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之后圍繞新質生產力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的最新進展,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理論體系,對新時代新征程推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推進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我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新的理論指導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通過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形成新質生產力理論,為新時代推進高質量發展奠定了生產力理論基礎。
與一般意義的人類經濟社會發展不同,高質量發展是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的,要求發展具有創新是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五方面特性。習近平總書記將新質生產力概括為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這意味著新質生產力是創新驅動主導的更高發展水平的生產力,是符合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理念要求,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產力。
01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創新是第一動力、發揮主導作用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生產力是生產能力及其要素的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能力及其構成要素的發展,這意味著創新在新質生產力中起主導作用,是其關鍵的特征。這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生產力發展的理論基礎上,深化了有關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增長、人類社會發展等方面理論認識。
創新是有目的的、創造性的、復雜性的高級實踐活動,對應物質生產實踐、社會關系實踐與科學實驗等人類實踐活動,具體包括科學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等基本形式。創新是一種滲透性的生產要素,可以提高勞動者的能力、促進資本積累以及改進勞動資料特別是生產工具,可以將科學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引發生產工具變革從而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可以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并入生產過程,使生產過程科學化,進而對提高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從經濟增長視角看,創新一般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的活動,包括新產品、新技術、新需求、新供給、新組織等。創新是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根源,通過創新,可以擺脫單純依賴要素數量增加的粗放型傳統經濟增長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轉變。
當今世界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度演化過程中,全球科技創新空前密集活躍。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腦科學、再生醫學等為代表的生命科學技術,以清潔高效可持續為目標的新能源技術,融合機器人、數字化、新材料的先進制造技術,正在加速推進制造業向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轉型發展,進而推動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全面變革。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帶來生產力要素結構中實體性要素與非實體性要素結合廣度、深度、頻度的深入拓展,推動生產力加速迭代躍升,體現出與傳統生產力發展不同的質態。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把握了當今世界這一影響深遠的變革趨勢,深刻揭示了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以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和融合化為基本特征的新科技正在推進傳統的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及其組合方式發生質的變革,成為構成新質生產力的新型生產要素。新型生產要素及其新組合催生了大量的新產業、新模式,這些如雨后春筍般勃發的未來產業、新興產業以及傳統產業的深度轉型,整體推進了產業體系從傳統走向現代,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也正是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培育新質生產力要素,促進未來產業、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轉型的過程。因此,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本路徑。
發展新質生產力,尤其是要高度重視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人工智能是基于算力、算法和數據等關鍵要素發展起來的、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能夠逐步使機器具有人類的智能,具有滲透協同性、顛覆創新性、自主生成性和高效賦能性,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和深遠的影響,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未來,我國應該進一步加快以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層次賦能新型工業化,針對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原材料、能源電力、消費品等重點行業,構建重點行業大模型和工業知識庫,以場景應用為牽引,大力發展智能產品,以制造業全流程智能改造實現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
02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生產要素優化組合、結構協調平衡
新發展理念中的協調發展理念是具有普遍意義的關于發展問題的方法論。從哲學方法論上看,協調發展理念遵循了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唯物辯證法,認為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各發展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整體性運動,必須從內在聯系觀點去把握整個發展過程。堅持協調發展理念,就是要學會“彈鋼琴”、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平衡性,實現發展要素優化組合、發展結構平衡協調。
新質生產力是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的,其發揮作用過程就是具備相應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的新型勞動者通過新型勞動工具作用于新型勞動對象的過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僅要通過創新驅動促進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對象、新型勞動工具等新型要素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更要實現新型生產要素合理匹配、優化組合的躍升,從而形成更高效率、更好水平的生產函數,推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持續、快速提升。以協調發展理念為指導,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從普遍聯系的視角處理好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關系,形成各生產要素相互促進、相互適應的發展戰略和政策體系。要充分發揮新型勞動者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活躍的主體作用,發揚科學家、企業家和工匠精神,大力培育新型勞動者;要充分認識把握數據等新型勞動對象的屬性,適應數智化時代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新挑戰和新要求;要高度重視人工智能、機器人、物聯網、云計算等新型勞動工具具有的革命性的力量,同時,也要認識到新型勞動工具效能的有效發揮,還依賴于新型勞動者的創造性勞動、新型勞動對象的豐富場景、新型基礎設施的強有力支撐。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其產業結構承載和區域結構布局要注重平衡協調。