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起,厄立特里亞總統伊薩亞斯·阿費沃基應邀對中國進行正式國事訪問。
昨天上午,伊薩亞斯總統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圈。
他上一次訪問中國是在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之前,他已多次訪問中國。
伊薩亞斯今年77歲,他不僅是厄立特里亞國父,也是一位非洲傳奇英雄。
雖然他的訪華之行在國際上并不像法國總統馬克龍、巴西總統盧拉那樣引人注目,但他和他的國家與中國的關系卻非常鐵。
中國是第一個與之建交的大國,而厄立特里亞當年的武裝獨立運動就是在毛澤東軍事思想指引下取得勝利的。
厄立特里亞是個小國,面積12.43萬平方公里,西接蘇丹,南鄰埃塞俄比亞,東南部與吉布提相連,東北方與沙特和也門隔著紅海相望,人口600萬左右。
它是非洲最年輕的國家之一(1993年獨立),它的獨立過程非常有看點:
一部《毛選》打天下
厄立特里亞海岸線有1200公里長,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因此,美國和蘇聯都想控制這里,以掌控非洲之角。
當時厄立特里亞還屬于埃塞俄比亞。但它在歷史上跟埃塞俄比亞不存在互屬關系。它是在1869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后,1890年作為殖民地被并入了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也是意大利人命名的。
1941年由英國統治,1950年英軍撤出,1952年聯合國安理會又將它作為一個自治體與埃塞俄比亞結成聯邦。
這是美蘇強扭的瓜,它們都想拉攏埃塞俄比亞,以避免厄立特里亞落入對方手中。
1962年埃塞俄比亞皇帝塞拉西撕毀協議,取消了聯邦制,將厄立特里亞變成了一個省。從此,厄立特里亞人民紛紛加入1960年成立的“厄立特里亞解放陣線”,展開了武裝獨立運動。
由于軍事力量遠不如皇家軍隊,“厄解陣”又缺乏斗爭技巧,獨立運動進展緩慢,但卻犧牲巨大。
中國有句老話叫:時勢造英雄。當厄立特里亞需要一位領袖時,伊薩亞斯·阿費沃基出現了。
伊薩亞斯1946年出生于一個東正教小商人家庭,他在中小學階段就展示出了學習天賦,16歲考入海爾·塞拉西大學(今天的亞的斯亞貝巴大學)工程系。
1965年,他放棄大學學業回去參加“厄解陣”,但斗爭形勢仍然沒有起色。
1967年,21歲的伊薩亞斯決心前往中國,學習毛澤東軍事斗爭理論。
到了中國后,他被安排到南京陸軍指揮學院留學生班就讀,并接受軍事訓練。同時,還要接受政治思想教育。
這是1968年他作為亞非拉革命學生代表(右二)參加“農業學大寨”時與陳永貴同志的合影。
1969年,他告別中國,帶著《毛選》回到非洲。這時他的政治眼光和軍事水平,不客氣地說要高出“厄解陣”領導層一大截。
他指出“厄解陣”存在的三大問題:政治投機、組織松懈、思想混亂。“厄解陣”領導層指責他破壞團結。
1970年,他建立了“厄立特里亞人民解放陣線”(今天的執政黨“人民民主和正義陣線”),最初只有幾十個青年人愿意跟他一起革命。
但不久之后“厄人陣”就以出色的游擊戰術多次打敗了皇家軍隊,贏了更多人的支持。
到了1972年,“厄解陣”有一大半人投奔到了“厄人陣”一邊,“厄解陣”就對“厄人陣”發起了軍事進攻。但就在兩面受敵的情況下,“厄人陣”還是打退了“厄解陣”。
伊薩亞斯目標是推翻塞拉西皇帝,然后才能實現最終目標--獨立。所以,他對“厄解陣”既斗爭又團結。
而如何處理與埃塞俄比亞革命運動力量的關系?又是一道難題。
伊薩亞斯做出了正確的政治選擇--合作,一起推翻封建制度。
1974年,塞拉西皇帝終于滾蛋了。
1975年,埃塞俄比亞成立了共和國,但形勢卻變得更加很雜。
蘇聯和美國同時加大了干涉力度,埃塞俄比亞選擇了蘇聯,宣布走向社會主義。
1976年12月,蘇埃簽署《軍事援助協議》,美國總統福特立刻宣布撤銷對埃一切援助。
1977年2月,門格斯圖中校發動政變,成為埃塞俄比亞實際掌權者,蘇聯認可這一結果。
