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人康:開國上將陳士榘的四子,1952年出生于南京。先后就讀南開大學、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曾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工作。】出于根深蒂固的“軍隊”情結,陳人康時常會穿軍裝。采訪那天,身穿綠色軍服讓他在人群中很顯眼。這些年來,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陳士榘的四子陳人康早已遠離權力中心。跟許多泯然于平民的紅二代一樣,他不愿只活在回憶里。2009年起,他在 “紅軍后代授課團”里任教,這個平臺已然成了他延續父輩理想的主要載體。對于父輩打下來的江山,陳人康有一個擔憂是:“黨脫離了群眾”。“怕就怕有些黨員背離自己的信仰,背離人民。人民不跟你走了,這是大問題。”對外界的罵聲,他提高音調,“共產黨怕罵嗎?共產黨就是在被罵被屠殺當中站起來的,共產黨是罵不倒的。秀才造反不足以畏懼。”
“我爹都不信孔子我來講孔子?”
在陳人康的印象里,父親不是一個慈父,更像威嚴的上級。從軍后,他每次見到父親都被要求敬軍禮,然后才叫爸爸。陳士榘對子女說:“我首先是你們的首長,然后才是你們的父親。”常年在軍隊里指揮作戰的風格被帶入家中,陳人康記得父親很少拉家常,說話多數是命令口吻,沒得商量。這樣的父親,在飯桌上進行憶苦思甜和革命傳統教育是常事。“九歲時,我跟著你爺爺一起從武漢坐日本人的船前往湖北荊門老家,誰料行李丟了,你爺爺去詢問船上的日本人,結果被狠狠訓斥了,我上去幫腔,結果被日本人扇了一大耳光。”父親給陳人康講這個故事,希望兒子明白,喪權辱國是他投身革命推翻舊制度的根本動力。對毛主席,陳人康相信父親有著發自內心的崇拜。從井岡山革命開始,陳士榘習慣了相信,在關鍵時刻,毛澤東做的決定都是對的。這種崇拜體現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中。14歲時,陳人康曾用4個毛主席像章,換了一件軍服,陳士榘知曉后勃然大怒:“你怎么能拿毛主席當商品交換!”父親給妹妹洗衣服時,也不忘叮囑:“洗衣服最重要的是領子和袖子(取‘領袖’之意)。”在父親最后的彌留之際,家人曾忍不住問父親:“你一輩子最愛的是誰?”她聽到一個微弱的聲音:“毛澤東。”父親對毛主席的忠誠一直銘刻在陳人康腦海里,深受影響的他也始終對毛主席抱有崇敬。聽說有人在推崇孔子,陳人康的反應是:“你知道國外的領導人都是怎么評價毛澤東的?又有幾個人會說孔子?我爹都不信孔子我來講孔子?”

少年時的陳人康認識到,在講階級斗爭的火熱年代,自己不是某個個人的后代,而是國家之子。在這樣的紅色家庭中,親情倫理幾乎被剔除在外。在典型的革命家庭,兒女情長是“四舊”的內容,要被革命去除。陳人康曾跟父親說,家里也應該講講兒女情長。“父親說,我們跟隨主席出生入死鬧革命,哪還有什么兒女情長啊!”說完父親哈哈大笑,笑得陳人康尷尬不已。就此,他更加理解了,“解放全人類,要流血犧牲的,沒什么放不下的”。
“文革”中終究不倒的陳士榘在“文革”后遭受審查,最終證明他與四人幫沒有組織聯系,但黨內地位卻受到了影響。這事讓陳人康思考:“如果父親從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就被打倒,也許算是因禍得福。”
當年,不到17歲的陳人康“靠著父親的一點面子”,沒有被下放到農村,當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解放軍。1972年他上了南開大學,1975年畢業,回到解放軍第二炮兵做宣傳干事。1984年從部隊轉業,到對外經貿大學工作,過起了再尋常不過的老百姓日子。
2009年,陳人康加入了江西干部學院組建的“紅軍后代授課團”。因為看不慣“官話套話連篇”的宣傳,他喜歡講故事,“不說父輩光輝偉大的那些套話,用細節還原當年,讓他們了解前輩是怎么吃苦耐勞的。”與陳人康一同加入授課團的70余名授課者,幾乎都是老紅軍的子女,平均年齡64歲,90%以上是退休人員。說起貪污腐敗分子,陳人康慷慨激昂。“真是深惡痛絕,比你們還要深惡痛絕。我們父親打天下絕不是為了讓這一小撮利益集團得利。這就是理想信念問題,我們要的是共產,人人都能平等地享受資源。”有一次,陳人康去某省參加會議,有關部門用警車開到他去參觀名勝景區,一路警笛轟鳴,享受特殊待遇的陳人康心里不是滋味,“這太脫離群眾了。”而紅色教育在陳人康身上刻下的另一個印記是“艱苦樸素,別指望老的”。他清晰記得父親“曾痛斥擺宴席的作風,他自己就一碗清水過了最后一個生日”。所以,陳人康說他不能理解那些腐化的“后代”。當然,對年輕人,陳人康還是充滿希望。他給80后大學生村官講課,那些年輕人找他照相簽名,他很欣慰,“他們都是追星的年紀,還來找我簽名,起碼還是認同我們的信仰。”讓他意外欣喜的是,一些曾對歷史感到陌生、排斥的紅三代,“竟然也有了紅色情結”,甚至抱成一團。有一對在課堂上相愛的年輕人,穿著紅軍軍服辦了場婚禮,陳人康的女兒穿著紅軍軍服做了伴娘。陳人康曾鼓動自己的女兒和其男朋友一起來到井岡山課堂了解先輩的故事,他很欣慰他們聽進去了。在“教育黨員干部”的課堂上,很多年輕學員聽了父輩的事跡掉眼淚。課余間,一些在肅反中被錯殺的干部的后代總想為父輩鳴冤,這讓陳人康很頭疼,他覺得“不要去訴革命的苦”。最終,授課團設定了“三個不講,六項注意”:不講歷史糾葛,不講沒有定論的敏感問題,不講個人觀點。(作者:鐘瑜婷;來源:昆侖策網【修訂編發】,轉編自2014年2月15日《新周刊》第413期,略有刪減)【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