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報志愿的張雪峰最近引起爭議,這位在網上有近千萬粉絲的老師,因反映社會現實,幽默直率,不僅受到廣大高考學子和家長的關注,也受到大批與報考志愿無關網民的支持和肯定。報大學志愿,是全家大事,關系如何應對未來“畢業即失業”。一位新疆的家長說孩子想報新聞專業,張似調侃答道,以你孩子的高分,最好的方法是,報志愿那幾天把他打暈,然后在本科目錄中隨便撥拉一個專業都比新聞要好。不料這段別具特色的視頻引起軒然大波,一位新聞學教授來辯,一家大媒體記者來辯,張反問,若你孩子,愿其學新聞否?答曰,不。張回,那你和我辯有何意義?……張雪峰的觀點是,凡是文科,大都沒有“專業壁壘”,即學了這個專業未必比不學者干的好。張雪峰老師對學文科的家長表達了深深同情。這些觀點反映了當下的社會現象,深得多數人贊同。新聞傳播學的教授粉絲數寥寥無幾,不如各行各業的網紅自媒體,證券教授股票長期被套,工商經濟學教授辦企業辦不過初中生,學金融的成績拔尖不如拼爹,就連能用筆觸及人的靈魂,而被不同群體、階層和階級分別欣賞的作家路遙和莫言,他們的大學學習也屬先寫作上路后的“回爐”性質。對文科教學的失望,是解放以來至新時期社會矛盾尖銳的必然反映。解放七十多年來,對大學文科評價以至辦學問題的討論從未停止過。毛主席的老師,著名的教育老人徐特立主張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黨的創始人之一董必武在法學教育中強調把正規法學教育和培養法治干部實際技能結合起來。五、六十年代,解放后的各地教育改革層出不窮。1956年八大后,退居二線,“有幾年沒有參加政治局的會議”(《毛澤東年譜》5,518,1965.8.5)的毛澤東,專注于理論和調查研究,關注大學中涌現的改革和新生事物,這位實踐大家要在基層群眾的創新中檢驗自己教員出身的切身經驗。1958年,毛澤東視察南開大學、天津大學,高度肯定了天大的勤工儉學和半工半讀,聽說天津有60多所中學。辦起了生產車間或校辦工廠,說:學校是工廠,工廠也是學校,農業生產合作社也是學校,要好好辦。要講實際,科學是反映實際,是講實際的道理。不知道實際,老講書本上的道理,怎么成?(《毛澤東年譜》3,406,1958.8.13)同一時期,毛澤東在與哈軍工學習的侄子毛遠新的幾次談話中指出,“中國歷史上凡是中狀元的,都沒有真才實學,反倒是有些連舉人都沒有考取的人有點真才實學。不要把分數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員的后面跑,自己沒有主動性。反對注入式教學法,連資產階級教育家在五四時期就早已提出來了,我們為什么不反?只要不把學生當成打擊對象就好了。”(《毛澤東年譜》,5,380)幾年后,毛澤東明確提出,“文科要把整個社會作為自己的工廠。師生應該接觸農民和城市工人,接觸工業和農業。不然,學生畢業,用處不大。”(《毛澤東年譜》,64.8.29)文理科分開對待,是從一般上升為具體。但就教育規律而言,理論聯系實踐,是最根本的規律。即使理科抽象的基礎研究學科,也必須以科學實驗,重復驗證為支撐,服從于“世界統一于物質”這個哲學規律。今天張雪峰講的文科“專業壁壘”,是雇傭勞動市場上的競爭性要求,是老百姓吃飯糊口的保護性措施,是未來的雇傭勞動者維護自身利益的提前預防。而毛澤東講的文科要把整個社會作為自己的工廠,則是在公有制真正的主體下的諄諄告誡,是對古今中外個人成才普遍規律的總結。真正的成才者,能夠適應各種條件,包括雇傭勞動者的激烈競爭,或是“鐵飯碗”下的勞動技能和主動性。學生聯系實際,一個重要內容是通過社會,樹立正確三觀,否則即便從清北到常春藤,學霸精英,也只能以“科學無國界”為由,回避社會主義和西方資本主義界限,不能為祖國人民所用,而成為西方資本的工具。任正非直言,花大價錢從國外引進的高新技術,竟發現是中國人的發明。這是當下中美在科技、經濟戰線上的兩軍對壘。核心是人才爭奪戰。誰和誰爭奪?一方是華爾街的壟斷金融集團控制的軍工集團、科技集團的大資產階級資本機制,一方是共產黨領導的包括工農大眾、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回避階級,回避社資,愛國主義往往顯得蒼白,實際上這也是80%留學博士滯留美國的深層次原因,這個責任應由大學和教育部門之前當期的黨組織來負。毛澤東的階級斗爭學說的“錯誤”深深刺痛了這類群體。1965年,毛澤東提出,“大學文科只要二年半到三年,要辦抗大式的學校。社教就是大學,就是抗大。學校搞五分考試制,考五分不一定是好的,考三分也不一定是壞的。(《毛澤東年譜》,1965.11.15)提出學制要縮短。提出“要改造文科大學,要學生下去搞工業、農業、商業。至于工科、理科,也要接觸社會實際。高中畢業后,就要先做點實際工作。單下農村還不行,還要下工廠,下商店,下連隊。這樣搞他幾年,然后讀兩年書就行了。(《毛澤東年譜》65.12.11)怎么改造大學?毛澤東絕非空發議論之人,憑借依靠群眾,是目光深邃的預見大師,更是帶領中共改造當時占四分之一人類世界的偉大成功者。“先奪權,批評權威,再搞教學改革、學制改革。中央要搞個高中、大學入學考試制度,辦法是學校推薦和選拔相結合。初中還要考試。今年大學招考推遲半年,鬧半年文化大革命。高中、初中不變。教材要重編,初中、小學語文課本中,有毒的要去掉。”