電動車充電站,還要將美國聯邦、州和地方車隊的300萬輛汽車轉變為電動車,并提出美國要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后來又在《削減通脹法案》中指出將要大力支持美國全產業鏈的電動汽車發展行業,綠化美國的交通運輸。
2022年2月14日,拜登政府發布了全美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網絡最終規定。該規定要求聯邦政府資助的電動汽車充電器必須在美國生產,電動汽車法規還要求,從2024年7月開始,55%的充電器成本需要來自美國零部件,同時特斯拉公司將向其他汽車型號開放充電服務。全美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網絡是拜登應對氣候變化計劃的核心部分,拜登曾在總統行政命令中指出計劃到2030年將美國所有新車的50%轉化為電動汽車[13]。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氣候與社區研究項目中心指出:將美國現有的汽車改裝為電池驅動的電動汽車,到2050年,所需的鋰量將是世界目前產量的三倍。目前,世界每年的鋰產量略高于10萬噸。根據研究人員確定的基本情況,到2050年,僅美國每年就需要30.6萬噸。這是假設交通系統不會改變,消費者購買的汽車電池大小與當今電動轎車的電池大小大致相同。而在最壞的情況下(系統保持不變,電池尺寸大幅增長)到2050年,美國每年可能消耗48.3萬噸鋰[14]。
面對巨大的需求,美國本土生產卻顯出差距。美國地質調查局發布的數據曾表明,美國目前唯一的鋰生產商在內華達州運營,該州的鋰儲量約占全球的3.6%[15]。美國鋰資源的供需嚴重失衡,雖然拜登政府近年來致力于提高美國自身鋰資源的自給自足能力,為國內的鋰礦資源開采提供各種資金和政策扶持,但短期內靠自己無從解決鋰資源匱乏的問題,必須從國外獲取其所需的大部分鋰。
中美之間的鋰之爭雖然只有一個短暫的歷史,但是結合當前依舊趨于惡化的中美關系,恐怕還會有一個長久的未來。對比而言,盡管中國對鋰的進口依存度超過60%,但全球大部分鋰產能在中國,中國鋰離子電池產能約占全球產能的七成以上,鋰儲量也是世界的名列前茅,此外澳大利亞、智利和阿根廷等過的鋰儲能巨大。2022年11月2日,美國的盟友親鄰加拿大就以“國家安全”為由,讓中國中礦資源、藏格礦業、盛新鋰能三家公司撤出對加拿大關鍵礦物公司的投資。中加之間的能源之爭,美國的影子幾乎隨處可可見。無論是過去發生的美國洛克伍德公司被中國天齊鋰業截胡,還是最近發生的玻利維亞競標中的拒美選中,都說明了這一點。而這又會反過來成為雙邊關系更加趨于緊張惡化的誘發因素,間接成為中美在氣候領域進行合作的障礙。
在全球氣候治理領域發揮排頭兵和領導力的歐盟也越來越看重對鋰礦資源的開采、進口和使用。歐盟委員會曾在2022年9月聲明要推出一部歐洲的關鍵原材料法律時,將關鍵原材料供應鏈安全上升到了關系綠色轉型和數字轉型生死存亡的高度。該聲明如此界定關鍵原材料目前正處于的形勢:全球正在歷經一場關鍵原材料供應和回收上的競賽。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關鍵原材料法倡議中稱,“鋰和稀很快就將比石油和天然氣更重要。” 鋰和稀土位于歐盟2020年30種關鍵原材料清單之上,其中,鋰是新增的原材料之一……歐盟主席馮德萊恩還蹭稱,“制造鋰電池和其他重要設備的鋰礦、稀土礦目前都在中國的手上,這對西方產生了‘威脅’。為了保證歐盟和西方世界的安全,接下來需要爭奪中國對中國稀土、鋰礦等珍稀礦產的掌控和經營,改由西方控制。”她還把這總結為“未來之戰”[16]。
歐盟主席馮德萊恩在2023年訪美期間就指出“歐盟97%的鋰來自中國”。相關研究指出,在電動汽車電池和儲能上,歐盟在2030年對鋰和鈷的需求分別增加18倍和5倍,2050年則分別增加60倍和15倍。而在用于電動汽車或風電等領域的永磁體上,歐盟對稀土的需求到2050年可能增加10倍。盡管歐盟在原材料上的戰略可以追溯到2008年,但俄烏戰爭的爆發推動了歐盟決心減少在關鍵原材料上的戰略依賴,力求在能源轉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原材料領域,避免重復在傳統能源上的教訓。
