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新社、路透社報道,歐盟于10月4日正式啟動一項針對中國的調查,它表示有“充足證據”證明中國存在可能損害歐盟產業的電動汽車補貼,歐盟將在13個月內完成調查。
從10月4日起,歐盟有權向中國電動汽車征收9個月的臨時反補貼稅。
如果調查成立,歐盟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10%-27%的關稅。
有意思的是,這項調查是在“在沒有接到歐盟汽車行業書面投訴,也不代表該行業的情況下”進行的。
也就是說,它是歐盟人為制造的一場可能爆發的貿易戰。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德是最主要推手之一,她是要在明年任期屆滿之前,為美國再立“新功”。
因為中歐貿易戰一旦開打,誰是最大獲利者不言而喻。
歐盟的行動,并不是突然發生的。9月13日,馮德萊德在法國斯特拉斯堡(歐洲議會)發表“盟情咨文”時就專門提到了中國電動車。
她說要對中國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而這件事在水面下的運作已經進行了好幾個月。具體負責人是歐盟內部市場專員布雷頓(法國人)
這表明法國在背后推波助瀾。
就在馮德萊德發表“盟情咨文”后第二天,9月14日,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在巴黎出席“巴赫瑞中秋晚宴”時提醒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是保護主義,保護的是落后,傷害的是歐洲消費者,希望歐洲國家謹慎行之”。
中國商務部隨即也發出警告:中方對此表示高度關切和強烈不滿,歐盟此舉將對中歐經貿關系產生負面影響。
德國政府(除了貝爾伯克)和企業界也反對歐盟的做法,他們認為中國如果進行報復,那么德國汽車行業將成為犧牲品。
9月25日,歐盟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率團到北京與中方舉行“第十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雙方達成了多項共識,但在所謂的“電動車反補貼調查”問題上沒有達成共識。
由于中國的警告和德國的反對,歐盟內部對是否正式開展針對中國的調查出現了分歧。
但就在此時,美國貿易代表戴琪來到了歐洲,她說美國非常同情并理解歐盟對中國發起電動車補貼調查,20年前美國也曾有過類似情況。
戴琪就是來給馮德萊恩打氣的,同時暗示美國站在法國一邊,要削弱德國在歐盟的話語權。
10月3日下午3時,歐洲議會和歐盟委員會舉行會議,對東布羅夫斯基斯發起質詢。
歐盟委員會先是公布了一項限制出口清單,包括四項關鍵技術:
先進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技術。
這些技術,歐盟是全球領先者嗎?一樣都不是,虛張聲勢罷了。
10月4日,馮德萊恩的主張得到了通過,歐盟委員會正式宣布對中國純電動載人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包括在中國生產的特斯拉、大眾和寶馬汽車也在調查范圍之內。
德國要做的就是阻止調查朝著馮德萊恩和法國希望的方向發展。
9月20日,德國《商報》發表了一篇名為《馮德萊恩的對華路線正在失去支持》的文章。
文中指出:馮德萊恩的強硬立場是為了得到美國的認可,但會引發越來越多的質疑……此舉會對德國汽車企業產生負面影響,她應當學習默克爾的審慎態度。
德國交通部長維辛在9月25日公開批評歐盟的調查,認為其“不僅會嚴重損害德國自身的汽車產業競爭力,還會導致一系列連鎖反應。”
而德國《時代周刊》則說得更加直白:馮德萊恩不僅瞄準了中國,還想削弱德國高端汽車品牌。
中國商務部昨天回應:歐方發起此次反補貼調查僅依據對所謂補貼項目和損害威脅的主觀臆斷,缺乏充足證據支持,不符合世貿組織相關規則,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
從目前氛圍來看,中歐“貿易戰”的架式已經拉開,馮德萊恩是不會回頭的。因為她還渴望美國能給她一個新職務--北約秘書長。
而法國在得到戴琪的鼓勵后,算盤也是打得啪啪響,只要美國站在法國這邊,法國在歐洲不用怕德國施壓。
馬克龍的算盤:
一、法國要發展電動汽車產業。
馬克龍在9月25日表示:到2027年,法國將在本土生產至少100萬輛電動汽車。
理由很高大上,為了實現減排目標,減少對燃油車的依賴。
限制中國電動汽車進入歐洲市場,對法國這個小目標是有利的。
二、法國要跟德國展開電動汽車產業競爭。
在傳統燃油車方面,法國在德國面前處于劣勢,法國拿得出的汽車品牌也非常有限。
但在向電動汽車轉型階段,法國認為自己與德國處于同一起跑線。如果德國汽車行業因中國報復而失去市場,必定元氣大傷,那就等于法國贏得了起跑優勢。這才是法國的大目標。
對法國佬的這點小心思,德國佬是很清楚的。
9月25日,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貝克表示:如果中國對歐盟進行對等反制,那么,吃虧的一定是德國車企。
他還意有所指地說:法國沒有什么問題,因為法國車在中國的銷量遠遠不如德國。
“中國的電動車發展非常快,但德國汽車在中國賣得非常好,所以,德國車企很擔心。”
德國的話已經說得很坦白了:法國佬缺了大德。
英國暫時不說話,因為它不是歐盟成員,但英國媒體在那陰陽怪氣地說,中國電動汽車會通過人工智能設備采取歐洲用戶的個人信息,這將威脅到歐洲安全……攪屎棍就會這一套。
最讓德國火大的是:連德國車企都沒有投訴中國電動車存在補貼問題,歐盟卻要出來挑事。這不有病嗎?