從新質生產力產業載體上看,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注意把握產業體系的完備性、先進性和安全性的協同,在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的同時,重視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傳統產業和產業鏈上,著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科學布局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從新質生產力區域布局上看,要圍繞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等,優化生產力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根據本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03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綠色低碳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發展理念中的綠色發展理念,從理論上回答了人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人與自然關系問題,深化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規律性認識。一般意義的生產力是指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新質生產力則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基本理念的生產發展能力,要求人類社會生產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尋求人類自身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等重要論斷,是新質生產力理論的重要內涵。
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對人類社會的現代化理論和面臨的發展與環境相容性問題進行了科學反思,蘊含著重大理論價值。一方面,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傳承和創新,將生態環境納入生產力范疇,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另一方面,將生態環境等要素納入生產函數,拓展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路徑,將生態系統作為經濟社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千百年來人與自然關系規律性認識的科學總結和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認識的理性升華。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高度重視“自然資本”增值,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要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推動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形成和完善綠色低碳供應鏈,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04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全球范圍開放融合、互聯互通
新發展理念中的開放發展理念,進一步深化了對經濟全球化規律的認識,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世界經濟的理論內涵。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世界貿易、世界市場、世界歷史的重要論述,揭示了經濟全球化的本質、邏輯和過程,構成了開放發展理念的理論基礎。從馬克思生產力理論出發,經濟全球化和開放也是生產力發展、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要求。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由于比較優勢的發揮和產品市場邊界的擴大,引發生產規模擴大,分工進一步細化,專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生產要素進一步集中,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從而促進了生產效率和總產出的大幅提升。特別是由于生產要素的全球化流動,人員、知識和思想的全球交流,有力推動了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從而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背景下,現代信息技術催生萬物互聯社會的加速到來,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力發展的全球化特征愈發鮮明。隨著陸、海、空、數字等軟硬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產力發展的邊界和場域不斷拓展融合。當今世界科技創新需要在開放場域的交流、碰撞、合作、互促中得到發展,同時,圍繞人工智能等全球性技術難題和技術治理,開放合作也是人類應對共同挑戰實現繁榮發展的法寶。這都要求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開放發展理念,在開放中不斷拓寬生產力要素系統邊界,支撐生產力結構系統升級,并驅動其生產力功能系統的整體協調與全面發展,從而實現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不斷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
中國堅定不移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新體制,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推進各國攜手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這是經濟全球化潮流的發展方向,更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要求。
05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實現以人為本、共享包容
新發展理念中的共享發展理念,從理論上回答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要求做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發展理念的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觀,體現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根本原則和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
鄧小平同志于1992年初在南方談話中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深刻揭示了生產力發展與共享發展的關系。生產力發展水平構成共享發展的物質基礎,一個社會要實現共享發展,前提是要有高水平的生產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則需要更高水平的生產力,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一定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上。但是,這并不是說只有達到共產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才能實現共享。生產力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共享發展也是一個動態過程。堅持共享發展理念,不僅包括在共享覆蓋面上實現人人享有、各得其所的“全民共享”,還包括在共享實現途徑上實現發揚民主、人人參與的“共建共享”,以及在共享發展過程上實現由低級向高級、從不均衡到均衡的“漸進共享”。因此,生產力發展過程是可以和共享發展過程相容的。
以共享發展理念為指導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堅持其終極目標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共同進步,踐行人人參與、人人建設、人人享有的生產力發展觀。作為生產力的最新形態,新質生產力發展就是要將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全面體現以人為本導向,追求人的價值實現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數字化的趨勢下,要探索數字經濟背景下創新發展、協調發展與共享發展內在統一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模式。一方面要努力實現新質生產力關鍵技術領域創新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要積極預防和消除城鄉之間、社會不同群體之間的數字基礎設施鴻溝,推動數字技術在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中最大程度地擴散應用,通過政策性教育培訓推動勞動者技能更好地適應數字技術進步,使數字經濟紅利最大程度惠及社會大眾。
作者:黃群慧;來源:《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轉自:現代國企研究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