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4日-星期日
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論述,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提煉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在世界圖景中實現了作為后發國家的中國在現代化發展道路上的理性自覺。只有在這種自覺層面,一個國家的社會發展才能在充分理解世界發展道路的基礎上凝聚共識:一方面充分探索自身發展道路的可能性與現實性,另一方面為這種探索不斷地提供理性的修正與反思,從而在世界文明的進程中建構自身發展的理性邏輯,確立自身發展的理性構架。
現代化的普遍性與獨特性
雖然現代化的理論出現于20世紀中期,但現代化的實踐已有很長的歷史。自文藝復興以來,在世界歷史維度上,現代化已經展開。可以說,現代化早先體現為西方先發國家的現代化。在當下的理解中,人們一般把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看作一個無差別的整體過程。實際上,先發國家的現代化,如英、法、德等國,雖然有共同的特征,但在一般特征之下,各國卻又呈現出不同的特色。按照我的理解,西方現代化的基本構架有三個基本要素,即資本邏輯、形而上學與民族國家。這三者在邏輯關系上以資本邏輯為基礎,對西方現代化發揮著同向促進作用:資本邏輯構成西方社會生活變遷的基礎,推動著工業化的發展,形而上學為這一變遷提供了合法性證明,而民族國家則為這一變遷提供了制度與組織保證。雖然三者對西方現代化都發揮作用,但在不同國家,三者的作用存在著差異。在英國,資本的邏輯表現得更為充分,通過工業革命直接推動社會發展與社會變革。而在法國,民族國家表現得更為充分。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代民族國家概念與“法蘭西民族”這一概念有著重要關聯。比較而言,在德國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其哲學理念更值得我們去關注、分析、理解。
在英國、法國都已走上現代化發展道路時,德國還是一個邦國林立的封建國家。面對已經走向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英國、法國,如何走出具有德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是自康德、費希特到黑格爾這些哲人面臨的問題。透過這些思想家的晦澀語言,我們能看到他們關注的問題。從現實的視角來說,就是德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何以可能。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小邏輯》《邏輯學》《法哲學原理》中所作的哲學論述,說到底就是批判地吸收英、法等先發國家的哲學精神,以便在更高的層面形成自己的民族精神及其哲學表達。在《精神現象學》中對感性確定性、知覺與知性的討論,特別是對自我意識的重新表達,都體現了黑格爾對國際最前沿思想的理解與反思。在《法哲學原理》“市民社會”章中,對英國政治經濟學的反思,更能體現出后發國家如何在更高層面超越現有發展道路問題,以及后發國家如何在更高層面形成自身發展道路的理性表達問題。這些思考,第一,為我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重要參考;第二,為我們在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層面表達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重要參考。
中國式現代化的構架
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工業化。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我們同樣離不開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工業化。只有通過新型工業化,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形成新發展格局;也只有通過工業化的整體發展,才能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此意義上,中國的現代化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有著共同特征。但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種新型現代化構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同志就非常明確地論證了中國革命必須是既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也不同于蘇聯以城市輻射農村的革命,從而走出了以農村包圍城市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革命道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經驗與實踐歷程證明,中國要走現代化道路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巨大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取得的巨大成績表明,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原則和制度保證。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的目的:人民至上。人民至上,既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原則,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目的與旨歸。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人民至上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提升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滿足人民的需要,實現共同富裕。當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的現代化就是要解決這一矛盾。二是實現人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協調發展。這一點非常重要。現代物質生活的發展與商品經濟的展開,容易導致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之間的疏離、個人的肉體存在與人的心靈存在之間的疏離。人民的美好生活不能只停留于物質生活需要的滿足層面,由此決定了人民至上的第三個層面同樣重要,即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提升人們的精神文化水平。四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提升人民參與民主政治的能力,并從制度上保證人民至上得到實現。五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如果說西方現代化導致了人的異化與物化,那么避免這種狀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正是中國式現代化人民至上觀的最終歸宿。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總體性發展。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從工業革命開始經歷了幾個不同的歷史階段。一般而言,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發展的不同階段有著各自的主導性特征。對于后發國家來說,這些不同階段的要求與問題會在同一時空中聚集。由于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水平差異,中國社會也會在同一時間遇到相似的發展問題,這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具備總體性思維。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系統觀念,就是一種總體性思維。正是在這種總體性思維下,中國式現代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調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性思維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重要思維特征。
第四,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視野: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人類文明新形態。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都離不開世界歷史與全球化這一大的歷史進程。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與西方現代化的資本擴張和殖民統治不同。中國式現代化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一種相互支持、相互承認、相互包容、共同發展的新型現代化道路。這條道路的成功,將會改變人類文明近代以來的發展道路。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