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日本與北約走得越來越近。北約計劃未來一年,在日本設立辦事處,并將該辦事處作為聯絡處使用。事實上,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與日本在多年前就開始謀劃互設辦事處了。2007年,時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第一次訪問設在布魯塞爾的北約總部,首提互設辦事處。十年后的2018年,日本駐北約聯絡辦公室在布魯塞爾掛牌成立。2022年,岸田又成為首位出席北約峰會的日本首相,并擬定今年7月再次參加在立陶宛舉行的北約峰會。今年初,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訪問日本時,與岸田首相舉行會談并達成了加強彼此間關系的共識。擬定2024年成立的北約駐日本辦事處,正式名稱為“北約駐日本聯絡辦公室”。其使命是與該地區的北約安全伙伴進行討論,同時考慮如何應對來自中國、俄羅斯的地緣政治挑戰。日本與北約的互動很長一段時期主要集中在“務虛”層面,也就是通過舉行雙邊或多邊會談的方式增進相互關系。但去年11月,日本政府宣布加入北約網絡防御中心,意味著雙邊互動開始朝著“務實”方向邁進。此次北約計劃在日本設立辦事處,將成為北約“亞太化”的第一個“落腳點”,今后也不排除北約會在其他亞太國家設立類似機構,為實現對亞太地區的滲透起到示范作用。日本與北約,一個是軍國主義陰魂不散的亞洲國家,一個是全球最大的軍事組織,兩者的勾連對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造成嚴重威脅。有分析認為,隨著美國戰略重心向印太地區轉移,一直試圖拉北約墊背,鞏固其在遠東的軍事霸權,也為其在該地區的盟國撐腰,以免陷入“客場作戰”時單打獨斗的被動局面。以北約名義在日本開設辦事處一旦付諸實施,無疑是美國加強印太戰略的又一實錘落地。北約準備在日本設立辦事處的消息不脛而走,但當媒體向日本外務省和北約求證時,卻出現非常奇怪的現象。當事雙方好像做賊一樣不愿意公開信息,日本以“當天是公共假期”為由拒絕回答,北約發言人也表示,不會透露與伙伴國正在磋商的細節。與此同時,北約方面表示,北約與許多國際組織和伙伴國家都有辦事處和聯絡安排,盟國定期評估這些聯絡安排,以確保它們最大限度地滿足北約及其伙伴的需求,并稱北約與日本的密切伙伴關系仍在繼續發展。“聯絡辦公室”或類似名義的駐外機構,是北約這個軍事同盟組織在主權國家所設立的、功能廣泛、職責不一機構的統稱。北約這些駐外機構,有設立在有強烈要求加入北約或與北約密切合作的國家,譬如烏克蘭;也有設立在明確表示不愿加入北約、軍事合作并非密切的國家,如奧地利;甚至在部分北約成員國也會設立辦事處,如美國紐約,其功能是負責與駐紐約聯合國相關機構聯絡。此外,北約有在熱點地區設立辦事處的傳統,除烏克蘭外,格魯吉亞、波黑、摩爾多瓦、科威特等國家都有。正因如此,很難簡單從辦事處的名字和寥寥無幾的公開信息中,探究這些機構設立目的,將擔負哪些職責,具有哪些功能。但有一點,觀察家們普遍認為,將此舉視作北約伸向遠東的一根觸須完全沒有問題。北約在日本設立辦事處,是今年才提出來的,系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訪日期間所為,得到了岸田文雄首相的積極響應。自奧巴馬時代開始,美國就明確了戰略中心向印太轉移,近年來不斷在中、俄、朝等國周邊設卡、布局,以各種名目強化其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鑒于美國在該地區所面對的都是幾個地緣大國,按照美國一貫群毆、不單打獨斗的傳統習慣,不僅要加強對本地區盟國的拉攏、控制,還要竭力慫恿更多域外盟友介入該地區軍事行動。因此,無論針對朝鮮的制裁監督檢查,還是在中國周邊海域的所謂海上自由航行行動,都能清晰看到在美國煞費苦心羅織下,北約國家艨艟往來、戎馬倥傯的影子。
