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石斛是中國76種石斛品種中的一種,因為形狀如同米粒,又被稱為“米斛”。東漢時期,中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中,就有“石斛生六安”的記載;南北朝陶弘景《名醫別錄》中,也曾記載過霍山石斛,“生于六安山谷,水旁石上”;道家經典《道藏》曾把霍山列為“中華九大仙草”之首。眾多藥材中,生長在懸崖峭壁上的石斛,是人們眼里的“仙草”。由于生長條件苛刻、生長周期長,霍山石斛產量稀少,極為珍貴,被人們形容為“千金草”“軟黃金”。霍山石斛細如燈芯,生長在陡峭的懸崖中部,發現不易,采摘起來更難。為了生活,人們常常冒著生命危險攀援絕壁,只為求得一株“仙草”,換回一家老小的溫飽。歷史上,由于過度采挖,只采不育,霍山石斛曾幾度面臨滅絕。《霍山縣志》記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霍山石斛“因采購者眾,本山搜剔已空”。大約過了100年,到了光緒四年,霍山石斛再次被發現,引來無數“淘金者”上山尋寶。到光緒三十一年,“石斛則又搜求殆盡,寥寥如晨星矣”。1905年以后,人們基本上只聽到霍山石斛的名字,實際上任何人都沒有見過,處于有名無實、有價無貨的狀況。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霍山縣曾做過一次資源普查,當時一年能找到的石斛,只有不到5公斤的數量,而且每年都在減少。“千金草”遍尋不見,南方的鐵皮石斛開始取而代之。
一切都在改變。央視4套2024年2月20日晚播放《記住鄉愁》第十季《王家店-----大別山中 石上花開》,介紹霍山縣王家店村的石斛種植。昔日“褲子只能到膝蓋,蘿卜咸菜吃一年”的窮山溝王家店村,依靠石斛種植,如今年人均收入達到3萬元。
霍山石斛實行人工種植之初,曾有一位上海客商慕名而來,一次要買5斤霍山石斛。當時這可把王家店村民嚇得不輕,那時的霍山石斛特別稀罕,1克售價1000元。最后,村民們一家家地湊,才湊了60克。
直到王家店村大棚人工種植石斛普及之后,霍山石斛的價格才大幅度降下來。起先,種一個大棚的石斛就能養活一家人,后來隨著人工種植的推廣普及,要種5個大棚才能養活一家。石斛產業顯然出現了葉圣陶小說《多收了三五斗》“谷賤傷農”式的嚴重“內卷”。
看到片中介紹到這里,我就想,能不能像東北仿林下種植山參一樣,拒絕大棚種植,改為仿林下野生種植石斛呢?果然,有90后王家店小伙劉波開始了嘗試。
與嘗試大棚種植一開始歷經失敗一樣,劉波也是屢遭失意蹭蹬,才獲得成功。
然而看到這里,我還是不能滿意:無論霍山石斛產業如何發達,霍山全境如果不能恢復到歷史上曾經漫山遍野的純天然野生狀態,仍不能說明霍山縣已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之境,不免還是讓人有朱自清《荷塘月色》中“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遺憾。
豈止石斛,前些年由于缺乏嚴格管理,大別山的野生蘭草、杜鵑花等都被山民采來賣錢,甚至有家貧人家的孩子,就靠暑假路邊向游客兜售野生蘭花之類交學費。清明時節,我就親見大別山山路旁,常有正如烈焰般盛開著的杜鵑花出售。這些杜鵑,多長在六七百米的山上,它們可不是如合肥平原地帶匍匐于地的灌木狀,而是巍然有一人多高,主干粗如人之小臂,樹齡時常達百年之久……別看路邊兜售的這些根部帶著大土球的杜鵑花開得燦爛,一到平原地帶的城里人家,無論如何捧在手心般精心養護,一般也都會很快香消玉殞枯萎而死。道理很簡單----水土異也。賣杜鵑的人明知這些,可為了錢,愣是置這些杜鵑性命于不顧。至于購者,明知其為野生,不加勸止卻迎合購買,花了冤枉錢更是不值同情的。
正因為如此,我才愈加懷念霍山石斛的原生狀態,才愈加希望霍山縣領導能不滿足于眼前的大棚種植和少量仿林生種植,而是真正下大氣力,讓“巍巍大別山,主峰在霍山”的鐘靈毓秀之地,盡可能原汁原味地回歸到綠水青山金山銀山之境,讓霍山石斛重回樂土。
有什么樣的路徑實現這一理想目標呢?我想到了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和三江源國家公園、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據說云南松茸迄今還沒能人工種植,是不是一定要為此遺憾呢?未必。我們其實完全可以試著改變一種思路,在松茸主產區設立云南松茸國家公園。同理,霍山縣也完全可以盡快爭得國家支持,設立“中國(霍山)石斛國家公園”。
在上等石斛“楓斗”只賣到100多1克,一般石斛只能賣三四十塊1克的時候,霍山王家店的劉波,當初對他的林生石斛要價200元1克,卻遭到商家一懟:“你這石斛,一塊錢1克我也不要,誰相信你這石斛是林生的呢?”
確實,在誠信危機的當兒,好產品難建立好口碑,確實讓人頭疼。有鑒于此,霍山縣應該成立國有石斛公司,霍山縣政府控股,同時可以實施股份多元化,比如吸納華潤和“是享老不是養老”的泰康養老之類知名大公司持股。這樣,既可以牢牢堅守霍山野生石斛的天然品牌優勢,又能憑借地方黨政部門和市場知名公司的公信力,讓好產品“叫好又叫座”,真正賣上好價錢,從而實現霍山石斛產業振興與地方自然生態保護和諧共生良性循環。
人往往就是這樣,我們過份看中“有為”,卻漠視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無為”對天然的敬畏,結果常常是打碎了天然的金飯碗,不惜無限內卷地去營造泥飯碗。正如一些地方,無情毀壞歷史文化景觀多年后,回過頭來又大興土木建造贗品,人為打造歷史上并未存在過的古鎮。
霍山石斛,就是老天所賜的天然品牌,我們只有牢牢地把控住這個“1”,才有希望打造“石斛汁”“石斛雞湯”“石斛花蒸雞蛋”類的“石斛宴”,甚至石斛民宿、石斛養老產業等系列衍生品,進而帶動霍山乃至整個大別山旅游。反之,只顧埋頭忙大棚種植之類,等于只是在一長串“0”的頭上做文章,難以“長久立”得起來。
當然,大棚種植石斛也不是多余,因為市場畢竟有多層次需求。但歸根結底,只有恢復霍山石斛縣境全領域純天然生長,才能根本扭轉霍山石斛野生資源瀕臨絕跡的窘境,最大程度打響“霍山石斛”品牌,進而帶動霍山石斛大棚種植產業及其延伸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陶余來 合肥市包河區總工會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