(《毛澤東年譜》,66.6.12)看看近幾十年毒教材的囂張,如狗皮膏藥般的頑固,持續多年安然無恙,什么樣的方子才能根治?馬克思評價巴黎公社時指出,對于公仆變為主人,無產階級的方法就是隨時撤換,毛澤東的方法則是,如果有人罩著(常態),發動群眾先奪權,批評權威,重編教材……對那些猛然發現自己寶貝心肝被性、種族、反動勢力的劇毒腐蝕,或早就發現,投訴無門,恨不得罵臟話的家長們來說,毛澤東的方法是對“隨時撤換”的具體操作方式的探索,優于死水一潭官官相護下的“二奶反腐”,痛快淋漓。當然不要忽略,明言對權威是批評,甚至不是批判,更不是“噴氣式”,因為要觸及靈魂,而非觸及皮肉,這也是毛澤東、周恩來的反復告誡。關鍵在于,矛頭指向問題的根源,不在權威專家,而在領導實際執行的政治路線,可見,對毛澤東的“晚年錯誤”,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毛澤東否定了分數至上,1972年出現工農兵大學生制度。1973年在工農兵學員考試中,出了張鐵生交白卷事件,三年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登載文章,《一個反革命的政治騙局——“四人幫”炮制〈答卷〉作者這個假典型調查》。同日,《光明日報》發表教育部大批判組文章《“白卷”的政治騙局與“四人幫”的篡權陰謀》。歲月悠悠,二十年后,出獄的毛遠新回憶了張鐵生事件。對于吃瓜的群眾和社會,對這場“騙局”,終于能聽到另一面當事人的解釋,這是難得的。在遼寧省負責教育改革的省委領導毛遠新很同情張鐵生。“就怎么考試的問題,(遼寧)省委開會提了多種多樣的方案,他傾向于334方案,就是中學畢業統計成績占比30%,勞動表現、群眾評議占比30%,高考成績占比40%。這么個方案他也沒把握,就建議把張鐵生的信在報紙上公布出來,征求廣大知青的意見,看怎么高考才比較合理,對一直參加勞動沒有時間復習的知青比較公平。”后來毛澤東見到毛遠新時,要求學習遼寧日報編者按,毛遠新答道,那就是我寫的,毛澤東還不相信,于是毛遠新匯報了調查張鐵生事件的來龍去脈。毛遠新向群眾征求的三三四方案,是對傳統教育輕視實踐的革命,又是對中國教育歷史的揚棄。兩漢察舉制至曹魏九品官人法,從曹操的生機勃勃到兩晉門閥變質,催生科舉,除王維、文天祥個別人,諸朝狀元多無成就,名家多出寒門,再到“我們調查了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見《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頁),從舉薦到科舉產生,再到現代教育,三三四有否定之否定的意義。其實華爾街也很重視教育的實踐。施一公說清華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想去干金融,但一個理工科博士,沒讀過MBA名校,很難邁入金融門檻。讀MBA學位,在美國首先要有兩年工作經驗,當然,金融入門也有特例。據百度百科,朱云來在美獲氣象學博士學位,畢業轉讀會計不到一年,獲碩士,以一年會計師經歷進入瑞士信貸波士頓公司,旋即升任高級副總裁,了解一下美國金融界,仕途順利得驚人。該公司后來此地無銀道:朱離開時方知其父身份。恩格斯中學后自學成才,列寧是大學校外考試生,斯大林高中生。毛主席如此列舉絕非貶低科班,只是強調實踐和群眾,毛主席對錢學森非常尊重,“實踐—認識—實踐,而不是認識—實踐—認識”,就是在晚年會見李政道時做的再一次驗證和總結。毛澤東的教育革命觀點當然被學院派精英視作異端。1981年6月,當時的黨中央做出第二次歷史決議,批評毛澤東“逐漸驕傲起來,逐漸脫離實際和脫離群眾,主觀主義和個人專斷作風日益嚴重,日益凌駕于黨中央之上,使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集體領導原則和民主集中制不斷受到削弱以至破壞。”其中就包括對毛澤東教育革命觀點的批評。又過了悠悠32年,十八大召開后,《毛澤東年譜》(1949-1976)》向全國發行,細讀過的人對毛澤東的“驕傲”“專斷”和破壞民主集中制有了新的認識。“過去教學改革、學制改革搞不動,改不了。”(《毛澤東年譜》,66.6.12)幾個月后,毛澤東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談到過去“搞不動”的原因。自我批評道,“我的責任是分一、二線。……現在走到反面,結果變成獨立王國, 許多事情不同我商量。”(《毛澤東年譜》6卷,6)毛主席在世時,清北是教育革命的典型,毛主席去世后,成為所謂“浩劫摧殘重災戶”,撥亂反正的結果,最終成了留美預科班,在中美較量中,發展下去,和資敵就不遠了。當下正是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有網友談曰,美國人制裁的大學是選志愿的絕佳指導,這個觀點深得人心,這恰恰是對毛主席大學觀的肯定。“考五分不一定是好的,考三分也不一定是壞的。”考三分的西工大,就成了國之棟梁。——如果高分只是進了沒有家國情懷的留美預科班,而支撐起祖國反超西方的是那些非頂尖高分的超級才俊,高分又有何意義?如果上的專業不如不讀專業的成才率高,那個專業又有何意義?
(作者系昆侖策特約評論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