德國車企三巨頭一致反對歐盟的做法。
德國總理朔爾茨對德國《經濟周刊》說,他不相信有必要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額外關稅,“我們的經濟模式不應基于或依賴保護主義,而應該依靠我們產品的吸引力。”
法國也不用太得瑟,你的奢侈品主要市場在哪里?
其實,中國還有一筆賬還沒有跟歐盟算,那就是《中歐投資協議》,它一直未被歐洲議會批準,說白了就是被馮德萊恩這些人暗中卡住。
像這種雙贏的協議都能被凍結,說明歐盟當家人現在就是拿著歐洲人的薪水在為美國服務。
在一些親西方知識分子的誤導下,很多人都相信歐洲是奉行“自由貿易”精神的。
實際上,歐洲人骨子里是“重商主義”(今天的貿易保護主義),一向如此。所謂自由貿易,那是它們處于制造業優勢地位時的口號。
一旦發現優勢受到挑戰,自由貿易就不見了。
70年代,歐盟(歐共體)與日本就發生了貿易摩擦。
1973年石油危機后,歐洲制造業成本激增,這時,日本車的低成本、低價、省油的優勢就顯現出來,大受歐洲家庭喜歡。
面對巨大貿易逆差,法國和英國就率先扔掉自由貿易這面旗幟,它們的政府直接要求限制日本汽車進口數量。
英國規定每100位新增購車人當中,只有11人可以選擇日本車;法國限定為3人。
美國政府也夾擊日本,限制美國在一年內進口日本車不得超過168萬輛。
日本退讓之后,歐洲又要求日本“自我克制”,主動限制在鋼鐵、造船、紡織品,電視機、石英表、電子表、叉車等產品的對歐出口數量。
明明是貿易保護主義,卻要日本“自我克制”,搞得好像是日本人不想增加出口商品似的。
日本在七八十年代有個產品競爭力超強,那就是磁帶錄(放)像機。
歐洲根本干不過日本,于是政府干脆下令,在歐共體范圍內,日本錄像機年銷售量不得超過455萬臺,其中60萬臺必須是在歐洲設廠組裝的產品。
日本被迫答應了,但歐洲人得到了什么?價格比日本錄像機貴得多,質量卻不如日本錄像機的歐洲產錄像機。
美國干得更絕。1982年11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一項議案,限制進口日本產品。
美國社會掀起了反日貨運動,議員們帶頭示范砸爛日本收錄機。
即便如此,日本產品還能取得中國與東南亞市場,因為競爭優勢就擺在那里,但美歐同樣需要中國與東南亞市場,日本又成了“問題”。
最終美國在歐洲的支持下,用政治手段解決了日本。1985年9月大藏相竹下登與美國簽下了《廣場協議》,如果他不簽,中曾根內閣就必定垮臺。
之后日元大幅升值,導致泡沫經濟產生,給日本經濟帶來了長期的傷害。
美國為了扼殺日本半導體產業發展,又去扶持南朝鮮和中國臺灣,對日本產品關上了大門。
日本這些教訓,值得中國研究。不過,它是一個政治不獨立的國家。
但如果現在誰還迷信西方的“自由貿易”、“自由市場”、“自由經濟”,那腦子就有點問題了。
智能型電動汽車是未來家庭和個人交通的發展方向,因為燃油車會受到環保政策限制,中國企業必須要有競爭力。
再說個更惡心的事,歐盟不是用“政府補貼”來調查中國電動汽車嗎?
法國是怎么干的?11月法國將推出電動車補貼政策:購買電動車的申請人如果獲得通過,將可以得到5000歐元現金獎勵。租用電動車的申請者,可以得到每月100歐元(相當于744元人民幣)的補貼。
雖然隔了一層,但這本質就是政府在補貼車企,而法國還很自豪地說自己是“能源轉型改革”先行者。
德國氣得不行,要求德國電動車在法國也要有此待遇。德國能不能得到這個待遇不知道,但中國電動車想都別想。
說白了,西方都在補貼電動汽車企業,但它們卻說中國在進行補貼,進行傾銷。比亞迪的海鷗在中國賣10萬,在歐洲賣30萬,有這么加價傾銷的嗎?
因此,我們決不能退讓。否則,人家就會得寸進尺,一個產業接著一個產業地限制中國發展。
相互傷害有時是一種正確的選擇,不要以為西方是什么白蓮花,以前它們連賣鴉片都有政府補貼。
一幫老娼,跟中國裝什么純!
作者:后沙;來源: 后沙月光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