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人關于‘俄羅斯文化’的印象,其實還是‘蘇聯文化’,對蘇聯解體后出現的新俄羅斯文化,我們知之甚少。
瓦格納集團的掌門人普里戈任發起的兵變,對正在進行著一場艱苦戰爭的俄羅斯來說,可謂禍起蕭墻,但不到36小時,兵變就被平息了。對俄羅斯來說,目前的情況,是可能想象的最好的結局:普里戈任自我流放到白俄羅斯,瓦格納集團的老兵,主體部分將成為俄羅斯正規軍,不愿意繼續作戰的可以返回家鄉與親人團聚,希望繼續追隨普里戈任的,也可以去白俄羅斯。在消除了不確定因素之后,俄羅斯的軍事陣線變得更加團結、統一了,難道不是嗎?普京對這個問題的處理,可以說做到了有理、有利、有節,表現了政治家的風范。處理這類事變,最難做到是有節,即有所節制,避免擴大化。普京及時止步,對普里戈任本人和瓦格納集團的官兵都表現出了大度,令我想起中國最好的抗戰電影《東進序曲》【點擊閱讀】中的一個情節:新四軍挺進縱隊擊潰了挑起內戰的國民黨地方實力派“江州二劉”的部隊,已追擊到江州城下,但卻突然停止進攻,原因就在于“江州二劉”愿意認輸,明確表態要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西方輿論對這一事件的評論,傾向強調這一事件損害了普京作為“沙皇”的權威,這種論調體現了他們對俄羅斯政治的一貫的偏見。一是,兵變發生后,普京獲得了俄羅斯各階層、各聯邦主體、東正教大牧首等的一致支持,同時沒有任何政治力量支持兵變。普里戈任的迅速失敗,和他陷入了政治上的絕對孤立直接相關;二是,兵變更加凸顯了普京對俄羅斯的重要性,目前還沒有其他政治人物能夠取代普京成為俄羅斯國民團結的核心。這里順便要說一句,西方輿論喜歡稱普京為“沙皇”,中國的俄粉則尊稱普京為“大帝”,但普京既非沙皇,亦非大帝,他是一位民選總統。盡管普京執政時間長得有點不可思議,但他的每一個任期,都是通過直接選舉獲得的。這些選舉即便按照西方的苛刻標準,也無可挑剔。普京在俄羅斯,有廣泛的民意基礎,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而這正是他的權力來源。至于俄羅斯之外的人如何評價俄羅斯的民意,則是另外一個話題。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國內輿論場,有一些人傾向于把這次兵變描述為一場瞞天過海,周瑜打黃蓋的錦囊妙計,這也是一種意淫、腦補或白日夢。兵變無疑是俄羅斯內部矛盾發展的結果,不正視這一點,就不可能正確地分析俄羅斯局勢。過于依賴陰謀論作為分析工具,早晚會把自己搞糊涂的。在這里,暫不對此做歷史或地緣政治的分析,只想給大家推薦一部俄羅斯電影《烈日陽光》。這部電影是2021年上映的,由俄羅斯著名導演馬克西姆·布里烏斯執導。 中俄之間的政治關系是緊密的,但經濟聯系就差多了,而文化上的交流就更少。一般人關于“俄羅斯文化”的印象,其實還是“蘇聯文化”,對蘇聯解體后出現的新俄羅斯文化,我們知之甚少。中國為什么有那么多人親美?重要原因之一,是長期大量地進口美國文化產品,尤其是好萊塢電影。可以說,好萊塢電影塑造了不止一代中國人對美國的想象。 與之呈鮮明對比的是,主流院線基本沒有放映過俄羅斯電影,各大城市的“國際電影節”也很少放映俄羅斯電影。 在觀看《烈日陽光》時,我在想,如果2021年,中國的主流院線能夠同步放映這部電影,那么去年俄烏戰爭爆發時,很多人可能就不會覺得意外。 《烈日陽光》的背景是,2014年,烏克蘭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被“顏色革命”趕下臺,親西方的烏克蘭新政府有計劃地清洗烏東地區俄羅斯族,官方代號“排異”行動。據統計,“排異”期間,烏克蘭新納粹共計屠殺平民6000余人,制造難民44000余人。一名參加過阿富汗戰爭(1979-1989)的蘇軍老兵弗拉德·諾沃日洛夫,帶領家人想從盧甘斯克逃往俄羅斯。 另一位名叫盧卡的蘇軍老兵,是弗拉德在阿富汗戰場的戰友,戰前居住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盧卡深愛著妻子,但妻子已和他離婚。由于生活失去了方向感,盧卡聽信了宣傳,來到盧甘斯克參加了烏克蘭新納粹組織的“志愿營”,并擔任基層指揮官。 但是,盧卡終于發現所謂“志愿營”不過是一群無惡不作,屠戮平民的法西斯匪徒,他們所進行的主要“戰斗”,就是用迫擊炮、榴彈炮、喀秋莎火箭炮等,不規律地轟擊俄語人口聚集區,以迫使他們逃走,達到種族清洗目的。弗拉德則在妻子和兒子都死于“志愿營”的炮擊之后,終于放棄了自己的和平主義幻想,加入烏東民兵,再次拿起了武器。影片還披露了美軍顧問直接指揮烏克蘭軍隊作戰的“秘密”。 《烈日陽光》的手法是現實主義的,用了很多鏡頭展示了“志愿營”的殘暴,包括強奸婦女、虐殺戰俘等。 《烈日陽光》的手法也是浪漫主義的,導演用烏東大平原如詩如畫的景色,反襯了戰爭的血腥與殘酷。在影片的結尾,出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橋段:當烏東地區的俄族民兵,在裝備精良的的烏克蘭“志愿營”進攻下陷入絕境時,一支神秘的,沒有任何標識的武裝小隊出現了,他們伏擊了“志愿營”裝甲車隊,并干凈利索地將其全部殲滅。戰斗結束之后,這支小隊把所有的戰利品,包括裝甲車和坦克都移交給了民兵,其指揮員只帶走了一本書——這是一位死于“志愿營”炮火的音樂教師的遺物——《瓦格納作品選編》。難怪普京在兵變之后,對“瓦格納”士兵還如此懷柔了,因為他們曾經為俄羅斯出生入死。理查德·瓦格納是十九世紀著名的德國浪漫主義音樂家,俄羅斯的雇傭軍公司為什么要以他來命名?這是因為,在此之前,美國先搞了一個對口支援烏克蘭的雇傭軍公司,以十八世紀奧地利著名音樂家“莫扎特”命名,戰斗民族這邊當然要針鋒相對,于是就把自己的雇傭軍公司命名為“瓦格納”。《烈日陽光》無疑是“俄羅斯視角”,但不是粗陋的宣傳。綜合新聞報道的情況,應該說這部影片相當真實地反映了2014年后烏東地區的實際情況,建議所有關心俄烏戰爭的人,都將這部電影找來看一看。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