門格斯圖驅逐了所有美國軍事顧問,關閉美國電臺,全部換成了蘇聯人。
當伊薩亞斯準備領導厄立特里亞獨立時(1972年埃塞俄比亞革命運動承諾一旦皇帝被推翻,厄立特里亞也將獨立),門格斯圖卻違背承諾,調集10萬大軍(正規軍+民兵)進攻“厄人陣”。
伊薩亞斯率領3萬多人(正規軍只有6000人)迎戰,門格斯圖得到了蘇聯大量武器裝備,以為可以一舉消滅“厄人陣”,而蘇聯得到的報酬將是兩個海軍基地(馬薩瓦和阿薩布兩大良港)
“厄人陣”與“厄解陣”同時遭到了猛烈打擊,損失慘重。
1978年3月“厄人陣”與“厄解陣”合并,命名為“厄人陣”,接受伊薩亞斯統一領導。伊薩亞斯立刻貫徹“從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指導思想,堅持自力更生的斗爭原則。
門格斯圖占領了城鎮之后,發現自己變成了被動挨打的一方,向農村根據地發動進攻又是屢戰屢敗。
“厄人陣”缺的不是武器(有東方大國的援助)而是人,因此,他們將戰爭化為了游擊戰,避免主力決戰。
1979年,門格斯圖軍隊對“厄人陣”控制區發動了五次圍剿,全部失敗。
在相持5年之后,不斷壯大的“厄人陣”發起了反擊,1984年3月,“厄人陣”奪回多處城鎮。
門格斯圖不得不向對手提出談判,雙方邊打邊談到了1989年。
這一年,到了戰爭轉折點。“厄人陣”集中兵力向門格斯圖軍隊發動了“春季攻勢”,雖然兵力優勢在門格斯圖一方,但他們已經軍心潰散。
無路可走的“政府軍”只能困守在阿斯馬拉(厄立特里亞首都)和馬薩瓦市。
此時埃塞俄比亞國內經濟已瀕臨崩潰,蘇聯自顧不暇,更無力援助門格斯圖,而門格斯圖的將軍們也發動了一場未遂政變。
伊薩亞斯領導的武裝力量卻越打越強,而且在經濟和物資上得到了沙特和蘇丹的大力支持。
門格斯圖轉向了美國,而美國也看到了獲得厄立特里亞港口建立海軍基地的機會。
于是,白宮派出前總統卡特作為特使斡旋雙方停戰。在卡特斡旋期間,美國背著“厄人陣”向門格斯圖提供軍事援助,并暗示他向“厄人陣” 發起致命一擊。
美國這種“假調停,真備戰”的手法,在《毛選》里也能找到應對方法。
1990年“厄人陣” 對拒不撤離的馬薩瓦市“政府軍”發動進攻,1991年,攻下馬薩瓦市。
馬薩瓦這座港口城市一丟,美國也沒有興趣斡旋了,“厄人陣” 反攻到了埃塞俄比亞境內。
1991年5月,門格斯圖在國內“人民民主革命陣線”的夾擊下政權崩潰,厄立特里亞全境解放。
埃塞俄比亞有了新政權,厄立特里亞則準備迎來獨立。
1993年4月23日,厄立特里亞在聯合國監督下舉行公投,結果以99.9%支持率重新脫離了埃塞俄比亞,埃塞俄比亞變成了內陸國。
5月22日,伊薩亞斯被中央委員會選為總統。
5月24日,厄立特里亞正式宣告建國,當天,中國宣布與厄立特里亞建交。
厄立特里亞宣布了自己的外交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94年,1995年伊薩亞斯總統兩次訪問中國。
1998年雙方又因為夾在兩國之間的提格雷州鬧獨立問題,矛盾激化,再次開戰,6月5日和6日展開空戰,俄制戰機對俄制戰機。
一直打到2018年7月8日,埃塞俄比亞總理阿里與厄立特里亞總統伊薩亞斯·簽署了《和平友好聯合宣言》,才宣告戰爭結束,但小規模沖突時有發生。
厄立特里亞主要問題還是經濟,地理條件好,資源也有,但缺乏基建,港口也無法現代化。而且由于伊薩亞斯拒絕美軍建立海軍基地,還受到了美國長期制裁。
但厄立特里亞政局長期穩定、治安良好、民風淳樸,無突出的民族、宗教問題。在非洲堪稱一股清流。
中國已經是厄立特里亞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投資國和第一大工程承包方。
只要“非洲之角”這幾個國家保持和平穩定,這顆“紅海明珠”就能真正發展起來,但這需要時間和耐心。
伊薩亞斯再次訪問中國,相信會是厄立特里亞將來發展的一個契機。
“紅海明珠”沒有理由長期蒙塵,更沒有理由落在霸權主義國家手中,相信它在不久的將來定能綻放光芒。
相信伊薩亞斯也知道偉人這句名言:
世上無難事,
只要肯登攀!
作者:后沙 ;來源:后沙月光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