對鋰礦資源的爭奪,不僅體現在需求側不同國家間的競爭,還將體現在需求方與供應方兩端。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專家發文稱,智利、阿根廷和玻利維亞構成南美“鋰三角”,三國已知含鋰鹽湖約有190個,僅智利和阿根廷的4個鹽湖處于生產階段,另有55個鹽湖處于初級勘查階段、21個鹽湖處于勘探階段,其余110個鹽湖基本未開展過勘查工作,總體勘查程度較低[17]。
鋰礦資源在“鋰三角”聚集,給全球鋰的供需和競爭關系帶來獨特影響。例如,阿根廷、玻利維亞和智利三國外長在2022年就建立金屬鋰定價機制進行深入談判,三個南美國家決定抱團取暖,要讓世界“團寵”的鋰礦資源更加成為造福本國的財富發動機。在共同利益驅動下,三國開始探討針對鋰礦石價值鏈的戰略合作。玻利維亞國家鋰礦公司總裁卡洛斯·拉莫斯曾表示:“全球利益如此之巨大,如果不以非常戰略的方式管理自己所擁有的資源,我們就無法獲得我們真正想要的利益。”[18]
里子與面子:爭奪的底層邏輯
氣候變化正給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造成廣泛而深刻的影響。2022年夏季,全球各地經歷了多種氣象災害頻發、并發,新型、復雜型風險的出現增加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難度。2022年4月最新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當前氣候變化、生態系統以及人類社會的相互作用以負面影響為主,人類正面臨顯著的氣候風險。為維護地球生態系統健康和人類福祉,國際社會需迅速采取有效行動,確保可持續發展[19]。
推動交通運輸領域中燃油車向電動車轉變,是應對氣候危機的一項重要舉措。鋰作為全球重要的新興關鍵性礦產之一,逐漸被中、美、日、和歐盟等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列為戰略性或關鍵礦產,各主要經濟體越來越重視鋰資源的安全供應并加緊全球性的戰略部署。回顧2022年,圍繞“白色石油”的鋰進行的資源爭奪中,有跌跌撞撞血本無歸的,有高歌猛進賺得盤滿缽滿的。
實際上,兩條主線構成了鋰礦資源爭奪背后的邏輯,一條是為應對氣候危機——這一點已經在2022年4月IPCC最新的報告中展露無疑——反映的是我們人類面對危機時的積極有為;另一條是爭奪權力與利益——這一點在整個人類歷史中清晰無比——暴露出我們人類的自私貪婪。兩者時而并行,時而交織,時而糾纏,終于走到了鋰價快要回落至平穩的趨勢上。現在,隨著下游需求放緩,預期高燒不退的鋰鹽價格終有降溫跡象,但鋰礦供給和成本兩端暫時還不支持其價格大幅走低,因此鋰礦資源爭奪戰,會繼續。
參考文獻:
[1]http://baike.asianmetal.cn/metal/li/history.shtml
[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7855666118821715&wfr=spider&for=pc
[3]吳亞楠: 鋰礦價格預測:鋰礦行業市場發展前景及投資分析,https://www.chinairn.com/scfx/20230303/150810884.shtml
[4]https://finance.ifeng.com/c/8NP0I59H3T0
[5]“新能源鋰電業的競爭與挑戰”https://cnreform.caixin.com/2020-11-10/101625454.html?p0#page2
[6]https://weekly.caixin.com/2023-02-04/101994673.html
[7]https://weekly.caixin.com/2023-02-04/101994673.html
作者:劉元玲;來源: 知識分子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