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 失樂園丁/編譯自:美國蘭德公司報告
【知遠導讀】本文編譯自蘭德公司2024年1月發布的報告:《瘟疫、生化人和超級士兵——人體領域的戰爭》(Plagues, Cyborgs, and Supersoldiers——The Human Domain of War)。生物技術近50年的飛速發展,使得生物武器在戰場上的應用再次受到關注。以往,因易對己方部隊造成附帶傷害,生物武器被認為戰略價值有限。然而,隨著mRNA疫苗、CRISPR基因編輯及腦機接口等新技術的不斷涌現,這一局面可能發生改變。這些技術易于獲取,對人類的戰略計算可能產生深遠的影響,本報告將探討如何重塑人體在作戰中的地位。
報告全文約2.3萬字,篇幅所限,推送部分為節選。
生物技術的最新進展再次引發了該技術在作戰環境中的使用問題。過去,生物武器被認為對友軍造成附帶傷害的風險過大,因而不具備戰略價值(國土安全部,2023年;莫羅尼,2022年)。基因組學的軍事應用一度在很大程度上被視為偽科學(羅爾·漢森,2010)。直到現在,腦機接口(BCI)等技術在戰場上仍顯得過于超前(賓嫩迪克、馬勒、巴特爾斯,2020;塔克,2023)。然而,技術的不斷進步,包括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作為基因工程工具的簇狀規則間隔短回文重復序列(CRISPR)基因序列的使用,以及腦機接口的逐步發展,可能終將改變人們的戰略計算。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獲取先進的生物技術能力,這為戰爭中的生物技術應用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更具活力的未來。雖然這些對未來的設想似乎有些天方夜譚,但我們只需考慮一下20世紀的重大沖突,就會知道生物技術是如何在武器和治療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的。鑒于21世紀生物技術革命、人工智能(AI)算法的應用以及先進的人機系統所帶來的快速發展,我們發現,一個復雜、高威脅的局面正在出現:未來戰爭中,人類用意念控制著超精密的機器;軍事工業基地受到合成生成的基因組靶向瘟疫的干擾;未來戰士超越了基線基因組,成為能夠在最嚴酷的作戰環境中生存的“超級戰士”。在本報告中,筆者將探討最近實現的生物技術或未來可能出現的類似技術將如何改變人體作為作戰領域的戰略選擇。
假想情景1 :疫情蔓延下的領土爭端
2028年9月,一種未知的冠狀病毒開始在南中國海周邊各國蔓延。公共衛生官員發現,這種病毒與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COVID-19)大流行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征冠狀病毒2(SARS-CoV-2)有很大不同,因此將這種新病毒命名為SARS-CoV-3。它很容易躲避之前新冠病毒感染和疫苗接種所產生的免疫力,并且由于持續的季風季節使得人們大多數時間都停留在室內,加劇了病毒的傳播。隨后,它幾乎同時出現在多艘美國海軍艦艇上,迫使尼米茲航母打擊群的大部分艦艇停止行動。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國防部和中央情報局的官員們開始了一場官僚勢力范圍爭奪戰,爭論哪個機構最適合調查海軍部隊的停航是否是由于一種完全源于自然的傳染性病原體。無論如何,由于美國海軍的反應受到影響,而某島嶼又受嚴格的SARS-CoV-3控制措施影響,C國軍隊在X月的第一周雨過天晴時,對某島嶼發動了進攻,并在46小時內攻占了該島。雖然新病毒在某大國居民中也在緩慢傳播,但奇怪的是在該國軍隊和軍事供應鏈工人中卻沒有發現感染者。世界衛生組織強調,這證明C國的社會隔離取得了成功。而世衛組織不知道的是,自2027年底以來,幾乎所有該國軍人,以及大約一半的國民都在標準新冠病毒強化接種活動的掩護下不知不覺地接種了SARS-CoV-3疫苗。
上述假想情景1的內容來自科幻小說,但其構思并不牽強。雖然基因操作(如功能增益研究或實驗室無意泄漏1)是否在SARS-CoV-2的爆發中起了作用仍是未解之謎,但生物技術的進步,已經使任何經過適當培訓和裝備齊全的實驗室都能直接生產出冠狀病毒或其他病原體,從而繞開人體因先前感染或接種疫苗所獲得的免疫。