針對北約的所作所為,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政治學教授重村敏充指出,日本當局的刻意迎合不容忽視。日本一直希望干預中國臺海局勢,卻又擔心勢單力孤引火燒身,因此不斷嘗試采取一些手段將北約國家拉下水。包括在布魯塞爾北約總部開設辦事處,和英國等北約國家達成軍事人員及裝備互派協議,和英、德、法甚至加拿大等北約國家舉行聯合軍演等。更有甚者,日本正計劃將其駐在比利時大使館的北約代表處轉成獨立的辦事機構,并任命專職駐北約大使。日本希望借此表明,自己正為全球安全作出積極貢獻。然而,外界評論則認為,這同樣是日本自民黨歷屆內閣所推動所謂“正常國家化”的又一舉措。中國對此表示反對并警告日本和北約,亞洲是合作發展的熱土,不應成為地緣政治的戰場,并指出北約在亞太地區不斷東擴,干涉地區事務,企圖破壞地區和平穩定,推動集團對抗,需要地區國家高度警惕。必須指出的是,無論北約駐日辦事處是否落地,洲外霸權勢力深入遠東的軍事和軍事同盟觸須事實上早已存在,且縱橫交錯,根深蒂固。美日韓軍事同盟存在已長達半個多世紀,且美國在這個“鐵三角”中的“權重”甚至遠超過其在北約中的地位。近幾年來,美英澳的“奧苦斯”、美日印澳的“四國機制’等定位遠東,形成以美國為核心的多邊軍事機制,對地區和平與安全、穩定的威脅不可小覷。包括中國在內的諸多國家,反對日本與北約勾連的主要原因,因為北約是架“殺人機器”,它是戰爭的代名詞。從其成立開始不是挑起戰火,就是參與戰爭。北約歷史可謂劣跡斑斑,其自稱是維護成員安全的防御性軍事組織,但事實上,卻屢屢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頻繁挑起地區矛盾、爭端與沖突,肆意對主權國家發動戰爭,嚴重破壞世界與地區和平穩定,導致相關國家長期分裂和政局動蕩,大量無辜平民喪生或流離失所。1999年3月24日,北約未經聯合國授權對南斯拉夫聯盟開始了連續78天的狂轟濫炸。北約先后出動1150架次戰機,實施了2300余次空襲,投放了包括貧鈾彈和集束炸彈在內的近42萬枚炸彈,重達22000噸。北約不僅轟炸了南聯盟內所有軍事目標,而且還對橋梁、鐵路、公路、工廠、電視臺等民用設施進行狂轟濫炸。據不完全統計,北約此次大規模空襲導致約2500名平民喪生,近100萬人流離失所,200多萬人失去生活來源。1999年5月7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轟炸了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造成我三名記者不幸犧牲、20多名外交人員受傷,大使館建筑嚴重損毀。美國、英國等北約國家,僅用一管洗衣粉和擺拍視頻作為“證據”,就對伊拉克、敘利亞等主權國家發動戰爭。僅2001年后,北約發動和參與的戰爭就導致90萬人喪生,其中包括近40萬平民,造成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等國數以千萬計的難民流離失所。這些事實清楚地表明,北約從來不是一個被動的防御組織,而是一個罪惡累累、不受國際法制約的戰爭機器。1991年7月,蘇聯為應對北約威脅而建立的華沙條約組織正式解散,北約也應隨著冷戰結束和華約解散而失去存在的意義。但是,在美國的主導下,北約不僅沒有解散,反而在蘇聯解體后不斷向東擴張,吸收原華約組織成員國加入。截至目前,北約不僅先后發起五輪東擴,還在醞釀新的擴張。歐洲大陸是決定世界和平的關鍵地區,曾飽受兩次世界大戰的摧殘,歐洲安全備受關注。北約以追求“絕對安全”為名,在歐洲大舉擴張,不僅沒有給歐洲建立安全屏障,反而埋下了俄烏沖突的種子,給歐洲大陸帶來了戰火和動蕩。烏克蘭危機讓國際社會重新認識到,北約追求絕對安全帶來的必然是絕對的不安全。美國打著促進地區合作的旗號推行“印太戰略”,搞集團政治和地緣博弈。為了維護美國主導的霸權體系,強化“五眼聯盟”,兜售“四邊機制”、拼湊三邊安全伙伴關系、收緊雙邊軍事同盟,企圖搞“印太版的北約”。這種蓄意拼湊、封閉排外的“小圈子”“小集團”,只會到處惹是生非,將地區推向碎片化、陣營化的邪路,其危險程度不亞于北約東擴。如果任其橫行,最終只會將亞太地區推向沖突與戰爭的火坑。日本勾連北約,互設聯絡辦公室,加入網絡防御中心,進行多國聯合軍演,把北約這架“戰爭機器”看做學習的榜樣以及作為軍事后盾。這與其擴軍備戰,走復活軍國主義老路的所謂“海洋立國”戰略不謀而合。同時,日本在向北約學習、協作、交流中,將這股“禍水”引入亞洲,破壞地區和平穩定,危害地區良好秩序。日本在標榜其在為地區乃至世界和平安全做貢獻的同時,又用與北約這架“戰爭機器”勾連的實際行動戳穿自己的謊言。
(作者系寧波大學東海戰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授權編發】,轉編自“華語智庫”微信公眾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