2019年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大流行首次檢驗了信使核糖核酸疫苗技術,該技術可大大加快疫苗的設計和生產速度。信使核糖核酸技術使新冠肺炎疫苗在1年內就能開發出來,而之前開發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記錄是4年(鮑爾,2020年)。事實上,首先病原體可以被設計成逃避免疫,其次信使核糖核酸疫苗可以被快速開發,這些都為生物武器的戰略使用提供了可能性,而這在以前是很難實現的。純粹從技術角度看,目前許多國家都可以設計病原體感染他人,同時通過信使核糖核酸疫苗使本國人口獲得免疫力。在假想情景1中描述的情況下使用冠狀病毒生物武器,對美國的對手國家來說可能具有合理的戰略意義,因為這種武器能癱瘓美國海軍的反應,卻又不會招致美軍的動能打擊。這是可能的,因為工程病原體的來源非常不確定,科學家很可能會假定自然的人畜共患(從動物傳染給人類)是最簡單的解釋,而且需要多年的研究才能根據經驗確定其來源。在類似假想情景1的情況下,這種模糊性對民族國家很有幫助,來源不明的生物武器可以在動武前削弱對手的能力,這在戰略上很有價值。這一戰略類似于將網絡攻擊與隨后的動能攻擊結合起來。由于網絡攻擊的歸屬很難確定,因此對手可以利用這種混亂,緊接著發動動能攻擊(利比基,2020年)。2008年俄羅斯與格魯吉亞的戰爭就發生了這種情況,在動能攻擊之前,格魯吉亞的軍事通信遭到了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利比基,2020年)。
在下文中,我們將針對工程生物武器、人體互聯網(IoB)2和基因組學的發展概述更多情景,有些是近期的、高概率的,有些則是長期的、推測性的。但首先,我們要考慮一個定義問題,即人體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算作是一個獨特的作戰領域。
將人體定義為一個作戰領域
在假想情景1描述的C國對某島嶼進攻的過程中,工程生物武器可與其他領域(如海上和空中)的行動密切配合,以實現戰略目標。作戰域被視為可能發生沖突的空間或虛擬場所。陸、海、空是傳統上公認的作戰領域(過去十年中增加了太空領域)。但研究人員和戰略家們對網絡等其他作戰領域是否構成作戰域存在爭議(多爾蒂,2015年;埃格洛夫,2022 年;麥格芬和米切爾,2014年)。
那么,人體本身能否成為一個作戰領域呢?人體可以是進攻性或防御性武器,還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目標?作為理解人體可能成為或不可能成為一個獨特的作戰領域的方法之一,我們的研究團隊確定了作戰領域研究文獻中提到的領域特征,然后為每個特征分配了擬議的領域(表1)。
表1.推定作戰領域的特征
a.所謂戰爭,我們指的是人們普遍接受的理解,即“政治團體之間的沖突,涉及相當長時間和規模的敵對行動”(《戰爭:戰爭的原因》,未注明日期)。這種定義并不要求這些敵對行動總是致命的,但它確實要求它們有持續時間(即開始和結束明顯不同于有關政治集團之間的正常關系)。換句話說,即使是政治團體之間使用致命的暴力,如果它們在一段確定的時間內不構成明顯增加的敵對行動,也可能不是戰爭。
b.在已發表的文獻中,我們沒有發現任何明確的特定領域升級的情景,例如民族國家之間通過工程病原體交換攻擊。然而,這種升級是可以想象的。
c.醫療專業人員可被視為特定于人體領域的人員,但他們也可被視為傳統領域的人員組成部分。
表1強調了傳統戰爭領域(陸地、海洋和空中)的一個特征,這個特征不適用于網絡或人體等領域,即需要特定的人類行動和生存模式。換句話說,人類必須能夠在這些傳統領域中移動、操作和生存,而且必須在該領域內采取兼容的行動方法。如果把這個特征作為構成領域所必需的,那么根據對新提出領域(太空、網絡、情報和人體)的定義,只有太空才能被視為一個領域。將太空視為戰爭領域的分析,是通過對傳統陸地、海洋和空中領域的概括得出的,盡管很少有人類能夠在太空中移動、戰斗或死亡,但太空仍然涉及通過特定空間介質(真空)的移動,就像傳統領域有它們自己的介質(固體、液體、氣體)一樣(多爾曼,2022)。
因此,表1有助于限定關于人體是否可以成為作戰領域的分歧。如果域概念不需要特定域的運動,那么人體可以是一個戰爭領域,因為它至少表現出其余領域特征的一半。人體表現出的領域特征包括特定的攻擊模式(例如,病原體、黑客入侵、人體互聯網設備),這些模式不適用于其他領域。此外,還有在戰爭中將人體武器化的歷史例子,例如中世紀利用感染者在被圍困的城堡和城市中傳播疾病的戰術(威利斯,2002)。
與太空這個主要由衛星和其他無人航天器主導的領域相比,這凸顯了傳統領域與人體作為作戰域的另一個交集;具體來說,傳統的陸地、海上或空中戰爭主要集中在對人體進行破壞。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即人體是否是一個不同于在陸地、海洋或空中作戰中奪取人類生命的戰爭領域。中世紀,在圍攻期間使用感染可以被正確地視為一種在陸地領域戰略部署的生物武器形式。因此,這也許取決于生物技術的持續發展,以及利用生物體的更大能力,這些能力獨立于傳統領域的沖突,這將導致人體日益成為戰爭的一個獨特領域。
筆者認為,C國已將利用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的進步作為高度優先事項,特別是在加強戰爭和國防方面,因為其軍事領導人認為生物技術是軍事領域的下一次革命。其中很大一部分研究是在軍隊醫院進行的,在“生物戰爭”(卡尼亞,2019)方面進行了大量投資,其中包括腦機接口、大腦網絡、先進的生物識別系統、人類績效增強和基因工程。
C國軍方領導人還表示,他們認為生物技術是新的“戰略制高點”之一,并將其視為一個新的軍事領域(卡尼亞,2019)。C國軍事文本討論了生物領域的進攻和防御方法,包括通過“特定種族的基因武器”進行支配和威懾(卡尼亞和沃恩迪克,2019)。無論美國學者和戰略家對這一定義問題得出什么結論,C國軍方領導人已經將人體視為一個作戰領域。這凸顯了本研究的重要性。
鑒于上述分析,在本報告的其余部分,我們對人體在多大程度上是一個作戰領域采取了折衷的立場,并將我們的研究客體統稱為“人體領域生物技術”。
“人體互聯網”(IoB)
人體互聯網包括健身追蹤器、可穿戴設備和其他智能消費設備,以及起搏器、外骨骼和假肢等與互聯網連接的醫療設備。智能隱形眼鏡等先進的人體互聯網設備也在開發之中(金等,2023年)。馬特維申在2019的論文中將人體互聯網描述為物聯網的發展,并將人體互聯網定義為三代:人體外部、人體內部和身體融合。這些技術具有改變作戰的潛力。
人體互聯網和相關技術為作戰人員提供了各種潛在的機會。例如,美國陸軍正在開展研究,以確定可穿戴設備是否有助于士兵的健康和體能(費什,2023年)。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軍用四足機器人可以通過佩戴在附近士兵耳后的石墨烯傳感器收集和轉換的大腦信號來轉向(塔克,2023年)。2023年5月,美國太空部隊(USSF)宣布了一項大型研究計劃,在這項研究中,士兵可以選擇使用可穿戴設備還是參加傳統的年度體能測試來評估體能(海德雷,2023年)。3這項計劃可以幫助美國太空部隊持續跟蹤士兵體能情況,關注全年健康,而不是在年度體重檢查和體能測試之前的幾個月里驅使其人員養成不健康的習慣,如飲食失調(施密特,2022年)。
將人體互聯網數據與先進的機器學習(ML)和人工智能算法相結合,有可能實現醫療保健領域的巨大進步,尤其是精準醫療。人工智能為更高效地自動分析不同來源的復雜數據打開了大門。這些算法加快了數據管道的速度,而數據管道往往是支持人機界面復雜交互所必需的。收集和分析有關人體生理、活動和遺傳學的數據需要高效的算法來體現實際結果(辛克爾,2022年)。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算法可以在人體互聯網設備網絡收集的大量數據上進行訓練,并預測健康狀況的急性或慢性變化。例如,美國防部正在投資使用人工智能算法的可穿戴技術,這種算法可以在癥狀出現前48小時預測感染情況(維爾貢,2023年)。
盡管人體互聯網技術具有巨大的潛力并已實現了效益,但有些技術也被證明會給作戰人員和國家安全帶來風險。其中一種風險來自于人體互聯網收集數據的信息安全問題。2018年初,有人發現健身應用程序“Strava”發布的用戶跑步路線熱圖泄露了美國在世界各地軍事基地的敏感位置和布局信息(徐,2018)。據報道,“Strava”應用程序中的一個安全漏洞允許未知用戶識別和跟蹤軍事基地內軍人的行蹤,即使用戶限制了可以查看他們軌跡資料的人員也無濟于事(布朗,2022年;赫恩,2022年)。2023年,有報道稱,“Strava”應用程序可能曾被用于追蹤一名在慢跑時被殺的俄羅斯潛艇指揮官(奈特等人,2023年)。針對第一起“Strava”事件,2018年8月,美國防部禁止其人員在海外行動區使用帶有地理定位器的應用程序(布朗尼,2018)。然而,這些設備在軍事行動環境之外也被廣泛使用。我們在假想情景2中展示了一個使用人體互聯網設備獲取政府敏感數據的情景。
假想情景2:利用“人體互聯網”竊取敏感政府信息
2027年,一名美國政府中層雇員接受了單眼白內障手術,在手術過程中需要使用人工晶狀體以取代眼內的天然晶狀體,以恢復視力。這種手術大約需要15分鐘,非常安全,每年有數百萬人接受這種手術。不過,一個最大的不同點是,他接受的新晶狀體含有一個微型攝像頭,與一個微型存儲設備相連,該設備被放置在患者太陽穴的皮下,隱藏在發際線下。這樣,他就可以捕捉并存儲他所看到的一切圖像。
這名雇員可以接觸到高度受限的政府設施和敏感文件。手術痊愈后,他就開始了長達數月的工作,盡可能多地收集有關美國軍事計劃和情報活動的信息,并將這些情報送回其母國,而母國也給了他一筆可觀的報酬。美國政府對泄露的信息一無所知,也無法理解其軍事行動為何屢次受挫。
作為一種身體互聯網技術,“腦機接口”(BCI)可能對戰爭產生特殊影響。腦機接口可以收集大腦的電信號,并將其轉化為外部輸出,如指令(施旭、克魯西恩斯基和沃爾帕,2012)。腦機接口可以是體外的(例如,非侵入式的腦電圖可穿戴帽子),也可以是體內的(例如,植入大腦)。一些腦機接口技術已展現出為失去某些肢體或神經肌肉功能的人讀取大腦信號的潛力(歐萊特,2022)。因此,失去肢體功能的戰斗機飛行員可能會利用這種技術來連接并操控飛機。未來的腦機接口甚至可能具備向大腦寫入信息的能力(賓尼迪克、馬爾勒和巴特爾斯,2020)。軍事指揮官可以利用這項技術與其部隊溝通,以傳達指揮官意圖的變化或戰場戰術的調整。但如果這項技術被黑客攻擊,惡意的對手可能會向指揮官的腦中注入恐懼、混亂或憤怒,導致他們做出導致嚴重危害的決策。事實上,已有幾家組織被發現“利用包括所謂的腦控武器在內的生物技術過程支持軍事最終用途和最終用戶”(美國商務部,2021),因此,某些國家實體被列入了美國商務部實體清單,以限制與這些組織的貿易往來。
【1】Gain-of-function research refers to intentional laboratory-induced genomic mutations aimed at increasing the infectivity or lethality of microorganisms, such as viruses or bacteria, to their hosts.
【2】The Internet of Bodies (IoB) is the ecosystem of internet-connected devices collecting biometric or person-generated health data about an individual, together with the data it collects (Lee et al., 2020; see also Matwyshyn, 2019). The IoB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technologies that connect the human body to an online network via devices that are connected to the body in some way, either by virtue of having been swallowed, implanted, or worn, so that the body can be monitored or controlled remotely. The IoB is par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individuals whose capabilities are enhanced through IoB are cyborgs under most dictionary definitions for this term.
【3】Guardian is the term used to signify a space professional working in the USSF (Secretary of Air Force Public Affairs, 2020), analogous to an Army soldier or Navy sailor.
來源: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